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這是一篇於幾年前,受中國青少年作家網之託,讓我講講「記者是怎麼煉成的」的演講稿——
記者是怎樣煉成的
(2014年12月11日,於北京東交民巷小學)
王謹
同學們:下午好。
首先祝賀在座的71位同學,榮獲中國青少年作家網校園通訊社通訊員證書。
中國青少年作家網讓我講講「記者是怎麼煉成的」。這個題目很大,談起來內容很多。成為一名記者,在上世紀90 年代前,或是組織調動,或是大學分配;之後,是全國考錄招聘。進了報社後,就靠自己努力實踐自己所學的新聞理論,多採訪多寫了。
北京東交民巷小學始建於1955年,原是市委、市政府子弟學校。由彭真委員長親筆為學校題寫了「勤奮禮貌團結活潑」的校訓。學校有師生一千多人,是一座你們引為自豪的名校。
考慮到在座的小朋友還只是小學生,離選擇職業還為時尚早,僅簡單地講講,大家有個印象即可。
我先給大家講講近日我在人民日報社大院的碰到的兩件有戲劇性的事,也許對在座的小朋友寫作有啟發:
一是上周五下午430,我走出人民日報大院回家,路上聽到前面走著幾個背著書包放學回家的小學生的對話,很有意思。一個留著馬尾辯的女孩子問她旁邊的留短髮的女孩子:「你知道現在什麼是最大禍害嗎?」還沒有等那個女孩回答,她自己回答了:「是錢,錢是最大禍害,幹什麼都是為了錢。」旁邊的女孩點點頭:「是呀。」那個女孩子又說:「為了錢,什麼都幹得出來。甚至偷竊或者殺人……」她們的對話儘管我沒有聽完,但孩子的想法使我很吃驚。
二是此前一天,報社一個從事服務工作的女同志對我說,她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今年為寫作文很傷腦筋。我說為什麼?她說,三年級前,孩子寫作文老師不要求字數多少,現在要求寫500字以上,孩子說寫著寫著就沒詞了。
這兩件事,到啟發了我該給在座的小朋友講些什麼。
前面兩個女學生的對話就是一個作文好題目,比如「錢的作用」。錢是不是禍害?要辯正地看待錢。可以從三方面來談:1、錢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是價值體現的憑證。錢確實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對擁有者也是最忠誠的,從正能量方面說,錢可以幫助人們提高生活質量,買到想要的生活必須品,幫助貧困者脫貧致富,從錢的本身屬性來說,錢不是禍害。2、從負面看錢,錢的擁有者,且不管這些錢是主人不擇手段還是傷天害理得來的,錢都義無返顧去做不該做的交易。所從這點來說,錢是禍害,很多人正是為了錢先把幸福"賣"掉.3、從宏觀來看,我們要正確對待金錢。錢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是重要的,但不是萬能的,親情用錢買不到,友誼用錢買不到,開心用錢買不到,時間用錢買不到。我們不能做錢的奴隸。
由此引申到那位學生家長提到的如何解決寫作文沒詞兒的事。寫文章在確定題目之後,要考慮寫幾個層次。一是講故事講幾個情節段落,二是寫議論文從幾個層次說理(比如上面談的「錢的作用」這個題目的寫法),這樣就不愁沒詞了。
總而言之,同學們寫一篇文章,首先在下筆前要明確寫什麼、怎麼寫?
下面,我談正題,也就是「記者是怎麼煉成的」。按我們行話來說,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好記者,或者說怎樣才能當好一名記者。
現代新聞包括報刊、廣播、電視和網絡。報紙、刊物、廣播、電視被視為傳統媒體,網絡別視為新興媒體。
媒體的記者、通訊員在黨的新聞工作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麼,如何才能做一個合格的校園記者或以後成長為黨報記者及通訊員呢?也就是說,記者是怎樣煉成的呢?
