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成熟」比「成功」更重要

2021-01-08 騰訊網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從小就著重培養孩子的智商,無論是接連跳級還是12歲讀大學,這些「神童」的例子,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了。

但是一些小小年紀就上大學的孩子,很快就顯現出弊端:他們的心智遠遠落後於智商。具體表現為:缺乏自理能力,幼稚不成熟、跟同學相處不來、遇到點挫折就崩潰等等。

最近常聽到鄰居家裡吵架,原因是他們的兒子一開學就把學費拿去花光了,鄰居只是普通的

工薪家庭,他們本想貸款讓兒子讀大學,但又想到以後兒子畢業後會很辛苦,還是拿出存款給兒子讀大學。

可是兒子上了大學完全變了一個樣,以前是認真讀書的乖孩子,現在整天逃課在宿舍打遊戲,上學期掛科好幾門,開學後重考還因為作弊被處罰。鄰居怎麼也想不明白:孩子怎麼會變得這麼叛逆?

了解原因後,才知道原來鄰居小時候就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來跟自家孩子作比較,要求孩子認真讀書考個考大學。兒子一直在父母的高壓下學習,逼自己變成父母眼中的優秀生。

對父母這些年的培養,鄰居的兒子心裡沒有感恩只有埋怨,通過自暴自棄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反抗。這些反抗可以說是極其幼稚的,也展現了孩子心智十分不成熟。

在提高孩子智商的時候,父母往往忽略了情商的培養。殊不知在當今社會,情商遠比智商更重要。白巖松也曾說過:「過去我們總在談智商,現在和未來的社會,對情商的要求更高。」

也就是說,父母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成功,其實「成熟」比「成功」更重要。

一、「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

現在有很多育兒專家、父母都會提到「共情能力」,那麼「共情」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從字面上去理解它,就是「共同的情緒」,也就是說一個人在他人遇到事情時,會跟他人有同樣的情緒,能感受到他人的感受。

共情的表現主要有這些方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些被溺愛長大的孩子越來越自私,以自我為中心,只考慮自己,完全不顧及他人的感受。而具有共情能力的孩子則會與之相反,他們做每件事時,都會考慮到他人,不讓他人為難。也就是古人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曾經看到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天一個小女孩跟媽媽逛街時,看到另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膝蓋磕出了血,她很疑惑地問媽媽:「媽媽,為什麼其他小朋友摔倒了,我不敢看,我也會覺得很疼?我想要去給她吹吹。」

其實這個小朋友就是一個共情能力很強的人,其他的小朋友摔倒了她也會覺得疼,她會想要去幫助她緩解疼痛。

共情跟親切有一點細微的相同,很多人面對親切的人會有自然的好感,會願意同親切的人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而共情能力強的人也能做到如此,甚至做得更好。

二、缺乏共情能力的孩子有哪些危害?

社交能力較弱

何為朋友?大多數人可能都會說到互相幫助、互相體諒,然而缺乏共情能力的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心安理得地享受別人的幫助,自己卻不願意付出。這樣的孩子,沒有人會願意與他交朋友,這樣也導致了孩子社交能力差,人緣差。

過於自私自利

我們常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而共情能力差的孩子只想獨樂樂,不想眾樂樂,不願意與人分享。當遇到事情時,第一時間想到自己的利益,會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犧牲別人的利益,他們甚至對待父母也如此,從而造成不孝不忠的局面。

成為沉默的幫兇

在電影《少年的你》中,高三學生胡曉蝶因不忍校園欺凌而跳樓,班上的同學幾乎都是「沉默的幫兇」,胡曉蝶在受人欺負的時候,沒有人向她伸出援手,反映出班上同學們只想著讀書考大學,是缺乏共情能力的人。但主角陳念經此一事,打算不再忍受魏萊三人幫的校園欺凌,勇於自救和拯救被欺凌的孩子。

三、怎樣提升孩子的共情能力?

加強與人聯繫

孩子共情能力差,其實很多都是因為覺得自己活著就是為了自己,可以不跟任何人有聯繫,所以無需在乎他人,無需跟他人保持良好關係。

但是,事實並不是如此,我們身處在一個社會當中,我們必然會跟他人有所聯繫,這些聯繫或許是一種師生聯繫、工作聯繫、同學聯繫等等。

試著理解他人

我們安慰他人時常常會說「我能理解你」,而共情能力差的孩子就不能如此,所以父母需要教會孩子理解他人,讓孩子試著換位思考:如果是自己遇到那樣的狀況,會是什麼感受?

