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養育》:孩子是家長的鏡子,你想照出什麼樣的自己?

2021-01-15 雪小姜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地相似。」

這是紀錄片《鏡子》裡一段孩子的獨白。

紀錄片裡「問題孩子」的父母們從事著不同的職業,企業管理者/事業單位員工/個體工商戶/農民工,但是他們都遭遇了類似的問題:與自己的孩子之間激烈的矛盾和衝突。

我相信,就像紀錄片開頭的旁白說的那樣,「這些父母愛不愛孩子呢?愛啊,愛一直都在」,可是如今想仇人一樣對立的局面是什麼造成的呢?

一個父親說:「我的孩子不願意上學,他夢想做流浪歌手、背包客,這個夢想跟我的設想是有差距的,是需要糾正糾偏的。」

而他的孩子說:「父母一直把我當小孩哄,替我做了所有的決定,從來不相信我能做到,我想證明我很堅強,所以我要走出去」

父母看到的是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想要扭轉孩子的想法,而沒有意識到,正是由於他們習慣性地控制和不信任,導致了孩子想要逃離的逆反心理。

正如心理諮詢師徐婧英在其新書《高情商養育》中所指出的,大多數親子關係的根源是因為父母的付出與孩子的需求不對等。

父母本來有無盡的愛,卻因為不會愛,不會表達,造成了親子間的隔閡、矛盾,不僅影響了親子關係,更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高情商養育》中,作者徐婧英使用了很多心理諮詢工作以及自家孩子養育經驗過程中的案例,通過案例分析,幫助父母們理解學會正確表達愛、提升愛的能力。

我從很多案例中看到了自己和孩子的影子,也從旁觀者的視角看到了自己的很多問題。在作者給予的眾多建議中,有四點讓我感同身受。

01比孩子快一步——學習了解孩子的生長發育規律和特點,順勢而為

生活中,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小嬰兒吃手、啃玩具,父母看到之後馬上制止,「這多髒啊,不能吃」;2歲多的孩子,忽然變得非常固執,東西的擺放、拿取順序這一類的事情如果沒有順著他/她的意願,就大哭大鬧。而父母非常不耐煩,認為孩子是在無理取鬧。其實了解的人都知道,這是典型的兒童敏感期。

蒙氏教育的創始人蒙臺梭利認為:「兒童的發展來自於一種接一種的敏感期,這些不同的敏感期推動著兒童的各種能力不斷發展。如果我們阻礙了兒童在敏感期內的某些活動,就會使兒童無法正常發育,他的心理就會紊亂,甚至出現創傷或者扭曲」。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小孩子的天性,愛哭、愛玩、好動,每個孩子獨特的性格表現,內向、慢熱、沉默寡言等等,我們可以稱之為特點,但不能誤認為是孩子的缺點。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揠苗助長的故事,農夫嫌地裡的禾苗長得慢,「好心」一棵棵拔高,以為自己是在幫助禾苗,結果呢?禾苗不僅沒有長高,反而全部枯死了。這說明什麼呢?違背生命的自然成長規律,只能事與願違。

做學習型的父母,就是結合發育規律和自家孩子的特點,因勢利導,讓孩子向著適合的方向「野蠻」生長。

02建立並執行教養原則,規則之外給予孩子尊重和信任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已經就受到教育了」。這跟我們常說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謀而合。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言行舉止就是他們學習和模仿的對象,我們想要孩子怎麼做,那首先我們就得怎麼做,這樣才能形成正面引導。所以,建立和執行教養原則是雙向的,並不單純是對孩子一方的要求。

在我看來,教養原則換一種說法就是做人做事的底線,比如禮貌、誠實、說話算話、責任感、珍愛生命、起碼的尊重、規則意識、安全意識、自我保護意識等等。違反原則的事情,跟孩子「有話直說、有話實話,有話好好說」,也就是正面管教理論強調的「溫和而堅定」,用溫和的態度直接告訴孩子「不可以」。而底線之上的其他事情則儘量放手,給予孩子嘗試、探索的權利,給予孩子感受失敗、不如意、挫折的機會。