一、關心國家大事
什麼是新聞?新聞是新近發生的重要事實的報導。
新聞是具有指導性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出版啟示》中寫到:「報紙最大的好處,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預運動,能夠成為運動的喉舌,能夠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發生不斷的生動活潑的聯繫。」
報刊、電視、廣播和網絡的指導性,是通過新聞報導和新聞評論來實現的。那麼,作為一名記者或通訊員,要使你所寫的新聞報導具有指導意義,首先你自己要有明確的指導思想:要使你寫的新聞報導與黨和人民的立場、觀點相一致,你就必須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而要做到這一點,就不能忽視政治修養。做為一名學生政治修養不一定要求太高,但要關心國家大事。
政治修養,或者通俗地講就說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國家大政方針,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重視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學習;二是熟悉黨和國家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
也許有人會說,新聞報導主要是憑事實說話的,還要什麼理論、大政方針?不錯,新聞是客觀事實的報導,新聞的指導性是通過客觀事實的敘述來實現的。但是,敘述事實並非雜亂無章的或簡單地羅列,而是需要在敘述事實的過程中包含某種邏輯力量,向讀者表明某種思想、觀點或立場。如有些反映社會生活方面問題的報導,表面看起來和理論無關,但是由於在報導事實的時候,能夠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進行了分析,因此這樣的報導就具有了理論色彩。更何況有些新聞事實本身就有較強的理論色彩。例如,1979年7月21日《北京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利潤留成促進了生產》的消息,報導北京絹花廠實行利潤留成的經濟辦法,調動了幹部和工人的積極性,使這個廠出現了「經濟起飛」的局面。這是一新生事物,較早體現了萌芽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某些規律,對這類題材,顯然要求記者或通訊員具有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方面的知識,懂得什麼是利潤,弄清利潤和生產的關係。如果對基本的經濟學原理都不懂,寫起報導來就難以下筆。
在現實生活中,象這類理論色彩較濃、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是不少的。比如,某一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活動,某單位的政治思想工作,等等。記者或通訊員寫這類新聞,就需要有理論「底子」。
辨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矛盾存在於世間一切事物中,在我們的各項工作中,同樣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我們只有掌握了馬克思注意的辨證唯物主義,才能在報導身邊事物的時候,按照唯物辨證法的方法,研究事物存在的各種矛盾,揭示事物矛盾的相互聯繫及其發展規律,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科學的認識和結論,寫出具有哲理性的、具有說服力的報導。
例如,人民日報記者寫的《水,讓我們重新認識你》(載1982年2月2日《人民日報》第3版)就是一篇辯證法用得比較好的、有深度的述評。水,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不可少的物質。寫水資源方面問題,容易顯得平淡、貧乏。但是由於記者在對事物的敘述分析中善於運用辯證法,所以具有較強的說服力。記者在文中寫到:水的資源是有限的「水在自然界無限循環,但並不能改變它在一個地區一個時期的有限數量。」「水的資源是一個整體」,你在你的院子裡打井,卻用了人家院子的地下水;你用了河水,以河水為水源的自來水也就少了。「沒有水的樓是臭樓,沒有水的城是死城」┄┄這些分析很富有哲理性。如果記者沒有掌握唯物辯證法,就很難寫出這樣有深度的新聞述評。
所謂熟悉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也就是常說的「要有政策水平」。作為一位報刊、電視、網站媒體的記者或通訊員,如果對黨的現行方針政策不熟悉,那你寫出的東西就「吃不準」。比如,曾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問題,要求黨員領導幹部要「照鏡子、正衣冠、洗洗臉,治治病」,如果你對這方面的政策不學習,你就報導不好,報導不深,報導不活。又如黨的十八大強調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城鎮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赱逐步扭轉。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重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作為記者、通訊員來說,對這些精神的掌握,是很重要的。不了解黨的近期或遠期目標,就無從你身邊的黨組織所開展的工作是不是符合黨的任務和目標。
