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高情商養育》|律己養兒,不讓孩子為自己的情緒和認知買單

2021-01-07 素人凡語

一個2歲的孩子差點被正在倒車的汽車撞到。驚魂未定的媽媽突然爆發:「讓你小心車,小心車,你不小心,差點撞到吧。」「媽媽抱抱。」口齒還不清晰的孩子,也感覺到危險,張開小手,蹣跚走向媽媽。「一邊去,讓你小心車,你不小心,被車撞到怎麼辦?」媽媽推開孩子吼道。

一個6歲的孩子放學路上想要買玩具,媽媽拒絕了,孩子一路悶悶不樂,到家時都快哭了。忍著沒發作的媽媽再也控制不住:「哭什麼哭?考試沒考好,也沒見你難過,不讓買玩具就哭?」孩子哭得更傷心了。

這些場景熟不熟悉?

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積極、向上、自信、陽光?但我們的教育方式真的能教出心底灑滿陽光的孩子嗎?

0-18歲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問題,大多是情緒和心理方面的問題。每一種偏差行為的背後,必然都有深層次的原因。簡單粗暴的打罵,只能讓孩子的情緒負能量得到強化,心理負擔加重,變得越來越膽小怕事缺乏安全感、或暴躁冷漠缺乏同理心。「打是親罵是愛」的教育思路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家長詬病,取而代之的是正向管教。

《高情商育兒》一書基於正向管教的心理學基礎,將孩子養育中需要把握的重點,全面鋪開,娓娓道來。不僅詳細講解了養育孩子的指導思想,更是將父母需要自我提升的必要性貫穿全書。只有父母將自己放在更高維度上,才能高屋建瓴,統攬全局,輕鬆「降維」育兒。

作者徐婧英,黑龍江廣播電視臺高級編輯,中國新聞一等獎獲得者,黑龍江宣傳文化系統「六個一批」優秀人才,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作為一名70後媽媽,她不僅成功養育了自己的孩子,還通過心理諮詢、媒體專欄、講座分享等形式,幫助無數的家長和孩子走出困境。

01 高情商之親子互動

1. 最好的懲罰:不同喜不同悲

天使發現一位猶太教的長老,居然在安息日打高爾夫球,於是向上帝告狀。上帝聽了後答應好好懲罰長老。然而,自此之後的每個球,長老都幾乎一桿進洞,打得超級完美,他開心極了。天使問上帝為何還不懲罰長老。上帝笑著說:「我已經在懲罰他了。你想想,他有這麼驚人的成績和興奮的心情,卻不能跟任何人說,這不是最好的懲罰嗎?」

是啊,不能和任何人分享自己的喜悅,該是多憋屈難受的一件事啊。這難道不算懲罰嗎?

很多父母說,孩子有什麼事都不和我說。

為什麼孩子不和你說?仔細回想一下,是不是因為你給過孩子這樣的懲罰?

孩子發現商場裡擺了個超級大的變形金剛,興奮地指給媽媽看,媽媽在那一刻是怎麼說的?驕傲又粗心的孩子終於考了一百分回家,手舞足蹈給家人炫耀,父母是如何回應的?

而當孩子受挫時,你又說了些什麼?

你剛結束老師打來的告狀電話,孩子背著書包打開門懶洋洋走了進來,你第一句話是什麼?孩子被同學欺負了,一路哭兮兮回到家,你是怎麼處理這個局面的?

快樂時有人一起分享,傷心時有人輕撫肩膀,朋友不過如此。如果父母和孩子能像朋友一樣,孩子還會不和家長說心裡話嗎?

大腦中參與情緒管理、和理解事物因果關係的區域叫額葉,一般要到20多歲才能發育成熟。也就是說,孩提時代,一個人的理解力和自我控制力是不完全的,也無法得心應手地調整和控制情緒。

所以孩子單純透徹,做出任何反應都隨心隨性。我們作為年長孩子幾十年的成人,已經具備成熟的情緒控制力,需要站在更高的維度上去和孩子互動。

不要忽視孩子任何微末的進步,那都是他努力的結果;

不要漠視孩子興奮的分享,那一刻決定了他要不要把你當朋友;

更不要被孩子糟糕的情緒牽著走,把自己一點就爆。

保持冷靜,越過自己的頭頂,去往更高的地方回頭俯視發生的一切。

儘管你需要控制自己的呼吸,壓抑自己的怒氣,或是耐下性子聽一個無聊的橋段,但從那刻起,你已經開始超越自己,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看待。

