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控制不住對孩子發脾氣?心理學家:從兩個層面學會控制情緒

2020-12-05 騰訊網

每一個孩子都有脾氣,這一點估計身為父母的人都有所體會,他們的脾氣來的快去的也快,但卻往往讓父母無所適從,選擇最暴力的方式去解決。因為只有這樣,孩子的脾氣才能第一時間被鎮壓,父母也能夠耳根清淨,得到也許只有一時半刻的安寧。

只是這樣一味的靠宣洩自己情緒來制止孩子的情緒宣洩,就真的能起到讓孩子醒悟悔改的效果嗎?

面對孩子看似無理的要求,父母的言語往往會包含著諸多的傷害

朵朵想要媽媽陪她玩遊戲,但是媽媽又要洗衣服,又要做飯,所以根本抽不出時間,只能讓朵朵一個人去看會書。沒想到朵朵不僅不願意,還把媽媽剛剛切給她說水果打翻在地,以此來宣洩著心中的不滿。

媽媽看到後生氣的罵道:你怎麼這麼不懂事,沒看見媽媽忙前忙後一直沒有休息嗎?還把水果打翻,你有什麼資格?趕緊把地上收拾乾淨,滾到房間看書等著吃飯。

朵朵媽媽當然是站在父母的制高點,用父母的權威去壓制朵朵,同時還用沒有資格,滾之類的話語給朵朵定性,嚴重傷害了朵朵的自尊心。

雖然當時朵朵聽話照做了,但是接下來的幾天,朵朵一直沒有和媽媽說話。這已經明確的表達了她的態度,她並沒有從內心深處認同媽媽的話,原諒媽媽。

學會接受情緒,這遠比控制情緒要難很多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在《理性情緒》中指出:人們並非被不利的事情搞得心煩意亂,而是被他們對這些事件的看法和觀念搞得心煩意亂的,人們帶著這些想法,就會產生不健康的負性情緒,如暴怒、焦慮和生氣。

人們大腦的發育是有一定過程的,情感系統會早於理智系統,這就使得大家還是孩子的時候,本能的就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作為父母要學會接受這一點,知道對於孩子來說情緒的控制是很難的,只有這樣父母才會理解孩子,雙方之間才能有更好的溝通。

人類幾種最本源的情緒

1、憤怒

憤怒指人們喜歡發脾氣,暴躁易怒。對於父母本身來說,也許一通脾氣很快就能讓自己得到發洩,變得舒服,但是對於孩子而言,卻承受了很大的傷害。為了不讓自己後悔,父母應該學會不要當著孩子面發火。

2、憂傷

這是人們最不願意面對的一種情緒,但是很多事情在所難免。有的人很容易因為一點事情就悶悶不樂,他們天性敏感,無形中給了自己很多的壓力,卻又同時多了很多的體驗。

3、喜悅

這應該是人們最願意體驗的一種情緒,畢竟開心的事情能夠讓人們精神倍爽,但是也一定不能樂極生悲。這和控制自己情緒不能暴躁一樣,如果情緒失控,喜悅也有可能變成憂傷。

這些情緒有時是源於人們的本身,有時卻也來自於外界的影響。很多時候如果孩子在家裡不聽話,那麼父母自然也會火冒三丈,即便他們本來的心情還不錯,可是面對孩子的調皮任性時,卻往往會失去理智。

控制情緒的兩種方法物理療法

美國心理學家費爾德(Leonard Felder)提出一種對控制脾氣有效的方法,稱為「數顏色法」。

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觀察周圍的景物,在心裡默默告訴自己:

1——這個桌子是棕色的2——她的衣服是紅色的3——床上的枕套是藍色的4——那隻鉛筆是綠色的……

一直到辨別出12個不同物品的顏色之後,人們便會發洩自己原本呼之欲出的情緒被有效的遏制了。因為當人們情緒即將失控時,大腦裡的理性思維能力便會減弱;而當經過三十秒左右的時間進行數顏色之後,理性思維又會重新回來,自然能夠讓自己冷靜很多。

