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啥好哭的,開心點」別總是抹殺孩子的情緒,做情緒引導型父母

2020-12-05 騰訊網

三歲的朵朵穿著媽媽剛剛幫自己買的新裙子,在草地上又跑又跳像撒歡的小兔子一樣開心無比。

突然一不小心朵朵摔倒在地上,裙子被小石頭劃了一個口子,這讓朵朵傷心不已,放聲大哭起來。

一旁的媽媽看到後趕忙安慰起孩子,說裙子破了媽媽再買一條,有啥好哭的,開心點。

可是朵朵的哭聲並沒有停止,她拿起自己的裙擺,盯著損傷處看了又看,眼淚不停的往下流。

看到自己的安慰對朵朵沒有用,媽媽也就不再多說,她想著孩子自己哭一會兒,等累了之後自然就會不哭了。

這似乎也是一種解決方法,但更像是讓孩子自生自滅,由於無法和孩子做到共情,導致孩子的負面情緒始終沒有從根本上被消除。

從心理學來看,父母對待孩子的反應分為情緒消除型和情緒引導型兩種,很顯然朵朵媽媽採取的是第一種方式。這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呢?

情緒消除型家長分為三類,分別是壓抑型、放任型和縮小轉換型。

壓抑型家長

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時,這類家長往往顯得很沒耐心,他們只會不分緣由的責罵孩子,卻不曾想過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良情緒。

所以這類孩子時常被父母要求不準哭、閉嘴,如果孩子沒有照辦,父母便會繼續升級,用恐嚇孩子的方法強迫他們停止哭泣。

放任型家長

這類家長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往往採取不管不問的方法,他們會對孩子冷處理,讓孩子自己呆在房間裡哭,有些家長會默默的陪在一邊,有些家長會選擇直接走人。

因為他們都堅信孩子能夠自己調節情緒,哭一會自然會好,這往往會讓孩子的安全感降低,對父母不再信任。

縮小轉換型家長

面對孩子的不良情緒,父母會表現出很淡然的樣子,他們不會去責怪孩子,只是認為孩子小題大做,因為這些事情在他們看來根本不是問題。

當他們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時,自然就會忽視孩子真正的情緒,導致孩子覺得自己不被理解。

情緒消除型父母對孩子會有哪些影響?

1、壓抑不良情緒

有些父母覺得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完全沒有產生負面情緒的可能性,所以如果孩子有了不良情緒,父母只會覺得孩子矯情,不懂滿足。

他們不允許孩子有表達負面情緒的權利,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只能壓抑情緒,變得越來越沉默消極。

當孩子不斷的自我暗示不能表現出負面情緒時,他們的自我情緒感知就會變得消極,以至於即便是成年之後遇事也會刻意的壓抑自己。

這很容易導致他們性格扭曲,甚至患上抑鬱症。

2、親子關係疏遠

如果父母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情緒,那麼很多時候都會做出錯誤的判斷,甚至有的時候會冤枉孩子,錯誤揣測孩子的內心需求。

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願意真正的了解自己,自然也就不願意向父母表達情緒。

而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是必不可少的,當孩子主動關上自己的心扉之後,必然導致父母無法真正的了解孩子,所以親子關係會出現隔閡,以至于越來越疏遠。

3、導致孩子成年後變得消極

如果父母一直無法做到和孩子共情,那麼孩子必然會受到父母太多的影響,漸漸的也會變得消極。

不懂得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甚至會讓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他人,不僅不被他人理解也難以理解他人。

當他們成年進入社會之後,無法和領導同事產生共情,更無法和自己的伴侶產生共情。

這無論對他們的工作還是生活都會造成不利的影響,很容易導致幸福感缺失,甚至沒有歸屬感。

學會做引導型的父母

引導型的父母會重視孩子的負面情緒,他們願意給孩子尊重,願意讓孩子自己去選擇。

不僅會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更是會幫助孩子走出負面情緒,讓孩子的問題及時有效的被解決。

引導型的父母會讓孩子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各種情緒,重要的是學會如何管理情緒。

只有孩子能夠擁有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才能夠更好的應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成為生活中真正的強者。

如何成為情緒引導型的父母?

