「老校長下鄉」工作是響應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精準扶貧的國家戰略的有效探索;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把貧困地區的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的重要舉措;是教育系統關工委配合主渠道,將城市優質資源向農村輻射,助力貧困地區中小學打好教育扶貧攻堅戰的一項品牌工作;也是充分發揮老校長、老教師閱歷、經驗等方面的優勢,為推進教育公平、教育均衡作出貢獻的重要抓手。在教育部關工委領導下,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教育系統關工委的直接組織下,2016年9月,第一批「老校長下鄉」活動在北京正式啟動,2019年10月,啟動第二批「老校長下鄉」活動。
北京市共選派了16位退休老校長、書記、教師到阜平9個鄉鎮12所鄉村學校支教。北京師範大學和首都師範大學也選配了部分優秀研究生作為老校長助理參與此項工作。
為確保此項工作紮實開展、精準落地,我們按照上級部門相關要求,將此項活動作為阜平教育改革發展的突破口和切入點,作為12所學校辦學水平快速提升的重要支撐。在機構上、制度上、經費上予以全力保障。成立了教育局局長任組長,主管副局長任副組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幫扶學校校長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阜平縣教師發展中心;將12所學校納入薄弱學校改造範圍,修繕校舍,配齊電教設備,全面改善了學校硬體設施;教育局每年從行政經費中劃20餘萬元分配到12所學校作為專項活動經費,每個學校為老校長裝修了一間標準辦公室,並為老校長配備了辦公設施(新辦公桌椅、辦公電腦、新床、新被褥)生活設施(空調、熱水器),每個辦公室裝修了衛生間、安裝了下水道。每所學校安排專人負責照顧各位老校長生活起居,竭力為老校長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
「老校長下鄉」活動三年來,他們忘我的工作熱情、不畏艱苦的奉獻精神、躬耕三尺講臺的工匠精神,為阜平教育發展和「精準扶貧」留下了寶貴財富。共聽課2313節,授課174次,主持教研139次,組織課外活動101次,從北京市等地外聘專家名師開展講座做課60次。
一是精準扶貧因教施策。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和管理水平,推動了特色學校建設。老校長們幫助對口學校問診把脈,找出短板,堅持「一校一品」,制定針對性、個性化的解決方案,幫帶管理人員改變管理理念,提升了學校管理水平和辦學特色;聽課評課,做示範課、開展教學研磨,指導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幫助教師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深入細緻做教師的思想工作,促進了教師成長;開展各具特色的社團活動,培育校園文化,豐富了孩子們成長的途徑。
二是補齊阜平教育短板定向施策。破解了學校長期以來不能開全課程、開足課時的難題,將素質教育真正落到了實處。老校長幫扶的學校一類是規模較小的山區薄弱學校,一類是學區中心校。東城區支教團第一次來到阜平得知石猴小學和谷家莊小學開不出音樂課,付寶環老師立下軍令狀,每來一次阜平就要給兩校的孩子上一節音樂課。於是音樂課開進了大山裡……兩年半的時光中,這兩所小學的學生從音體美只是停留在課程表裡的文字,到現在有了自己的校歌和合唱團;從見到生人就臉紅,到可以落落大方吟詩唱歌。「春風化雨灑下滿園春色,校長下鄉送來盈室曙光。」谷家莊小學的趙慶山老師,以這樣一副對聯表達了感恩之情。在北京科技大學附屬中學原校長紀世銘的幫助下,阜平縣城廂中學與著名的北京101上地實驗學校成為姊妹學校,老師們還參加了上地實驗學校的暑期研學交流;北京四中網校價值42萬元的課程,免費對城廂中學師生開放;陶然亭小學原校長劉建文在支教阜平縣半溝小學中,為讓孩子們接觸素描、陶泥製作等藝術,自掏腰包4萬多元購置教學用品:來自北京的音樂教研員王騏在愛人患有淋巴癌的情況下,仍每月一次趕來為阜平的孩子們上音樂課,一邊陪伴著愛人的最後時光,一邊放飛著阜平娃娃們的音樂夢想。每次在校的三四天中,他總是爭分奪秒,一放下餐盒,就奔向教室……各位老校長特別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的全面發展,面對鄉村學校專業教師缺乏的困境,創造一切條件為學生上音樂課、美術課,開拓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生活。在老校長的幫助下學校開齊了課程、開足了課時。
三是瞄準骨幹力量精準幫扶。培養了一批骨幹校長、教師,提升了全縣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為了破解由於交通的局限、信息閉塞等因素致使眼界不夠寬、接受優質資源機會少的難題,各位老校長首先抓住受助學校校長、教師等關鍵少數,為他們創造參加北京市小學骨幹教師培訓班學習機會,讓他們零距離聆聽專家講座、看名師做課,同時對受助學校的薄弱學科實施「種子計劃」,培養學校教師隊伍的領頭雁。
四是聚焦高效課堂手把手指導。在效探索了課堂教改新路,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各位老校長經常帶領受助學校校長聽教師的推門課,並示範點評,幫助教師提高授課水平,幫助校長運用先進理念指導分析教學現狀,學習評課的技巧與方法。在受助學校產生了「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效果。