劉少奇同志說過:新聞工作者「不僅宣傳黨的路線、方針以及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而且有權利考察黨的政策對不對》。」(《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記者或通訊員有權利根據群眾的實際去考察黨的政策是不是正確的,並向領導機關或報社反映基層執行政策中的問題。考察政策,首先必須熟悉政策,平時注意學習有關文件,研究、考慮黨的政策有什麼變化。只有具備政策方面的知識,才能在調查研究中及時抓準帶有傾向性的問題,為上級部門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材料。
熟悉了黨的方針政策和相關理論之後,要注意培養自己的採訪欲。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做任何事情,知道它不如愛好它;愛好它不如以此為樂者。從事新聞工作,不僅要知道新聞的ABC,還要有熱情有興趣,並有做好的欲望;勉強為之,肯定做不好。記者採寫稿件,同樣首先要有「採訪欲」,有「欲」才有採寫的激情。。
一天,和一位年青記者談到怎麼抓獨家新聞的話題。他說,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抓真正獨家的新聞很難。我說,只要有抓獨家新聞的欲望,並發揮主觀能動性,邁開雙腿到現場去,到生活中去,而不是只呆在電腦桌剪輯網上材料,同樣可抓到第一手獨家新聞。在學校寫作文也一樣,你有寫作的興趣,才能寫好文章。
提倡記者到新聞現場去採訪,是中國老新聞人恪守的原則,也是實踐「三貼近」的基本要求。著名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有句在業界流傳甚廣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是對深入新聞現場的詮釋。
如2009年8月22日發表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第二要聞版的題為《每天,協和醫院的人潮堪比春運時候的北京站(引題)———「預約掛號」能否醫好「看病難」(主題)》一文,就是記者部記者尹曉宇帶著實習生段德虎、南斌鋒採寫的。強烈的採訪欲推動她(他)們凌晨三點就起床到現場觀察、了解第一手材料。此文發表後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也對政府有關部門決定擴建門診樓、提升協和醫療資源起了推動作用。
又如,來報社僅一年的記者部記者陳振凱也是一個很有採訪欲的青年,只要有採訪線索就樂而前往。在不長的時間裡他不僅連連寫出頭版頭條稿件,難能可貴的是寫出了多篇諸如〈透視韓資出逃現象〉《奧特曼從中國紅山走來》《高校出版社轉制,該往何處去?》等有特色的獨家新聞,獲其他媒體高轉載率。這是與他平時有著強烈的採訪欲,不甘於僅憑網絡淘新聞分不開的。我記得他主動報名去採訪那家韓資超市(喜買得)撤逃前後的情形,當天是冒著很大的雪獨自乘公共汽車去的。稿件在海外版發表後多家文萃類報紙轉載。
現在有浩瀚的網絡信息可供記者淘新聞線索或新聞背景,事先準備好稿子的新聞發布會也層出不窮,這就給某些不樂意到現場的記者提供了便利。他們不樂意去現場說到底是缺乏採訪欲。二十年前,網絡還不發達之際,抓第一手材料就更要到現場。到現場的推動力是什麼?就是採訪欲。記得 1986年,筆者到廣西桂林去參加一個會議。開完會後,離回京還有一個時間差,於是就想到附近抓點別的可寫的東西。我想,中越戰爭打過後,中越邊境情況如何,是人們所關心的。廣西防城靠近越南邊境,過去兩國邊民來往密切,不妨趁機看看現今的情況。原打算我先在南寧住一晚,第二天和人民日報廣西記者站同仁開車一起去,但當我走下從桂林到南寧的火車後,已是傍晚,還沒來得及給記者站打電話,卻看到一輛貼著「防城港」的大巴車停在車站,我頓時有了獨自坐大巴車去採訪目的地的欲望。我提包就上了車,沒想到該車是慢車,在土路上逢站必停,顛簸了四個多小時的山路,到達縣城已經是凌晨。接待站的人很奇怪,以為我是冒牌的人民日報記者,又是查證件又是打電話到省城核實。後來證實了我確實是人民日報記者,包括縣委書記和縣委辦公室主任都地給我解釋、道歉。我說,核實身份是對的,沒什麼不妥。
儘管地處邊境的防城縣經濟欠發達,當時的條件有限,但這次防城之行,在當地黨委的支持下,我收穫不小。先後我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一版發表了特寫《防城港一瞥》,以及反映越南難民在我安置點北海等地生活狀況的通訊《生活,在向難民微笑》等獨家新聞。
這次採訪經歷,儘管吃了些苦頭,但再次使我體會採訪欲與親身到現場的重要。有了採訪欲,才有工作的激情;只有到現場去,才能得到第一手材料。採訪欲,不是生來就有的,來自對國內外大事的關注,來自對國家大政方針的了解。現今,電視及網絡新聞時效性很快,報紙要吸引讀者,更需要提倡記者到現場抓第一手材料,更需要提倡記者在「採訪欲」的驅動下抓本報的獨家新聞。
二、重視寫作的歷煉
一個學生通訊員的寫作基本功如何,最終體現在文章上。記者、通訊員的新聞業務成果,最終是體現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上。那麼,作為一個記者或通訊員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加強業務修養呢?或者引申說,你要想寫好文章,要從哪些方面加強基本功訓煉呢?
