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高級的善良,是懂得共情!

2021-01-08 人生五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我們都知道善良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美德,對人要和睦,處事要豁達。它如太陽一般溫暖,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梁;它如泉水一般透徹,是心與心之間的交流。

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顆善良的種子,隨著時間不斷生根發芽;善良是對生命的感恩,是一種至善至美的心靈境界;善良可以驅趕寒冷,用善良的心來對待生命,生活就會處處明媚。

世上最高級的善良,是懂得共情!

什麼時候是共情?所謂的共情,就是設身處地的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才能真正的理解他人的感受。都說情商高的人,總是自帶光芒,而能夠決定高情商的一種品質,就是善良。

共情力就是一種高級情商。沒有共情,每個人都活得像一座孤島,只有學會將心比心,掌握共情的力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才能自然舒暢。

記得,有一次唐國強在《快樂大本營》做嘉賓時,錯把何炅誤叫成何靈。一旁的何炅依然滿臉笑意地望著唐老師,沒有打斷他的話。

臺下的觀眾開始議論紛紛,何炅立馬向大家解釋:唐老師十年前就管我叫何靈,他當然知道我叫何炅,這只是我們之間的一個暱稱。言語間滿懷著尊重。

作為主持界的佼佼者,何老師救過的場實在太多太多,但何老師說,我不是情商高,只是讓彼此都舒服罷了。是的,何老師溫柔而有力量的話語,用暖場可能更為貼切。

但共情不是同情。很多時候,我們提到善良,就會想到同情心,它似乎是存在某種不對等關係,讓人會覺得有所虧欠;但真正的善良從來不是居高臨下,而是平等的,溫暖的,含蓄的表達和體貼。

共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智慧,卻不是所有人都能懂得的。

我們常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我們真的能做到這點的時候,與人相處會更加愉快,我們的心靈會收穫一份寧靜和幸福。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 深以為然,良好的情緒流動,溫暖的共情能量,往往比溝通的內容更加重要。你側耳傾聽的動作遠比你點頭讓人舒服,你俯身平視的眼神遠比你微笑更有力量。

正如《共情力》一書中所說:「當你對他人表現出共情時,他們的防範意識會下降,積極的能量會取而代之。這意味著你可以用更有創造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善良有時候它是一個舉動,有時候只是化解尷尬和窘迫的一句話。善良從來就沒有標準,它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表達。學會共情,才能觸碰到別人心底的柔軟,才能真正走進別人的內心。願我們都能學會共情,與君共勉!

本文首發格物讀書(gewuliangzhi),

閱讀是最美的姿態,每天我們相遇在格物讀書,用美文、聲音、故事和你說晚安。安然自若,格物相伴,讓我們一起學習,成長,進步!

