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分享)
熊孩子是啥?我想只要是受過他們「摧殘」的人都能說出一二,此處一定還要配合嫌棄、驚恐、憤怒但又無可奈何的面部表情,才足夠表達自己當時面對熊孩子生無可戀的感覺……
@阿倫:「小傢伙把我限量版的模型拆了,還扔進了馬桶裡!我當時就炸了!還只是說他就想玩玩!那可是限量版的啊!」
@s.sthing:「周末我好不容易玩會遊戲,他給我把電源拔了,害的我被隊友舉報了!」
@香蜜:「不知道哪裡來的小姑娘,她偷偷用我的口紅和眼影,我自己新買的,我還沒捨得用呢,關鍵是,她還給我把口紅弄斷了!眼影加上水,混成一灘,還一臉天真的告訴我。那是她的魔法藥水,讓我喝了!」
@鍋包肉:「你能想像他把我珍藏籤名球鞋擦乾淨時我的心情嗎?事後,他還躲到他媽懷裡哭,該哭的是我吧!」
所以在大多數人的眼裡熊孩子是「搗蛋鬼、破壞王」,熊孩子是讓人看到就睡覺得想要趕緊躲開,聽見遇見就讓人討厭的一種存在!是與一切消極貶義詞劃等號的,其實是我們都片面理解了熊孩子,只看到了這些孩子外在表現,沒由去考慮,熊孩子是怎樣練成的?
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稱職的「熊家長」!
其實熊孩子原本的釋義是其實熊孩子一詞原本的釋義是:」會調皮搗蛋、讓人哭笑不得,但本心是滿懷善意的孩子。」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孩子是沒有好壞之分的,有的只是不同的家庭教育和成長環境,熊孩子的背後是不稱職的家長和教育方式。
1.父母過分嬌慣
瑞典精神研究學家戴維·埃伯哈德,曾經這樣說,「孩子們在家庭生活中佔據了主導地位,父母們已經失去控制權。」這是因為現在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人和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從來都是有求必應,甚至是唯命是從。讓孩子在心理上覺得自己就是全宇宙的中心,如太陽般的存在,行為談吐都傲慢的不可一世!離開自己的家庭環境之後,孩子依舊會用這樣的在心理和態度來對人,認為外人也應該是對自己百依百順的,到處囂張跋扈。
2. 父母的過分苛責
與過分驕縱相反的教育方式相比,很多家長「崇尚軍事化養兒」,這樣的父母主張犯錯就要懲罰,只有身體上受到的疼痛,孩子才會長記性,下回就不會犯錯了,以後長大也就能桁架有出息,現在承受點苦 ,以後才只能少走彎路。有這樣想法的父母在家長種佔著很大的比例,但是孩子的內心是極為容易受到刺激,進而產生反抗和逆反的情緒。當面對父母的懲罰,孩子只是在身體上臣服,心裡上卻不斷的積攢著負面的報復情緒。一旦脫離家長的控制,就睡肆意爆發,「殺傷」範圍極大。其實是父母沒有給孩子足夠的關心和愛護,從而導致了孩子的叛逆和攻擊性。
3. 父母錯過了教育的關鍵期
孩子品行是靠後天培養的,並不像需多家長口中說的:「將來大了在教育與行,現在還小呢,他懂個啥!」其實再就是最大的問題所在,等孩子大了就來不及了,孩子性格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在2歲到7歲之間,這個區間範圍是孩子子就教養養成的黃金期。作為家長千萬不要以工作壓力大或者沒有時間為理由,指注意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而忽略了對孩子心靈的陪伴,讓還錯過了最佳的教育時機,對於孩子來說成長就如大海航行,父母就是最好的擺渡人!
解讀各種「熊孩子」的內在潛質,做孩子心靈的「擺渡人」
都說6月天就像娃娃的臉,說變就變!其實這就是因為每個孩子的都有著多變的情緒和不同性格的特徵,每個小孩子都能夠在天使和惡魔之間瞬間就做出無縫的銜接轉換,對於父母而言簡直就是一天虐你千百遍,而你還只能待他如初戀!這就是讓人頭疼的熊孩子!但作為家長一定要拿出十二分的決心和細心,根據孩子不同的「熊」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因對措施。
1. 搗蛋型
搗蛋型的熊孩子是最常見的,也最讓人頭痛,他們一天到晚都有用不完的精力,一會惹哭了隔壁的小妹妹一會又打翻了飯碗,使勁讓他安靜下來,他的手也會不停的扣扣這兒摸摸那兒,似乎永遠不願意停下來,到處惹禍,讓人頭疼不已!