民國初年,從事新聞和寫作而負盛名,曾經擔任過《申報》、《時報》駐京記者的黃運生,強調新聞記者「須有四能」:(1)腦筋能想;(2)腿腳能走;(3)耳能聽;(4)手能寫。這「四能」是他記者生涯的經驗之談,也可作為今天在座的同學們參考。
馬克思說過:「天才在於勤奮」。大凡有成就的記者或通訊員不是生來就會寫稿的,而是從勤奮中得來的。根據許多人的經驗,一個記者或通訊員的業務修養,應該做到以下五勤:
1、勤於積累知識
曾經當過報刊的通訊員、記者和編輯的蘇聯文學巨匠高爾基曾經說過:「文學家應該無所不通,或者說至少應該儘可能地多懂一些知識。」(《高爾基論報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編譯)高爾基當年所說的「文學家」通常包括新聞工作者。當然,「新聞工作者」從現在的意義來講,和「文學家」的概念有一定的區別。但是今天我們從高爾基這句話裡,可以理解到儘可能地擴大知識面,對於一個從事新聞寫作的人來說是多麼重要。
許多老新聞工作者都認為,「新聞工作者要當雜家」。這是對的。因為在新聞工作裡面,不可能只接觸到一方面的知識,即使是專業編輯和專業記者,他們也不能象科學研究部門中的研究工作者的知識那樣專,一個新聞工作者(包括通訊員)經常要同廣大的群眾接觸,涉及到社會生活領域的各個方面,知識必須廣泛。一個新聞工作者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專家,但是他們進行工作的時候不是以專家的資格來說話,而是對各種知識作通俗的介紹,他們筆下所報導的事件並非是單一方面的事件,而是社會生活各方面的事件。特別是有的重大新聞,儘管報導的是一件事,但卻牽涉到各方面的因素,象「多稜鏡」一樣,反映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橫斷面。所以,作為通訊員也是一樣,僅有某一方面的知識是不夠的。職業要求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國際國內,上下古今,左圖右史,政法哲經,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等等,都要粗知略曉,有所涉獵。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知識面廣,下筆才能得心應手,才能把看來枯燥的材料組織得妙趣橫生。例如,報導一家「老字號」飯館恢復營業,如果我們穿插介紹一些這家「老字號」的歷史,那麼這篇報導就顯得生動得多。
歷史上大凡有成就的新聞工作者,他們的知識面社很廣泛的。曾擔任過人民日報社社長的鄧拓同志,可謂是一代新聞工作者的楷模。他不僅是老報人,而且是著名的歷史家、詩人、散文家、書法家、鑑賞家,等等。由於他通曉古今中外,知識積累豐富,所以動起筆來,才華奔湧。凡讀過他寫的《訪「葡萄常」》這篇通訊的讀者,不僅可以知道「葡萄常」會做「軟枝的紫葡萄」工藝,而且還了解到常家的歷史,以及西太后如何賞了常家先祖「天義常」的字號等有趣的知識。
知識的積累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持之以恆,從點滴做起:一是向書本學習,多閱讀有關的書;二是善於做「業餘資料員」,處處留心收集資料;三是廣見多闊,隨時隨地把自己置於學習的環境中,比如看電影、看展覽或聽報告,都要留心吸取自己不懂的知識。
2、勤於動腿。所謂勤於動腿,就是要多邁開雙腿到現場去,進行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是作為一名記者也是通訊員的基本功不具備這個基本功,是寫不好新聞的。可以說,報紙上的一切新聞作品都應該是調查研究的結果。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從新聞的本源來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新聞來源於億萬人民的社會實踐,先有事實,後有新聞,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
也許有的人會說,通訊員本身就在工作生活在基層,還要調查研究麼?是的,同樣需要。比如,你在某個廠礦的班組工作,但是你要報導的卻是整個廠的情況,這就需要對其他班組也要調查研究;又比如,你在某個子公司工作,但是你要報導的卻是整個公司的情況,那麼你就不能把你所在的子公司的情況來代替整個公司的情況,而要對其他子公司和總公司的情況進行全面、周密的調查。中央一位領導同志在談到記者的調查研究時,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比如,記者要寫一篇關於黨支部工作的文章,最好能無訪問它十個支部,積累起許多材料,把十個支部中碰到的問題加以綜合研究,這樣再來動筆寫,一定會得心應手,寫出來也可能會好一些。如果僅僅訪問一個支部,就來介紹它,那畢竟是有局限性的。」
