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披頭四(Beatles)到「單向」組合(One Direction),且歌且舞的男子天團總能輕易俘獲無數芳心。在別人看來可能愚蠢且膚淺,但粉絲們仍然堅定地為偶像歡呼、尖叫甚至哭泣。北美青年文化網站「VICE」試圖探討,「迷妹」對男子天團歇斯底裡的熱愛,究竟動力何在。
承認自己是粉絲,並不意味著瘋狂和愚蠢
上高中時,蕾切爾·萊特(Rachel Leiter)在朋友介紹下看了一段「單向」組合的MV,立刻墜入了愛河。她喜歡他們「動人的旋律、完美的髮型和有趣的採訪」,開車時哼唱他們的歌,花好幾個小時在視頻網站「YouTube」上看訪談節目和幕後花絮。她還加入了歌迷組織,和同好一起唱歌、對著視頻嬉笑,爭論他們中誰的髮型最漂亮,誰的個性最有吸引力。
但一直以來,萊特都為自己的「淺薄」感到慚愧。
「我這樣一個自重的女孩,一個女權主義者,怎麼能把層次降到和瘋狂的『迷妹』一樣?」她告訴美國「The Odyssey」網站,每當非粉絲的朋友談及「單向」組合,她都保持安靜,即使開口說話也會臉紅,並堅稱自己不是粉絲。「透露我是粉絲,意味著讓別人發現我有多瘋狂、愚蠢和荒謬,我會失去所有人的尊重。」
4年過去了,聽了「單向」組合的5張專輯、兩場音樂會後,萊特發現自己還是喜歡這個男子組合,並慢慢學會不為此感到丟臉。喜歡的東西使自己快樂,也不會傷害別人,為什麼要感到羞恥?
萊特意識到,她多年來的羞愧其實源於別人的想法。其他人似乎認為迷戀偶像是愚蠢、瘋狂、非理性的,充滿了青春期少女的荷爾蒙,但同樣瘋狂的體育愛好者不會受到這種詬病。
研究粉絲心理學的美國學者古德溫-尤勒(Jamie Goodwin-Uhler)告訴美國《大西洋月刊》:「青春期是個充斥著複雜感情的時期,迷戀美麗、有名、遙不可及的偶像是人們對自己性別和身份的探索,這種感覺可能令人亢奮。」
「歇斯底裡」原是對女性的污衊
「VICE」指出,對男子天團歇斯底裡的熱愛始於1963年10月13日的倫敦帕拉斯劇院外。當時被興奮衝昏了頭腦的女歌迷尖叫著衝過安全警戒線,試圖爬上偶像乘坐的汽車。面對她們的「洪荒之力」,披頭四差點擠不進自己的演唱會現場。
就在那一刻,4個紅得如日中天的年輕人將女性從「應該遵從的禮儀」中釋放出來。只要聽到「披頭四狂熱」(Beatlemania)這個詞,人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一大波「迷妹」瘋狂尖叫的畫面。她們一直呼喊到失聲,直到保羅·麥卡特尼開始淺吟低唱《She Loves You》。
這種狂熱毫無疑問地讓男人們緊張。1964年的英國《新政治家周刊》感慨道:「那些簇擁在披頭四周圍的女粉絲把自己變得歇斯底裡,空虛的臉龐只知盯著電視機屏幕。她們是這代人中最不幸的一群,無聊、失敗、無所事事……」
在那段時間,「歇斯底裡」一詞最有可能出現在疲憊的父親對青春期女兒的抱怨中。但實際上,女性在好幾個世紀前就已被貼上了這個標籤。柏拉圖告訴古希臘人,女人的子宮可以遊走於她的身體各處,阻塞器官,導致她虛弱、食慾減退、緊張焦慮,還會嗜睡或失眠。19世紀,人們認為,歇斯底裡的女性是因為性方面的問題而變得情緒化、暴躁易怒或疲憊不堪。
當臨床研究發現歇斯底裡其實是種醫學症狀,陳舊的性別歧視開始改變,但這個詞的色情內涵仍然沒變。當男記者用「歇斯底裡」來形容等待在酒店外的女孩時,他在潛意識中喚起了柏拉圖對女性慾望的蔑視。事實上,遠遠地幻想名人令人愉快,但它只是「迷妹」尖叫的原因之一。
在「VICE」看來,粉絲只是在做一件讓自己快樂的事,而且還發現了一個神奇的「公式」:幾個留著漂亮髮型的年輕男孩加在一起玩音樂,等於很棒。
粉絲要的只是歸屬感?
美國心理學家古佐爾斯(Harold Gouzoles)曾花數十年研究猴子的尖叫,還從「YouTube」上收集人類的尖叫,並讓其他人辨別它們所表達的情緒——是害怕、痛苦、高興、憤怒,還是遇見了歌壇小天王賈斯汀·比伯。
不管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古佐爾斯指出,發出尖叫的本能深深植根於人類進化史中,並對其生存至關重要。
在「單向」組合演唱會上發出尖叫,也是一種生存本能嗎?
答案也許正是如此。人類在人群中大喊大叫就像猴子在樹上嘶吼,表達在某個群體或部落中的歸屬感。從這個角度看,流行音樂、足球和猴群沒什麼不同,人們本能地明白,為了生存必須團結在一起。粉絲文化的內核就在於此:在人群中尖叫意味著成為其中的一員,這是人的本性。
美國社會學教授詹寧斯(Michelle Jennings)告訴《華盛頓郵報》:「粉絲們的尖叫是集體身份認同和個人身份認同的同時體現,當你和眾多球迷一起給球隊加油助威、向某個政客發出噓聲,或是在教堂高呼『阿門』時,你是在用身體和聲音表明自己屬於一個團體,你們擁有共同的身份。」
任何從青春期、職場和家庭生活中摸爬滾打過來的人都明白,歸屬感有多麼重要。披頭四、比伯和「單向」組合的粉絲也一樣,她們只是需要歸屬感。
2015年,澤恩·馬利克宣布離開「單向」組合後,英國近500人申請了「照顧性休假」,離開工作崗位回家舔舐「傷口」,全球各地都有粉絲在痛苦中自殘。當剩下的4名成員宣布今年要休息一段時間,數百萬年輕的粉絲在網絡上表達了不同程度的悲傷情緒,用「歇斯底裡」來形容並不過分。
這不是首次因樂團解散而引發大規模憂慮、悲痛。1996年,名噪一時的英國「接招」合唱團(Take That)隊長蓋瑞·巴洛宣布了成員羅比·威廉士的離去,粉絲陷入了集體恐慌。巴洛在氣氛陰鬱的新聞發布會上黯然表示「從此不再有『接招』組合」後,當地誌願機構「撒瑪利亞會」專門設立情感熱線,幫助那些悲痛欲絕的女孩。
當然,迷戀偶像不是少女的專利。當熟男們像小鮮肉那樣組成「男子天團」,任何年齡段的女粉絲都可能爆發出「歇斯底裡」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