搗蛋的孩子就與闖禍渾然一體,不分你我,遇到這樣的熊孩子,家長要在第一時間穩定自己情緒,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和態度,讓孩子自己解釋是事情的緣由,動之以情曉之以禮,告訴孩子自己這樣做事情的後果和責任,讓他知道自己做事要自己承擔結果。
此外,可以在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他喜歡動就讓他充分施展自己的旺盛精力,去運動、去鍛鍊,帶孩子走出去,給他更大的活動空間,讓他的天賦得到發揮。於此同時,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要積極的表揚讚美孩子,鼓勵他去做的更好。
2. 話癆型
這是類型的熊孩子小嘴兒一天說個不停,不分時間場合的接話、提問、甚至頂嘴,他會在課題上不停的接話,小聲細語,大人說話他也會仔細的去聽,順勢就問你為什麼不去呀?你剛剛說的是我嗎?為什麼要這樣……,這樣話多的孩子尤其是在人多的公共場合,他會將他聽到的一切大聲複述、評價,還要與周圍的人探討,這就讓父母尬尷到極點,如果不能及時制止孩子就會嚴厲的呵斥孩子,讓他停下來。
其實話多的孩子往往思維和想法都比較活躍,他的觀察力也更加的敏銳,周圍的事物他都能注意到,這樣的孩子就會通過自己的言語來表達出來,當他搜接收到的信息他並不了解,孩子就會尋問家長,隨時隨地一張嘴就是幾百萬個為什麼,讓人又氣又笑。
對於愛說又想說的孩子,家長不要急於否定孩子的行為,對於孩子來說它只是孩子不能夠掌握好說話的時機,也不知道如何修飾自己的字眼,絕對不是存心讓周圍的人難堪,作為家長要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在孩子說的對,表達準確時,積極的鼓勵孩子,於此同時藉助誇讚孩子的的時機,告訴孩子在公共場合說話要注意不能高聲言語,注意文明,大人在講過話是要注意去聽,有什麼想法要等別人講完再去說,打斷別人的講話是不禮貌的,最後就是要善於發現孩子話癆背後的潛質,給孩子適宜的發展空間,不要認為孩子話多就是不好的,能說是因為孩子有語言天賦,家長要正確引導和教育孩子「會說」。
3. 破壞型
這個類型的孩子與搗蛋型的孩子有著相似之處,就是他們停不下來,不同的是,破壞型的孩子是安靜的!就像媽媽們常常講的「孩子靜悄悄,一定在作妖」,這種類型的孩子喜歡動腦動手,小腦袋每天都有各種新奇的想法,而且還要自己去實踐一下,他會把遙控器偷偷拆開,看看裡頭有什麼,會好奇為什麼有這麼遠的距離還能控制電視?插座裡頭為什麼會有電?也要摳出來看看!你剛剛給他買的小飛機,孩子覺得這個小飛機真好玩,就要研究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學會飛機的技能,讓他的汽車也飛起來!這直接的後果就是,孩子走過路過的地方,能「破壞」的全都破壞了,留下父母在風中凌亂!
其實「破壞型」的孩子是最有潛力的,相比搗蛋型的孩子好動,破壞型孩子的「動」更有目的性,他們的行動目標明確,知道在這麼做是為了什麼。還真有就是破壞型的孩子與話癆型的孩子來比,他們的思維邏輯更加縝密,計劃周全,但是這也不代表家長就可以放心大膽的讓孩子去破壞了。多數父母面對孩子的破壞性行為還是忍不住去責怪,其實父母要及時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性,還要避免孩子在拆拆補補種產生不必要的危險,如果孩子是因為對電流產生了興趣才會去扣插座,爸爸媽媽可以帶孩子去參加相關的物理科技實驗,或者給孩子購買相關的書籍,讓孩子更加明白探索的樂趣,與此同時還學到了知識。
沒有天生的「熊孩子」,也沒有搞不定的惹事精,有的只是不懂教育家長!孩子是善良和美麗的化身,他們的言語和行動都是源自最原始的本心,作為家長要積極肯定自己的孩子,對於孩子帶給自己的各種「麻煩」,要學著去辯證的看待,不要只看事情的表面,去和孩子溝通一下,坐下來聽聽孩子是怎樣想的,知道孩子這樣「熊」是為什麼,你就會發現更好的孩子和更好的你!
我是貝貝豆,一名高級育嬰師,同樣是3歲寶寶的寶媽,大家在育兒養育護理方面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私信溝通,我們會第一時間為您解答,希望我的建議能幫您解決育兒路上的煩惱和困惑!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