五是積極聯繫不斷壯大幫扶隊伍,引入了更多的首都優質教育資源。老校長憑藉自身的魅力,吸引北京其他退休或在職的特級教師、骨幹教師等來阜平送課講學,中國教育學會的教育管理分會綜合實踐管理與研究學術委員會主任陶禮光教授,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劉德武,東城區回民實驗小學的校長、北京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劉燕君等專家名師先後到阜平送課。積極聯繫東城區的崇文小學、培新小學等5所小學以及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管理分會、北京微視酷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昊科教育集團、北京市東城區教育系統工委等單位向受助學校捐書捐物,各位老校長為此項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賦予了新的內容,成為了京冀攜手的重要連結。
六是穩住了「特崗教師」,張揚了教育正能量。阜平縣不少山村學校教師缺乏,但學校位置偏僻、校園文化、生活環境等因素讓特崗教師待不住。但2016年我縣的特崗教師接觸到這些支教的老校長後,老校長們用實際行動闡釋了教師的內涵和真諦,展現了植根人民、奉獻國家的大愛大德。他們的精神感動了特崗教師。在他們的精心指導下,新入職的特崗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愛崗敬業精神都有了很大提高。
對於全縣而言:「老校長下鄉」工作「灌溉當下,培根未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一是引入了先進的教育理念,把最前沿教育模式推送到山區學校,讓阜平教育更有方向,讓老區教育充滿希望。提升了全縣教育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對教育的滿意度。老校長的到來,當地老百姓當成節日一樣期盼。他們的精神,感染著群眾,感動著每一個人。
二是以點帶面、放大示範效應。12所受援學校成為區域同類學校的示範校,輻射帶動了周邊學校的共同發展進步,有效補齊阜平區域均衡發展短板,有力推動了全縣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三是推動了教育精準扶貧。帶動9個鄉鎮、138個行政村、12所學校的快速發展,惠及11208名學生、2131名貧困生,使他們都能享有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確保教育在全縣脫貧攻堅中率先出列。
四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成功實踐,也是首都踐行政治擔當的現實體現。必將匯聚起阜平各項事業改革和發展的磅礴力量,為阜平孩子們的美好未來修路搭橋,為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填磚加瓦,為三地協同實施扶貧工作貢獻力量。
老校長下鄉」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肯定,2018年10月9日京津冀「老校長下鄉」工作推進會在河北阜平召開。中國關工委主任顧秀蓮、常務副主任劉雅芝,教育部關工委主任李衛紅出席會議。會議由教育部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傅國亮主持。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保定市委書記聶瑞平出席並致辭。顧秀蓮在講話中高度肯定了「老校長下鄉」試點工作在所取得的成效。李衛紅在講話中用「兩個到位」「兩個精準」「兩個創新」「兩個突出」高度總結了北京「老校長下鄉」活動的經驗。在教育戰線工作多年的北京教育系統關工委主任張雪書記,精心呵護著項目的運行,多次就項目的運行成效、存在問題等奔波調研,不斷解決問題,持續拓展功能,使這一服務精準扶貧事業的工作更加精準給力。
藉助老校長下鄉等有利契機,得益於各級領導的關注支持,阜平堅持把推進教育均衡作為著力點和突破口,全縣13個鄉鎮,每個鄉鎮都擁有了一所高標準的寄宿制學校;引進衡水中學、保師附校、保定十七中等名校,加快了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進程;通過特崗計劃、高薪招聘、勞務派遣、志願服務等多種途徑,補充鄉村教師925名;培育了縣級以上優秀骨幹教師230餘名,其中,張建華老師獲評全國十大教書育人楷模;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鞏固率均實現10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1.9%。2018年高分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評估驗收。阜平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得的成績,老校長們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