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對別人的情緒格外敏感?| 共情能力太強的傷害

2021-01-08 澎湃新聞

原創 KY KnowYourself

KY作者 / 咯咯

編輯 / KY主創們

後臺收到這樣一條粉絲留言:「我從小到大都特別善於察覺別人情緒的變化,不管是家人,朋友,老師還是領導,只要他們情緒有一點點反常,我就能捕捉到,即使周圍其他人都沒有察覺出異樣。而且,我不僅能感受到他們的情緒,還會深受這些情緒的影響。這是為什麼呢?」

想對這位粉絲說,其實我周圍也有朋友,甚至包括我自己,有著和她一樣的困擾。對於這些人而言,生活中仿佛不僅需要承擔自己的情緒,還需要額外肩負一份別人的情緒,有時想要視而不見,卻關不上自己異常敏銳的「雷達」。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為什麼他人的情緒對我們的影響如此之深。

1. 你對細節敏銳度很高,並且會不受控制地對它們加以解讀

在人際交往中,你總是能夠注意到很多他人注意不到的細枝末節。比如,在向他人求助、邀約時,對方哪怕遲疑了一瞬間,也會被你捕捉到,然後你會緊接著開始在腦中對對方的遲疑作出種種解讀——Ta是不願意嗎?Ta勉強答應我的嗎?Ta是在想怎麼拒絕我嗎?

一群人在一起時,你也能夠發現他人之間微妙的氣氛或細微的互動。我一個深受他人情緒影響的朋友就曾對我說過,如果她的朋友中,或是班級裡有兩個人突然在一起了的話,那她一定是很早就看出他們之間的端倪了的。

2. 你通常能夠迅速察覺出他人情緒的變化

他人的情緒變化在你眼中就像是被放大了的一樣,你仿佛能感受到某種「情緒的磁場」。一旦周遭的人情緒有絲毫的不對,你都能夠迅速察覺到,尤其是像悲傷、憤怒、失望這樣的負面情緒。即使對方表面上無波無瀾,嘴上說著「我沒事」,你也能感覺到他們平靜表象下暗自洶湧的情緒。

3. 你在和他人相處時表現得小心翼翼,常常會不自覺地扮演一個老好人的角色

由於你對他人的情緒太過敏感,並且自己也深受這些情緒的影響,因此你總是試圖確保周圍每個人都開心。為此,你會不自覺地取悅他人,甚至會犧牲自己的利益,只是為了安撫他人的負面情緒。有時,你可能自己都分不清是出於對他人的關心,還是因為他人的情緒對你影響太大。

4. 你常常覺得自己「共情能力過強」

當身邊的人陷入負面情緒之中時,你常常覺得自己的情緒比他們還要強烈,宛如那已經成為了你的情緒一樣。在觀看、閱讀影視或文學作品時,你也總是「入戲太深」,久久不能從別人的故事和情感中脫離出來。看到他人受苦,你總想伸出援手,覺得自己得做些什麼,即使別人並沒有向你求助。

ElaineAron是最早對高敏感人群(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進行研究的心理學家,她的研究指出,人群中有約20%的人有著異常敏感的大腦,這些人在面對他人情緒時表現出更強的生理反應。研究表明,除了情緒以外,高敏感人群對包括聲音,氣味等任何細微的外部刺激都有著超高的意識,他們在處理外部信息時會更加徹底,面對正面或負面的刺激時都會產生強烈的反應。

Melchers及其同事的研究結果表明,影響一個人情緒共情能力(affective empathy)高低的變量中有52-57%都可以被遺傳基因解釋。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們發現那些情緒共情能力格外強的人大腦的腦島附近相較常人有更多的灰質(Tomoda et al., 2012)。

也就是說,異常敏感和過度共情可能是天生的。但是,除此之外,這種對他人情緒過於敏感的特質,更多是在成長過程中被「培育」出來的。而有兩種類型的家庭環境,與情緒敏感密不可分:

* 危險性環境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照料者的情緒是極不穩定且難以預測的。他們會將一些強烈的情緒發洩到孩子或其他家庭成員身上,很大可能會演化為言語或肢體暴力。一部分情緒不穩定的家長可能還患有邊緣型,自戀型或表演型人格障礙。

因此,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會常常處於一種持續的驚恐,焦慮或害怕的狀態,他們不知道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麼,所以他們只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們不僅無法從這樣不會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緒的父母身上得到穩定的支持和照料,有時還不得不充當起照料父母的角色。

