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亂發脾氣,家長遠離這三種處理方式,正向引導孩子把控情緒

2021-01-15 卡斯媽媽

執筆:曉陽

定稿:西西

小孩子的心思總是讓人難以把控,這一秒還嬉笑玩樂,下一秒就大發雷霆,變臉之快,讓人咋舌。最讓家長頭疼的就是孩子亂發脾氣,場面堪稱一部大片。面對孩子亂發脾氣,很多的父母都會面露難色,唯有懂得孩子亂發情緒背後的真實目的,才能夠讓孩子恢復平靜。

小明5歲了,家裡就只有他一個孩子。平時,4個大人寵這麼一個孩子,可謂是百依百順,可是越是被寵著,越是有恃無恐。

周末,媽媽帶小明去超市買東西,走到了水果區的時候,小明看到了櫻桃,就想讓媽媽買櫻桃。媽媽看了一下價格,一小盒要50多塊錢,物超所值,於是就打算不買了,可是,小明卻不幹了。他看到媽媽要走了,直接就躺在地下打滾,嗷嗷大哭起來。想要用這種方式逼迫母親就範。周圍有一大群人開始圍觀,母親面露難色,只好買下了櫻桃,孩子才乖乖和母親回家了。耶魯大學的心理博士Susan David曾經說過,小時候,一個人釋放情感,父母給予的回應態度,往往能夠決定孩子的情商。由此可見,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如何回應,對孩子的情商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剛剛還心平氣和,為什麼孩子突然就情緒衝動了呢?

年幼的孩子,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神經系統是一個逐漸發育的過程,而孩子由於年齡小,對於神經系統仍然不夠完善,更不懂得去抑制興奮,一點點小的事情就有可能會引發強烈的反應。

孩子年齡小,容易感情用事孩子年齡尚小,沒有足夠的閱歷,不能夠分辨是非,只能夠依靠自己的主觀感覺去判斷一件事情的對錯。遇到開心的事情,就放聲大笑,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就發脾氣,這也是最原始的感受表達方式。

孩子表達情緒,也是人的真性情的流露,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也不能下意識地及時作出調整。

嬌生慣養,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很多孩子從小一直被嬌生慣養,不管是要什麼,都能夠得到滿足。久而久之,形成了蠻橫無理的性格,一旦自己的要求不被滿足,就會做出衝動的行為。

在孩子發脾氣時,家長一定要遠離這幾種不恰當的處理方式

妥協型面對發脾氣的孩子,家長的處理方式很重要,甚至對孩子的一生會產生深遠影響。妥協性的這種家長是很懶惰的,孩子發脾氣,想要某個東西,立即就滿足,用妥協的方式達到息事寧人的目的。表面上看似問題解決了,其實卻為後來埋下了隱患。日後,孩子有需求的時候,往往會再次採用這種方式要挾父母同意。一旦父母不同意,反而會變本加厲,用更加衝動的方式逼迫父母同意自己的要求。

以暴制暴孩子情緒不穩定,往往家長會表現出比孩子更強烈的情緒,想要用這種聲勢嚇到孩子,讓孩子主動服軟。這種方法只能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但是如果想要讓孩子心服口服,採用這種方法肯定是不能奏效的。往往一個脾氣暴躁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個脾氣暴躁的家長。

冷漠處理當孩子哭的時候,你不要管他,任由他自己去哭,過一會兒,他就不哭了,這種方式真的是很靈驗的,而且屢試不爽。孩子的行為,得不到關注,他自己也會覺得無趣,自然就放棄了。採用這種方式,孩子不哭了,可是問題卻也留下了。長此以往,家長是省心了,可是卻給孩子留下了後遺症。一種情況,孩子有可能會過早地懂事,形成一種討好型的人格。還有一種情況,孩子會特別暴躁,遇事情容易走極端,歇斯底裡,不管是哪一種性格的孩子,長大後都很難幸福。

家長應該怎麼教導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發脾氣不可怕,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是,我們應該要做情緒的主人。達爾文曾經說過,脾氣暴躁是一種動物的行徑,人如果隨意發脾氣,那麼就等於是倒退了。

正確表達情緒發脾氣並沒有錯,可是家長應該告訴孩子發脾氣不能解決任何的問題,而且一個情緒不穩定的人,不能帶給身邊人安全感,人際交往也會受到影響。家長需要引導孩子正確地去表達情緒,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遊戲,讓孩子學會發洩情緒。正確的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了解情緒的變化過程,從而更好地把控情緒。

平靜地面對孩子發脾氣的行為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完全沒有任何必要認為這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其實,孩子只不過是心情不好而已,不要和孩子硬碰硬,以免造成更多的傷害。抱抱孩子,告訴孩子,我理解你,試著詢問孩子發脾氣背後的真正需求。孩子情緒得以平靜之後,告訴孩子,你的做法讓我很不舒服,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給孩子提供正向引導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父母眼中的的驕傲,所以在平日裡要多對孩子鼓勵、表揚,多給予孩子正向的評價,讓孩子朝著正向的方向去發展。即使孩子有了錯誤,也要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而不是去指責孩子的錯誤,更不需要給孩子貼標籤,只是不斷地去重複正向的做法,孩子終究會有所改變。