邁開雙腿到現場去,還要注意調查研究的方法:
其一要端正對採訪對象的態度,要尊重群眾,平等地對待群眾。只有尊重採訪對象,才能得到真實、可靠的情況:如果高居於群眾之上,指手畫腳,引起被採訪者的反感,就不能了解到真實的材料,採訪註定要失敗。
其二是要注意交談的方式。對不同的採訪對象,比如對老年人、青年人,男的、女的,領導幹部、普通職工等等,交談的方式要有所不同,交談要避免死板、生硬,儘量採取啟發式,儘量使被採訪者感到不是在和一個採訪者交談,而是在和一個「朋友」交談。在這方面,不少外國著名記者富有經驗。如,美國十九世紀末著名記者伊利莎白?科克倫,開始當記者的時候,她到一個制瓶廠去採訪。在老鼠亂竄的車間裡,她和女工們一天幹十四個小時的活,連續幹了六天。女工們不知道她的真實身份,把她看作女工,因此願意向她傾訴疾苦,她認真聽、認真記,結果寫出的揭露文章,震動了匹斯堡。在一系列的採訪活動中,由於她採訪得法,所以掌握了別人不易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寫出了一系列「重磅」報導,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她也因之一舉成名。當然,社會主義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畢竟不同於資本主義社會,但是她那種為得到第一手真實材料,為得到交談者的信任,不惜付出代價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其三是要樹立對待客觀事實的正確態度,不要拿著事先想好的主題到生活中尋找個別事例來印證。對不符合自己主觀意圖的客觀事實,要敢於正視它,並且客觀、全面地反映事實的本來面目。常有這樣的情形:上級機關推薦給通訊員採訪的典型,通訊員通過採訪得出相反的結論,發現了「名不副實」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通訊員就不能曲意去「迎合」上級意圖而是要實事求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
3、勤於觀察。一個通訊員不僅腿要勤,耳能聽、而且眼睛也要勤於觀察。
新聞工作者是「社會的觀察家」,時代的瞭望者,「事件的目擊者和公證人」,離開了眼睛,她就擔當不起這個稱號。
有些人往往覺得自己身邊沒有什麼感人的事情可寫,這實際上是缺乏「眼力」。正是由於他不會用眼睛去觀察生活、事件和人物,所以往往把發生在他身邊的許多感人的場面、情景、細節漏掉了。
缺乏觀察力的人,不僅在平常往往漏掉了有價值的新聞線索,而且即使下去採訪,和別人交談,也往往顧此失彼,放過了視野中應該得到的有價值的東西,得了芝麻,丟了西瓜。
只有勤於觀察的人,他的那對深邃的眼睛才象高效能的「攝象機」那樣,攝下許多珍貴的鏡頭。而觀察的「窗口」是很多的。比如從一個村子,看人民的生活:從市場供求,看經濟形勢:從公共汽車上,看社會風氣,如此等等。
勤於觀察才能「由小見大」發現寫作線索,才能「由表及裡」抓住故事的實質。作為一名作者,無論你處在哪個行業,只要養成勤於觀察的習慣,到處有題目可寫。我舉個我為一個嬰兒寫的小詩這個例子,就是觀察她醒來不哭不鬧,眼睛東張西望,陽光穿過陽臺照在貝
貝的被窩上,於是觸景生情而寫出來的:
一、小《貝貝,起得早》
小貝貝,起得早,
自己睡醒不哭鬧,
陽臺窗外風景好。
小鳥歡迎喳喳叫,
花兒點頭又哈腰,
七色光裡洗個澡。
還有一則《小貝貝照鏡子》也是觀察得來的:
抱著貝貝照鏡子,
映出貝貝驚訝臉;
小手拍打鏡中娃,
鏡中娃也對著拍;
伊呀喊叫小腿蹬,
鏡中娃也蹬小腿;
貝貝人小尚不知,
鏡中娃是小貝貝。
4、勤於思考。1939年,毛澤東同志曾給〈新中華報〉題詞:「多想」。多想就是要開動思想機器,善於用腦子思考問題。
當記者、通訊員要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記者、通訊員思維能力的活躍程度如何,直接影響到他創造精神財富的能力。實際上,新聞工作者從開始採訪,接觸大量的原始材料,到出「精神產品」的全過程,都離不開大腦的思維活動。
只有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才能有獨立的見解,寫出有「獨到之處」的新聞,而不至於「人云亦云」,報上網上登什麼,「隨後」也寫什麼,或靠「牌子新聞」,「應景新聞」吃飯。
只有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才會增強「應變能力」捕捉「意外之物」。報導實踐中常有這種情況:奔著一個線索採訪,結果,原來「有心」栽的花卻「花不發」,原來「無心」插的柳,卻「柳成蔭」,得到意外的成果,這個「意外之物」的獲得,正是通訊員勤於思考、隨時留心的結果。