你會意識到,當前發生的事情,對孩子而言多麼重要。你甚至可以透過孩子的表情,觸碰到孩子那顆正在經歷喜悅、興奮,或者委屈、沮喪的小小心靈。

小一點的孩子在午休時間沒來由地黏媽媽、哭鬧,可能只是因為她困了;大寶因雞毛蒜皮的事情對著二寶大打出手,可能只是因為他在學校受了委屈。孩子不斷地要求你為他做這做那,可能只是因為他不想你離開。

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悲傷,不知道怎麼去表達難過、緊張、恐懼,不懂如何化解委屈,更無法「內視」,發現自己真正的問題癥結。他只是單純覺得不開心,不快樂,不舒服。

父母需要有智慧去分辨這其中的原因,並以成人的智慧指導幼小的孩子擺脫困境。而不是變成一個「巨嬰」,對著孩子大吼大叫,只顧著發洩自己被孩子的糟糕狀態帶動起來的忿恨,而不理會那個小小的人兒,兜著一肚子的委屈,加上父母傾瀉而來的負能量,卻不知如何發洩、化解,只能無助地站在原地不知所措。最終,因為父母的不懂教育,把通透單純的孩子,變成了「負能量」的垃圾桶,距離陽光少年越來越遠。

2. 知道就做到

有些父母說,這些道理我都懂,我只是控制不住我自己的火氣。

徐婧英老師:「知道就做到。」

如果以成人的智慧都做不到控制自己的火氣,又有什麼權利要求那麼小的孩子說不哭就不哭呢?想養出高情商寶寶,不要忘了父母就是寶寶的鏡子。莫要嚴以律兒,寬以待己。

傾聽:耐心傾聽孩子的話,無論他說什麼,只要他願意說,父母就願意聽。

共情:仔細察覺孩子的情緒,他難過就陪他難過,他開心就和他一樣興奮。

溝通:認真考慮說出口的每句話,嘴下留情,避免發洩情緒的負能量

觸碰: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握著孩子的小手,耐心地聽,溫柔地撫觸,堅定地說,輕輕地安慰。

尊重:把孩子當成一位朋友,尊重他的物品,他的玩具,他的選擇,他的想法,小心呵護孩子的自尊心。有自尊才能自珍、自愛、自重。

只要你嘗試做了,無論你是什麼學歷什麼職業,無論你是高還是矮、美還是醜,都不會妨礙你成為孩子心目中的、世界上最可親的人。

3. 高情商互動的基石:尊重

徐婧英老師有次帶13歲的兒子去旅行,結果同團的都是更小的孩子,大家一路上輪番才藝大爆發,但不論導遊過來如何邀請,兒子就是不肯表演。

「那閃躲的目光,纏絞的雙手,下意識緊靠車窗的身子,簡直就像是陷在重圍中的小鹿。」

徐老師笑而不語,拉過兒子的手,輕輕撫摸。別的媽媽問她:「你總這樣,孩子說什麼是什麼嗎?」

徐老師答道:「因為我知道他有分寸,所以我比較尊重他,我在等他。」

「讓孩子了解,你的期待;讓孩子知道,他是主角;讓孩子清楚,有說「不」的權力;讓孩子感到,他不是不行,只是暫時沒準備好。短短一句話,孩子不會因不想表現而自卑,反而更能感受到你的溫暖,你的鼓勵,你的允許,你的寬容。」

親子之間從來沒有危機,只有不會處理導致的危機。

一顆含羞草,越是動它,它越是將自己緊緊縮成一條;而當你耐心等候,它會悄悄地展開。

在孩子膽怯的時刻,是選擇強硬將陷入恐懼的孩子推到大家面前,令他產生極大的脅迫感和自卑感;還是尊重他、維護他、鼓勵他,讓他因你溫暖的期待,慢慢鼓起勇氣,戰勝之前的自己?結果不言而喻。

尊重,是高情商親子互動的基石。

02 高情商之自我修煉

1. 儲備養育基本認知

修煉自己,才能帶著孩子穩步向前。

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點。我們需要時刻超前孩子一步,了解不同階段孩子的不同行為,解讀背後的含義。