面對一個情緒暴躁的孩子,父母抓狂是最正常的反應。可是,這麼做卻不能解決任何的問題,家長需要再耐心一點,告訴孩子,父母一直都在,不管發生了什麼,父母的愛從來不會減少,給他足夠的安全感,讓他勇敢探索世界,遇見更優秀的自己。

在你的身邊,有愛發脾氣的孩子嗎?他們現在都怎麼樣了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自閉症的孩子情緒經常崩潰,愛發脾氣,有效處理辦法
    剛剛接觸自閉症孩子的時候,我真的是單純的以為他們僅僅不會跟人正常交流罷了, 但是時間久了才發現,他們不僅僅是語言障礙,還伴隨著刻板行為,興趣狹隘,甚至一些情緒不穩定的行為。但是當他們發起脾氣來情緒崩潰的時候,家長們解決的時候會經常感到無奈和無力。
  • 孩子的負面情緒如何處理?7個核心技巧,和「壞」情緒說拜拜
    4、不做情緒綁架我們經常會對孩子說「你再這樣,媽媽要生氣了」,家長用情緒管教孩子的方式,會讓孩子覺得要照顧大人的情緒,從而忽視了遵守規則本來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產生自責和內疚。孩子可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前提是家長們要引導,比如很常見的孩子到飯點哭鬧不吃飯,我會跟他說:「你哭只會耽誤自己的時間,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哭完還是要吃飯的,如果你早點吃飯,吃完飯你會有更多的時間玩」,把這些道理講給孩子,當他們出現情緒時,也會試著冷靜下來,練習處理自己的情緒。
  • 寶寶總是發脾氣,家長該怎麼引導
    誤區二:做寶寶情緒的奴隸 寶寶因願望得不到滿足而發脾氣的時候,有的家長不堪其擾,不得不屈服。家長這樣用賄賂的方式息事寧人,容易讓孩子學會以發脾氣的方式要挾家長,心理學上稱之為「情緒勒索」。
  • 孩子「撒潑,愛發脾氣」,別手足無措,你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3-5歲發脾氣,是日常管教缺失導致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具備獨立思考和學習的能力,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發脾氣,就可能與父母的日常行為有關或是缺少必要的管教。如果父母經常摔東西,那孩子自然就會將這些記在心裡,作為自己發洩情緒的方式。7-8歲發脾氣,往往和家庭氛圍有關7歲以上的孩子如果還是沒辦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就說明是家庭環境所致。
  • 實用情緒管理法!專治孩子暴躁、易怒、愛尖叫,卻很少有家長知道
    實用情緒管理法!專治孩子暴躁、易怒、愛尖叫,卻很少有家長知道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脾氣是陰晴不定的,但有些孩子脾氣暴躁,脾氣暴躁,情緒極端,這樣的孩子很讓家長煩惱。而且現在經常嗯哪個聽到家長抱怨孩子的情緒管控不好,小到1歲的,大到小學甚至是高中的,那麼家長到底要如何教孩子情緒管理呢?
  • 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當孩子成功完成一件事獲得自信心而笑起來的時候,家長可以說「你做到了這件事,心裡感到很高興對嗎?」;當孩子的玩具壞了哭鬧時,家長可以說「玩具壞了,你有些傷心是嗎?」。孩子在產生某種情緒的時候,感受可能是模糊的,家長通過將情境與孩子情緒體驗相結合的方式,用語言描述出孩子當下的感受。
  • 孩子的這五種「怪癖」,其實是高智商的表現,家長要懂得正向引導
    家長朋友有些杞人憂天了,這只是因為這類孩子「運動細胞」發達導致,不必驚慌。一般這種類型的孩子,動手能力、實踐能力都比其他人強,而且思維也很活躍哦,他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很強。那面對自己的高智商「怪癖」寶寶,家長朋友應該怎樣做呢?A不要過分苛責首先對於孩子的這些怪癖先不要急著打罵,有些孩子膽子比較小,被家長一訓斥就不敢再做這樣的事,這對孩子天賦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可以說這是抑制了孩子天賦的發展。
  • 孩子總愛亂發脾氣怎麼辦?打罵往往適得其反,家長這樣做更有效!
    可能是得意忘形,這孩子突然爬到了旁邊的書架上,文文還沒來得及阻止,孩子「撲通」一下就摔了下來。剛好身體壓到了飛機上,剛剛完好的三架漂亮飛機全都壓垮了。小寶愣了幾秒就開始哇哇大哭起來,只見他氣得直跺腳,文文趕緊勸阻他,對他說:「樓下還住著人呢,寶寶可不能這麼亂吵!」
  •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教育孩子「上策」是什麼呢?
    教育路上,對孩子發脾氣是下下策,講道理是下策。所以慣用這兩種教育方式的父母,最後的教育成果並不顯著。孩子生來單純善良,只是父母的教育和生活環境,讓他們的內心發生了變化而已。家長必須明白一個事實:越是喜歡對孩子講道理,往往孩子越不聽話。因為說得多了,孩子也會覺得厭煩,甚至從內心開始牴觸和排斥。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道理孩子都已經明白,所以父母的說教只會顯得多餘。
  • 「有啥好哭的,開心點」別總是抹殺孩子的情緒,做情緒引導型父母
    從心理學來看,父母對待孩子的反應分為情緒消除型和情緒引導型兩種,很顯然朵朵媽媽採取的是第一種方式。這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呢? 情緒消除型家長分為三類,分別是壓抑型、放任型和縮小轉換型。