於是,覺得自己時時刻刻處於危險之中的孩子,會被迫學會對他人的情緒保持高度的敏感,因為情緒的變化在他們看來是一個危險信號。在這種環境下習得的「過強的共情能力」並非出於對他人的關懷,而是對自身安全的擔憂 ,是一種保護機制。他們必須第一時間覺察到他人情緒細微的變化,從而在第一時間做好應對的準備——這樣他們才有更大的概率減少受到的傷害。

同時,與其說他們強烈的反應是在「為他人的痛而痛」,那更像是一種面對他人激動情緒時條件反射式的不安與焦灼。因為別人的痛苦讓他們本能地感到危險。他們對他人情緒的敏感,是一種消除自己不安和恐懼的方法——看到他人開心,平靜時,他們才感到自己是安全的。

* 批評性環境

顧名思義,在這種環境中,照料者對孩子往往過於嚴厲,苛刻,並以極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標準要求他們。孩子會因為做錯了事或是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而受到批評和懲罰,卻很少在表現出色時得到應有的鼓勵和讚許。

常見的批評方式除了口頭上的指責與外在的懲罰之外,更多的是使用情緒暴力。比如,父母可能會在孩子未能達到自己要求之後表現得極其煩躁和鬱悶,不斷地嘆氣或者乾脆不跟孩子說話,藉此來向孩子表達:「你很糟糕,我很失望」。事實上,將批評化作無聲的情緒會比直接的責罵更加讓人喘不過氣。

臨床心理學家Greg Hajcak Proudfit和他的團隊研究發現,以批評為主的教養方式會對孩子造成十分深遠的影響,因為它會把孩子的大腦訓練成一種「過度強調過失」的模式。這一方面使得孩子逐漸內化了父母對自己的苛責,認為那就是一種對自己客觀的反饋,相信自己正如他們評價中的那樣一無是處。另一方面,他們會把別人的情緒解讀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Ta好像生氣了,是不是因為我剛才太蠢了?」,「Ta看起來心情不好,是不是因為覺得我這個人太無趣了?」長大後,他們會變得對他人的情緒格外敏感,並把那些情緒都當作是對自己的負面評價,而為了讓他人對自己滿意,他們會去盡力平穩那些情緒。

事實上,不論是在危險性環境還是批評性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無法意識到別人的情緒與自己可能並不相關。這與一種被稱作過度捲入(enmeshment)的,不健康的家庭模式緊密相關。簡而言之,過度捲入指的是一種家庭成員間邊界模糊的現象——成員之間過度關注或投入彼此的情緒和生活,從而限制了個體的自主性和獨立性(Barber & Buehler, 1996)。而這種現象在上述兩種家庭環境中都十分常見。

在任何一種關係中,個人邊界都是重要且必要的,而健康的個人邊界就意味著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但不對他人的情緒和行為負責(Manson, 2013)。然而,在成員間過度捲入的家庭中,孩子沒有學會關係中距離與尊重的重要性,不懂得再親近的他人和自己都是互相獨立的個體。

危險性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認為別人的情緒和自己的安危緊密相關,因此他們需要看到周遭人平靜、快樂,來確保自己的安全。而批評性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則將他人的負面情緒視作一種對自己的評價,他們害怕受到負面的評價,想要維持自己的形象。因此,即使目的有所不同,深受這兩種環境影響的孩子都認為別人的情緒和自己一定有關,認為自己需要對別人的情緒負責,認為自己有責任平穩他人的情緒。

如果你發現上述的情況和你自己很像,或者對他人情緒的過度敏感也已經對你造成了困擾,那麼,你可能需要正確的共情。

共情(empathy),也叫換位思考,是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能力,即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Hoffman教授認為,共情能力是一種人類生而具備且必不可少的能力。

有趣的是,大多數對他人情緒敏感又反應強烈的人,都認為自己是因為太能感同身受,也就是共情能力過強。但事實上,真正的共情和上述的兩種對他人情緒敏感的情況之間有一個本質上的區別:共情的出發點是為他人的利益,而不是為自身的利益——共情是為了理解、體諒和緩和他人的苦難,而並非是出於自我保護。

那麼,正確的共情應該怎樣做呢?