又或者父母帶孩子去經歷跟他人類似的情況,讓孩子切身去體會他人的感受。當然,父母帶孩子去體驗時。要注意不要傷害到孩子。

教會孩子分享

教孩子學會分享,不只是分享玩具、零食或者其他的物品,更重要的是學會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緒。自私不願分享的孩子,從來不考慮別人怎麼看待自己,但如果孩子學會分享自己的感受,並接納其他人的想法,或許就能明白什麼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寄語:

父母要明白:一個人可以不成功,但他一定要成熟。要讓孩子未來更好地在社會生存,就要採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去去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從而提高孩子的情商。

今日互動話題:你認為你的孩子共情能力強麼?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如何培養孩子的高情商?「心理學規律」助力孩子更成功
    孩子情商的高低並不是天生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情緒管理導師,正確的引導才能培養孩子的高情商。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高情商?什麼是情商?「情商之父」戈爾曼認為:「擁有認知自身感受及他人感受的能力,從而促進個體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感,並且維繫與他人的良好關係。」
  • 孩子人緣差,對別人態度冷漠,可能是缺少「共情能力」
    孩子不斷成長,他的人生也將會變得豐富多彩,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足夠優秀,能夠擁有高智商和高情商。但是有些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人緣很差,別的小朋友都不願意和孩子一起玩耍,而且孩子無論是對陌生人還是對待家人,總是一副冷漠的態度,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是孩子缺少「共情能力」的表現。
  • 共情,是一個優秀父母最重要的「軟實力」
    這樣的一種情感,就叫「共情」。共情能力,在各種人際關係中,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能力。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可以與他人共情,這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各種關係之中,一種關係到底是滋養,還是損耗,關鍵看共情的程度。《媽媽是超人3》中黃聖依帶大兒子楊安迪參加後,一度被稱為「黑洞媽媽」,最大的原因就是:她不會共情。
  • 高情商父母:在孩子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軟實力」是共情
    羅傑斯提出了共情這個理念,簡單一點來說:共情就是判斷人們能否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並且能夠儘量的理解別人的情緒變化的一項能力體現。那麼親子共情會對孩子帶來哪些積極的影響呢?第一、助力孩子情商的培養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將情商分為以下五個部分:認識自我情緒變化,管理自我情緒,積極激勵自我,識別他人情緒以及處理人際關係能力。由此可以看出,識別他人情緒能力同樣是情商培養的一個重要方向。
  • 孩子的早期撫育若是缺乏共情,易導致自體感弱、心理發展不成熟
    從小缺乏共情,長大之後將會面對更多痛苦。其實父母們比自己想像中更重要,大家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簡單的一句話、小小的一個舉動都像是蝴蝶效應一般在將來發揮很大的作用。那麼在早期撫養階段缺乏共情的孩子們,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 女主持人採訪鍾南山被罵慘:共情力很重要,如何培養孩子共情能力
    她一個專業的主持人,卻犯這種低級錯誤,怪不得網友不買帳,說到底這位女主持缺乏共情能力。有共情力的人能很好的感知、理解別人的情緒,做出恰當的反應。 共情力是指當人們能夠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擁有共情力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用他人的視角看問題,感受他人的想法和情感,與他人擁有一樣的情緒。
  • 應採兒:我知道如何培養高情商孩子
    應採兒喜添二胎,Jasper成功升級當哥哥。Jasper和弟弟的同框十分溫馨Jasper與弟弟Hoho合照Jasper 通過《爸爸去哪兒》被大家認識後,軟萌可愛的Jasper瞬間就俘獲了大批網友的心,可愛、懂事、高情商!還記得去年12月份,陳小春在演唱會上公開宣布應採兒懷有二胎的喜訊時,同在臺下的Jasper簡直是興奮到模糊!
  •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研究者發現,對情緒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這些能力決定著一個人在社會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和幸福感,也包括家庭生活的幸福。這種能力如今被稱為「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無論是家庭教育成功還是失敗的案例,都反映出一個共同的規律,即決定家庭教育成敗的,不是父母的文化素質,也不是經濟能力,而是教育素質,即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能力。而約翰·戈特曼博士所提出並推崇的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就是教育綜合素質較高的父母。
  •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3招提升孩子的情緒認知能力,培養高情商的娃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是因為很多家長只重視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培養,而忽視非智力因素對孩子未來成功與命運的影響。其實,早在許多年前,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就說過:「孩子健康人格的培養,是父母家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比孩子智力的教育要重要得多。」