10歲以下的孩子,自我的評價和認知主要來自於老師和家長,而不是自己;孩子過於黏人可能是因為從小沒有培養足夠的安全感,可能是因為媽媽過於焦慮、敏感;孩子多動可能是長期睡眠不足引起,吃的不均衡引起,壓力過大也會引起;孩子說髒話可能是因為孩子覺得家長的過激反應很有趣,或者因為父母關注較少;孩子打人可能是因為太小(18個月到2歲的孩子認為這是一種嬉戲式交流),可能是不知道怎麼處理矛盾,或者不適應生活變化;孩子磨蹭可能是因為孩子還沒有建立時間概念,可能是從小父母包辦太多,導致孩子缺乏獨立意識和能力,也可能是孩子小,動作不熟練而已;孩子玻璃心,是因為內心沒有得到「愛的滿足」。

我們都當過孩子,但不一定儲備了對於孩子足夠的認知。了解「孩子」這個人類特殊階段的群體特性,才能更好的引導孩子成長。

2. 大格局才有大未來

一位媽媽面對自己年幼的孩子被一位小哥哥欺負時,這樣對孩子說:「小哥哥抓了你是不對的,他媽媽會教育他的。」旁邊小哥哥的媽媽無動於衷,這位媽媽繼續說:「小哥哥知道錯了,會來和你道歉的。」可是小哥哥並未道歉。這位媽媽接著說:「小哥哥已經知道錯了,只是現在還沒有勇氣來道歉,沒關係,寶貝原諒他好不好?咱們給小哥哥說,沒關係,我已經原諒你了。」

生命中每件事的結局並非都能如願,生命中遇到的每個人也不可能都和你一樣,因成長環境、教養不同,而有不同的行為舉止和人生際遇是非常正常的。幫助孩子在這種時刻不讓心靈受傷,認識到人與人的不同,不糾結,不計較,不論別人如何,學會和自己和解,然後放下,是非常重要的一課。

在時間長度上,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在地域廣度上,千千萬萬不同的事物正在同時發生。但不少人因偏見讓自己成為井底之蛙度過一生。教會孩子不在心底給自己設限,從「這個菜太難聞了」到「讓我試試不同的味道」,從「我不行」到「做做看,不行再想辦法」,唯有如此,才能站的更高,看得更遠,擁抱人生豐富的體驗,成為一個睿智而充滿樂趣的人。

要教會孩子,父母首先要修煉自己的格局。有大格局的父母,必當擁有一個大格局的孩子,有著充滿陽光的未來。

3. 問題的一半是情緒

本文開頭講的兩個故事,都和情緒有關。

孩子差點被車撞了,媽媽因為驚嚇而爆發情緒;孩子想買玩具被拒傷心,媽媽看到氣不打一處來。

接下來的劇情基本上變成了媽媽發洩情緒的橋段。而孩子在這場事件中成了父母的發洩口,孩子自身的情緒,卻沒有得到恰當的關注和紓解,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問題。

太多的例子活生生地擺在那裡:父母情緒穩定狀態好,孩子也自信快樂;父母常常發脾氣,孩子不是膽怯就是叛逆。

作為父母需要及時體察自己情緒背後的原因:總對孩子發火是因為什麼?是否自己工作太累?最近壓力太大?受到了太多負面的影響?心太急?

「成熟父母的標誌是:少用感情,多用頭腦。」

每天找十分鐘,拋開感情,和內心的自己坦誠對話。覺察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控制情緒,不讓情緒控制自己。

0歲以前的孩子,對於自我評價的認知,主要來源於家長和老師。你說的是氣話,孩子卻一字一句都當真,最終傷了自尊心、自信心,覺得自己差勁到底,不自信,不主動,畏頭畏尾,破罐子破摔等一系列問題會隨之而來,或者變成一頭「小獅子」,隨時爆發。

孩子雖小,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而且心靈脆弱之極。放下自己的焦慮、壓力,對孩子抱持慈悲心,同理心,真正地去尊重孩子,理解自己寶貝的處境,從正面出發,耐心引導。徐婧英老師給出了很多紓解自己情緒、及幫助孩子解決情緒問題的具體案例,非常具有現實指導價值。

