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叫、摔東西、打人?孩子缺乏「情緒控制力」,父母是主要原因

2020-12-05 溫柔虎爸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原本安安靜靜坐在公車上閉目養神,突然上來一位帶著孩子的家長,鬧騰的孩子不停地發脾氣、尖叫,仿佛要將你的耳膜刺破。

其實,碰上這樣的孩子,不僅路人覺得心煩,就連家長也會覺得頭疼。

曾經傅首爾在《奇葩說》中講述過一段經歷。當時是暑假,在某次乘坐高鐵途中,她差點被一個熊孩子吵到"休克"。

實在是忍不住了,傅首爾走過去跟閉目養神的熊孩子爸爸理論,抱怨他家孩子"太吵了",誰知寶爸默默地說:"如果不是在家太吵,誰會帶出來呢?"她據理力爭:"子不教,父之過。"寶爸又生無可戀地表示:"太難了,送你吧。"

不難發現,生活中很多孩子就像一個個小魔頭,不僅愛尖叫,還總是摔東西、打人,跟"討喜"這個詞完全不沾邊。孩子種種無理取鬧的表現,弄得家長們欲哭無淚,心累得不行。

01尖叫、摔東西、打人,是孩子缺乏"情緒控制力"的表現

一位親戚家的3歲小孩,完美詮釋了什麼叫"難帶"。小男孩被家裡長輩寵著,缺乏管教,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總是跟家長嗆聲頂嘴。除此之外,這個孩子也非常難伺候,動不動就尖叫、摔東西,經常無緣無故鬧脾氣、打人,怎麼勸都勸不聽。

其實,這些都是孩子缺乏情緒控制力的表現,因為無法察覺和疏導自己的情緒,他們只能任由情緒控制自己,用不當的行為來發洩,變成了一個個混世魔王。

02孩子缺乏"情緒控制力",父母是主要原因

1、父母關係糟糕,經常吵架

《情緒控制方法》一書中說:"很多人的情緒化都產生於孩提時代。孩子總是被大人引導,是他們將自己最直接的情感與不愉快的事情相聯繫。

無數的研究和實例告訴我們,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成長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家庭氛圍良好、父母關係和睦的家庭,孩子的心理通常都很健康,情緒平和穩定;而父母整天爭吵的家庭中,孩子整日接收到負面的信息和情緒,心中也會被影響,缺乏情緒相關的能力。

2、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於父母的關懷和陪伴,他們需要父母的親近。而缺乏父母關懷的孩子,情感需求未被滿足,就會陷入"情緒飢餓"的境地。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他們會做出一系列無理取鬧的行為,看上去非常叛逆。

3、父母缺乏情緒控制力

蒙特梭利說: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童年的不幸導致的。大人的壞情緒就像垃圾,別讓孩子成為裝這些壞情緒的垃圾桶。

有的父母自身就缺乏情緒控制力,不僅在外面容易與別人吵架,平時也經常怨天尤人,覺得命運針對自己,總是衝著家裡人發脾氣。每當有負面情緒,這類父母會在家裡大喊大叫,甚至摔東西、打罵孩子,把孩子當成了出氣筒、壞情緒的垃圾桶。

父母是孩子的老師,如果你在孩子面前表現的是一副情緒經常失控的模樣,又怎麼能指望他自學成才、學會正確釋放情緒呢?

03孩子缺乏情緒控制力,後果很嚴重

1、人際關係受影響

無論是工作還是交友,都要求孩子擁有良好的控制情緒能力,相信沒有人喜歡和一個暴躁或悲觀的人共事、玩耍。無法控制情緒的人,自然也無法管理和疏導自己的負面情緒,所以他們通常會敏感易怒,或是消極悲觀、內心孤獨。

2、婚姻容易不幸福

孩子缺乏情緒控制力,也就沒有辦法去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在婚戀關係中容易引發爭吵,在兩人的心中留下芥蒂。處在這樣的婚姻中,不管是孩子,還是孩子的伴侶,都很難感到幸福和喜悅。

3、身體發育受影響

我國食道癌普查資料顯示,相當一部分患者患病前曾有明顯的憂鬱情緒和負面心境。我國心理學家在對高血壓患者的病因分析中也發現,患者病前常出現焦慮、緊張等情緒。

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情況:當內心壓抑、心情低落的時候,人們往往沒什麼食慾,長此以往身形逐漸消瘦。孩子正處於成長發育的年紀,需要通過飲食來攝取營養。如果缺乏情緒控制力,每天都被壞情緒支配,他們就容易出現厭食的情況,對成長發育不利。

04想培養孩子"情緒控制力",父母要這樣做

1、和睦的父母關係

父母要做到互相尊重和關愛,遇到矛盾懂得溝通和解決,而不是每天衝對方發脾氣。

首先,父母和睦的關係會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得孩子擁有良好的情緒感知能力和穩定的情緒。

其次,父母良好的相處方式是在給孩子提供一個模板,讓他們知道不高興的時候怎樣做才是對的,從而潛移默化地學會管理情緒。

2、做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

根據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戈特曼德的研究,在孩子的情緒管理教育中,家長的表現可劃分為兩種:情緒抹殺型和情緒管理訓練型。

