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的朵朵穿著媽媽剛剛幫自己買的新裙子,在草地上又跑又跳像撒歡的小兔子一樣開心無比。
突然一不小心朵朵摔倒在地上,裙子被小石頭劃了一個口子,這讓朵朵傷心不已,放聲大哭起來。
一旁的媽媽看到後趕忙安慰起孩子,說裙子破了媽媽再買一條,有啥好哭的,開心點。
可是朵朵的哭聲並沒有停止,她拿起自己的裙擺,盯著損傷處看了又看,眼淚不停的往下流。
看到自己的安慰對朵朵沒有用,媽媽也就不再多說,她想著孩子自己哭一會兒,等累了之後自然就會不哭了。
這似乎也是一種解決方法,但更像是讓孩子自生自滅,由於無法和孩子做到共情,導致孩子的負面情緒始終沒有從根本上被消除。
從心理學來看,父母對待孩子的反應分為情緒消除型和情緒引導型兩種,很顯然朵朵媽媽採取的是第一種方式。這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呢?
情緒消除型家長分為三類,分別是壓抑型、放任型和縮小轉換型。
壓抑型家長
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時,這類家長往往顯得很沒耐心,他們只會不分緣由的責罵孩子,卻不曾想過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良情緒。
所以這類孩子時常被父母要求不準哭、閉嘴,如果孩子沒有照辦,父母便會繼續升級,用恐嚇孩子的方法強迫他們停止哭泣。
放任型家長
這類家長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往往採取不管不問的方法,他們會對孩子冷處理,讓孩子自己呆在房間裡哭,有些家長會默默的陪在一邊,有些家長會選擇直接走人。
因為他們都堅信孩子能夠自己調節情緒,哭一會自然會好,這往往會讓孩子的安全感降低,對父母不再信任。
縮小轉換型家長
面對孩子的不良情緒,父母會表現出很淡然的樣子,他們不會去責怪孩子,只是認為孩子小題大做,因為這些事情在他們看來根本不是問題。
當他們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時,自然就會忽視孩子真正的情緒,導致孩子覺得自己不被理解。
情緒消除型父母對孩子會有哪些影響?
1、壓抑不良情緒
有些父母覺得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完全沒有產生負面情緒的可能性,所以如果孩子有了不良情緒,父母只會覺得孩子矯情,不懂滿足。
他們不允許孩子有表達負面情緒的權利,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只能壓抑情緒,變得越來越沉默消極。
當孩子不斷的自我暗示不能表現出負面情緒時,他們的自我情緒感知就會變得消極,以至於即便是成年之後遇事也會刻意的壓抑自己。
這很容易導致他們性格扭曲,甚至患上抑鬱症。
2、親子關係疏遠
如果父母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情緒,那麼很多時候都會做出錯誤的判斷,甚至有的時候會冤枉孩子,錯誤揣測孩子的內心需求。
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願意真正的了解自己,自然也就不願意向父母表達情緒。
而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是必不可少的,當孩子主動關上自己的心扉之後,必然導致父母無法真正的了解孩子,所以親子關係會出現隔閡,以至于越來越疏遠。
3、導致孩子成年後變得消極
如果父母一直無法做到和孩子共情,那麼孩子必然會受到父母太多的影響,漸漸的也會變得消極。
不懂得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甚至會讓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他人,不僅不被他人理解也難以理解他人。
當他們成年進入社會之後,無法和領導同事產生共情,更無法和自己的伴侶產生共情。
這無論對他們的工作還是生活都會造成不利的影響,很容易導致幸福感缺失,甚至沒有歸屬感。
學會做引導型的父母
引導型的父母會重視孩子的負面情緒,他們願意給孩子尊重,願意讓孩子自己去選擇。
不僅會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更是會幫助孩子走出負面情緒,讓孩子的問題及時有效的被解決。
引導型的父母會讓孩子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各種情緒,重要的是學會如何管理情緒。
只有孩子能夠擁有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才能夠更好的應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成為生活中真正的強者。
如何成為情緒引導型的父母?
1、學會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做到和孩子共情
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和接納,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的產生,允許孩子主動的發洩情緒,並且儘量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情緒,讓他們有表達的權利。
當然最重要的是父母能夠及時的引導孩子,和孩子一起幫助他們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樣不僅能夠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及時得到緩解,同時也有利於親子感情的培養,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
2、培養自我情緒感知能力
《情商》一書作者、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這樣寫道: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想要及時了解孩子真正的情緒,父母必須要首先了解自己的內在情緒。
只有父母擁有了自我感知情緒的能力,才能夠更好的去了解孩子,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需要什麼。
具體方法可以選擇角色扮演,通過還原孩子生活中的場景讓孩子盡情的發洩出他們的真實情緒。
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父母都能夠通過遊戲及時感知,這樣對於他們引導孩子走出負面情緒是非常有幫助的。
3、學會站在孩子角度考慮問題
父母總是習慣性的用自己的眼光看問題,而且也會常常把這種意願加在孩子,強迫孩子去接受去執行。
只是父母忘了孩子由於年齡的限制,他們和父母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如果無法換位思考,也就無法真正的了解孩子。
即便有時孩子的想法真的有些天馬行空,父母也應當儘量選擇接受,同時要了解孩子出現這種想法的原因,這樣才能夠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和孩子成為朋友。
情緒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所以父母面對孩子的情緒必須要保持理智,學會和孩子共情,真正體會他們的情緒,並且做出適當的引導。
這樣才會讓孩子遠離負面情緒,變得積極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