早早成為一個情緒穩定的家長,不讓孩子為自己的情緒買單,是對子女最大的慈悲和善意。

03 高情商之共同成長

1. 你和孩子都有的分離焦慮

每年9月份,幼兒園門口總會上演苦情戲。一些小班的、中班的孩子,甚至還有大班的孩子,一邊嚎啕大哭,一邊樹袋熊一樣掛在父母的腿上不撒手。

進入幼兒園是人生第一個分離的時刻,如果孩子有分離焦慮,作為父母需要首先檢視自己的情緒,是自己不願撒手,對於分離這件事本身有了內心深處的抗拒?還是因為對於分離有擔憂和焦慮?孩子和父母有著天然的情感聯結,父母的焦慮,寶貝是感覺得到的。你期待的,孩子也期待;你擔憂的,孩子也會畏懼。

先整理好自己的想法,平靜接受分離,然後才能理性地傳遞給孩子,真正安撫到孩子。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以分開為目的。

乍一聽很難接受。看著孩子的背影越來越遠,父母感到無盡的孤獨、哀傷。

但我們必須去承受。沒有父母願意在離開人世時,孩子還需要你的照拂才能生存下去。孩子能夠獨立於世,不再依賴父母,的確是父母最大的成功,也是為人父母終極的目的。

2. 沒有缺點優點,只有特點

有家長諮詢徐老師,說孩子很內向,在外面膽小不愛說。徐老師常常反問,你是一個愛說、愛表現、外向的人嗎?

內向的家長常常養出內向的孩子,但又嫌棄內向。大概是因為小時候吃了太多內向的苦。

內向真的不好嗎?還是只是因為大人給內向貼上了負面的標籤,讓它看起來像個缺點?

內向的孩子喜歡獨處,往往更多自我對話和體察,洞察力要優於外向的孩子;內向的孩子往往思考更加深入,所以行事更加穩重。

那為什麼父母普遍覺得內向不好呢?因為在父母還是個孩子的時候,老一輩的人總是把孩子的內向行為認定為膽小,沒出息,丟面子。這些評價在孩子的內心映射,讓孩子產生了深深的自卑感,從而產生了「內向不好,外向才是有出息」的認知。

心理學上的ABC理論提到,不是因為事情本質有好壞,而是認知不同投射出了好或者不好的評價。

例如,半杯水,你可以認為「只剩下半杯」從而沮喪,也可以認為「還有半杯,太好了」從而開心。其實水還是那杯水,只是看待它的心態不同。

改變了認知,就改變了心像。

一個孩子,沒有缺點也沒有優點,只有特點。優點是特點的善用,缺點是特點的錯用。而家長的責任就是挖掘閃光點。

尾聲

表達對孩子身體的關愛,父母從來都很在行,噓寒問暖,添衣加飯;但表達對孩子心靈的呵護,我們卻常常不得要領,甚至選擇性忽視,更甚者完全隨心隨性應對,缺乏認知、耐心和站在更高處的智慧。