1. 明確自己的情緒來自哪裡

首先,你需要覺察自己被他人的情緒影響究竟是由於感同身受,在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還是僅僅只是被對方那種強烈的情緒感染了。有一個確認的方法是,在你看到他人心情低落,而自己也似乎因此變得低落時,問一問自己:我的低落是因為我儘量想像把自己放到了和對方同樣的處境,所以體會到了Ta身在其中的痛苦;還是我只是看到Ta低落,覺得這種『身邊的人情緒不好』的感覺讓我很緊張、焦灼,因此想讓Ta恢復平靜?如此一來,你能夠區分自己是在共情對方,還是更多出於對自己的保護。

2. 「這真的與我相關嗎?」

如果你發現,自己對他人情緒的敏感是出於害怕自己因此受到傷害,或是擔心那是對自己的評價,那麼,你需要明白以及去證實,他人的情緒可能與你無關。為此,你可以試著留心並記錄下周圍人情緒激動的時刻,克制住自己不去做出反應,比如犧牲自己的利益去取悅他人。

接著,你需要做的就是觀察對方的情緒是否是指向你的,是否真的預示了接下來Ta會對你造成傷害。此時你多半會發現,你並不是他人情緒的「受害者」。而如果你在得到現實的驗證前已經搶先一步為了自我保護作出了反應,就會失去驗證的機會,因為即使你沒有被傷害,你也會歸因成「幸虧我已經先有所行動了」。不僅如此,你甚至還可以在對方情緒平靜下來以後直接向對方確認你的猜想和預設。

3. 說服自己:我沒有承擔他人情緒的責任

你需要明白的是,無論是為他人的共情,還是為自己的保護機制,你都用不著、也不能夠為他人的情緒負責。不管是多麼親密的親人,伴侶還是朋友,你們也始終是獨立於彼此的個體。因此,你在對他人的痛苦悲傷感同身受的同時,也要清晰地意識到:這是Ta的情緒,也是Ta的人生,我可以去站在Ta的角度上理解Ta現在的感受,但我不能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除了情緒上的邊界,行為上的邊界也尤為重要。當你知道某個親密的人陷入困境時,你可以告訴Ta你會支持Ta,可以給Ta提出一些建議,可以陪伴在Ta身邊。但,你不能擅自為Ta做決定,也不能過度幹涉Ta的選擇,即使你認為自己是出於「好心」。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你不能代替他人痛苦,更無法拯救別人。

希望你能找到自己和他人之間健康的邊界。有能力關懷,也有能力保持自我的平穩。這樣的話,你就能進入到一個非常舒服的狀態了。

以上。

正確的共情方式、適切的共情表達需要我們通過有意識的鍛鍊逐步習得。

學習心理學、心理諮詢的基礎能力與技巧,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為自身的情緒與認知樹立清晰的邊界,從而與自身、與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建立良好穩定的連接。

