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父母就是孩子的影子
我是一名四年級學生的媽媽。從兒子呱呱墜地那一天起,我就擔負了一個重大的責任。我要考慮一些問題,教他說話、吃飯、穿衣等等。但是當時初為人母對教育孩子這件事情還不知如何去做。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開始時我的理解是父母是第一個教他們學習的人;後來才慢慢覺得,我們的言傳身教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在孩子上幼兒園中班之前,我和其他的媽媽們一樣每天就是上班下班,甚至每天因為上班都很少接孩子送孩子,更不用說星期天帶他出去玩了。後來因為我自己家庭的影響,辭去了工廠的工作,找到了一個可以每天都能陪孩子的工作,也有了星期天。
俗話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其實父母就是孩子的影子。我們千方百計尋找的教育寶典,其實就在我們自己身上。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發愁和深思的問題很多;面對自己時,自身的問題同樣伴隨左右。
解決辦法就是改變自己。孩子就是家庭中的一面鏡子。孩子身上的問題,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答案。
02兒子哭了
一個星期六的下午,因為兒子作業太拖拉沒有寫完,我很生氣。出門之前在家和他吵吵了一會兒,我們就下樓準備去上美術課了。可是就在我走到樓下的時候,他因為調皮往樓上扔了一個小石子,砸到了樓上走廊的玻璃。當時本來就一肚子氣的我更生氣了,下樓後我又對他吵吵了一會兒,很生氣地告訴他,今天美術課不上了(他很想去上美術課),回家把剩下的作業做完。
結果他在沒有告訴我的情況下自己一個人走了。過了很長時間,我一直沒有看見他回家,就下樓去找也沒有找到,最後通過小區視頻發現他走出了小區門。我猜想他可能自己去了美術學校,於是和他爸爸就一起開車去了美術學校。學校老師告訴我他已經在上課了。這時懸著的心終於落地了。我沒有去打擾他,直到他上完課。我往常一樣去接他下課,什麼也沒有說。晚飯後我們都心平氣和地坐到一起,說了說他今天這種行為的後果和我們的擔心,還有我們都要反思的問題。兒子哭了,哭得特別傷心。
03自我反思
通過這件事,我在反思:是不是我太衝動了?當時我如果能心平氣和地去和他說,去聽聽孩子的解釋和想法,是不是就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了?這次僅僅只是一次去美術學校上課,以後會不會因為我們的衝動,導致他離家出走呢?
我漸漸懂了:用打罵教育出來的孩子,只會越來越叛逆。(葛思成媽媽)
孩子身上的問題,大多能夠從父母身上找到影子。要想孩子改變,必須家長改變。讓我們慢下來腳步,多聽聽孩子的心聲,蹲下來多和孩子溝通,你會發現其實孩子身上也有很多讓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們渴望你的聆聽,有時什麼也不需要你說,你只去做一個旁聽者就好。
孩子需要學習,家長其實更需要學習。為了孩子的成長,家長也需要不斷的成長。
04故事啟發:釘釘子的孩子
從前有個脾氣很壞的小男孩。
一天,他父親給他一大包釘子,要求他每發一次脾氣都必須用鐵錘在後院的柵欄上釘一顆釘子。
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柵欄上釘了37顆釘子。
過了幾個星期,小男孩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憤怒,每天釘在柵欄上的釘子數目逐漸減少。他把自己的轉變告訴了父親。他父親又建議說:「如果你能堅持一整天不發脾氣, 就從柵欄上撥下一顆釘子。」經過一段時間,小男孩終於把柵欄上所有的釘子都撥掉了。
父親拉著他的手來到柵欄邊,說:「兒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釘子在柵欄上留下了那麼多小孔,柵欄再也不會是原來的樣子了。當你向別人發過脾氣之後,你的言語就像這些小孔一樣,會在人們的心中留下傷口。你這樣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體,然後再撥出來。無論你說多少次對不起,那傷口都會永遠存在。其實,口頭上對人們造成的傷害與傷害人們的肉體沒什麼兩樣。」
05控制情緒有辦法
這是一個父親教孩子不發脾氣的故事。同樣,也適用於其他父母。作為父母我們更應該反省:我們到底用言語給孩子造成了怎麼樣的傷口,應該嗎?值得嗎?你想要孩子成為一個脾氣溫和的人,是不是先應該戒掉自己的壞脾氣?
你有沒有想過,在你的暴脾氣之下,你終將收穫一個怎麼樣的孩子?
所以,懂得及時清空心靈裡的負面情緒,才能享受人生的每一處風景。讓你的人生從此煥發出奇蹟。
建議您讀一讀《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這個本書。
當一個人不懂得如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他便會被情緒綁架自己的理智。若非一定的修養和自製,是很難控制情緒的,因而會引發更多次生矛盾和家庭危機,出現「雞飛狗跳」的鬧劇。
我們不能成為情緒的始作俑者,更不能因為壞情緒耽誤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捧起書來,享受閱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