心理療法

成年人管理自己的情緒有四個基本的步驟,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下:

步驟1:覺察——學會發現並接納自己的情緒

步驟2:疏導——找到合理的途徑和方式,來緩和、疏導甚至發洩掉自己的情緒

步驟3:內省——從內在去自我反省,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衡量情緒失控的結果是不是自己能承擔的

步驟4:解決——找出處理事情的辦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補救的辦法,二是下次的預防和應對辦法。

步驟一:覺察

孩子無緣由的哭鬧時,相信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生氣,隨之而來的就是情緒發洩,不是責罵就是一頓暴打。

很顯然這些父母都沒有做到接納自己,雖然父母可以有情緒發洩的權利,但是必須首先學會接納自己,認識到自己也並不完美,這樣接納孩子的不足,和他們一起成長。

步驟二:疏導

深呼吸,調節自己的氣息,讓自己情緒儘量穩定;微笑,多想想孩子可愛乖巧的表現;語言暗示,告訴自己是孩子的父母,要愛他們,不可以隨意發脾氣。

當然,如果這些已經無效,那麼直接用吶喊、運動等方式把情緒發洩出來,比憋在心裡好很多,也不會傷害到孩子。

步驟三:內省

經常對自己進行反省,問自己每次情緒失控是因為孩子真的做的不對,還是因為自己本身脾氣就不好;是孩子有什麼不願說的苦衷,還是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對……

有時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遠比直接責怪孩子有用很多,畢竟在孩童時期,父母是他們最大的依靠,一言一行都會以父母為榜樣。如果父母自己能夠淡然的面對生活,控制住自己的脾氣,那麼孩子自然也會越來越優秀。

步驟四:解決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情緒已經爆發,那麼只能想一想解決辦法。父母可以選擇向孩子道歉,必須讓孩子知道錯誤的原因,在得到孩子的認可之後,再和孩子一起商討如何避免錯誤再次發生。

