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問題,大家不禁要問我了:「什麼是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英文:empathy ability。也叫「換位思考」,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這種能力人類天生自帶,只是有的人強,有的人弱。
共情能力高的人,在處理任何人際關係時,會顯得遊刃有餘。共情能力低的人,很少能去感知別人的情緒。
一旦矛盾發生,你不說,他不說,大家全都放在心裡憋著。沒有共情,沒有理解,誤會越來越深,心結越來越大。無法融入,就會覺得越長大越孤單,心理越來越壓抑。
由此可見,共情能力是必不可少,也是大家都要去努力學習提升的。我身邊有個最真實的案例,他們充分的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夫妻的甜蜜武器?什麼是共情能力?共情能力都有哪些作用?
一對新婚夫婦,大齡男女。蜜月旅行回來,過起了居家日子。
生活中難免磕磕絆絆,偶爾的一個意見不合,兩人都能開戰。
我在樓下經常能聽到,他們夫妻倆對罵的聒噪聲,時不時還伴有叮噹哐啷的摔東西聲。
後來,見面。我問他們夫妻,為什麼吵架?
男的說:「不想太早要孩子,現在工作不穩定,想著過上兩年再要。」
女的說:「再過兩年我就老了,生不生得出孩子來,還不一定呢?」
兩人的對話,全是火藥味。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本來芝麻綠豆的一件事情,卻硬生生的成了開戰的導火索。
共情能力太差,在共情能力中有一個詞叫:克制。
在別人的想法跟我們不一致的時候,能夠耐心的聽得進去別人的話,而不是一觸及到對自身不利的問題,立刻就爆發。
像上面那對小夫妻,生孩子這麼高興的一件事,兩人誰都不肯共情誰,結果不是吵就是鬧。
關鍵是吵完鬧完,問題還是擺在哪裡,沒有解決。
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們應該先克制自己的情緒,然後找準問題的關鍵去共情:孩子,生還是不生?
為什麼要生?年齡大,怕再拖下去,錯失了生育的時機。
為什麼不生?工作不穩定,經濟壓力大,怕生了無力負擔。
你看這問題不就很明朗啦。為什麼還要去吵架傷感情呢?
換位思考,求同存異。只有你主動去感知對方,理解對方,拉近彼此的距離,你才能走進對方的心裡,從而在婚姻裡長久下去。
換言之,兩人就不共情,相互看著對方,氣憤此消彼長。
你說話衝我比你還衝,我說不生,你非要生。就不生,你愛咋咋地。
於是,就有了開頭的那一幕,對摔對罵。兩人誰都感受不到誰的情緒,日子要老是這樣叮叮噹,叮叮噹的,最後指定各奔東西。
共情不是你光懂就可以,你不僅要懂,你還要在意。懂了不去在意,那就是不屑,是敷衍。
假設,在你最需要人共情的時候,別人只給你一個無關痛癢的眼神,你會怎麼樣?肯定火冒三丈。
下午,我去樓上敲他們小夫妻的門,開門的是妻子,她說丈夫不知道死哪裡去了。
我對她哈哈大笑。人不小了,還耍小孩子的脾氣。我跟她談了一些夫妻相處之道,說了一下共情能力。
她恍然大悟,說等他丈夫回來,她也試試。
第二天,她開心地像個小兔子,跑過來告訴我:他老公同意要孩子了。還是共情能力好用,她以後要多找我討教討教。
她也反思了自己的錯誤,其實他老公這樣做,也是為了讓她和孩子以後過更好的日子,有更充足的經濟給她無憂無慮。
看完這個故事,大家一定明白了:夫妻關係要想永遠甜如蜜,夫妻雙方就要努力去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能力到位了,日子自然幸福無比……
我是情感止痛片,請大家關注我,一個願意用心聆聽你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