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持人採訪鍾南山被罵慘:共情力很重要,如何培養孩子共情能力

2021-01-08 鑫迪媽媽

文|歆小迪

近日,BTV某節目主持人雅淇在車內採訪鍾南山先生的視頻在網上引發了巨大爭議。女主持人雅淇也因此被罵慘,引起網友反感不滿的是她在採訪過程中的行為。她採訪鍾南山院士時,不僅不戴口罩,還全程嬉皮笑臉,刻意擺造型,沒有一點專業性。

從畫面中,我們能看出鍾南山院士很是疲憊,而女主持人卻活力四射,一直保持迷之微笑。

她在提到前幾天鍾南山院士接受採訪流淚這個細節時,依然笑眯眯的問:你的眼眶溼潤了,跟我們講一講為什麼?這麼沉重的話題,她依然保持著迷之微笑。

單看女主持,還以為她做的是娛樂節目,笑的那麼開心。她的行為出現在鍾老談的疫情節目中非常不恰當。況且,一個晚輩面對一個長者,還是國之棟梁——鍾南山院士,沒有絲毫的敬畏和尊重之意。

鍾院士為了疫情奔波,一臉疲憊不堪,神情悲痛,她卻像採訪娛樂明星一樣,態度隨意,全程沒問一句重點,一直在尷聊,耽誤鍾老休息。

一個小孩子都能從表情或語言中看出他人的感受是什麼,並且能對此做出合適的反應。她一個專業的主持人,卻犯這種低級錯誤,怪不得網友不買帳,說到底這位女主持缺乏共情能力。有共情力的人能很好的感知、理解別人的情緒,做出恰當的反應。

共情力是指當人們能夠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擁有共情力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用他人的視角看問題,感受他人的想法和情感,與他人擁有一樣的情緒。

共情力是社交中必備的能力,它不僅重「情」,更重的是「反應」。

02

人際交往中,充分考慮他人的感受,做出合理的反應,才能更受人歡迎。 共情能力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關於共情力對人生的影響,美國的學者們曾做過一個長期的社會實驗。

美國杜克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花了20年的時間,跟蹤、記錄了超過750個孩子的成長過程。發現那些在幼兒園時期曾經善於分享、幫助他人的孩子,很多都從好學校畢業,並獲得了不錯的工作。

不僅如此,他們還資助那些自己不認識的貧困孩子。而那些不具備「共情」能力的孩子很多中途輟學,沒有正式工作,甚至需要政府援助才能生活。

這項研究發現,共情力在人生的諸多關鍵領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工作中的銷售和管理,到談情說愛、養兒育女,再到社會關係的建立。

心理學家認為,共情力是社會交往的基礎,也是道德感的源頭,調節人際關係、協同合作都少不了它。共情力強的孩子擁有感受愛、付出愛、接受愛的能力,這樣的孩子更能夠理解別人,信任別人,親近別人,更富有同情心。孩子在未來的婚戀、工作等人際關係中將會獲得更多的友誼和信任,擁有更多的快樂。

因此,做家長的要從小鼓勵孩子考慮別人的感受,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為孩子人生的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礎。

03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1、教孩子明白情緒,表達情緒

家長可以通過繪本,教會孩子對人的情緒進行認知和分辨,如最基本的喜、怒、哀、樂、懼都是怎樣的狀態。一個人流淚代表什麼,微笑往往意味著什麼,也要讓孩子自己學會表達情緒,並理解各種不同情緒下的狀態。

在感知並理解的情況下,再教會孩子用儘量精準的語言來描述,來豐富孩子的情緒體驗和表達,才能更好地體會到別人的情緒,以及應該怎樣進行回應。在家也可以與寶寶玩相關的遊戲,你做各種表情或身體姿勢,比如開心、驚奇、生氣、沮喪、疲憊的樣子,讓孩子猜,然後再讓孩子做表情,家長來猜。