好好說話,是每一個父母都應該做到的。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面對情緒,幫助孩子整理心情,啟發孩子解決問題。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只要它存在,就必然有其合理性,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接納孩子的情緒,如果能做到這些,孩子一定會更加優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一場由28元釀成的悲劇:父母學會控制情緒,對孩子有多重要
    在悲痛之餘,也同時應該給各位家長敲響警鐘:在日常對孩子的管教中,一定要學會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切勿被一時衝動支配頭腦。在孩子眼中,可以說,家長就是一切。特別是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來說,家長的一言一行都被他們看在眼中,家長對待問題的方式也是他們學習的模板。
  • 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得從「認識情緒」開始
    相信很多的父母都有過這樣類似的經歷,孩子的情緒總是毫無緣由,讓人捉摸不透。其實,孩子總是喜怒無常背後的真正原因是孩子並不認知自己的情緒,更不懂得如何去控制情緒。我們常看見有許多的孩子總是給人一種"變臉"的感覺,上一秒開心的哈哈大笑,一下秒又突然號啕大哭,這讓許多的父母感到很納悶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其實,孩子"喜怒無常"說到底還是孩子不懂得"控制情緒"。
  • 一輩子不對孩子發脾氣?這群住在北極圈、飲血茹毛的土著人做到了
    不少父母坦言,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會壓抑不住自己的感受,讓情緒火山隨時爆發。 但在親子關係中,擁有良好的情緒管理力是不可或缺的必備技能之一,因為大量的研究證實,父母情緒穩定,孩子更具幸福感以及安全感。
  • 孩子亂發脾氣,家長遠離這三種處理方式,正向引導孩子把控情緒
    執筆:曉陽定稿:西西小孩子的心思總是讓人難以把控,這一秒還嬉笑玩樂,下一秒就大發雷霆,變臉之快,讓人咋舌。最讓家長頭疼的就是孩子亂發脾氣,場面堪稱一部大片。面對孩子亂發脾氣,很多的父母都會面露難色,唯有懂得孩子亂發情緒背後的真實目的,才能夠讓孩子恢復平靜。小明5歲了,家裡就只有他一個孩子。
  • 「垃圾情緒」危害大,傳播速度比病毒還快,一定要注意控制
    人的情緒,有美好的,也有灰暗的。那些讓人不快的、破壞氛圍的、危害健康的、影響人與人關係的情緒,就是灰暗的「垃圾情緒。」「垃圾情緒」的危害非常大,傳播速度比病毒還快,一定要學會自我控制。一、「垃圾情緒」危害自身健康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低落的、負面的、消極的、恐懼的垃圾情緒之中,對身體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 寶寶總是發脾氣,家長該怎麼引導
    教寶寶管理情緒 家長要學會應對寶寶發脾氣的方法,首先要對寶寶各年齡段的心理特點有所了解,因為不同年齡段的寶寶有不同的心理機制,只有掌握寶寶的成長規律,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 學會控制情緒,做個高情商家長
    釘子過了幾個星期,小男孩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憤怒,每天釘在柵欄上的釘子數目逐漸減少。他把自己的轉變告訴了父親。他父親又建議說:「如果你能堅持一整天不發脾氣, 就從柵欄上撥下一顆釘子。」05控制情緒有辦法這是一個父親教孩子不發脾氣的故事。同樣,也適用於其他父母。作為父母我們更應該反省:我們到底用言語給孩子造成了怎麼樣的傷口,應該嗎?值得嗎?你想要孩子成為一個脾氣溫和的人,是不是先應該戒掉自己的壞脾氣?
  • 只因28元,親媽打死12歲女兒:身為父母,請你學會控制情緒
    由於一時的氣憤,阿芳在情緒過激下釀成的慘案,導致一位12歲的花季少女早早結束了一生,自己和家人也都將生活在痛苦和後悔之中,令人痛心。在悲痛之餘,這件事也提醒我們,日常管教孩子時,家長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切不可出現過激的行為或言語,以免對孩子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
  • 總是喜歡哭的星座,共情能力強,很難控制情緒
    ,每當情緒一湧上來他們就會悶頭低哭,怎樣也控制不了自己的這份情緒。所以我們也就明白了他們在生活當中所表現出來的樣子大多都是勉強自己裝出來的,只是希望自己不會因為這次的情緒泛濫而導致影響到別人,所以他們也總是會一言不合的就會因為控制不住情緒而產生淚崩,甚至這類人也很容易會因為別人傷心的事情而讓自己控制不住情緒來哭泣。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有哪幾個星座會有這樣的表現吧?
  •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掌控屬於你的人生!
    同樣的道理,若是你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讓負面情緒衝散你的理智,冷靜處理所遇到的問題時,你的人生,自然不平凡!控制自己,掌控人生!這個世界如此美好,何必要選擇暴躁呢?控制情緒有句話說得好,「發脾氣是本能,控制脾氣是本領。」每一個正常人,生來都會有脾氣。有些人,沒能控制好本能,被情緒所支配,動不動就發脾氣,惡了別人,毀了自己。
