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關係的甜蜜武器:「共情」能力

2021-01-08 情感止痛片

看到這個問題,大家不禁要問我了:「什麼是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英文:empathy ability。也叫「換位思考」,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這種能力人類天生自帶,只是有的人強,有的人弱。

共情能力高的人,在處理任何人際關係時,會顯得遊刃有餘。共情能力低的人,很少能去感知別人的情緒。

一旦矛盾發生,你不說,他不說,大家全都放在心裡憋著。沒有共情,沒有理解,誤會越來越深,心結越來越大。無法融入,就會覺得越長大越孤單,心理越來越壓抑。

由此可見,共情能力是必不可少,也是大家都要去努力學習提升的。我身邊有個最真實的案例,他們充分的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夫妻的甜蜜武器?什麼是共情能力?共情能力都有哪些作用?

一對新婚夫婦,大齡男女。蜜月旅行回來,過起了居家日子。

生活中難免磕磕絆絆,偶爾的一個意見不合,兩人都能開戰。

我在樓下經常能聽到,他們夫妻倆對罵的聒噪聲,時不時還伴有叮噹哐啷的摔東西聲。

後來,見面。我問他們夫妻,為什麼吵架?

男的說:「不想太早要孩子,現在工作不穩定,想著過上兩年再要。」

女的說:「再過兩年我就老了,生不生得出孩子來,還不一定呢?」

兩人的對話,全是火藥味。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本來芝麻綠豆的一件事情,卻硬生生的成了開戰的導火索。

共情能力太差,在共情能力中有一個詞叫:克制。

在別人的想法跟我們不一致的時候,能夠耐心的聽得進去別人的話,而不是一觸及到對自身不利的問題,立刻就爆發。

像上面那對小夫妻,生孩子這麼高興的一件事,兩人誰都不肯共情誰,結果不是吵就是鬧。

關鍵是吵完鬧完,問題還是擺在哪裡,沒有解決。

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們應該先克制自己的情緒,然後找準問題的關鍵去共情:孩子,生還是不生?

為什麼要生?年齡大,怕再拖下去,錯失了生育的時機。

為什麼不生?工作不穩定,經濟壓力大,怕生了無力負擔。

你看這問題不就很明朗啦。為什麼還要去吵架傷感情呢?

換位思考,求同存異。只有你主動去感知對方,理解對方,拉近彼此的距離,你才能走進對方的心裡,從而在婚姻裡長久下去。

換言之,兩人就不共情,相互看著對方,氣憤此消彼長。

你說話衝我比你還衝,我說不生,你非要生。就不生,你愛咋咋地。

於是,就有了開頭的那一幕,對摔對罵。兩人誰都感受不到誰的情緒,日子要老是這樣叮叮噹,叮叮噹的,最後指定各奔東西。

共情不是你光懂就可以,你不僅要懂,你還要在意。懂了不去在意,那就是不屑,是敷衍。

假設,在你最需要人共情的時候,別人只給你一個無關痛癢的眼神,你會怎麼樣?肯定火冒三丈。

下午,我去樓上敲他們小夫妻的門,開門的是妻子,她說丈夫不知道死哪裡去了。

我對她哈哈大笑。人不小了,還耍小孩子的脾氣。我跟她談了一些夫妻相處之道,說了一下共情能力。

她恍然大悟,說等他丈夫回來,她也試試。

第二天,她開心地像個小兔子,跑過來告訴我:他老公同意要孩子了。還是共情能力好用,她以後要多找我討教討教。

她也反思了自己的錯誤,其實他老公這樣做,也是為了讓她和孩子以後過更好的日子,有更充足的經濟給她無憂無慮。

看完這個故事,大家一定明白了:夫妻關係要想永遠甜如蜜,夫妻雙方就要努力去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能力到位了,日子自然幸福無比……

我是情感止痛片,請大家關注我,一個願意用心聆聽你故事的人!