情緒抹殺型家長,把負面情緒視為大敵,一旦孩子表現出來,便極力遏制,甚至強迫孩子"不能哭",不懂得如何疏導。這樣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能夠包容孩子的情緒,給予充分的耐心,並且會通過引導訓練來給予孩子幫助。

要做第二種家長,父母們可以教孩子這麼做:

①認知和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試著用語言、文字表達;

②用正確的方式疏導、發洩負面情緒;

③找到原因;

④思考補救的方法並吸取教訓。

05育兒寄語

能夠管理好情緒的人才能真正獲得快樂,當孩子表現出尖叫等"壞毛病"時,家長要找到背後的原因,培養他們的情緒控制力。

今日互動話題:你家孩子情緒控制力怎麼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寶寶愛扔東西、咬人、打人、拍頭是性格暴躁?父母要了解真正原因
    妹妹現在正處於出牙期,牙齦不舒服,喜歡咬東西緩解不適。這段時間,我們一起幫妹妹解決這個問題,不再咬人,好嗎?」七歲的大寶懂事地點點頭,然後說:「媽媽,我是個勇敢的男子漢,原諒妹妹了!你現在能幫我處理傷口嗎?」 「好,媽媽現在就幫你處理。」我開心地應答。我家女兒已經一歲了,隨著她慢慢長大,漸漸出現了喜歡扔東西、咬人、打人、搖頭、拍頭等現象,難道孩子天性暴躁?
  • 孩子缺乏安全感,是因為什麼?
    這時,父母要給孩子肢體的親密接觸,給其受保護的感覺。對完全的陌生人,要告訴孩子不要吃對方的東西,不要跟對方走,否則媽媽會擔心。對不熟悉的親友,要容忍孩子的怯懦,可以將孩子擁入懷中,向孩子介紹對方的善意,消除孩子的不安和陌生感。
  • 實用情緒管理法!專治孩子暴躁、易怒、愛尖叫,卻很少有家長知道
    實用情緒管理法!專治孩子暴躁、易怒、愛尖叫,卻很少有家長知道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脾氣是陰晴不定的,但有些孩子脾氣暴躁,脾氣暴躁,情緒極端,這樣的孩子很讓家長煩惱。而且現在經常嗯哪個聽到家長抱怨孩子的情緒管控不好,小到1歲的,大到小學甚至是高中的,那麼家長到底要如何教孩子情緒管理呢?
  • 父母如何應對脾氣暴躁行為衝動的青春期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顯得脾氣暴躁,對父母的管教強烈地牴觸,行為衝動,如動輒就發脾氣、摔東西,甚至打人、離家出走。父母會感覺無法與孩子溝通,對孩子的行為一籌莫展,心力疲憊。那麼,面對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釐分清楚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多行為反應。一般來說,青春期的孩子的身體發育已經逐步接近成人,但心智發育則要相對滯後。隨著性發育的成熟,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是男孩的性荷爾蒙分泌也趨於成人化,而作為性荷爾蒙之一的睪丸酮是促使人憤怒、暴力和攻擊的主要激素。
  • 孩子憤怒尖叫說「我不要」?拯救耳膜,先搞清孩子為啥喜歡尖叫
    人們把100 -120 分貝的聲音定義為難以忍受、待一分鐘即暫時致聾的程度,嬰兒的哭聲就足以讓人心煩意亂了,而孩子的尖叫聲比嬰兒哭聲還要高,它所帶來的不適感真不是玩兒的。那孩子們是為什麼會愛上尖叫這件事情呢?不同的原因,父母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方式呢?首先來說說幾個自然原因,這是父母不需要過分擔心的。要說的一點是:尖叫是孩子的一種娛樂項目。
  • 父母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了嗎?否則孩子很受傷
    良好的調節方式可以通過良好的親子互動產生,父母可以在這個親子互動過程中幫孩子更好地應對壓力和調節情緒,同樣,父母在幫助孩子應對壓力和調節情緒的過程中,也可以獲得孩子的情感支持。 心理學研究認為,父母可以至少通過三種機制影響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 首先,父母的教養方式和風格營造的家庭情緒氛圍影響兒童青少年的情緒能力。
  • 書評《高情商養育》|律己養兒,不讓孩子為自己的情緒和認知買單
    孩子哭得更傷心了。這些場景熟不熟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積極、向上、自信、陽光?但我們的教育方式真的能教出心底灑滿陽光的孩子嗎?0-18歲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問題,大多是情緒和心理方面的問題。每一種偏差行為的背後,必然都有深層次的原因。簡單粗暴的打罵,只能讓孩子的情緒負能量得到強化,心理負擔加重,變得越來越膽小怕事缺乏安全感、或暴躁冷漠缺乏同理心。
  • 教育中缺乏同理心的父母,要學會用「用戶思維」看孩子,需求第一
    家長的不理解或者持續的抱怨,會讓孩子產生羞恥感,心情更加糟糕。 01教育中,很多父母都缺乏同理心 我們一直都在說,要理解孩子,和孩子站在同一角度思考問題,但很多家長還是會用慣性思維思考,只要孩子有一點沒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就會不自覺糾正和批評。
  • 心理學「踢貓效應」: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容易鬧情緒