只有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才能最快地捕捉新聞的主題思想。有些通訊員採訪以後,對紛紜複雜的各種情況感到頭痛,覺得無從提煉主題。實際上,只要勤於運用頭腦這個「加工廠」,主題是不難提煉的。不少有經驗的記者或通訊員,採訪中邊聽、邊觀察、邊思考,等到採訪結束以後,主題也隨著形成了。
5、勤於寫作。一位中央負責同志曾經說過:「每個新聞工作者都應該練習得非常勤快。所謂勤快,就是寫得又勤又快。」
常言道:「熟能生巧」,通訊員的筆要勤,對於採訪之後經過思考,決斷要寫的事情,雷厲風行地去寫,不要怕失敗。只有多寫,才能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1)文章主題。寫文章,先要考慮寫什麼中心思想,按新聞說法是確定什麼主題。
一篇文章主題要鮮明,說明什麼、提倡什麼,要旗幟鮮明。當然,我們說主題要明確不是要你寫宣傳味十足的東西,而是要把主題寓於事實敘述之中。要善於以小見大。不久前,《人民日報》(海外版)登了一篇一位農村七旬老太太狀告子女不贍養她的新聞,主題就選得很好,這篇新聞報導沒有大話空話,通過七旬老太太狀告子女這麼一個小小的事件,既反映了農村社會養老問題,又反映了普法在農村的深入,連七旬老太太也懂得利用法律來保護自己了。這篇報導就比寫XX地區怎樣進行普法教育要生動得多。這篇新聞發表後,一位在加拿大做生意的華人,主動給我們《海外版》來信,譴責這位老太太的子女,同時每月從自己的薪水中拿出100元贍養這位來人,直至臨終。
(2)題材。題材是文章的構成要素之一,即新聞作品所描寫的、體現一定寫作意圖的社會生活事件或現象。題材是作者在觀察體驗社會生活的過程中,經過選擇、集中、加工和發展而採擷的。
有一年,參加法制新聞評選。閱讀各地報送的參評法制通訊作品,欣喜地看到法制題材不愧是一個「富礦」。獲獎通訊中,既有反映「四五」普法的,也有反映法制宣傳日的;既有涉及法律援助的,也有觸及掃除家庭暴力的;既有重拳打擊瀆職犯罪的,也有紀實庭審張君、李澤軍特大系列搶劫殺人案的;既有國家司法考試培訓大戰掃描,也有透視國有資產流失現象的……這些豐富的題材,經過記者的剪裁,豐富了法制新聞通訊的報導面,使法制新聞通訊題材不致於顯得單一、乏味,增強了可讀性。
(3)角度。正像攝影記者拍攝時要選擇好角度一樣,成功的通訊寫作是很注意選擇角度的。面面俱到的通訊,往往是失敗的、缺乏生氣的。好的作文或好的新聞作品,大多在選取報導角度方面下了一定功夫。
比如,最近在網上看到某小學五六年級一份考試作文題目:A、校園一角B、美麗的校園
要求:1、任選一題作文。2、要圍繞題目選材,抓住校園的景、人、物等來寫,突出校園的美麗,反映你對母校的熱愛之情。
怎麼寫這篇作文,選擇好角度就很有學問。也可以寫某一堂課的角度,也可以寫同學互相幫助的小故事,也可以選某個天氣惡劣的某一天老師幫助同學的故事,也可以選爭得集體榮譽的一次校園文藝會演,等等。
談到寫作,在此我順便向同學們毛遂自薦一本在本月中旬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發行上架的散文集《家國情懷》,這本書文章都不長,讀起來比較輕鬆,適合青少年文學愛好者閱讀。如有興趣郵購,除查看「噹噹購書網」外,也可聯繫人民日報出版社郵購熱線010-65369530 65363527。
寫好文章,角度選擇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記者、一個通訊員是不
是高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善不善於選取最佳角度,這就象一個攝影師是否會選取攝影角度一樣的重要。譬如寫長城,就可以從不同角度來寫,如旅遊角度、歷史考古角度、建築藝術角度,人文角度,政治鬥爭角度等等分別寫出不同報導。一定要選取最佳角度,切勿面面俱到。譬如有一篇這樣的報導,題目叫「火車拖來的城市」,這個角度就選得好,從鐵路建設這個角度反映了這個城市的巨大變化。
曾獲通訊一等獎的《一本小偷日記透視一個沉重的話題》,通過發表在北京公交車上抓獲的一個扒竊團夥成員鄭雄六的一本日記摘錄並加註記者旁白,從一個角度巧妙地揭示了這個22歲的四川打工者,是怎樣懷著美好的夢想走進大城市,又怎樣一步步走向城市犯罪者行列的心路歷程,引人深思。
獲通訊二等獎的《刑事犯罪走勢前瞻》,通過預測我國刑事犯罪的發展趨勢這個報導角度,揭示了這樣一個主題:預測和預防未然的犯罪,也就是對潛在的犯罪人、有可能犯罪的人、有犯罪危險的人進行教育、約束,使其不去犯罪。記者選取這樣的一個報導角度,不能不說是花了一番心思的。
(4)力求生動。如何把文章或新聞作品寫得生動些,不等於什麼都寫,哪些宜粗,哪些宜細,均有一個把握的問題。
一是注意運用近景特寫手法。對人物的刻畫,對現場的掃描,最容易打動讀者的是「特寫鏡頭」的筆法。如《張君、李澤軍特大系列搶劫殺人案庭審紀實》一文裡,有這樣一段描述:「剛剛被押上法庭時,張君還故作鎮定,偏著腦袋。當看到旁聽席上一個個人投來無言憤怒的目光,他那雙充滿戾氣的眼睛頓時黯淡無光」。對人物表情的這一特寫,揭示了罪犯色厲內荏的虛弱本質。