相關焦點

  • 只有共情,不等於善良
    那些與共情相關的實驗研究、認知神經研究、哲學分析解讀,以及針對嬰兒、黑猩猩和老鼠的研究,也試圖證明共情對於讓人做善事有多麼重要。 不過,在布盧姆看來,共情不等於道德或善良,共情甚至會導致不公平現象。 關於「共情」的8個錯誤觀點你口口聲聲說反對共情,但共情其實就是善良、關懷、憐憫、愛、道德,等等,而不是你所說的感受他人的感受。
  • 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你需要「共情能力」
    01共情(empathy)的心理學運用是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家羅傑斯提出的,簡單說來就是進入對方的處境和參考框架,然後理解對方的邏輯觀念、體會對方的情緒、情感,並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是被理解的。而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共情」這個詞,通常來理解,共情是一種情緒管理能力,是現實社交中或多或少理解他人、感受他人的一種情緒工具。共情能力到底有多重要?
  • 傷痛換來的善良,共情能力太強!
    前幾天,微博上有這樣一個熱搜:「共情能力強的人」。說的是,「共情能力強的人也很慘。因為經歷的痛苦越多,你就越柔軟細膩,處處慈悲為懷。看到別人流血,想起的全是自己的疤。你看到的善良,都是用半條命換來的。」瞬間戳心。這個話題,讓很多人一下子就能想到他。
  • 最重要的三個職場能力——共情、共情、共情
    那麼,要在陌生人聚合的情況下,實現利益最大化,除了以上進行「資源交換」對能力以外,最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共情能力。什麼是共情能力呢?一句話總結就是,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職場中的共情能力表現在——因為懂得,所以接納、所以合作、所以正向反饋。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 共情,是一個優秀父母最重要的「軟實力」
    何炅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感動全場: ▼哪有什麼高情商,不過是懂得「共情」。何為共情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是這麼定義共情的: ▼「所謂的共情是指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它意味著進入他人的私人認知世界,並完全紮根於此。」
  • 蔡康永用6個字,擊中成龍淚點:高情商的人,都懂得「共情」
    「 共情,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概念,包含三個方面的含義: 1、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 2、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問題的實質; 3、把自己的共情傳達給對方,影響對方,並取得反饋。
  • 共情能力差的人如何去愛?
    Credit: web其實朋友的問題就是不會共情。什麼是共情呢?共情這一概念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可以理解為能感同身受別人的處境和情感狀態的能力。「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說過:共情,是情商的核心能力,也是人類天生的能力,但一直沒有受到應用的重視。共情是讓人與人之間從情緒、認知、觀念等建立「連接」,達成共鳴,讓溝通更有效,達成共贏的局面。優秀的共情能力,也是生活中高情商的一種表現。
  • 心理學:內心真正善良的人,都具備這三大特徵
    很多人都希望與自己進行交往的人是一個十分善良的人,因為在我們的觀念當中,善良的人都會為了別人考慮,在進行交往時,一般都會十分在乎對方的感受,所以與他們交往應該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那麼對於我們而言,當你想要去尋找一個善良的人來作為交往的對象時,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判斷呢?
  • 你的善良太易受傷,要加上這4個保障,才能存於世上!
    一開始還有人過意不去,但你一直這樣善良,最後被大家當成了習慣。這時候你再想反抗,就會被其他人當成異類。其實反過來想想,你一開始就不該跟別人讓步。要明白自己的善良不是一味好說話,不是不懂得拒絕,不是隨便什麼啞巴虧都能吃。
  • 反同理心(共情)
    我很有可能對你這樣一個英俊的白人男子產生共情,但是我不會對我討厭的或者害怕的人產生共情。事實上,我很少對和我來自不同國家、膚色不同、語言不同的人產生共情。這是人性可怕的事實,並且它發生在潛意識之中,但是我們也能意識得到。還有非常多這樣有關共情的實驗室研究,全都證明了共情充滿偏見。
  • 國產喜劇共情指南
    現在,結合跨年這個特殊節點和《溫暖的抱抱》這部新片,我們或許可以將這個喜劇創作的話題,繼續下去——從基礎的「翻身」,到進階的共情。首先,喜劇做到共情,其底色往往是暗藏悲情的。這話或許不新鮮,但在共情這個層面,事實證明,就是很有效。一個從小渴望擁抱而不得、長大後拒絕一切親密動作的成年人,不需要擁有類似的經歷,也依然能被這背後情感缺失所帶來的悲傷感所打動。而這份悲情,既是電影共情的源頭,也是推動故事由喜轉悲、再由悲轉喜的核心力量。
  • 誰不喜歡有共情能力的人呢?