當有歹徒出現時,父母都會第一時間把孩子護在身後;而當惡劣的情緒出現時,我們卻親手製造了一個暴風驟雨的世界,躲在天外怒吼,而把年幼的孩子孤零零地置於暴風雨的中央。

一個跪著行走的人,不代表他今後一定會站起來,但一個思考過自己為什麼現在跪著的人,今後一定像巨人一樣。

不自我檢驗的生活,不值得一過。

人一生都在成長,而「陪下一代長大」這段生命中極為重要的歷程,更值得父母們的不斷自省和成長。

感謝《高情商養育》給了我們一次全面自省的機會。育兒即育己,感謝孩子,讓我們有機會再成長一次,成為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高情商養育》:孩子是家長的鏡子,你想照出什麼樣的自己?
    一個父親說:「我的孩子不願意上學,他夢想做流浪歌手、背包客,這個夢想跟我的設想是有差距的,是需要糾正糾偏的。」而他的孩子說:「父母一直把我當小孩哄,替我做了所有的決定,從來不相信我能做到,我想證明我很堅強,所以我要走出去」父母看到的是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想要扭轉孩子的想法,而沒有意識到,正是由於他們習慣性地控制和不信任,導致了孩子想要逃離的逆反心理。
  • 媽媽的行為,決定了孩子的將來,高情商媽媽才能養育出優秀的孩子
    她並不會隨便對孩子發脾氣,也不會在孩子沮喪的時候嘲笑孩子,她會鼓勵孩子,成為孩子堅強的後盾。很多名人在自己傳記中,也曾這樣描繪過自己的母親,也只有這樣性格這樣淡定,情商這麼高的母親,才能養育出那麼優秀的孩子。接下來將為大家列舉,媽媽哪些行為舉止會給孩子帶來哪些不利的影響,父母們都該看看。
  • 3招提升孩子的情緒認知能力,培養高情商的娃
    如果一個人從小性格孤僻、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對挫折,急躁、固執、自負,情緒不穩定(也就是「情商低」),那麼,他智商再高,也很難取得成就。反之,情商高的人,會有很好的自我認知,積極探索,從探索中建立自信心,對自我情緒的控制,抗挫折能力,喜歡與人交往,願意分享、合作,為日後成功做準備。
  • 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他可能是個宅男,但是也會有一呼百應的朋友,這樣的人他能夠去接納自我的情緒,認識自己,不會否定自己,當他有負面情緒出現的時候,可以去包容他,可以和這樣的情緒做朋友,但是他也會很快調整自己,激勵自己去面對人生當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擁有高情商的人,還會擁有非常良好的人際關係。
  • 孩子喜怒無常?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得從「認識情緒」開始
    相信很多的父母都有過這樣類似的經歷,孩子的情緒總是毫無緣由,讓人捉摸不透。其實,孩子總是喜怒無常背後的真正原因是孩子並不認知自己的情緒,更不懂得如何去控制情緒。孩子"喜怒無常"說到底還是情緒控制不到位心理研究表明,孩子年紀小,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都不強,並且對於自己的情感也只懂得簡單地用"開心"或者"不開心"來描述,但對於其他的情感例如驚喜、驚訝、憂鬱等情感卻很模糊。
  • 如何科學養育孩子
    如何科學養育一個孩子,令不少新晉爸媽感到手足無措的一個問題。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往往不吝嗇支付高昂的費用把孩子送入各種早教班、培訓班。 什麼是科學養育?它並不是指對孩子傳統學科能力的培養,不是為了發展數學思維就去報數學班,為了培養創造力就去報美術班。
  •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他們的孩子常常因為表達悲傷、憤怒或恐懼等情緒而被斥責、管教或懲罰。會以培養堅強男人的名義,對表達恐懼或悲傷之情的兒子進行懲罰;以養育心地善良的女子的名義,要求女兒把憤怒往肚子裡咽,強顏歡笑。但效果適得其反,因為這些孩子錯失了體會自己情緒的經驗,不懂得如何有效應對情緒,所以長大後對生活的重重挑戰毫無準備。心中的消極情緒如果不能及時釋放和疏導,其危險不亞於一枚炸彈。
  • 霍思燕兒子「整容式」變帥,外表好看不算啥,高情商秒殺同齡人
    可就是這麼個不實的東西,在很多人的觀念裡,卻要比智商更加珍貴,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很好理解,高智商只是對自己有好處,而高情商卻能輻射身邊一大片人。舉個簡單的例子,朋友讓我們幫忙帶一下孩子,小傢伙確實很聰明,珠心算速度飛快,但是情商太低,經常調皮搗蛋,而且還不懂事。試想一下,如果你遇到這樣的寶寶,除了剛開始驚訝一下,在那之後會喜歡他麼?
  • 如何培養孩子的高情商?「心理學規律」助力孩子更成功
    「情商之父」戈爾曼認為:「擁有認知自身感受及他人感受的能力,從而促進個體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感,並且維繫與他人的良好關係。」其實說得簡單一點,情商,就是人表達感受、控制情緒、抒發情感,讓自己舒服,也讓別人舒服的能力。大凡情商高的人,個性友好快樂、學習積極主動、人際關係好、事業進步快。
  • 應採兒:我知道如何培養高情商孩子
    安慰情緒不穩定的嗯哼 03大方的表達自己的愛意Jasper從來不吝嗇表達愛,尤其是對爸爸媽媽。想媽媽了,就抱著手機對媽媽說:I love you。直接表達對愛意 04情商高但並不壓榨自己的情緒除了要善於表達自己的愛意以外,Japser同樣也擅長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Japser的高情商並非委屈自己,而是懂得表達自己的情緒。爸爸離開時也會委屈難過 Japser的高情商從何而來呢? 爸爸媽媽相愛,孩子情商更高 陳小春和應採兒的恩愛是娛樂圈公認的愛情模範。