為什麼適度放手,給予孩子尊重和信任很重要呢?看一看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就明白了。話說回來,青春期就意味著叛逆嗎?不是的。《高情商養育》中概況了五種容易導致孩子叛逆的父母類型:

1、過分關注學習,不顧孩子身心需求。2、要求完美,不允許孩子犯錯。3、固執無知,不允許孩子有個人愛好。4、大包大攬,孩子不自由,沒有獨立空間。5、不尊重孩子,過分幹涉。

對比一下紀錄片《鏡子》裡那些歇斯底的孩子的父母,毫無意外全中!與其到青春期孩子叛逆集中爆發的時候再焦頭爛額、四處尋求幫助,不如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未雨綢繆。

03學會傾聽,關注並接納孩子的情緒

紀錄片《鏡子》裡其中一個「問題孩子」在單獨採訪時是說過這樣一件事情:高三的他,跟父母抱怨「學校太壓抑了」,結果父母不僅沒有安慰開解他,反而輕描淡寫地反問「學校裡好幾千人,為什麼人家都沒事兒,就你有問題?」這樣的對話有沒有感覺很熟悉?類似的還有很多,例如孩子哭鬧,家長不耐煩地說「哭什麼哭,你都多大了,就知道哭,丟不丟人?」

這些場景反映的是父母對於孩子情緒的忽視。孩子把內心的想法說出來或者哭鬧,或者其他的表現,其實是在尋求情緒的出口。如果父母直接把出口封死,那只能導致情緒的壓抑。壓抑的情緒就像儲存在體內的炸藥,說不定哪天一根引信就能引發爆炸。

那怎樣關注並接納孩子的情緒呢?重複描述孩子的情緒,比如「你很生氣/失望/傷心」,讓孩子知道你理解他/她;如果不善於言辭,那就做個傾聽者,聽孩子說,用肢體語言(擁抱、握住手)表示我跟你在一起。

最最做不得的,是在孩子出現情緒的時候試圖進行教育、講道理。有什麼話,不妨留到事後,在雙方都心平氣和的時候再說。

04父母雙方共同參與孩子的養育過程

近些年流行的一個詞「喪偶式育兒」,想必都不陌生。這個詞非常形象地形容了孩子養育過程中一方(多半是父親)的缺失,缺失情況非常嚴重的家庭,往往可能導致孩子出現缺少安全感、責任感等問題。為什麼呢?從性別的角度,男性與女性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模式都存在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可以幫助孩子更為全面地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獲得更全面的發展。對於父親的重要性,《高情商養育》中是這樣描述的:

不同於母親的女性思維模式,父親的男性思維更能激發並提升孩子的探索力、想像力、求知慾和雲動力,推動其身、心、智全面發展。

當然,父母共同參與並非等同於勉強維繫的「完整的家」,也並不要求時時刻刻在身邊的陪伴。在身邊時,多給予孩子愛的擁抱,用快樂的微笑向孩子表達愛。不能在身邊時,像書中建議的那樣,通過寫紙條、與孩子溝通工作計劃等等很多可行的方式,與孩子建立心靈的陪伴。

