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共情到孩子?

2021-01-08 騰訊網

人有兩個大腦,一個是動物腦,也叫情緒腦,另一個叫理性腦。當你生氣時,你的大腦蓋子就會打開,動物腦就露出來,你的行為就會被它主導,如情緒化、不理智等,把情緒亂丟出去,傷害他人也氣了自己。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選擇用一些方式,讓大腦蓋子合起來,我們的理智腦出來。

怎麼讓大腦蓋子合起來呢?

第一是:擁抱

擁抱是最天然的動作,也是情緒管理和安撫的最有效的動作,孩子從一次次擁抱中,得到安全感,感受到愛。

當發現孩子情緒不好時,鬧騰時,去擁抱她,是最好的方式,儘管他會掙扎,還會耍脾氣,父母堅定而溫暖的擁抱,她感受到愛和溫暖,就會慢慢平復起來。

第二是:積極暫停

當孩子的行為讓父母感覺到情緒不舒服,火起來時,讓自己深呼吸幾次,同時給自己說:冷靜一下。

若還不能緩解,離開現場,給孩子說:媽媽這會感覺心情不好,我去房間呆一會兒。

回到自己喜歡的房間,呆一會兒,幫助自己讓自己好起來,這時候可以哭,可以聽音樂調整自己。

通過上面步驟,當自己感覺好起來時,再去看孩子。

先和孩子去共情,理解孩子,怎麼和孩子共情呢?

先認識情緒,情緒本身無好壞,是我們人類身體內自然流淌出來的東西,只不過我們成長過程,中國人的教養態度,把情緒分為正向情緒、負向情緒。

情緒是表達我們反應的很真實的東西,我們身體像個容器,我們壓抑它,時間長了,容器會爆了,噴出來亂丟在空氣裡,傷害周圍的人,尤其是親近的人,他們再還回來,也同時傷害了自己。

我們壓抑它,時間長了,不往冒,但會留給自己,從而讓自己身體生病,心理出問題。

那麼,如何和它相處是合適的呢?

就像水一樣,堵不行,那就疏導,讓它流動起來。

怎麼流動起來呢?

第一步就是:辨認感覺和情緒

給大家說一個對我們一生有益的概念:情緒誠實和情緒安全。

孩子天生情緒誠實,不開心就哭,開心就笑,能真實的表達自己。但他們無法用精準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就用哭鬧等大人認為的偏差行為,有問題的行為表現出來。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的負面行為,卻沒看到行為背後的情緒,且大人不能接受孩子的行為,所以打擊孩子情緒誠實的訓練系統,從很小就開始了。

成人常常強迫孩子做出和情緒相反的行為,比如,孩子感受難過,卻被要求平靜;孩子感覺不服氣,卻被要求道歉,孩子沒有感激,卻被要求說謝謝;孩子感到生氣,卻被要求理智。

孩子如此做,感覺是:父母不理解我,父母不懂我,父母看不到真實的自己,真實的自己是不被允許表達的。

父母認為對孩子從頭到腳都是理解的,孩子卻認為父母不了解我不理解我,甚至父母不愛我。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我們做父母的,自己小的時候就是被自己的父母這樣對待長大了,父母對待我們的情緒不誠實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也如此態度對待自己的情緒。

於是,我們自己的情緒無法疏解,看到孩子,條件反射式的,用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複製的對孩子,這樣樣一代代往下傳。

當我們能看到自己的情緒,接納並說出情緒時,我們對自己情緒誠實,也就能對孩子情緒誠實,我們就創造了情緒安全的環境。

孩子和大人就會覺得:可以自由地做自己。當那個真實的我們被接受時,我們就會產生強烈的內心安全感。

共情,就是識別孩子的情緒,創造情緒安全環境,準確地用語言表達出來。

那許多人說了,孩子的行為能放任不管嗎?

我們教會孩子她的感覺情緒沒有錯,但行為不可以,允許情緒的表達,不當的行為我們要幫助去調整,這是步驟的問題,先有情緒的表達,情緒穩定了,再去看行為的調整。

第二步:準確地用語言表達出來。

經過這一步,孩子感覺到被父母理解和看到,父母和孩子的心與心的連結就建立起來了。

第三步:找到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她怎麼想的,事實原因是什麼等。

這個時候去向孩子提問,鼓勵孩子說出她的想法,事情的經過,過程中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了解真相,撫慰到孩子。

第四步:和孩子一起去找解決辦法

針對這個問題,先問孩子,她有什麼好的辦法,最後父母可以提出自己的方法,供孩子選擇。

讓孩子感覺哪個方法自己感覺好,想採用試試,讓孩子做主去採納。

這個過程是鍛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提升處理問題的能力,家長這個時候,多點耐心去等待,去用心傾聽,不急著給方法。