  • 擁有這五種能力的孩子,情商一定很高!聰明的父母早已收藏!
    近幾年,孩子因為學業壓力、人際交往、與父母溝通不善等問題而選擇自殺或離家出走的現象頻頻發生,這都是情商低的表現,所以僅僅擁有高智商是很難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想取得成功還必須要有較高的情商(EQ)。 情商高的孩子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調節自己,抗挫折力也會更強,同時情商高的孩子更受歡迎,能得到更多的擁護和支持,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人脈的重要性,良好的人脈往往能獲得更多成功的機會,所以父母除了重視孩子的學習外,還要注重對孩子的情商教育。
  • 生存的智慧:人際關係中,高情商的人都有三種令人稱道的本領
    一個高情商的人,往往對他人的情緒察覺更為敏感,更懂得融入社會,這些良好的特質,讓他們在人際關係中擁有良好的關注度與更好的人緣。一個擁有高共情能力的人,往往非常的體貼,擅長安慰別人。共情能力是高情商人必備的本領。擁有高共情能力的人往往擁有一眼就能看透對方心事的本領,更能讀懂對方心思,和他們溝通交流,往往沒有代溝,這是因為他們強大的理解他人的能力。
  • 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你有沒有意識到,在現在強調綜合素質的時代,「情商」變得越來越重要了。我們經常看到這個公式:人生高度 = 20%智商+80%情商。這絕不是成功學給我們打雞血。具體比例分配倒也不是那麼重要,但情商的重要性絕對不輸智商。
  • 最重要的三個職場能力——共情、共情、共情
    職場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共情能力!先講一個身邊人的例子。之前在報社工作,總編輯是一個能力強、手段硬、脾氣大的人。脾氣大到什麼程度呢?一個月四次的總編會,至少有一次,要罵哭一位副總編。就個人而言,一個人的任何能力,都可以在職場環境下,實現「資源交換」,比如你的專業技術能力、認知能力、邏輯能力、學習能力等等。「陌生人聚合」是前提,「利益最大化」是目的。那麼,要在陌生人聚合的情況下,實現利益最大化,除了以上進行「資源交換」對能力以外,最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共情能力。什麼是共情能力呢?一句話總結就是,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 高情商女人的經驗:共情,是走進異性心裡最好的辦法
    所以,你不妨聽一聽高情商女人的經驗:共情,是走進異性心裡最好的辦法。 說起模範夫妻,大家能夠想到的就是鄧超孫儷,霍思燕和杜江,可其實,還有一對低調的夫妻才是真愛的完美詮釋。 陸毅很多人都知道,可他的妻子鮑蕾卻鮮為人知,因為鮑蕾一直都過得非常低調。
  • 共情能力差的人如何去愛?
    Credit: web其實朋友的問題就是不會共情。什麼是共情呢?共情這一概念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可以理解為能感同身受別人的處境和情感狀態的能力。「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說過:共情,是情商的核心能力,也是人類天生的能力,但一直沒有受到應用的重視。共情是讓人與人之間從情緒、認知、觀念等建立「連接」,達成共鳴,讓溝通更有效,達成共贏的局面。優秀的共情能力,也是生活中高情商的一種表現。
  • 孩子「共情能力」較差,往往是由於家長沒有好好培養,該學習一下
    其實共情能力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天賦,但這種天賦是需要後天的培養和挖掘,它才能真正的為人所用。共情能力強的孩子會怎麼樣?記得去年過年的時候,家裡來了許多親戚一起吃飯。阿姨和姑姑的孩子當時剛好都是7歲,兩個都是男孩子,很快就玩在一起了。等到吃飯的時候,其中有一道菜是蝦,蝦是小孩子們最愛的一道菜。只見阿姨家的孩子拿起筷子就夾了一隻蝦放到自己的碗裡開始吃了起來。
  • 擁有一個高情商的對象,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或許這裡有你的同款
    以前眠眠不會同意自己對象這麼去做的,但是現在也是將心比心,純粹只是幫個忙沒什麼大不了,再者,高情商的男生會考慮到你的感受,不會讓你心裡不舒服的。高情商是每個人都要去學會的事情,很多人都說:「說這些客套話得多彆扭啊,做人就不能真誠一點?」
  • 高情商的孩子都有這4個「特徵」,你的孩子是高情商嗎?
    性格開朗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情商高低是要看是生活的環境,每天開開心心的孩子會比整天喪氣抱怨的孩子聰明得多」,身上的抱怨減少一點熱愛自己的生活,所謂積極樂觀的人更加容易成功。2.控制情緒,學會謙虛情緒暴躁,無法自控也是一種其情商低的表現,高情商的人往往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用合適的方式發洩出來,而不是發脾氣。有時候家長會覺得小孩子發脾氣很正常,可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控制自己的情緒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課。學會做情緒的主人你的孩子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 媽媽的行為,決定了孩子的將來,高情商媽媽才能養育出優秀的孩子
    很多成功人士的背後,他們有一個溫柔賢淑,性格溫和的母親。這樣的媽媽平時只會懂得挑孩子的刺,不懂得讚賞孩子,更不懂得欣賞孩子。擁有完美主義的媽媽,只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將對自己個人能力不自信,做什麼都沒有自信。
  • 夫妻關係的甜蜜武器:「共情」能力
    看到這個問題,大家不禁要問我了:「什麼是共情能力?」共情能力,英文:empathy ability。也叫「換位思考」,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這種能力人類天生自帶,只是有的人強,有的人弱。共情能力高的人,在處理任何人際關係時,會顯得遊刃有餘。共情能力低的人,很少能去感知別人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