    共情能力在感情關係中彌足珍貴,但很多人沒有。何為共情能力?舉個例子:老婆對你說:【「老公,我今天逛街沒買到合適的衣服!」】大概會有如下幾個回答:1、展露決心:老婆我明天繼續陪你逛街吧!但是這幾個回答,都不是具有共情的回答。完美的答案很簡單,你只需要對她說:「老婆,我買不到想要的東西時也特別不爽!」什麼意思?其實就是我理解你了。這句【共情回答】有什麼深意?共情最基本的原理是:讓人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視!
  • 《明星大偵探6》我能跟趙星兒共情,卻無法跟這兩案的兇手共情
    《明偵6》我能跟趙星兒共情,卻無法跟這兩案的兇手共情雖然說最近這2期的《明星大偵探6》,剛剛開篇就迎來了不錯的反響,很多高能的設置,直接讓《明星大偵探》第六季,成功上9分以上的評分。但是,不得不說,這幾期的兇手作案的行為,卻讓人無法產生共情。
  • 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
    遇事不抱怨,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人最大的愚蠢,是怨天尤人老子說:「大道之行,不責於人。」真正優秀的人,都懂得遇事不責備於人。誰都有犯錯的時候,交往都有誤解的時候,懂得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善良。停止對身邊人和事的指責,修一顆寬容之心,養一張寬容之嘴,你的生活越來越順利。自省,方能成就一切《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 「人生感悟」人性最大的善良,是「換位思考」
    凡事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一想,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世間最高級的善良。1換位思考,是一種理解一頭豬、一隻綿羊和一頭奶牛,被牧人關在同一個畜欄裡。如果不能感同身受,不要惡言相向,請保持最起碼的善良。2換位思考,是一種溫暖一次父親去商店,走在前面的年輕女士推開沉重的大門,一直等到他進去後才鬆手。
  • 共情時代:三個層次理解共情,學會給別人公平,有利於合作的進行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共情時代》。01、共情是我們的天性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提出,人類或許真的非常自私。儘管如此,他的天性裡明還存在另一些特質,讓他去關注他人命運,甚至為別人幸福感到滿足——哪怕自己除了觀者的快感一無所得。這種現象就叫共情。共情的機制被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感知和模仿、關心和撫慰和設身處地的幫助他人。
  • 成年人的善良:知世故而不世故
    或許每個人都懂得一些大道理,都會明辨是非,知道對錯,然而思想上的認知與行動相悖卻是常態。你將自己懂得的這些道理引以為傲,你以為這是成熟,殊不知自己越來越世故了,丟失了本應有的那份善良。成年人的善良,是身處物慾橫流卻不被迷惑,知道世態炎涼卻仍舊滿懷希望,體會過道貌岸然卻潔身自好。
  • 《小豬,別哭了》:如何和孩子共情,理解接納和包容的意義
    並不是所有家長都能做到如大樹一樣,在安撫小豬,懂得「共情」上做的這麼好。比如孩子喜歡哭鬧,家長會發現自己怎麼哄孩子都停不住哭泣,這就是因為家長的共情做的不到位。什麼是共情共情重要的是感情的共鳴,但一些家長過於刻意地講究共情「技巧」,以至於孩子不能真切的感受到這份感情,對於家長來說真正和孩子達成共情,在日常安撫中尤為重要。所謂共情(Empathy),也可以理解為同感、同理心,是指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並對他人的處境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
  • 高情商父母:在孩子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軟實力」是共情
    羅傑斯提出了共情這個理念,簡單一點來說:共情就是判斷人們能否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並且能夠儘量的理解別人的情緒變化的一項能力體現。那麼親子共情會對孩子帶來哪些積極的影響呢?每個人都會存在缺點,也不可避免的會犯下某些錯誤,而當孩子犯下某些錯誤的時候,具有超強共情能力的家長會通過仔細分析緣由等比較理智的方式,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不會揪著孩子的錯誤點抓著不放,用一顆懂得包容和理解的心去接納孩子身上存在的某些缺點。而從這種家庭出生的孩子,會向家長學習,能夠以更加寬容大度的態度去看待他人身上存在的不足。
  • 《善良的天使》:將鏡頭對準普通人 講述有溫度的故事
    7月2日,由兩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柯文思執導、金馬獎獲獎製片人韓軼和美國知名製片人William Mundell聯合製片的紀錄片《善良的天使》登陸金逸「藝術影院」——廣州塔金逸空中影城當年那部紀錄片後來因為國際形勢變化而無限期暫停,30多年後,柯文思終於一圓當年的夢想,執導了這部《善良的天使》。柯文思認為,媒體人有著向西方講述中國故事的使命與責任。他在《人民日報》專訪中談到,他發現美國人對中國人的了解,遠遠不及中國人對美國人的了解,拍攝這部紀錄片是他消除這種信息不對稱的一次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