其實說到底,怎樣愛孩子才是對的呢?把孩子看做一個獨立的人,一個平等的主體去愛,以身作則,用正面的行動和情緒帶動孩子,跟孩子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書評《高情商養育》|律己養兒,不讓孩子為自己的情緒和認知買單
    簡單粗暴的打罵,只能讓孩子的情緒負能量得到強化,心理負擔加重,變得越來越膽小怕事缺乏安全感、或暴躁冷漠缺乏同理心。「打是親罵是愛」的教育思路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家長詬病,取而代之的是正向管教。《高情商育兒》一書基於正向管教的心理學基礎,將孩子養育中需要把握的重點,全面鋪開,娓娓道來。不僅詳細講解了養育孩子的指導思想,更是將父母需要自我提升的必要性貫穿全書。
  • 媽媽的行為,決定了孩子的將來,高情商媽媽才能養育出優秀的孩子
    偉大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你看到孩子的每個瞬間,如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你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在教育著自己,並檢驗著自己的人格。 在中國,大多數家庭模式都是男主外,女主內。
  • 心理學情緒鏡像反應:孩子是面鏡子,照出大人真正的情緒
    我也有點不耐煩了,想著這孩子什麼情況。然後我只好祭出大招,告訴她ipad存了一部《灰姑娘》新電影,她馬上歡呼雀躍,開始看起來。我想這下該開心了吧,自己也剛好利用這一個小時出頭喘口氣,弄弄自己的事情。並計劃在她看完電影後,帶她出去小公園玩耍。
  • 孩子如同鏡子般,折射出你的教育是否有問題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稱職。」這完全印證了之前看到過的一個科學實驗:在一個房間的牆上貼滿了鏡子,第一次的時候把一個性格溫和的大猩猩放了進去,大猩猩一進去,看到鏡子裡的自己,以為看到的全部都是溫和的同類,所以在房間裡的全部時間都很快樂,溫順。三天之後大猩猩要離開房間的時候,特別戀戀不捨。第二次他們把一個脾氣暴躁的大猩猩放進去。大猩猩一進到屋子裡面。
  • 孩子總是缺乏獨立能力,這和家長的養育方式有關,別再無知坑娃了
    家長多次讓她去找工作,可是她對自己的個人能力完全沒有自信,也沒有勇氣離開家長去工作,所以30多歲的她,也只能在家裡啃老。她的家長這時候才醒悟:原來他們錯誤的養育方式,導致了小孩無法獨立自主。很多家長都希望小孩長大後能夠獨立自主,這樣家長也能為孩子少操點心,孩子也能夠盡到贍養家長的責任。
  •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他們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論孩子表達何種情緒,他們都會急切地表示無條件認同。但問題是,放任型父母通常缺乏指導孩子應對消極情緒的技巧。面對孩子的感受,這類父母採取的是不幹涉的理念,似乎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情緒,父母的使命就圓滿完成了。我決定們可以把這三個類型的家庭教育作為三面鏡子,請父母們經常自覺地照一照,真正做到引以為戒。
  • 如何培養孩子的高情商?「心理學規律」助力孩子更成功
    對於孩子的成長與發展一直以來都是家長們比較關心的話題,有些人說智商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方向,那麼,情商就決定了孩子未來在這個方向上能走多遠。大多數家長認為只要能說會道就是情商高,其實,真正的高情商常常表現在一個人的情緒管理能力上面。孩子情商的高低並不是天生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情緒管理導師,正確的引導才能培養孩子的高情商。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高情商?
  • 如果人到鏡子中去,照出的還是自己嗎?量子世界的鏡子是什麼樣的?
    我的推測是還能照出自己,但是照出那個自己不是你真實的自己,而且和現實世界的認知是顛覆性的改變。 人包括萬事萬物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因此,一個宇宙中特別重要的物理定律,在這發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宇稱不守恆定律。這是一個用來描述鏡像世界的定律。
  • 高情商的孩子都有這4個「特徵」,你的孩子是高情商嗎?
    眾所周知,李玫瑾教授是公安大學非常著名的育兒大師,她的每次演講也都是座無虛席,在長達多年的育兒和工作經驗中,她總結出四大點告訴你,如何提高孩子的性格和情商。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的成長階段要分為好幾大階段,最重要的要說到三歲到十二歲的時候,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
  • 家長懷疑自己孩子性取向,青春期的孩子想了解自己的性取向,到底...
    他真的不喜歡同性,你逼都不能逼得TA喜歡,TA真的喜歡同性,家長怎麼改造都改造不來,接納與支持你的孩子,不造成後天排斥異性家長,導致後天「同性戀」才是家長最能做的。3、那我能支持我家孩子同性戀嗎?我怎麼可能做得到?!
  • 為什麼總覺得鏡子裡照出的自己不真實?莫非鏡子內外真的不同?