  • 孩子的負面情緒如何處理?7個核心技巧,和「壞」情緒說拜拜
    鵬鵬和媽媽跑到樓下,看到小狗躺在地上一動不動的樣子,那一刻才知道,自己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因為亂發脾氣,把養了一年和自己朝夕相處的小狗害死了。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說過:「人的心理可分為兩半,一半像一頭桀驁不馴的大象,另一半則是理性的騎象人 。
  • 控制不了情緒,如何掌控人生?
    」關於情緒,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了「情緒ABC理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做事沉穩之人往往內心堅定,不為情緒所左右,巔峰之時不失靜,低谷時不失心,按自己的原則為人,按自己的方法處事,這樣的人自然有大成就。反觀那些沉不住氣的人,很容易被激怒失去理智,自暴自棄,成為情緒的奴隸。
  • 懂「費斯汀格法則」,爭做情緒的主人
    我也是感到十分的無奈,帶娃久了之後就經常會被孩子的一些舉動激得情緒激動。在不知不覺中就被情緒控制住了自己,忍不住要對孩子大吼大叫,沒有辦法心平氣和的冷靜下來跟孩子講道理。我們總是以為在教育孩子們的過程中只要你的嗓門夠大孩子就會聽進去你的話,下次就不會這樣了。
  • 善於控制情緒的人,運氣都不會差
    壞情緒是會帶來厄運的。我還見過一個更厲害的。心理協會一朋友,以脾氣火爆著稱。有次女朋友犯了作,在網上扮成陌生人試探他,被他洞悉,當時就衝到女朋友上班的寫字樓,把他們的玻璃門和招牌都砸了……後來氣消了,賠錢了事,開著摩託載女友回家,路上女友囉嗦了兩句,這哥們帶著人向旁邊的卡車懟去……真是拿生命在發脾氣。
  • 孩子總是情緒不定?了解「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不良情緒
    周末和幾個老朋友一起吃飯,不經意間就討論到了孩子的一些問題:「我們家璐璐總是喜怒不定,一會兒哭了一會兒又笑了,唉,我真是拿她沒辦法啊!為什麼孩子總是這樣情緒不定呢?」「我們家亮亮也是,自己整天總是陰晴不定,也不知道小腦瓜裡一天天在想些什麼,總是一會兒高興一會兒難過的。」
  • 孩子缺乏「情緒控制力」,父母是主要原因
    小男孩被家裡長輩寵著,缺乏管教,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總是跟家長嗆聲頂嘴。除此之外,這個孩子也非常難伺候,動不動就尖叫、摔東西,經常無緣無故鬧脾氣、打人,怎麼勸都勸不聽。其實,這些都是孩子缺乏情緒控制力的表現,因為無法察覺和疏導自己的情緒,他們只能任由情緒控制自己,用不當的行為來發洩,變成了一個個混世魔王。
  • 學會控制負面情緒,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在這些職業之外,我們依然需要付出情緒勞動,一般是出於對自我下意識的保護,有個詞叫」若無其事「,其實就是這個道理。這些出於」職業素養「又或者」自我保護「而對自己強制性進行的」情緒管控「稱為情緒勞動。勞動就應該有報酬,當我們的」情緒勞動「沒有得到相應的報酬時,就會滋生大量的負面情緒,也可以解釋為」忍無可忍的爆發「,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情緒失控「。
  • 你能控制情緒,才能控制人生
    好情緒是世界的禮物,而壞情緒,即便是一念之間,也是你要買的單。而高情商的人,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從不為自己的壞情緒買單。 有的時候不滿,有的時候不開心,都是因為自己的心情在作祟,有的時候為難你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內心的小小世界。
  • 情緒管理繪本《生氣王子》:孩子的壞情緒裡,藏著父母的影子
    02、《生氣王子》內容《生氣王子》描寫的是小象艾迪王子從發脾氣到控制自己脾氣的故事。扉頁就是生氣的艾迪王子從控制情緒的廣告牌前走過,而廣告牌上全是教大人如何控制自己情緒、更好和孩子溝通和相處的信息。作為媽媽我很理解他們的感覺,因為我也會對孩子發脾氣。但是作為心理諮詢師,我知道這些觀念是錯的,每一個人的情緒都是自己引起的,我們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而不是被別人所控制。只是知道和做到之間有著很長的一段距離,需要我們運用方法,並且刻苦練習,最終才能做一個對孩子不吼不叫的父母。
  • 孩子「撒潑,愛發脾氣」,別手足無措,你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3-5歲發脾氣,是日常管教缺失導致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具備獨立思考和學習的能力,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發脾氣,就可能與父母的日常行為有關或是缺少必要的管教。如果父母經常摔東西,那孩子自然就會將這些記在心裡,作為自己發洩情緒的方式。7-8歲發脾氣,往往和家庭氛圍有關7歲以上的孩子如果還是沒辦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就說明是家庭環境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