請記得,你的目的是提升孩子的能力,而不是趕緊把這個問題解決掉喲。

對于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和父母之音情感的互動,情感上的需要得到滿足,行為上事兒上才有可能有改變。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好起來,才有可能影響到孩子。

請家長們注意:情感上的回應、好的親子關係,是我們能影響到孩子的基礎。

相關焦點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她還吐槽說:怎麼育兒文章裡學來的共情技巧都沒用?平時用著還有點用,現在關鍵時候卻失效,太氣人了。一聽她這話,我是非常有共鳴。我也經常用「共情」,因為育兒書裡都說要有同理心,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安撫孩子情緒共情最管用。同樣,我也覺得這個方法有時有用,有時沒用。後來我知道「共情」雖好,但生活中不需要時時刻刻都用到好的育兒技巧。
  •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他們不會充當孩子的保護傘,幫他們避免一些情緒化的時刻,因為他們知道,孩子需要這些體驗,通過這些體驗,才能學會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怎樣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了解了自己是那一類型的父母,知道了孩子的情緒問題不能再用轉移注意力或者強制打壓的方法去處理。
  • 你與孩子共情,他才會好好聽你說話
    我聽了,馬上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於是當即抑制自己想繼續教育他的衝動,深呼吸,然後肯定了他的想法。我誠懇地跟他說:「兒子,我錯了,我不應該不相信你,你長大了,應該相信你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了。」趁勢再跟他探討,是不是他的作業也不用我督促了?
  • 《小豬,別哭了》:如何和孩子共情,理解接納和包容的意義
    並不是所有家長都能做到如大樹一樣,在安撫小豬,懂得「共情」上做的這麼好。比如孩子喜歡哭鬧,家長會發現自己怎麼哄孩子都停不住哭泣,這就是因為家長的共情做的不到位。共情應該如何做1.完全接納情緒很多時候家長看到孩子哭泣,都會試圖去安慰,但效果大多不好,一個最常見的場景,比如媽媽看到孩子哭了,上前安慰孩子說「別哭了」。大多數家長下意識的反應就是這樣,但實際效果如何呢?
  • 「有啥好哭的,開心點」別總是抹殺孩子的情緒,做情緒引導型父母
    看到自己的安慰對朵朵沒有用,媽媽也就不再多說,她想著孩子自己哭一會兒,等累了之後自然就會不哭了。 這似乎也是一種解決方法,但更像是讓孩子自生自滅,由於無法和孩子做到共情,導致孩子的負面情緒始終沒有從根本上被消除。
  • 女主持人採訪鍾南山被罵慘:共情力很重要,如何培養孩子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關於共情力對人生的影響,美國的學者們曾做過一個長期的社會實驗。美國杜克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花了20年的時間,跟蹤、記錄了超過750個孩子的成長過程。發現那些在幼兒園時期曾經善於分享、幫助他人的孩子,很多都從好學校畢業,並獲得了不錯的工作。不僅如此,他們還資助那些自己不認識的貧困孩子。
  • 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在這個學校當中,孩子們會學會如何感知自己的情緒,了解他人是如何回應我們的感受,也可以讀出他人眼中的希望、恐懼,也學會了如何表達自己心中的希望或者恐懼;在家庭這個情緒學校裡,不但家長對孩子說了什麼,做了什麼會影響孩子,父母還會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來告訴孩子他們是如何處理情緒的,夫妻之間應該如何相處。
  • 共情能力強的人會格外在意別人的情緒波動嗎?
    有些人特別擅長於捕捉別人的情緒,可以通過別人的微表情、微動作去感受到別人情緒的變化,不管是長輩還是晚輩,不管是同事還是領導,只要他們情緒有所起伏,自己都能捕捉到,並且還會不停地暗示自己:我感受到他們的情緒就是像我心裡想的那樣。
  • 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家長要建立好「情感連接」,解救孩子情緒
    無論孩子怎麼撒潑,怎麼哭鬧,自己就是不管。這樣的做法有什麼壞處呢?最大的壞處就是在自己與孩子之間築起了一道厚厚的隔離牆,將自己保護起來,遠離孩子不良的情緒體驗,以防被傷到。家長暴力應對習慣採用暴力應對孩子情緒失控的父母,大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脾氣暴躁,容易情緒化。在面對一些不好的事情時,情緒波動比較大,面對孩子的哭鬧,脾氣更容易上來。
  • 孩子人緣差,對別人態度冷漠,可能是缺少「共情能力」
    劉先生原本以為女兒會安慰自己,沒想到8歲的女兒卻說:「公司倒閉和我也沒關係,是你自己能力差。」說完之後,女兒跟劉先生要一萬塊錢買限量版鞋子。女兒的一番話讓劉先生感到心寒,他覺得自己養了一個白眼狼,但是女兒才8歲,如果現在不好好教導,長大之後肯定不會孝順。
  • 為什麼我對別人的情緒格外敏感?| 共情能力太強的傷害
