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從小就著重培養孩子的智商,無論是接連跳級還是12歲讀大學,這些「神童」的例子,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了。
但是一些小小年紀就上大學的孩子,很快就顯現出弊端:他們的心智遠遠落後於智商。具體表現為:缺乏自理能力,幼稚不成熟、跟同學相處不來、遇到點挫折就崩潰等等。
最近常聽到鄰居家裡吵架,原因是他們的兒子一開學就把學費拿去花光了,鄰居只是普通的
工薪家庭,他們本想貸款讓兒子讀大學,但又想到以後兒子畢業後會很辛苦,還是拿出存款給兒子讀大學。
可是兒子上了大學完全變了一個樣,以前是認真讀書的乖孩子,現在整天逃課在宿舍打遊戲,上學期掛科好幾門,開學後重考還因為作弊被處罰。鄰居怎麼也想不明白:孩子怎麼會變得這麼叛逆?
了解原因後,才知道原來鄰居小時候就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來跟自家孩子作比較,要求孩子認真讀書考個考大學。兒子一直在父母的高壓下學習,逼自己變成父母眼中的優秀生。
對父母這些年的培養,鄰居的兒子心裡沒有感恩只有埋怨,通過自暴自棄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反抗。這些反抗可以說是極其幼稚的,也展現了孩子心智十分不成熟。
在提高孩子智商的時候,父母往往忽略了情商的培養。殊不知在當今社會,情商遠比智商更重要。白巖松也曾說過:「過去我們總在談智商,現在和未來的社會,對情商的要求更高。」
也就是說,父母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成功,其實「成熟」比「成功」更重要。
一、「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
現在有很多育兒專家、父母都會提到「共情能力」,那麼「共情」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從字面上去理解它,就是「共同的情緒」,也就是說一個人在他人遇到事情時,會跟他人有同樣的情緒,能感受到他人的感受。
共情的表現主要有這些方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些被溺愛長大的孩子越來越自私,以自我為中心,只考慮自己,完全不顧及他人的感受。而具有共情能力的孩子則會與之相反,他們做每件事時,都會考慮到他人,不讓他人為難。也就是古人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曾經看到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天一個小女孩跟媽媽逛街時,看到另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膝蓋磕出了血,她很疑惑地問媽媽:「媽媽,為什麼其他小朋友摔倒了,我不敢看,我也會覺得很疼?我想要去給她吹吹。」
其實這個小朋友就是一個共情能力很強的人,其他的小朋友摔倒了她也會覺得疼,她會想要去幫助她緩解疼痛。
共情跟親切有一點細微的相同,很多人面對親切的人會有自然的好感,會願意同親切的人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而共情能力強的人也能做到如此,甚至做得更好。
二、缺乏共情能力的孩子有哪些危害?
社交能力較弱
何為朋友?大多數人可能都會說到互相幫助、互相體諒,然而缺乏共情能力的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心安理得地享受別人的幫助,自己卻不願意付出。這樣的孩子,沒有人會願意與他交朋友,這樣也導致了孩子社交能力差,人緣差。
過於自私自利
我們常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而共情能力差的孩子只想獨樂樂,不想眾樂樂,不願意與人分享。當遇到事情時,第一時間想到自己的利益,會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犧牲別人的利益,他們甚至對待父母也如此,從而造成不孝不忠的局面。
成為沉默的幫兇
在電影《少年的你》中,高三學生胡曉蝶因不忍校園欺凌而跳樓,班上的同學幾乎都是「沉默的幫兇」,胡曉蝶在受人欺負的時候,沒有人向她伸出援手,反映出班上同學們只想著讀書考大學,是缺乏共情能力的人。但主角陳念經此一事,打算不再忍受魏萊三人幫的校園欺凌,勇於自救和拯救被欺凌的孩子。
三、怎樣提升孩子的共情能力?
加強與人聯繫
孩子共情能力差,其實很多都是因為覺得自己活著就是為了自己,可以不跟任何人有聯繫,所以無需在乎他人,無需跟他人保持良好關係。
但是,事實並不是如此,我們身處在一個社會當中,我們必然會跟他人有所聯繫,這些聯繫或許是一種師生聯繫、工作聯繫、同學聯繫等等。
試著理解他人
我們安慰他人時常常會說「我能理解你」,而共情能力差的孩子就不能如此,所以父母需要教會孩子理解他人,讓孩子試著換位思考:如果是自己遇到那樣的狀況,會是什麼感受?
又或者父母帶孩子去經歷跟他人類似的情況,讓孩子切身去體會他人的感受。當然,父母帶孩子去體驗時。要注意不要傷害到孩子。
教會孩子分享
教孩子學會分享,不只是分享玩具、零食或者其他的物品,更重要的是學會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緒。自私不願分享的孩子,從來不考慮別人怎麼看待自己,但如果孩子學會分享自己的感受,並接納其他人的想法,或許就能明白什麼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寄語:
父母要明白:一個人可以不成功,但他一定要成熟。要讓孩子未來更好地在社會生存,就要採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去去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從而提高孩子的情商。
今日互動話題:你認為你的孩子共情能力強麼?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