  • 孩子和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正確處理的方法是什麼?
    所以作為父母要理智的教會孩子如何去跟別人打交道,如何寬容的對待別人,謙讓別人,勇敢的承擔責任直面問題。但這還是需要一些方法。1. 家長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輕易的動怒。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本來就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作為家長不要一看見孩子和別人發生矛盾了就火冒三丈,孩子本身就是怕家長批評和訓斥,知道自己做錯更不敢靠近父母。
  • 發現孩子「偷錢」,家長要謹慎處理,別亂貼「標籤」害苦孩子
    相信每一個父母都相信孩子的人品是好的,但是有時孩子做出的一些舉動,又會讓家長感到很苦惱,例如孩子「偷錢」這件事。我讀完這位家長的來信深有同感,畢竟希望能改正孩子的壞習慣,自己也不想武力解決,但是面對這樣的情況,相信沒有幾個家長能忍得住脾氣。有的家長發現孩子偷東西,還會用語言刺激孩子「你就是個小偷」,這樣亂給孩子貼標籤,給孩子心理留下陰影,甚至會推孩子誤入歧途。
  • 孩子這3種表現,說明情商低,家長要及時糾正,以後孩子受歡迎
    孩子從嬰兒時期就開始接受教育,家長的一言一行,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價值觀。因此,父母對孩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相比之下,在孩子智力發育的過程中,幹擾因素就相對較多:環境因素、閱歷因素、營養因素等等。因此,智商和情商相對比,情商高的孩子更容易成功這一觀點是可以「立住腳跟的」。而這一觀點更是被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所肯定。
  • 孩子缺乏「情緒控制力」,父母是主要原因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原本安安靜靜坐在公車上閉目養神,突然上來一位帶著孩子的家長,鬧騰的孩子不停地發脾氣、尖叫,仿佛要將你的耳膜刺破。其實,碰上這樣的孩子,不僅路人覺得心煩,就連家長也會覺得頭疼。曾經傅首爾在《奇葩說》中講述過一段經歷。
  • 打罵讓孩子的無理取鬧「火上澆油」,試試「海綿式處理」
    但暴力手段並不是澆滅孩子的無理取鬧,反而會「火上澆油」。英國軍事理論家託·富勒曾說:狂暴的人總是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孩子的無理取鬧原本便是偏激的行為,家長的打罵和「激將法」,只會讓孩子情緒的洪水決堤爆發,淹沒原有的理智。
  • 腦科學家:1歲半是孩子的語言爆發期,學會三種引導學話又快又好
    而這也是培養孩子語言運用、語言表達能力的關鍵時期。 但是這一階段的孩子,通常會因為所處語言環境過於複雜,或是家長的忽視而出現以下幾種表現行為,這時候家長就應敲響警鐘了。
  • 低情商孩子的10大特徵,家長注意了!
    情商決定孩子的未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擁有超級情商。可現實生活中,孩子的任性、自私、拖拉和自我中心,總是讓父母煩惱不已。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情商低以及不恰當的行為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引導孩子,並引導改正。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問了:那麼情商低體現在哪裡呢?
  • 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家長要建立好「情感連接」,解救孩子情緒
    無論孩子怎麼撒潑,怎麼哭鬧,自己就是不管。這樣的做法有什麼壞處呢?最大的壞處就是在自己與孩子之間築起了一道厚厚的隔離牆,將自己保護起來,遠離孩子不良的情緒體驗,以防被傷到。家長暴力應對習慣採用暴力應對孩子情緒失控的父母,大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脾氣暴躁,容易情緒化。在面對一些不好的事情時,情緒波動比較大,面對孩子的哭鬧,脾氣更容易上來。
  • 孩子脾氣暴躁?跟我學,教你如何教育情緒暴躁的娃
    1、家長本身愛發脾氣 烏克蘭教育家 馬卡連柯 認為:「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教育孩子、命令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是在教育。」
  • 如何培養孩子的高情商?「心理學規律」助力孩子更成功
    對於孩子的成長與發展一直以來都是家長們比較關心的話題,有些人說智商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方向,那麼,情商就決定了孩子未來在這個方向上能走多遠。大多數家長認為只要能說會道就是情商高,其實,真正的高情商常常表現在一個人的情緒管理能力上面。孩子情商的高低並不是天生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情緒管理導師,正確的引導才能培養孩子的高情商。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高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