References:Acevedo,B. P., Aron, E. N., Aron, A., Sangster, M. D., Collins, N., & Brown, L. L.(2014). The highly sensitive brain: an fMRI study of sensory processingsensitivity and response to others' emotions. Brain and behavior, 4(4),580-594.Barber,B. K., & Buehler, C. (1996). Family cohesion and enmeshment: Differentconstructs, different effec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433-441.Hoffman,M. L. (1982).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motivation: Empathy and guilt. The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 281, 313.Manson, M. (2013).The Guideto Strong Boundaries.markmanson.net/boundariesMelchers,M., Montag, C., Reuter, M., Spinath, F. M., & Hahn, E. (2016). Howheritable is empathy?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measurement andsubcomponent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40(5), 720-730.Meyer, A., Proudfit, G. H., Bufferd, S. J.,Kujawa, A. J., Laptook, R. S., Torpey, D. C., & Klein, D. N. (2015).Self-reported and observed punitive parenting prospectively predicts increasederror-related brain activity in six-year-old children. Journal of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43(5), 821-829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共情能力強的人會格外在意別人的情緒波動嗎?
    有些人特別擅長於捕捉別人的情緒,可以通過別人的微表情、微動作去感受到別人情緒的變化,不管是長輩還是晚輩,不管是同事還是領導,只要他們情緒有所起伏,自己都能捕捉到,並且還會不停地暗示自己:我感受到他們的情緒就是像我心裡想的那樣。
  • 共情能力強的人沒有一個活得快樂
    所以,那些共情能力弱的人,是很自私光明地在幸福著。——太宰治《候鳥》什麼是共情?共情就是用你認為別人會用的那種視角去體驗生活的能力。其中分為認知共情和情緒共情。認知共情指即使在沒有任何情緒傳染的情況下,也能理解他人腦海中想法的能力。
  • 生活中共情能力強是好還是壞?你有共情能力嗎?
    共情能力,這個詞越來越流行。共情能力,指的是設身處地為感受他人的處境,從而理解他人感受或者情緒的一種能力。看到很多有共情能力的培養、共情能力的訓練,共情能力屬於一種心理活動、也是一種社交能力。所以共情能力強越來越重要。我們經常在很多場合裡會需要共情能力。
  • 「都說我冷漠,其實只是不會愛」丨缺乏共情能力背後是怕受傷
    在戲中,演員演出動人的好戲,是因為很好地共情了角色;但在生活中,如果你也開始演戲,可能是因為缺乏共情能力。最近我有一個朋友就向我傾訴了這樣的苦惱。她說,當別人和她傾訴的時候,她內心其實毫無波瀾,但她會假裝演出一些合理的情緒反應,讓別人不至於覺得她冷血無情。
  • 總是成為別人的「情緒垃圾桶」|5個方法幫你緩解「共情疲勞」
    有段時間,我非常牴觸看到一個朋友的微信消息,甚至連那個小紅點都不想打開。我知道這是為什麼:每次跟她聊完天,我都很累。她幾乎每次找我都是在傾訴負面情緒,而我總是會非常投入地傾聽、試圖幫她解決問題。我覺得自己的疲憊感,甚至早已超過了她一開始的負面情緒。
  • 傷痛換來的善良,共情能力太強!
    前幾天,微博上有這樣一個熱搜:「共情能力強的人」。說的是,「共情能力強的人也很慘。因為經歷的痛苦越多,你就越柔軟細膩,處處慈悲為懷。看到別人流血,想起的全是自己的疤。你看到的善良,都是用半條命換來的。」瞬間戳心。這個話題,讓很多人一下子就能想到他。
  • 心理學:高敏感、特別在意別人的感受是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
    突出的共情能力 敏銳的情緒捕捉能力 考慮周全的思維 敏感人群有著這樣突出的特質,但是人們卻總是把敏感當做一種缺陷來看待,是因為只看見了敏感的對立面——消極影響。
  • 孩子人緣差,對別人態度冷漠,可能是缺少「共情能力」
    但是有些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人緣很差,別的小朋友都不願意和孩子一起玩耍,而且孩子無論是對陌生人還是對待家人,總是一副冷漠的態度,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是孩子缺少「共情能力」的表現。一、「無情」的孩子之前在網上看到過這樣的一件事:劉先生在網上求助,稱自己養了一個「白眼狼」,希望大家幫忙出出主意,他不知道應該怎樣教育孩子。
  • 共情力太強反而不是件好事?
    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竭力尋求共情的過程,但也必須承認的是,這會讓他們長久的處於一種強烈的精神疲憊,也就是「共情耗竭」。03所以 ,共情能力太強的人會怎麼樣?1.不自覺地扮演老好人的角色,輕易原諒他人對自己的傷害強大的共情能力讓你去試著理解傷害你的人,甚至能為他們找出很多理由,「他可能也有自己的難處」。明明自己氣還沒完全消,卻習慣性地選擇原諒。深受這些情緒的影響,你總試圖確保周圍每個人都開心。為此,你會不自覺地取悅他人,甚至會犧牲自己的利益,只是為了安撫他人的負面情緒。
