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橘媽育兒
不知道你家有沒有這樣的寶寶:
和別的小朋友吵架打架,吵不過打不贏就開始尖叫;爸爸媽媽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開始尖叫;公共場合想讓媽媽聽自己說話,尖叫……
家裡有個愛尖叫的熊孩子,一家人的耳朵都備受摧殘。有位寶媽說,自己有一次一瞬間感覺到身體不行了,就是在一輛公交車上,孩子不在自己身邊,但是有人說話,於是她突然感覺到一陣嗡嗡的耳鳴,整個人都不好了。
如果你對孩子的尖叫帶來的破壞力依然沒有什麼概念的話,這裡有一組數據:
正常人說話交談的聲音是40-60分貝,嬰兒的哭鬧聲音一般是120分貝,而一個兒童的尖叫聲,則可以達到129分貝。
人們把100 -120 分貝的聲音定義為難以忍受、待一分鐘即暫時致聾的程度,嬰兒的哭聲就足以讓人心煩意亂了,而孩子的尖叫聲比嬰兒哭聲還要高,它所帶來的不適感真不是玩兒的。
那孩子們是為什麼會愛上尖叫這件事情呢?不同的原因,父母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方式呢?
首先來說說幾個自然原因,這是父母不需要過分擔心的。
要說的一點是:尖叫是孩子的一種娛樂項目。
我有一次晚上回家,走在小區花園的小路上,身後跟著一對母子,媽媽拉著孩子的手慢慢的走著,兩個人沒有交談,孩子做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時不時自言自語,時不時利用自己的嗓子發出相當高的海豚音,能聽出來,孩子這是在探索自己的嗓音,在自己和自己玩兒。
孩子對周圍世界以及對自己身體的探索一直不停,他會嘗試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嘗試發出最高亢最大聲的聲音,還會出一些怪聲,這其實是孩子的一種娛樂方式。
如果周圍人對此有非常明顯的反應,孩子還會受到鼓勵,「變本加厲」的來展示自己的聲帶。對此,父母要做的是儘可能保持平常心。
①在孩子極儘可能的挑戰音高的時候,告訴他這樣會傷害他的嗓子,讓他不要那麼高聲;
②告訴孩子公共場合不要發出很大的聲音,要遵守一定的公共秩序,為他人著想。
除了搞笑搞怪這個原因,尖叫還是孩子語言發展的一部分。
這也是一個正常發展遇到的問題,尤其對於剛剛1歲以上年齡的小孩子,他的語言能力有限,只能表達非常簡單的幾個音節,而此時孩子已經懂得了很多,複雜的需求在增加,當他用說話的方式沒有辦法表達自己的時候,就會用尖叫的方式來傳達自己的情緒。
尤其是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容易讓孩子急躁焦慮,急躁之下就會尖叫,所以孩子會有一段時間習慣用尖叫表達不滿、著急、開心。
對這種情況,父母要做的是儘量的「動孩子的心」,別等孩子尖叫的時候才發現他的訴求。
如果孩子發現尖叫能快速引起父母的注意,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那他就會主動的選擇尖叫形式。而如果父母對孩子有足夠的關注,就能在孩子有苗頭時發現孩子的需求,從而避免孩子尖叫。
值得注意的,是用尖叫來表達情緒這種情況。如果忽視孩子尖叫背後的情緒,一味讓孩子「不要叫」,對孩子來說有些一刀切。
興奮:
孩子遇到特別開心特別激動的事情,會尖叫著跳起來,這是一種區別於正常狀態的表達,似乎只有尖叫才能表達自己的興奮情緒。
這一點也是正常的。很多人一直保留這興奮時尖叫的習慣,因為人能表達自己極限情緒的方式並不多,只有自己的手、腳、聲音、身體而已,所以遇到開心事手舞足蹈,放聲高歌,尖叫跺腳,都是可以的,很多女孩子追星的時候就會控制不住的尖叫,並且常常在聽演唱會、看比賽的時候全程持續尖叫,只不過成年人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更能意識到周圍環境,能引起激動的事情也比較少,所以不常尖叫。
憤怒:
除了正面的興奮情緒,負面的憤怒情緒也是孩子尖叫的一個重要原因,孩子用尖叫表達自己的憤怒情緒和反抗態度,這樣才能引起大人的注意和重視。
在孩子糟糕的兩歲時期,或者是在孩子執拗敏感期等容易說不的成長階段,爸爸媽媽很容易碰到孩子的逆鱗,比如因為有人用的兩根筷子頂端圖案顏色不一樣,孩子堅決要求去換掉,否則誰都不許吃飯,如果違背了孩子的意願,他會尖叫給你看。
那面對孩子尖叫下的情緒,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一方面是尊重孩子的情緒,一方面是教會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比如興奮尖叫,爸爸媽媽可以問孩子:「你開心嗎?」孩子會說:「我開心!」「有多開心?」「比過年還要開心!」
這就是在幫助孩子表達情緒。
面對孩子的憤怒也是同樣如此:
「你很生氣嗎?」「是的。」「堅決不能同意?」「是的。」「那你希望我怎麼做?」
通過提問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時讓孩子了解自己內心的訴求,這不僅是解決孩子「尖叫」的問題,更是教給孩子面對自己情緒的正確方法,能讓孩子的人生都因此受益,因為很多成年人生氣的時候是意識不到自己生氣了的,也不會主動去分析自己為什麼生氣,更不會主動解決問題,從憤怒的情緒種走出來。
最後一種原因,是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孩子尖叫是不是他模仿大人的結果。
這最後一個原因,則是和父母或者身邊的其他親人有關了。
假如父母經常吵架,吵架的聲音非常大,或者經常大聲的吼孩子,那孩子喜歡尖叫的行為,很可能是對父母的無意識模仿。
我們會發現,兩個人吵架時,聲音總是會越來越高,一個人情緒激動下控制不住音量,另一個人面對高音量會本能的提高音量,所以吵架總是很大聲,因為雙方都想重氣勢上壓到對方,而高聲說話時又能挑動起自己的情緒,於是陷入一個惡性循環,越吵越激動,越激動越大聲,越大聲越升級。
如果爸爸媽媽反思後發現自己確實有這樣的情況,那麼就要從自身做起,學會平靜的和人交流,學會正確的表達情緒,而不是動不動就吵架,動不動就吼孩子。
其次,面對孩子的尖叫,不要用更大聲的「不要叫」這樣的命令來限制孩子,用高聲制止高聲,雖然你在說「不要叫」,用實際行動卻是在告訴孩子:可以叫,而且是誰有權利誰能尖叫。
最後要說,不管孩子尖叫是為了玩兒,還是為了表達情緒,亦或是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媽媽都要明白,這是寶寶的語言,而傾聽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