通過這些小遊戲,可以幫助孩子很好的理解別人情緒,時間長了,他的共情力將得到提升,未來將能更好地理解他人,感受他人。

2、設身處地的理解孩子

當孩子遇到事情委屈哭泣時候,家長不要上來就對孩子吼,「就知道哭,哭有什麼用」,我們要用心去體會孩子的的內心情緒與感受,輕輕抱住他說「媽媽知道你可能很難過,心愛的玩具壞了肯定很傷心,媽媽也有這樣的經歷,不過,咱們是不是可以動手修理一下,如果修不好也可以求助爸爸。」

父母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注意避免兩個常見的問題:第一,不要去推測孩子的動機,比如說,「你以為你哭我就能答應你?」而是真正理解孩子情緒的表達,會說:「因為我不給你想要的東西,所以你傷心。」

第二,當孩子表達想法或者感受時,我們不要總是問「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對於幾歲的小孩子來說,他的感受只是感受,只是情緒的正常反應,未必能答上來為什麼。家長所問的為什麼,只會給孩子帶來壓力。

這個時候肢體語言是最好的共情,當孩子遇到了十分難過的事情不想說話時,父母可以不要急著詢問,不如擁抱孩子,用肢體語言和孩子共情,一定會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3、家長做好榜樣

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成長產生著深遠影響,也比其他方式更有效地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父母樂於助人,孩子也會潛移默化樂於幫助他人;父母事事漠不關心,孩子也會逐漸冷漠。在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一書中,作者指出:共情能力高並願意做出親社會行為的兒童,通常他們的父母總是鼓勵著他們,並以身作則。

模仿是孩子學習情感反應模式的重要途徑。在孩子小時候,父母就應該積極敏感地回應孩子,鼓勵孩子體驗他人的情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鼓勵孩子有善意的行為。

因此,身為家長,你自己要有共情力。你跟孩子相處的時候,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情緒,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比如說,孩子想吃糖,你不肯給,孩子哭鬧。不要跟孩子說:「有什麼好哭的,不就是一顆糖嗎?你哭也沒用,別以為你哭我就能答應你。」

應該跟孩子說:「你現在很傷心,因為你想吃糖果,我不給你,對嗎?我現在不給你吃糖,是因為你今天已經吃過兩顆了。你可以明天再吃糖果。現在,先吃一個蘋果怎麼樣?」後一種方式,孩子更能接受一些,因為你理解他的感受,而且提供了替代方案。

你是孩子的模仿對象。孩子能模仿你的表情,你說的話,你的動作,你的情緒,以及你對情緒的反應,這些都是共情力的基礎。

4、教孩子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

共情力差的人難以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而習慣於從自己的視角看待事物,通常只看見自己想看見的。因此,從他人的視角看待問題,是培養共情力的重要一步。

在教育孩子過程中要怎麼做呢?比如,弟弟來告狀,說姐姐不和他玩,還讓他離遠一點。這時候其實是一個培養孩子共情力的好機會,你首先表現出你注意到了弟弟的感受,先和弟弟建立聯結,再引導弟弟關注到姐姐的感受,比如問弟弟「你覺得姐姐為什麼不想和你玩?」讓弟弟明白為什麼姐姐會做出這樣的反應,這樣就能夠促進孩子共情心理的培養。

