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眼狼」是怎樣煉成的?現在養兒不防老了!看看孩子在想什麼,一般來說「白眼狼」有粗暴的類型,橫眉冷對親爹娘、動粗打罵親老師,而且有溫柔的類型,兩種類型都不一樣,本質相同,「我需要的東西必須給我,我的失敗都是因為你,」
狼以兇惡聞名,是兇暴冷血的象徵,狼中「白眼」的狼是最兇惡最沒有人性的,白眼就是沒有眼睛,看不見眼前的東西,意思是沒有人性的意思,現在的社會失去人性的情況很多,白眼狼在增加,那麼,白眼狼是怎麼形成的呢?
首先,「狼性」沒有轉化成「人性」。
好吃懶做是人的本性,愛人的勤勉是人的美德,天生就有本性,美德後天養成,良好的教育是完成從本性到美德的重要途徑。
如果有人,「狼性」多,人性少,一定是教育的一些環節出了問題,例如,家庭教育中過度溺愛、學校教育中的功利教育、社會教育中唯利是圖的風氣,對孩子尊老愛孩子、關心他人的美德沒有幫助,功利教育把學生培養成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無論是「人性善」還是「人性惡」,失敗的教育將善變成惡。
接著,「人性」變成了「狼性」。
「人性」是怎麼變成「狼性」的?
我們來看歷史上相似的故事,英雄布衣百姓,危急時刻,某王脫險後,王必加官入爵,感謝恩德,但英雄助王滅四海,平定天下後,王便下手封將軍的英雄,鳥會變成弓形」,一將功成萬骨枯,王多為「白眼狼」,其實,王恩戴德,到了忍無可忍的心理之道,和「升米恩、鬥米之仇」一樣,英雄一時的義舉,王可以輕易地報答他,英雄是恩人,英雄功高,王不報,也不賞,只賞死,王的人性在一瞬間變成了「狼性」。
稍微年長一點的人,總是覺得以前的生活很苦,所以「孝順的兒子」很多,秘密就在這裡,物質越匱乏,父母給孩子的物質方面就越少,精神上鼓勵的方面越多,孩子回報父母的可能性就越高,「吃蘋果太可惜了」「一袋糖」「一盒千英裡的罐頭」等,被父母的眼淚感動,孩子自己也很幸福,只要孩子能盡心盡力去回報感謝,幸福就不遠了,幸福就在身邊,看得見,每天見面。
但是,在實際教育中,父母應該給孩子的東西太多了,不應該給的東西也給,該做的事情做,不應該做的事情也做,無論是父母長期的付出、物質方面還是精神方面,巨額的、超額的給予,讓孩子感到本來應該有的恩情,成為巨大的心理負擔。
人性的貪婪是沒有底線的,如果突破了人性的界限,人性就會馬上變成「狼性」。
社會上很多孩子的問題都足以重新考慮教育,慎重教育,家庭、學校、社會都應該理性思考,履行各自的責任,攜手共進,共同培養好的家庭和國家的未來,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