1、學會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做到和孩子共情

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和接納,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的產生,允許孩子主動的發洩情緒,並且儘量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情緒,讓他們有表達的權利。

當然最重要的是父母能夠及時的引導孩子,和孩子一起幫助他們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樣不僅能夠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及時得到緩解,同時也有利於親子感情的培養,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

2、培養自我情緒感知能力

《情商》一書作者、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這樣寫道: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想要及時了解孩子真正的情緒,父母必須要首先了解自己的內在情緒。

只有父母擁有了自我感知情緒的能力,才能夠更好的去了解孩子,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需要什麼。

具體方法可以選擇角色扮演,通過還原孩子生活中的場景讓孩子盡情的發洩出他們的真實情緒。

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父母都能夠通過遊戲及時感知,這樣對於他們引導孩子走出負面情緒是非常有幫助的。

3、學會站在孩子角度考慮問題

父母總是習慣性的用自己的眼光看問題,而且也會常常把這種意願加在孩子,強迫孩子去接受去執行。

只是父母忘了孩子由於年齡的限制,他們和父母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如果無法換位思考,也就無法真正的了解孩子。

即便有時孩子的想法真的有些天馬行空,父母也應當儘量選擇接受,同時要了解孩子出現這種想法的原因,這樣才能夠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和孩子成為朋友。

情緒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所以父母面對孩子的情緒必須要保持理智,學會和孩子共情,真正體會他們的情緒,並且做出適當的引導。