二是注意細節描寫。寫得具體,靠細節打動人、說服人,是通訊寫作的另一特色。如獲獎的法制新聞通訊中,不少作品注意了細節的刻畫。如《從質量事故中查出巨貪》中有這樣一段細節描寫:「1994年底全國在杭州召開訂貨會,一名客戶拿著一個大紅包來找他。對他說,我不給您買東西了,拿一點錢,自己去買吧。他推辭不要,對方卻堅決要塞給他。正在雙方拉拉扯扯之時,有人敲門。在他去開門時,那個客戶把錢乘機塞到抽屜裡……有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又如通訊《死刑犯3項專利鋪就再生之路》中有這樣一段細節:「1999年9月18日是陳賓25歲的生日,張豔珍特意換了一件鮮亮一些的衣服,帶著三本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局大紅印章、高盧麟局長親自籤名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提著一盒生日蛋糕,來看望陳賓。往日見到兒子她常常淚流滿面,今天她在兒子面前微微地笑了。望著微笑的母親,平時不哭的陳賓卻哭了」。
三是適當穿插背景。寫文章,寫新聞,適當穿插背景很重要。新聞背景,即新聞事件發生的歷史、環境與原因的說明,解釋事件發生或人物成長的主客觀條件及其實際意義,為烘託和發揮主題服務。新聞作品適當穿插些新聞背景材料,可以提升新聞的氣勢,增加新聞的份量。如寫北京霧霾天氣對人的危害,可傳插以前北京車少、天氣好的背景,與現在進行對比,就有說服力些。又如獲通訊一等獎的《禁毒,呼喚全社會共同努力》,通過編者按來交代背景,詮釋主題:「從世界範圍看,毒品問題正日益成為困擾人類的一大社會公害,如何根除毒品,全世界都在思索」。
作為一個熱愛寫作的人或新聞記者,不僅要勤動筆勤於敲字,積極熱情地為媒體寫稿,而且還要注意文風,力爭寫得好一點。提筆的時候,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A、根據掌握的材料,決定寫什麼體裁,是記敘文,還是議論文?不要公式化地固定的模式。
B、無論是寫通訊,還是寫消息,或者寫議論文,要緊的莫過於內容,而內容要有新的東西,不能硬寫沒有「新意」的東西,更不能東拼西湊從網上下載別人的東西,抄襲別人的新聞作品。
C、要力求寫得具體。要通過具體的事實來說話,就好象看見人的面貌,聽見人的聲音,使人覺得真切實在。當然,我們說具體細緻,並不是一定要寫得長。這裡所說具體細緻,是指具體的事實,而不是靠抽象名詞說明問題。
D、要善於「小中見大」,不要養成一個愛定大題目的習慣。只有把題目範圍定得小一些,則自己要說明的問題,既容易使之突出,而且也容易寫的深刻精練。
E、力求簡明扼要,清楚明了。《美國名記者採訪工作經驗》一書中談到:「新聞寫作中最困難的部分是什麼?清楚明了┄┄,清楚明了只有在把新聞寫得簡明扼要時才能實現。」我們在寫新聞的時候,應當儘量寫得樸實自然,不要故意玩弄詞藻,儘量以最簡短的話,表明了的意思,對可有可無的文字,要毫不可惜地刪去。
F、注意文字修辭,推敲稿件的文字和用語,做到用語準確,條理清楚,合乎邏輯和語法。對一些引語要查明出處,不能想當然。
偉大的文學家魯迅說過:「一個作者,『自卑』固然不好,『自負』也不好,容易禁滯。我想,頂好是不要自餒;總是幹,但也不可自滿,仍然總是用功。要不然,輸出多而輸入少,後來是要空虛的。」(《魯迅書簡》)魯迅先生的這段話應該成為新聞工作者業務修養的座右銘。
三、思想品行修養
文學要追求真善美的價值。作為學生沒有好品行,是寫不出表達真善美價值的好文章的。作為一個合格的黨報記者、通訊員,在思想品行上有更高要求。沒有一個好的思想作風,他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黨組織交給的通訊報導任務。「作文先做人」,一個思想作風惡劣的人,他是不配做黨報的通訊員的。
「打鐵先得本身硬」。思想作風修養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1、要有對黨對人民的高度責任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一名記者、通訊員,是黨和人民的代言人,要隨時隨地替黨著想,替人民著想,把自己的一顆心栓在國家的興亡、民族的盛衰、社會的升沉和人民的冷暖上,並把這種強烈的責任感貫穿於筆端。當然,通訊員大都工作在基層,所觀察到的社會生活面是有限的。但即使是報導本單位的事情,也要從全局著想,站在有利於黨、有利於人民的高度上。
當群眾的代言人,就要有眼睛向下的作風,虛心向群眾學習,不要自認為比群眾高明,在他們面前擺架子。這方面的教訓是有的:比如,有的單位的通訊員認為自己多少能寫點,在報刊上也留過名,因此在群眾面前神氣起來,成了凌駕於他那個單位組織和群眾之上的「特殊人物」,直到最後跌交。這樣的教訓應該記取,要提倡的是甘當人民「公僕」的品格,需要丟掉的是「無冕之王」的作風。