  • 最重要的三個職場能力——共情、共情、共情
    職場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共情能力!先講一個身邊人的例子。之前在報社工作,總編輯是一個能力強、手段硬、脾氣大的人。脾氣大到什麼程度呢?一個月四次的總編會,至少有一次,要罵哭一位副總編。(換位思考,急老闆之所急)為什麼別人都怕總編輯,小h卻能輕輕鬆鬆和他做朋友?是因為,小h知道,總編輯也是個普通人,活成一座孤島,他也很痛苦,他也渴望平等的交流,他還需要一個心腹,了解一線員工的真實狀態,他更需要一個新鮮的視角,來審視現有的工作。基於這些了解,雖然別人都敬而遠之,小h卻主動接近總編輯,步步為營,成了他的密友。這就是共情的力量啊!
  • 夫妻關係的甜蜜武器:「共情」能力
    看到這個問題,大家不禁要問我了:「什麼是共情能力?」共情能力,英文:empathy ability。也叫「換位思考」,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這種能力人類天生自帶,只是有的人強,有的人弱。共情能力高的人,在處理任何人際關係時,會顯得遊刃有餘。共情能力低的人,很少能去感知別人的情緒。
  • 總是喜歡哭的星座,共情能力強,很難控制情緒
    ,每當情緒一湧上來他們就會悶頭低哭,怎樣也控制不了自己的這份情緒。所以我們也就明白了他們在生活當中所表現出來的樣子大多都是勉強自己裝出來的,只是希望自己不會因為這次的情緒泛濫而導致影響到別人,所以他們也總是會一言不合的就會因為控制不住情緒而產生淚崩,甚至這類人也很容易會因為別人傷心的事情而讓自己控制不住情緒來哭泣。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有哪幾個星座會有這樣的表現吧?
  • 共情能力差的人如何去愛?
    你是否能輕易察覺別人喜怒哀樂的情緒?你能否能給別人的情緒以妥帖的照顧?我身邊的一位女性朋友就遇到了這方面的困擾,在戀愛中,她不太能察覺到男朋友的情緒變化,有時候讓對方不開心了,她卻總莫名其妙想不通原因。當男朋友的事業因為疫情影響面臨危機,終日情緒低沉,她能理解對方產生的焦慮情緒,但是卻不太能體會到那種感受。
  • 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很強的星座,別人的苦難,他們似乎能感同身受
    好像別人的遭遇,別人的痛苦,他們也能感同身受一般主筆:Miya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強的一類人,總是容易心軟的一類人,看到別人吃苦受罪的時候,他們仿佛能夠感同身受一般,好像那個遭受磨難的人是自己一樣,哪幾個星座是這類人呢?
  • 不懂察言觀色的藍盈瑩,我開始同情你了,趕緊學會共情能力吧
    但細思極恐,勵志背後只是自己的單打獨鬥,在這個講究團體合作的社會裡,這種缺乏共情能力,做事只奔著結果的人才最容易被淘汰。俗語說「槍打出頭鳥「,在團隊中有一個藍盈瑩,以自己的能力衡量別人,不顧別人的難堪,只為了實現自己設定的目標,雖然她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野心去實現目標,但很容易變成眾矢之的。在現代社會中,共情能力是一種重要的適應社會的能力,每個人都應該要修煉。
  • 共情時代:三個層次理解共情,學會給別人公平,有利於合作的進行
    1、感知和模仿比如,打哈欠這個動作是會傳染的,看到別人打哈欠,我們也會不由自主地打起哈欠來。我們對別人非常敏感,不僅僅是動作,情緒也會傳染。因為這種無意識的同步效應,尤其對於無法用語言來互相溝通的動物來說,非常有助於整個群體的協調運作。2、關心和撫慰當我們感知到了別人的消極情緒,在共情的作用下,我們就會嘗試用肢體接觸和語言來撫慰他的心情。
  • 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你需要「共情能力」
    而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共情」這個詞,通常來理解,共情是一種情緒管理能力,是現實社交中或多或少理解他人、感受他人的一種情緒工具。共情能力到底有多重要?往小了說,共情能力決定著你是不是一個會聊天的人。共情能力強的人能察覺別人的情緒、情感,並能恰當地順應對方的感受,哪怕他們提出不同意見也往往是以補充的姿態提出,讓對方心情愉快。
  • 孩子「共情能力」較差,往往是由於家長沒有好好培養,該學習一下
    同樣都是7歲的小男孩,他們之間的差別為什麼這麼大?在大人看來,就是一個懂事一個不懂事。其實兩個孩子在待人處事上,能夠很好地反映出一個共情能力較強,一個共情能力較弱。共情能力強的孩子,他們更能體會他人感受,而共情能力差的孩子經常會忽略別人感受,具體的表現有1、能夠察覺出別人的情緒這是共情能力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能夠很清楚地感受到別人的心情,是開心,還是難過。能夠更好地去發現別人的情緒變化。2、察覺出別人的情緒後,並接納這種情緒能夠感受到別人的情緒,並且可以站在別人的位置上,去理解他包容他。
  • 「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成熟」比「成功」更重要
    一、「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 現在有很多育兒專家、父母都會提到「共情能力」,那麼「共情」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從字面上去理解它,就是「共同的情緒」,也就是說一個人在他人遇到事情時,會跟他人有同樣的情緒,能感受到他人的感受。
  • 「你太敏感了」|高敏感人群生存指南
    我在後臺收到這樣一條粉絲的私信:"「簡曼老師,我從小到大都特別善於察覺別人情緒的變化。不管是家人,朋友,老師還是領導,只要他們情緒有一點點反常,我就能捕捉到,即使周圍其他人都沒有察覺出異樣。而且,我不僅能感受到他們的情緒,還會深受這些情緒的影響,自己的情緒也會跟著反覆。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