總之,培養一個「暖心寶寶」,需要家長的用心教育,共情力是孩子重要的情緒能力,它是孩子好性格,甚至孩子將來人生幸福的重要推動力。

相關焦點

  • 孩子「共情能力」較差,往往是由於家長沒有好好培養,該學習一下
    其實共情能力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天賦,但這種天賦是需要後天的培養和挖掘,它才能真正的為人所用。共情能力強的孩子會怎麼樣?記得去年過年的時候,家裡來了許多親戚一起吃飯。阿姨和姑姑的孩子當時剛好都是7歲,兩個都是男孩子,很快就玩在一起了。等到吃飯的時候,其中有一道菜是蝦,蝦是小孩子們最愛的一道菜。只見阿姨家的孩子拿起筷子就夾了一隻蝦放到自己的碗裡開始吃了起來。
  • 共情力,孩子閱讀理解的「金鑰匙」,家長的作用比老師更重要
    可除了要求孩子多讀之外,也沒有什麼更具體的建立和訓練方法。孩子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難道只能靠孩子自己「野蠻生長」嗎?孩子讀不懂文章的意思,體會不到文章的好壞,把握不準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孩子的生活經驗和閱歷有限,對作者設定的場景,賦予的情感,沒有感同身受,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不能與用者達到「共鳴」。
  • 共情力為什麼是行業發展的新方向?
    今天,我要和你分享的是,6大全新思維能力「三感三力」中的「共情力」,是如何重塑醫療業,對行業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的。《全新思維》這本書提出了一個觀點,那就是:左腦時代已經結束,全新的右腦時代需要人們擁有不同於過去的6種能力,其中,共情力就是個人和企業必須具備的一種核心競爭力。右腦時代,人們對情感連接的需求會變得越來越迫切。
  • 「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成熟」比「成功」更重要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從小就著重培養孩子的智商,無論是接連跳級還是12歲讀大學,這些「神童」的例子,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了。
  • 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你需要「共情能力」
    女:「怎麼是我的錯了,我怎麼無理取鬧了,你不理解我,還大聲吼我!"男:……其實你和你的伴侶很多次爭吵的原因,是你只在意自己的情緒,而沒有跟對方共情導致的。大部分男人喜歡在跟對方交流的時候擺事實,講道理,大部分女人則喜歡抒發情緒,聊憤怒。共情力這個東西,看似縹緲,實則在交流中無處不在。
  • 生活中共情能力強是好還是壞?你有共情能力嗎?
    共情能力,這個詞越來越流行。共情能力,指的是設身處地為感受他人的處境,從而理解他人感受或者情緒的一種能力。看到很多有共情能力的培養、共情能力的訓練,共情能力屬於一種心理活動、也是一種社交能力。所以共情能力強越來越重要。我們經常在很多場合裡會需要共情能力。
  • 孩子人緣差,對別人態度冷漠,可能是缺少「共情能力」
    比如我們看到一個小女孩被父母拋棄,會感到很心疼,特別想要幫助這個小女孩,這並不是在同情這個小女孩,而是我們把自己放在了小女孩的位置,這就是「共情能力」。共情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或者技能,而是一個人在社交中的重要能力之一,如果一個人缺少了共情能力,那麼他的社交會受到影響。
  • 女主持人採訪鍾南山,不僅問的問題簡單,行為舉止讓人難以啟齒!
    當時看這個採訪的時候我就挺不舒服,主持人並不專業,問問題的時候一直在看前面的提詞板,且眉眼是笑的撩撥頭髮,就讓我更不舒服,當她問出關於眼睛為什麼溼潤的時候,我心裡已經不舒服了。
  • 共情力:打造一個渲染情緒的高手
    《共情的力量》一書中,這樣解釋共情的本質:把你的生活擴展到別人的生活裡,把你的耳朵放到別人的靈魂中,用心去聆聽那裡最急切的喃喃私語。 需要注意的是,共情不是同情,而是與別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共鳴是指思想上和情感上相互感染而產生的情緒,共情是深入他人的思想、從他人的角度體驗世界,是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感知他人的感受的能力。 好的共情力會帶來什麼效果呢?請感受一下下面這些話——她的視頻帶給了無數人治癒的力量。看完這個視頻,我去扔掉了我的垃圾,熨燙了我的衣服。
  • 最重要的三個職場能力——共情、共情、共情
    職場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共情能力!先講一個身邊人的例子。之前在報社工作,總編輯是一個能力強、手段硬、脾氣大的人。脾氣大到什麼程度呢?一個月四次的總編會,至少有一次,要罵哭一位副總編。就個人而言,一個人的任何能力,都可以在職場環境下,實現「資源交換」,比如你的專業技術能力、認知能力、邏輯能力、學習能力等等。「陌生人聚合」是前提,「利益最大化」是目的。那麼,要在陌生人聚合的情況下,實現利益最大化,除了以上進行「資源交換」對能力以外,最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共情能力。什麼是共情能力呢?一句話總結就是,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 高情商父母:在孩子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軟實力」是共情