    雖然人們能夠在河邊溪旁一映自己的容貌,可裡面呈現的景象是模糊而扭曲的,只能看個大概而已。現在不同了,有了鏡子,人們便可以知曉自己的容貌。可是,也有人說鏡子中照出的自己並不真實,甚至有一種說法,鏡子中的自己要比現實中漂亮30%以上。真是這樣嗎?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鏡子成像是完全真實反應現實情況的。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會有人覺得鏡子中的自己和現實中並不一樣呢?可能存在著三個方面的因素。
  • 父母常把這3句話掛嘴邊,更容易培養出情商高的娃,你說過幾句?
    每當寶寶出生之後,幾乎都是全家人的焦點,對孩子不僅充滿了愛護,更是被寄予厚望,畢竟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更優秀。而孩子優不優秀的關鍵,其實在於父母,孩子其實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會映射出父母的樣子,而父母也可以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怎麼教孩子,將來就會 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快手講育兒經 五招教你培養高情商寶寶
    疫情期間,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增多,這對於親子關係的提升是不可多得的紅利期,但孩子長期居家,情緒容易波動,也讓許多家長感到頭疼。 「利用好與孩子長時間相處的機會,每天陪他們度過五個時刻,養成和孩子同頻共振的親子關係,能夠最大程度地幫助孩子穩定情緒,度過愉快的一天。「「首先是暖時刻,說白了就是家長要給自己和孩子一段親密的私人時光。
  • 孩子有這3種表現,暗示內心「缺愛」,多少家長卻當成是高情商
    原來,在大兒子眼裡,爸媽都只愛弟弟不愛自己,他覺得爸媽嫌棄自己不聽話,為了證明自己是個乖小孩,他變得"懂事",也不敢提要求。很多時候,父母常常誤解了孩子的"高情商",孩子懂得察言觀色,也可能只是因為內心沒有安全感,是缺愛的表現,而有多少家長卻把孩子懂事聽話當成了高情商。
  • 我把他人當作一面鏡子照到了不一樣的自己
    每天照照鏡子,能看到自己的面孔,憤怒的自己,快樂的自己,幸福的自己,生氣的自己,想打人的自己,疲憊的自己,頹廢的自己。在關係中能夠找尋到自己,原來這就是我。在優秀的著作中也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原來這就是自己。
  • 家長會的「姓名牌」,滿滿的「求生欲」,高情商孩子如何養成?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浙江杭州某學校五年級開家長會,老師讓孩子在家長的「姓名牌」上寫上自己想說的話語。結果大家一不小心,就變成了「網絡紅人」。成績差的同學,面對即將到來的狂風暴雨,已經做好了預防準備,言語間真誠懇切,主動承認考試失誤,希望父母手下留情。而有些孩子則溫馨提示父母,開家長會要認認真真,不要玩手機,估計這位女兒的成績還不錯,而且親子關係也相對融洽。
  • 學會控制情緒,做個高情商家長
    俗話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其實父母就是孩子的影子。我們千方百計尋找的教育寶典,其實就在我們自己身上。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發愁和深思的問題很多;面對自己時,自身的問題同樣伴隨左右。水平如鏡解決辦法就是改變自己。孩子就是家庭中的一面鏡子。孩子身上的問題,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答案。
  • 如何科學養育孩子
    如何科學養育一個孩子,令不少新晉爸媽感到手足無措的一個問題。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往往不吝嗇支付高昂的費用把孩子送入各種早教班、培訓班。 什麼是科學養育?它並不是指對孩子傳統學科能力的培養,不是為了發展數學思維就去報數學班,為了培養創造力就去報美術班。
  • 明明都是愛,卻扭變成仇恨,孩子這面鏡子你是否好好照過
    圖片/來源於網絡1、 因為我愛你,所以我才控制你當教練讓孩子們思考我是誰的時候,有個孩子這樣寫道:「我是一個機器人,只要輸入程序我就會照做。十幾歲的孩子知道自己想幹什麼,也可以對自己的行為思想負責。父母眼中的不能或者不可以有時美其名曰為孩子好,卻只是一己之見。在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小偉的媽媽有一把遙控器,可以操控小偉的人生,不讓他和同學一起畢業旅行,不讓他談戀愛,逼著他去補習功課。只在違規,媽媽就按下手中的搖控器,讓他喜歡的女孩不再認識他,讓他不想上的課重複上很多次。
  • 提升孩子抗挫力,家長同樣可以從中學習,讓自己和孩子變得更好
    所以提升孩子抗挫能力的同時,家長也可以提升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進步,讓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好,讓自己與環境的關係更好。有的時候家長自以為在訓練孩子的抗挫能力,但其實卻是在想方設法地想要代替他們儘可能地少面對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