這樣才會讓孩子遠離負面情緒,變得積極樂觀。

相關焦點

  • 孩子缺乏「情緒控制力」,父母是主要原因
    孩子總是被大人引導,是他們將自己最直接的情感與不愉快的事情相聯繫。無數的研究和實例告訴我們,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成長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家庭氛圍良好、父母關係和睦的家庭,孩子的心理通常都很健康,情緒平和穩定;而父母整天爭吵的家庭中,孩子整日接收到負面的信息和情緒,心中也會被影響,缺乏情緒相關的能力。
  • 孩子總是情緒不定?了解「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不良情緒
    周末和幾個老朋友一起吃飯,不經意間就討論到了孩子的一些問題:「我們家璐璐總是喜怒不定,一會兒哭了一會兒又笑了,唉,我真是拿她沒辦法啊!為什麼孩子總是這樣情緒不定呢?」「我們家亮亮也是,自己整天總是陰晴不定,也不知道小腦瓜裡一天天在想些什麼,總是一會兒高興一會兒難過的。」
  • 調節孩子的情緒,方法有哪些?
    、父母盲目對比: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這樣的或者那樣的錯誤,有些家長就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其它孩子做比對,也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別人家孩子」。4、過於孤單,雖然早已經開放了二胎,但是很多家庭依然選擇只生一個,這些00後的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過於狐單,因此日後再與別的小夥伴相處過程中,有時會出現不知道該怎麼辦,一旦有事情緒就有可能變得暴躁。綜合以上所述,孩子情緒不穩,一定是有自己的原因,家長平時就需要仔細觀察,找到原因才好慢慢調節孩子的情緒。下面來講父母該如何調節孩子的情緒。
  • 孩子亂發脾氣,家長遠離這三種處理方式,正向引導孩子把控情緒
    執筆:曉陽定稿:西西小孩子的心思總是讓人難以把控,這一秒還嬉笑玩樂,下一秒就大發雷霆,變臉之快,讓人咋舌。最讓家長頭疼的就是孩子亂發脾氣,場面堪稱一部大片。面對孩子亂發脾氣,很多的父母都會面露難色,唯有懂得孩子亂發情緒背後的真實目的,才能夠讓孩子恢復平靜。小明5歲了,家裡就只有他一個孩子。
  • 實用情緒管理法!專治孩子暴躁、易怒、愛尖叫,卻很少有家長知道
    其實,如果你想讓孩子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至少要在3歲以後,因為此時,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的雛形。我們常聽到家長問怎麼做才能讓家裡1-2歲的孩子不亂發脾氣呢?看上去好像並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其實你要知道孩子不是天生脾氣壞的,1-2歲的孩子,只要父母有適當的引導,也可以有好脾氣。
  • 孩子喜怒無常?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得從「認識情緒」開始
    前兩天,我收到了一位寶媽給我發來的一份郵件,信件的內容是:孩子最近總是喜怒無常,容易情緒化,一點點不愉悅的小事就讓他號啕大哭,而且哄了很長時間才能慢慢恢復。然後有時候又突然毫無緣由地大笑,問他為什麼哭,為什麼笑。孩子都答不出來,為此感到十分納悶。
  •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共情到孩子?
    第一步就是:辨認感覺和情緒 給大家說一個對我們一生有益的概念:情緒誠實和情緒安全。 孩子天生情緒誠實,不開心就哭,開心就笑,能真實的表達自己。但他們無法用精準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就用哭鬧等大人認為的偏差行為,有問題的行為表現出來。
  • 「再哭就不喜歡你了!」壓抑孩子情緒的表達,可能有以下3種危害
    三、家長壓抑孩子表達的3種危害   第一種,孩子的情緒變得更加激烈  家長壓抑孩子的感情表達,不讓孩子哭的行為很有可能讓孩子的情緒變得更激烈。孩子在小的時候,他們哪裡懂得要控制,他們只知道開心就笑,不開心就哭。所以,如果家長不讓孩子哭的話,他們當下難過的心情就會加倍。
  • 心理學情緒鏡像反應:孩子是面鏡子,照出大人真正的情緒
    我:你哭什麼?Elsa:我怕你生氣。嗚嗚嗚嗚……假期剛宅家裡,就感覺和Elsa氣場哪裡不太對。吃午飯前Elsa就讓我約小區裡的同學下午門口小公園玩。邊吃著飯還邊來問我了幾遍:阿姨有沒有回覆呀?於是我又提議:那媽媽帶你出去玩,可以去麥當勞吃點點心,一周一次,今天可以吃哦。上次想吃沒到時間。這麼喜愛的事,Elsa竟然也無動於衷,還是各種鬧脾氣。這下我的招數基本用盡了,出去玩沒有小朋友陪伴她不開心,畫畫覺得自己畫不好不開心,帶她出去吃點心,也沒有興趣。
  • 哈佛研究發現:父母這六種行為會讓孩子大腦「變笨」,可別大意了
    經過哈佛教授研究發現:這六種行為會導致孩子大腦」變笨「,父母別疏忽了:1.忽視早餐說起早餐,很多家長由於每天早晨上班時間都很緊張,所以大部分早餐都是隨便應付,來不及做就給孩子在路上隨便買點吃,有的家長甚至不給孩子買早飯,讓孩子中午一塊吃。
  • 孩子愛哭不好哄?教家長用「鐘擺效應」,幫教孩子控制好情緒
    有次在幼兒園做手工,一不小心剪壞了一張紙,也是哭得不行,老師哄了半天才哄好。家長們面對孩子如此愛哭,往往會擔心:這要是什麼事都哭一場?以後可怎麼辦?但實際上,在兒童心理學上,有一種叫做「鐘擺效應」的心理學原理可以明確的幫助家長們教育孩子,讓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再隨時隨地的大哭不止。