  • 媽媽不同意養貓,女大學生委屈到欲輕生:孩子養小動物應該不應該
    一開始網友們都覺得女學生就為一點小事就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但是仔細了解過後才發現,其實媽媽不願意讓自己養貓這件事是壓倒女學生的最後一根稻草。平日裡媽媽就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稍微不順媽媽的心意就會引來責罵,更重要的是媽媽很偏心弟弟,相比弟弟自己得到的關心很少很少。
  • 網友:逼棄養的孩子,給偏愛的孩子捐骨髓
    女兒養父得知這事,心軟了,也答應勸孩子捐,條件是不告訴女兒是領養的,並且要就近做手術,好照顧女兒,和自己的蟹塘育苗。可生母嫌當地做手術太貴,要貴十幾萬,於是她做了個驚人的決定:她不僅直接找到女兒,告訴她自己是她的親媽,還在大街小巷貼大字報,說女兒養父只認錢不認人,沒有同情心,不是人。
  • 家長會的「姓名牌」,滿滿的「求生欲」,高情商孩子如何養成?
    網友們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一位網友說:現在孩子怎麼都有種犯了罪的想法呢。成績不好沒什麼,健健康康就好。看來孩子們沒有少挨揍啊!另一位網友則表示:我家孩子知道求我別打她沒有用,每次都會自己把打屁股的鞭子拿來,請爸爸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 「娘胎情緒」影響孩子性格
    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會,看著別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自家孩子卻脾氣暴躁、哭鬧不止,難以安撫,嚴重的甚至對新環境、新事物接受很慢。再稍微大一點,這些孩子雖不再哭鬧難撫,但情緒通常較為消極,很少與父母互動,顯得比較「淡漠」。孩子出現這些問題,排除遺傳、家庭環境和教育影響,很可能與母親孕期不良情緒有關。
  • 真正的高情商是什麼?你之前的認知都錯了!
    小時候,常常困擾於別人說自己情商低。比如不會說話,不懂察言觀色,太情緒化。當對人的心理有了更深的體察,便不再用這個詞形容他人和自己,也不再為之困擾。情商很重要的事情是,你不但不應該否定你的情緒,還要練習恰當面對和消化你的情緒。所以有人談了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愛之後,花了兩年才從那個陰影當中走出來。
  • 順毛捋小動物,他們總是服服帖帖的,那養孩子可以「順毛捋」嗎?
    2.心理上有些不適應,和小學階段相比較為情緒化,容易發脾氣。因為身體的變化和學業的變化,孩子們開學後會有一段時間不適應。一方面要適應身體變化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要應對學科增加帶來的學習壓力。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雙重影響,會讓孩子不適應,並產生心理壓力,如果不能儘快適應學習的節奏,孩子會產生自我懷疑,變得不那麼自信。3.行為上不像小學時期那麼聽話,有時候會跟家長的觀點對著幹。因為不能快速地適應變化,孩子可能因為受到挫折而質疑自己的能力,得出"自己變差了"的結論。
  • 哲思|人的一生,都在為自己的認知水平買單
    每晚九點三十分,帶你看清世界,認識自己,慢品人生滋味。身邊總有一些人,你跟他講努力,他跟你聊出身;你跟他說實力,他跟你聊運氣。你捶胸頓足,心力交瘁: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道理,他就是聽不懂呢?其實關鍵在於你們「認知模型」的不同。認知,為什麼重要?
  • 高情商的孩子都有這4個「特徵」,你的孩子是高情商嗎?
    眾所周知,李玫瑾教授是公安大學非常著名的育兒大師,她的每次演講也都是座無虛席,在長達多年的育兒和工作經驗中,她總結出四大點告訴你,如何提高孩子的性格和情商。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的成長階段要分為好幾大階段,最重要的要說到三歲到十二歲的時候,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
  • 來自星星的孩子:孩子叛逆怎麼辦?輕鬆養育的方法都在這本書裡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和平相處,共同度過這段「美好」的日子,促進親子關係的和諧發展?《來自星星的孩子:一位心理學家對青春期教育的建議》(以下簡稱《來自星星的孩子》)書中,作者從認知行為學的角度全面解讀了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同時為迷茫的家長們提供了很多值得學習和運用的方法。
  • 《遊戲力養育》:在狂野的遊戲世界和你相遇,換你帶領我前行
    接下來我將從遊戲力養育的核心價值、實踐步驟以及培養成長型思維三個方面對遊戲力價值觀進行闡述。01 認知重構,蓄滿「愛之杯」和傾倒「情緒之桶」是遊戲力養育的關鍵在詳細描述遊戲力養育價值觀之前,我想先聊聊《精神病患者》這部電影。《精神病患者》講述的是一個漂亮的女人來到諾曼經營的旅館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