    羅傑斯提出了共情這個理念,簡單一點來說:共情就是判斷人們能否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並且能夠儘量的理解別人的情緒變化的一項能力體現。那麼親子共情會對孩子帶來哪些積極的影響呢?第一、助力孩子情商的培養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將情商分為以下五個部分:認識自我情緒變化,管理自我情緒,積極激勵自我,識別他人情緒以及處理人際關係能力。由此可以看出,識別他人情緒能力同樣是情商培養的一個重要方向。
  • 共情是一種能力,但很少人會 | 心理書籤 NO.56
    今 日 推 薦  《共情力》心 理 書
  • 共情,是一個優秀父母最重要的「軟實力」
    ……在劍橋詞典中,empathy[移情作用;同感,共鳴]——也是我們所說的「共情力」,是這樣解釋的:能夠想像自己置身於對方處境,並體會對方的感受的能力。共情力強的人,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感受其中的喜悅、悲傷等情感,從而作出可以滿足對方情感需求的回應。
  • 共情力太強反而不是件好事?
    共情,人與人之間情感上的共鳴。心理學家西蒙·拜倫-科恩(Simon Baron- Cohen)稱之為「萬能溶劑」,浸泡在共情中的所有難解之結都會溶解。好像人類天生就有感知他人情感的能力,它可以幫助我們共享他人感受,預測他人行為。
  • 沒有共情能力的演員,自然不會有觀眾緣
    明明是演員,卻缺少共情能力,從觀眾的角度來看她就太不考慮別人而是只考慮自己,就很不討喜。節目裡有一段很明顯,藍盈瑩說看到其他姐姐們哭,她一點感覺都沒有。藍盈瑩對身邊的其他姐姐們說:「我特別想跟姐姐們探討一個問題,我回去想了好久,我覺得我好冷血,就那天姐姐們全哭了,我一點感覺都沒有。
  • 《小豬,別哭了》:如何和孩子共情,理解接納和包容的意義
    什麼是共情共情重要的是感情的共鳴,但一些家長過於刻意地講究共情「技巧」,以至於孩子不能真切的感受到這份感情,對於家長來說真正和孩子達成共情,在日常安撫中尤為重要。所謂共情(Empathy),也可以理解為同感、同理心,是指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並對他人的處境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
  •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研究者發現,對情緒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這些能力決定著一個人在社會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和幸福感,也包括家庭生活的幸福。這種能力如今被稱為「情商」(Emotional Quotient)。他們不會充當孩子的保護傘,幫他們避免一些情緒化的時刻,因為他們知道,孩子需要這些體驗,通過這些體驗,才能學會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怎樣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了解了自己是那一類型的父母,知道了孩子的情緒問題不能再用轉移注意力或者強制打壓的方法去處理。
  •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看看心理學家怎麼說
    聯想到之前看到一篇文章,寫道在家庭中,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投入的時間越多,方法得當,孩子收穫會更多。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父親對於其初步認知的教育越全面,孩子在認知發展上得分更高,對環境更有控制力,也表現出更強的共情能力。而對孩子認知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根據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適當的調整不同的教育方式。那麼,什麼是認知能力?認知能力又分為哪幾種?
  • 「都說我冷漠,其實只是不會愛」丨缺乏共情能力背後是怕受傷
    在採訪中,李宇春說她運用了共情的手法,理解了角色癱瘓後的孤獨感後,她回憶自己最孤獨的那段時間,把這種感受用在了表演上。在戲中,演員演出動人的好戲,是因為很好地共情了角色;但在生活中,如果你也開始演戲,可能是因為缺乏共情能力。最近我有一個朋友就向我傾訴了這樣的苦惱。
  • 夫妻關係的甜蜜武器:「共情」能力
    看到這個問題,大家不禁要問我了:「什麼是共情能力?」共情能力,英文:empathy ability。也叫「換位思考」,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這種能力人類天生自帶,只是有的人強,有的人弱。共情能力高的人,在處理任何人際關係時,會顯得遊刃有餘。共情能力低的人,很少能去感知別人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