2、實事求是,講真話,不講假話。與寫小說不同,寫文章,寫新聞,所述事實要力求真實。真實、全面地反映情況是作為一個記者或通訊員最基本的道德標準。高爾基曾經說過:「在我們的時代,讀者有最充分的權利要求新聞工作者採取誠懇、嚴肅的態度。假如新聞工作者做不到這一點,那他最好不要擠進需要真摯的、誠實的工作態度的領域」(《高爾基論報刊》)。作為一名黨報的記者、通訊員,不能為「見報得彩」弄虛作假,更不能為了政治上的迎合、投機,有意地捏造事實。
最近,網上打擊傳謠制謠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有些新聞無中生有。比如說,走在路上的活人,在地鐵口被噴藥昏迷,醒來時躺在醫院,腎就沒有了。
虛假新聞在我們黨多個時期就存在。如《人民日報》1983年10月25日登載的表揚河北臨璋縣委書記蔡成功的報導:《他沒沾臨璋半點光》,把一個違法亂紀的人公然吹捧成是「端正黨風的帶頭人」。象這類不真實的新聞,之所以在報紙上屢見不鮮,這與某些記者、通訊員缺乏實事求是的態度和深入採訪的作風是有聯繫的。
即使對先進單位的報導,也要實事求是,不能為使「牌子」增彩,不顧事實,拿來「牌子」橫塗豎抹。前些年,一些報刊在對待大寨的宣傳上,卻有許多教訓值得總結。如果說,「文化革命」前,對大寨的宣傳還比較實事求是的話,那麼到了「文化革命」中,對大寨的宣傳則發展到嚴重脫離實際的程度,基本上是來了什麼風,大寨就被說成什麼樣的典型,當然,這和大寨某些領導人的惡劣作風有關。可笑的是,粉碎「四人幫」以後,大寨又被說成是抵制「四人幫」的典型。如此翻來覆去,影響很壞。
近年來,隨著廣東改革實驗區的振興,到廣東採訪的記者絡繹不絕,而有關廣東的報導,也基本只是一個調:廣東是高效率的,是富有的。實際如何呢?2010年5月,我到廣東開會,發現廣東同樣有貧困問題,粵北山區貧困人口達300萬,我大驚,經採訪核實,寫了篇文章《在發展中看到差距》引起海內外關注。
要敢于堅持原則,秉筆直書,支持一切符合黨和人民利益的正確思想和行為,批評一切違背黨和人民利益的錯誤思想和行為。
堅持真理,就要不畏權勢,不怕打擊報復,甚至不惜犧牲個人的生命,著名記者範長江說過:「新聞記者要能堅持真理,本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實在非常重要。」(《怎樣學會做新聞記者》)範長江要求大家做一個頂天立地的記者,他本身就是一個楷模。作為黨報通訊員也要力爭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比如,在批評「頂頭上司」的時候,在揭露不正之風、批評錯誤行為,有遭到打擊報復可能的時候,這種勇氣更為重要。要反對在原則問題上喪失立場,迴避矛盾,不分是非,曲意調和的作法。
1、要有艱苦奮鬥的作風。黨中央提出改進作風的八項規定,我們作基層報導工作更要執行好。當然,通訊報導工作是一項艱苦的勞動。特別是基層通訊員白天要上班,業餘時間採訪寫稿,更顯得勞累。在這種情況下,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是很有必要的。人民日報記者高糧同志在戰爭年代一邊指揮作戰,一邊當攝影記者拍鏡頭,就是發揚了這種艱苦奮鬥的作風。戰爭年代這種事例多,記者和戰士一起行軍打仗,與戰士休息的時候,自己還要墊著背包寫稿。通訊員如果怕艱苦也是做不好通訊報導工作的。今天情況變了,有的單位提供的條件好點,有的差點,不論遇到的條件好或差,都要養成艱苦奮鬥的作風。
2、提倡共產主義勞動態度,反對一切「向錢看」的錯誤思想和有嘗新聞等不正之風;反對抄襲和剽竊;反對利用採訪之便,謀求個人私利的不道德行為。
3、發揚批評與自我批評作風。對於自己在採訪工作存在的缺點,要敢於自我批評不護短,不能只允許你批評別人,不允許別人批評你;報導失實,要敢於公開更正,敢於承擔責任。(當然希望這種更正越少越好)。
4、要有謙虛、謹慎的作風。不要因為登了一兩篇稿子,報上有了點名,就自以為了不起,飄飄然。要始終和群眾打成一片,做群眾的學生。
5、正確處理「同行」之間的關係,發揚團結互助的品格。一是要正確處理和報刊編輯之間的關係,不要為上一篇稿,搞拉拉扯扯的庸俗作風;二是要正確處理和兄弟通訊員之間的關係,反對互相輕視貶低、封鎖消息的不道德的作風。
總之,作為一名黨報或有關媒體的記者、通訊員,修養是多方面的,筆者在此所談的還很不完全。古人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個記者、通訊員要使自己成熟起來,重要的是勇於實踐,走自己的路。路,就在你的腳下┄┄。
(作者系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人民日報(海外版)》前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