相關焦點

  • 最重要的三個職場能力——共情、共情、共情
    職場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共情能力!先講一個身邊人的例子。之前在報社工作,總編輯是一個能力強、手段硬、脾氣大的人。脾氣大到什麼程度呢?一個月四次的總編會,至少有一次,要罵哭一位副總編。就個人而言,一個人的任何能力,都可以在職場環境下,實現「資源交換」,比如你的專業技術能力、認知能力、邏輯能力、學習能力等等。「陌生人聚合」是前提,「利益最大化」是目的。那麼,要在陌生人聚合的情況下,實現利益最大化,除了以上進行「資源交換」對能力以外,最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共情能力。什麼是共情能力呢?一句話總結就是,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 《愛的五種能力》教你如何使用共情,改善親密關係,互相成長
    顯然蕾蕾姐的老公沒有共情能力,所以在蕾蕾姐需要共情的時候,他的態度是無所謂且略帶嘲諷。但這個時候如果能靠共情來給予蕾蕾姐一個傾聽和解決方案,相信蕾蕾姐的煩惱就煙消雲散了。會共情才能避免愛人有「婚外戀」。人人都需要一個會共情的愛人,不會共情:難以懂愛人。---《愛的五種能力》那我們首先先了解共情到底是什麼呢?
  • 誰不喜歡有共情能力的人呢?
    共情能力在感情關係中彌足珍貴,但很多人沒有。何為共情能力?舉個例子:老婆對你說:【「老公,我今天逛街沒買到合適的衣服!」】大概會有如下幾個回答:1、展露決心:老婆我明天繼續陪你逛街吧!但是這幾個回答,都不是具有共情的回答。完美的答案很簡單,你只需要對她說:「老婆,我買不到想要的東西時也特別不爽!」什麼意思?其實就是我理解你了。這句【共情回答】有什麼深意?共情最基本的原理是:讓人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視!
  • 孩子人緣差,對別人態度冷漠,可能是缺少「共情能力」
    其實劉先生女兒之所以會這樣,並不是因為不孝順,而是缺少「共情能力」,家長在以後的生活當中,要注重對孩子共情能力的培養。二、什麼是共情能力?共情能力,也被稱作「移情能力」,是指一個人可以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可以感受到他人情感的能力。
  • 愛的潤滑劑:四個步驟,助你練成共情高手
    不管是夫妻,還是在戀人相處的過程中,總會有吵架的時候,其中,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不理解我」。這句話的背後,是兩個字:共情。一、什麼是共情《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裡說的「惻隱心」其實就是共情,也就是同理心,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善解人意。共情,是一種能設身處地考慮他人處境,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是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
  • 一對老夫妻的婚姻之道:最好的夫妻關係,莫過於夫妻同心、不計較
    01  如果問最好的夫妻關係是怎樣的?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對於夫妻關係的判斷也不一樣,當注重點不同時,回答也自然不一樣。  但是,無論哪一種夫妻關係,只要夫妻之間能夠相互理解支持對方,忠於彼此,多為對方著想和考慮,那麼兩個人的關係就不會太差。  一個朋友的父母,兩個人相濡以沫50年了,五十年的風風雨雨、五十年的陪伴,兩個人一路走來,已經老了。但是他們在一起的時候,依然能夠讓人覺得幸福和感動,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在一起的時候相互依偎的浪漫,而是兩個老人孩童般的心思。
  • 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你需要「共情能力」
    01共情(empathy)的心理學運用是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家羅傑斯提出的,簡單說來就是進入對方的處境和參考框架,然後理解對方的邏輯觀念、體會對方的情緒、情感,並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是被理解的。而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共情」這個詞,通常來理解,共情是一種情緒管理能力,是現實社交中或多或少理解他人、感受他人的一種情緒工具。共情能力到底有多重要?
  • 「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成熟」比「成功」更重要
    一、「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 現在有很多育兒專家、父母都會提到「共情能力」,那麼「共情」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從字面上去理解它,就是「共同的情緒」,也就是說一個人在他人遇到事情時,會跟他人有同樣的情緒,能感受到他人的感受。
  • 共情能力強的人沒有一個活得快樂
    所以,那些共情能力弱的人,是很自私光明地在幸福著。——太宰治《候鳥》什麼是共情?共情就是用你認為別人會用的那種視角去體驗生活的能力。其中分為認知共情和情緒共情。認知共情指即使在沒有任何情緒傳染的情況下,也能理解他人腦海中想法的能力。
  • 共情能力差的人如何去愛?