    因此,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會常常處於一種持續的驚恐,焦慮或害怕的狀態,他們不知道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麼,所以他們只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們不僅無法從這樣不會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緒的父母身上得到穩定的支持和照料,有時還不得不充當起照料父母的角色。
  • 高情商父母:在孩子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軟實力」是共情
    第一、助力孩子情商的培養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將情商分為以下五個部分:認識自我情緒變化,管理自我情緒,積極激勵自我,識別他人情緒以及處理人際關係能力。由此可以看出,識別他人情緒能力同樣是情商培養的一個重要方向。
  • 孩子「共情能力」較差,往往是由於家長沒有好好培養,該學習一下
    其實兩個孩子在待人處事上,能夠很好地反映出一個共情能力較強,一個共情能力較弱。共情能力強的孩子,他們更能體會他人感受,而共情能力差的孩子經常會忽略別人感受,具體的表現有1、能夠察覺出別人的情緒這是共情能力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能夠很清楚地感受到別人的心情,是開心,還是難過。能夠更好地去發現別人的情緒變化。
  • 學會情緒管理 遠離雞飛狗跳
    請牢記,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不能體罰和變相體罰孩子哦!    談話要和藹、交流總微笑,不管發生什麼情況都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怎麼能做到呢?在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公開課上,北京愛加倍關愛家庭促進中心創始人錢紅林和首都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文道,圍繞「家長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 父母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了嗎?否則孩子很受傷
    如何安全度過這個應激過程而不產生嚴重後果呢? 家庭中,良好的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是關鍵。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影響往往有三條途徑,因此父母自己學習如何應對壓力和調節情緒尤其重要 在重大事件出現時,不僅孩子,成人也同樣可能不知如何應對。而且,成人的情緒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情緒以及親子交流。
  • 總是成為別人的「情緒垃圾桶」|5個方法幫你緩解「共情疲勞」
    2.高敏感同理心強是高敏感的突出特徵之一,在之前的文章裡我們就說過,高敏感者傾向於吸收、共情他人的感覺,對人際關係中的細節更加敏感,也更易受衝突和他人負面情緒的影響。而這往往會帶給他們更大的壓力,同樣強度的社交活動,高敏感者會因為感知到更多的信息和情緒壓力而選擇退出。比如文章開頭那位渴望獨處的讀者。
  • 《時間管理7堂課》: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成為時間管理的主宰者
    「情緒管理」告訴我們不良情緒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導致拖延症等習慣讓我們不能按時達成目標,此章節列舉了8種影響我們時間管理能力的情緒,並指出適應和調整的方法。《時間管理7堂課》第二堂課「情緒管理」說明了目標達不成背後的潛在因素,讓我們學會自我覺察,把此章節總結歸納為三方面內容:情緒如何影響你的工作和生活、不良情緒會導致什麼問題、了解自己的情緒並調整情緒,讓我們跟隨秋葉一起,學會感知自己的情緒,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
  • 孩子的早期撫育若是缺乏共情,易導致自體感弱、心理發展不成熟
    共情能力是一種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的能力,共情能力強的人能感受和理解別人的情緒,換句話說就是「善解人意」。 人們喜歡和共情能力強的人相處,因為他們能接納別人的情緒。和共情能力強的人做朋友會感覺到自己是被理解的,還能獲得認同感。
  • 反同理心(共情)
    同情的意思是我明白你的感受,重視你的感受。我很在乎你,但是我沒必要和你有同樣的情緒。肖恩·伊爾:你如何定義共情?共情和同情,或者說共鳴有什麼區別?保羅·布魯姆:這是一個好問題,因為很多人在看到我的書名時都會嚇一跳,我開始意識到人們對「共情」(empathy)一詞都有著不同的理解。
  • 提升孩子抗挫力,家長同樣可以從中學習,讓自己和孩子變得更好
    或者是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害怕他們傷心,難過,於是就主動自己替他們解決問題,而不是讓孩子直面問題。家長首先要樹立起正確的觀念:孩子遇到挫折並不可怕,也不需要躲避或者替他們解決,這是一個提升抗挫能力的好機會。真正打到一個人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面對挫折時候的心態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