  • 孩子負面情緒多怎麼辦?巧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文丨十月育兒小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樂樂又哭著回家了,樂樂媽媽見狀趕緊上前詢問情況。可是樂樂抽噎著根本無法表達清楚,這可把樂樂媽媽給急壞了。終於樂樂媽媽花費了好大的勁兒,這才把樂樂安撫好。樂樂帶著哭腔說「我的數學考試沒有得到100分。」
  • 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意味著要覺察到孩子情緒上的波動,具有共情、撫慰,引導孩子平復情緒的能力。那對孩子而言呢,他們關於情緒的認知也大多是從父母身上學會的。兒子說:「好的。」我們從這個對話當中仔細看一下,作為情緒管理訓練型的家長,媽媽是認同兒子的難過情緒,幫助他為這種情緒貼上標籤,你看這裡面有問:我猜你一定會感到很失望,對不對?還有點傷心。當這樣說的時候就是在允許孩子體會他的情緒,然後在他哭的時候陪在他身邊。
  • 父母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了嗎?否則孩子很受傷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影響往往有三條途徑,因此父母自己學習如何應對壓力和調節情緒尤其重要 在重大事件出現時,不僅孩子,成人也同樣可能不知如何應對。而且,成人的情緒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情緒以及親子交流。因此,只有成人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給孩子情感上的支持,並形成良好的親子溝通。
  • 想讓孩子有好的想像力,父母正確的引導很關鍵!
    但隨著生活經驗豐富,言語、認知發展,想像力就會有很大發展了。那麼生活中,爸爸媽媽們可以通過什麼方式來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呢?好奇心是促使幼兒進行探索活動的動力源泉,也與孩子發揮想像力有密切聯繫。所以,父母要引導孩子學會觀察生活。注意關注孩子有哪些興趣點,不要打擊孩子的熱情,尤其是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可以啟發孩子自己去猜測、去探索、去驗證,讓他們充分發揮想像力,保持活躍。
  • 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兒童對情緒的感知與生俱來,到了3歲,基本具備了識別高興、生氣、憤怒、恐懼等主要情緒的能力。當孩子的情緒出現時,父母需要正確識別孩子的情緒,並幫助孩子定義情緒以便孩子能夠了解自己當下的情緒。當孩子成功完成一件事獲得自信心而笑起來的時候,家長可以說「你做到了這件事,心裡感到很高興對嗎?」
  • 心理學「踢貓效應」: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容易鬧情緒
    列夫·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是在幸福的家庭中長大,但現實是很多孩子都痛恨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有人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記得有一次去表弟家裡吃飯,把菜都擺上桌的時候,舅媽才想起來沒有買香菜,大家都說沒有也沒關係。但舅舅卻不滿意:「你說你幹啥啥不行,出門前說了幾遍了還忘記 !」舅媽聽了也委屈:「你還說我,你不也忘記了嗎?」兩人說著說就吵吵了起來,舅媽一摔筷子:「不吃了!」
  • 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家長要建立好「情感連接」,解救孩子情緒
    媽媽看見孩子哭了,不耐,又對著兒子說:"哭什麼哭,自己做錯了還有臉哭,快點進去上課。"媽媽說完,想牽孩子的手進去學校,被孩子甩開,孩子也跑走了。具體後續結果,孩子還是被媽媽帶走了。像孩子這樣突然來情緒,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多有碰到。而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情緒的失控就是孩子不懂事、任性的表現。
  • 孩子的負面情緒如何處理?7個核心技巧,和「壞」情緒說拜拜
    內心的大象對遇到壞事比遇到好事的反應更強烈,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更有生存優勢,但它的副作用是會放大負面情緒反應,讓人類感到不幸福。如果騎象人能夠正確引導大象的話,人就有可能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有些孩子不知道如何控制情緒,一點小事就會點燃心中怒火;當他們傷心時,身邊的一切又能觸景生情;當他們著急時,身邊的一切,都成為障礙,讓自己掉進壞情緒的漩渦裡。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平時用著還有點用,現在關鍵時候卻失效,太氣人了。一聽她這話,我是非常有共鳴。我也經常用「共情」,因為育兒書裡都說要有同理心,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安撫孩子情緒共情最管用。同樣,我也覺得這個方法有時有用,有時沒用。後來我知道「共情」雖好,但生活中不需要時時刻刻都用到好的育兒技巧。什麼時候才需要跟孩子共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