    Credit: web其實朋友的問題就是不會共情。什麼是共情呢?共情這一概念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可以理解為能感同身受別人的處境和情感狀態的能力。「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說過:共情,是情商的核心能力,也是人類天生的能力,但一直沒有受到應用的重視。共情是讓人與人之間從情緒、認知、觀念等建立「連接」,達成共鳴,讓溝通更有效,達成共贏的局面。優秀的共情能力,也是生活中高情商的一種表現。
  • 生活中共情能力強是好還是壞?你有共情能力嗎?
    共情能力,這個詞越來越流行。共情能力,指的是設身處地為感受他人的處境,從而理解他人感受或者情緒的一種能力。看到很多有共情能力的培養、共情能力的訓練,共情能力屬於一種心理活動、也是一種社交能力。所以共情能力強越來越重要。我們經常在很多場合裡會需要共情能力。
  • 這些明星夫妻越來越有「夫妻相」 專家說跟接吻有關
    還有就是生活環境,夫妻兩個長期生活在相同的環境當中,享受同樣的光照,遵循同樣的作息,身體自然會呈現相似的衰老和變化。再一個就是情緒,我們稱為共情,通俗的說就是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這種說法還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原來「夫妻相」是被菌群影響了,怪不得生活甜蜜幸福的情侶,越來越像了,原來生活中沒少被幸福親吻啊。張智霖說當年在電視上第一眼就喜歡上了袁詠儀。都是雙眼皮大眼睛圓形臉,一起上節目工作,生活習慣相同他們真的越來越像一個人。
  • 共情是一種能力,但很少人會 | 心理書籤 NO.56
    今 日 推 薦  《共情力》心 理 書 籤 /  NO.056致  共情▽▽▽(點擊獲取高清圖片)【心理書籤 | 056】✎共情是一個人能夠理解另一個人的經歷並對此作出反應的能力 - 《共情力》(長按可複製文字)
  • 心理創傷需要用換位思考和共情去溫暖
    大多數夫妻心理治療師可以證明,那些在一起時間最長的夫妻,往往最容易犯不換位思考的錯誤,遺憾的是,正是夫妻雙方的熟悉程度導致了這一結果。我們和伴侶相處時間越長就越有自信,覺得我們自己能夠評估對方的觀點,無需給予過多考慮。雖然你很熟悉對方,但並不代表你就擁有了閱讀對方心靈的能力。這種缺少根據的自信時常導致我們犯錯,這一盲點可能對親密關係造成一定的麻煩。
  • | 共情能力太強的傷害
    Melchers及其同事的研究結果表明,影響一個人情緒共情能力(affective empathy)高低的變量中有52-57%都可以被遺傳基因解釋。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們發現那些情緒共情能力格外強的人大腦的腦島附近相較常人有更多的灰質(Tomoda et al., 2012)。也就是說,異常敏感和過度共情可能是天生的。
  • 缺乏共情能力有多可怕!
    部分人並沒有同理心,不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慮問題,缺乏最起碼的共情能力。而同理心的缺失是可怕的,缺乏共情能力的人無法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看待問題,無法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而這一切的後果,往小了說是會影響人的人際交往和群體關係;往大了說就是會造成社會層面上的冷漠與冷血。漠視一切溫情與人性,斤斤計較自己的得失。
  • 人的共情能力反而讓我自相矛盾了?
    所謂的共情能力就是站在他人立場,感受和理解他人想法的一種能力,在這次事件中,站在雙方的立場都想了下後,我依舊覺得那隻狗很可憐,可同時又覺得主人失去了一隻狗也挺可憐的,我都不知道還該不該去指責狗的主人,讓我自己一下子變得矛盾起來。但無論對錯,我希望那條狗下輩子能幸運、幸福一點。同時也希望狗的主人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對這個世界的一切動植物都溫柔點、都懷有更多的善意。
  • 只有共情,不等於善良
    畢竟,說一個人共情能力強是一種恭維,共情可能與智力和幽默感在人們心中的分量相差無幾。如果你想要在網上交友,那麼,在個人描述中放上「共情能力強」肯定會讓你變得更有吸引力。 人們對共情跟其他優秀特質之間的關係的看法其實是經驗性的,但我們可以用標準的心理學研究方法來測試一下。例如,你可以先對一個人的共情能力進行測量,然後看看能否根據其得分準確預測助人之類的良善行為。
  • 「都說我冷漠,其實只是不會愛」丨缺乏共情能力背後是怕受傷
    朋友的感慨讓我想到了之前KY關於共情能力的討論(點擊查看��為什麼我對別人的情緒格外敏感?| 研究:共情能力太強會更不開心嗎?)。那麼,對這些「大寫冷漠」的人來說,他們真的是缺乏共情能力嗎?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缺乏共情能力是怎麼回事。普遍來說,缺乏共情能力可能會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 孩子「共情能力」較差,往往是由於家長沒有好好培養,該學習一下
    其實共情能力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天賦,但這種天賦是需要後天的培養和挖掘,它才能真正的為人所用。共情能力強的孩子會怎麼樣?記得去年過年的時候,家裡來了許多親戚一起吃飯。阿姨和姑姑的孩子當時剛好都是7歲,兩個都是男孩子,很快就玩在一起了。等到吃飯的時候,其中有一道菜是蝦,蝦是小孩子們最愛的一道菜。只見阿姨家的孩子拿起筷子就夾了一隻蝦放到自己的碗裡開始吃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