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微博上有這樣一個熱搜:「共情能力強的人」。
說的是,「共情能力強的人也很慘。因為經歷的痛苦越多,你就越柔軟細膩,處處慈悲為懷。看到別人流血,想起的全是自己的疤。你看到的善良,都是用半條命換來的。」
瞬間戳心。
這個話題,讓很多人一下子就能想到他。
一個越來越柔軟細膩、處處慈悲的,經歷了無數痛苦煎熬,卻永遠善良的:羽生結弦。
什麼是「共情能力」?
共情是指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能力。
共情(EMPATHY)能力,或譯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這一基於人本主義提出的精神層面的概念,指的是體察他人內心的能力。
如果體現在表演上,共情能力強的人,能更深刻地展現出作品的內涵、代入主觀情緒,作品情緒飽滿,更易產生共鳴。
如果體現在為人處事上,共情能力強的人,則會儘可能的感知、照顧身邊人的情緒變化,是會讓身邊的人分外舒服的存在~
仔細想想,我們常說,羽生結弦的節目「好看」,到底好看在哪兒?
技術牛是前提了,藝術美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畢竟,如羽生結弦所說,藝術就是正確的技術。
但更多的是情緒、情感的表達。
「他的節目仿佛有一個巨大的『場』,會讓所有人都屏住呼吸,自然地進入到他所營造的那個『場』中。」這幾乎是世界各地的體育解說對羽生結弦的節目表演的共同評價。超強的「共情能力」,讓他能夠在把控音樂節奏的同時,充分理解音樂背後的故事、營造的情緒環境,並把它們融入到自己的節目表現中。
正是因為這種能力,即便演繹的同樣主題的節目,即便你是第一次看羽生結弦的表演,即便你不知道這些節目背後的主題,也很輕易就能感受到這些節目的不同情緒變化。
就比如,同樣是表現地震、災後復甦主題的三部曲《天與地安魂曲》《星降之夜》《春天,來吧》,主題相同,表達出的情緒卻完全不同。
以時間順序,最早《天地安魂曲》,大悲大痛、滿懷悲憫,詮釋的正是這首曲子的「鎮魂」之意。
之後的《星降之夜》,這份曾經的痛徹則變成了「地震那夜璀璨的星空,希望大家也能感受到,手伸向前方,就一定會有光明」的希望,與來自聖潔天鵝的「溫柔的包裹」之意。
到了最近的《春天,來吧》,儘管曲子是舊曲,但歷經過年,傳遞出的,早已是如櫻花綻放、希望蓬勃的櫻花綻放之意,是極盡溫柔的春天,是傾盡全力奔向的春天。
要知道,真正好的「表演」,它從來都不是「演」出來的,而是表演者融匯了自己的過往人生,通過自己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自然流淌出來的。
這樣的「表演」,總會輕輕地在你的心尖上扎一下,在你的眼角點一下,讓你的眼前瞬間浮現起漫天星光或是一池櫻吹雪,不知不覺就動了心、溼了眼眶。
這,其實也源於強大的共情能力。
話說回來,強大的「共情能力」,來源於哪裡?這自然有天然的因素。但個人的思維、情感、精神溝通能力之外,如那個熱搜所說,「經歷的痛苦越多,你就越柔軟細膩,處處慈悲為懷。看到別人流血,想起的全是自己的疤。你看到的善良,都是用半條命換來的。」
一個善良的人若在少年時見證了天災,必將終身不忘。在3.11大地震中失去了冰場的來自災區仙臺的孩子,帶著無數人的祝福、背負著 無數希望,再踏上冰場時,他對於這個世界、對於自己所熱愛的這份事業,有了更深的認知。
原來,「只是滑冰」,也能為更多人帶去希望、帶去笑容啊~
一個善良的人,會把自己少年時受到的冷落傷害埋在心裡~
默默轉化成未來,他對後輩的溫柔照顧、至誠鼓勵。
一個善良的人,是即便自己血染冰場,依然吞血吞淚,一定要「上!」的英雄~
更是在完成那樣不可思議的表演後,即便需要輪椅、需要人攙扶,仍不忘回頭對工作人員表達感謝的,更不可思議的禮儀~
經歷的痛苦越多,他就越細膩柔軟。
但這份細膩柔軟的背後,反之,又是多少難以言說的痛苦?
是無比熱愛滑冰的人,但卻「只是滑冰,也會被說三道四。」
攀過困難的高峰,直面一次又一次的挑戰。
他的悲傷的眼淚,都流在了心裡。
拼上了半身修為,想到自己曾經的傷痕累累,他做到的是以更多的愛和溫暖,去治癒別人。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所以你就明白,為什麼羽生結弦的節目好看,羽生結弦的人會有那麼多人喜歡?
一個用更多更多的愛,去治癒更多更多孤獨的人的人,值得敬佩與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