    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是在幸福的家庭中長大,但現實是很多孩子都痛恨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有人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父母的性格、習慣等方面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父母是什麼樣,教養出來的孩子就是什麼樣,因此,「易怒」父母養出的孩子,更容易暴脾氣。
  • 心理:孩子的離心力
    孩子的成長是大自然之力,沒有誰能阻擋,父母的控制力越強,孩子的離心力越強,中間的線繃得越緊,親子關係越緊張,當力量越來越強的時候,線可能會繃斷,親子關係破裂。反之亦然。親子關係就是如此。當父母給予孩子尊重、理解時,孩子回饋以自律、責任。當父母強調權威,打壓孩子時,孩子就會對抗、叛逆。
  •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會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給孩子一生的影響
    很多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前途發展,為了讓孩子免受挫折,他們事事包辦,將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得很周全,每一步都考慮得很完善,把自己的意願和認為好的東西強加給孩子。這樣做看似是對孩子好,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探索周圍事物的能力,會讓孩子產生過度依賴,面對問題或困難時感到退怯、無助、沒有主見,容易本能地採取逃避的辦法。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缺少應有的擔當或責任感。
  • 情緒管理繪本《生氣王子》:孩子的壞情緒裡,藏著父母的影子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反而更加理解為什麼媽媽們對不吼不叫這麼感興趣了,因為要面對那個讓自己不滿意的孩子,還要心平氣和是真的需要情緒的修煉。尤其是很多父母可能並不了解情緒是如何產生的,他們說的最多的就是:我沒法控制我的情緒,都是他讓我生氣的!我也想控制自己的情緒,可是我控制不了啊!那麼到底是孩子太皮,還是父母情緒太差呢?
  • 孩子總是情緒不定?了解「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不良情緒
    「我們家妞妞也是這樣,那一次,爸爸給她買的糖果放在桌子上,她伸手夠不到,也不讓我們幫她拿,自己搬了個凳子來也沒夠到,然後突然就自己哭起來了,我們又心疼又無奈的……」很多時候,孩子在生活中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父母又應該怎麼樣去解決呢?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孩子情緒不定的原因。
  • 「踩昆蟲、摔小貓?」當孩子虐待動物,是時候進行「生命教育」了
    比如抓到一隻昆蟲的時候一開始還會和他玩,但是過了一陣子就會將東昆蟲給踩死,有的時候,孩子有了一隻小貓,孩子就會將小貓給摔了。孩子對動物開始有了虐待的思想和行為了,對於動物的生命不尊重。一:孩子虐待動物的原因1、發洩情緒孩子孩子總是會有很多情緒,情緒是會時不時就會爆發出來,而孩子對於情緒的認識不正確,無法疏解自己內心的情緒,沒有用正確的方式發洩出來。
  • 情緒會影響一個人的認知能力,聰明的父母,不會逼孩子學習
    最後的結果就是,父母狠狠的撂下一句話:這孩子真笨,沒救了。孩子是真的沒救了嗎?未必,這其中的原因還得從情緒說起。情緒其實能夠影響到人的一個認知能力,而認知可以分為系統認知和啟發式認知。系統認知指的是對信息完整的分析,啟發式認知指的是憑著直接來回答問題。
  • 電話手錶孩子只要小天才?小天才新品讓孩子尖叫的原因
    小天才新品讓孩子尖叫的原因 2020-07-17 15:14:27   來源:網絡
  • 自閉症孩子情緒問題嚴重,怎麼辦?
    自閉症孩子由於腦神經系統的局部受損 ,認知有限,語言能力差,因而他們的情緒問題比正常孩子要嚴重得多。自閉症孩子由於認知能力有限,感覺和知覺異常敏感,在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時會產生錯誤的認知,加上本身對自己的情緒缺乏調控能力,因此經常會出現情緒失控問題。
  • 《生氣的亞瑟》:一本絕無僅有的情緒繪本,探索孩子情緒的真相
    在這本繪本中,主線一直貫穿著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的情緒爆發得如此酣暢淋漓,整個過程一氣呵成。這種手法是非常罕見的,有點反其道而行的味道。從亞瑟開始發脾氣到最後忘記了原因,整整有11頁的畫面。展示出來的是由弱到強的脾氣的爆發。孩子的情緒變化也描繪得非常真實。事實上,孩子們就是這樣,成人越壓抑孩子的情緒,孩子會越想爆發。不過,情緒來得快也走得快。
  • 睿智燈塔-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怎麼辦,如何避免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因此,家長在發現孩子有這種厭學情緒時,應該先了解原因,然後在針對具體情況採取具體措施。1、家長期待過高每一個家長都會對孩子寄予最高的期待,期待孩子能名列前茅,期待孩子能取得更高的成就,然而,父母對孩子的高期待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也會使孩子承受過高的壓力,出現各種心理問題。2、家庭教育因素家長陪讀,使孩子缺乏學習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