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能力差的人如何去愛?

2021-01-08 兩顆紅豆vividpink

你是否能輕易察覺別人喜怒哀樂的情緒?你能否能給別人的情緒以妥帖的照顧?

我身邊的一位女性朋友就遇到了這方面的困擾,在戀愛中,她不太能察覺到男朋友的情緒變化,有時候讓對方不開心了,她卻總莫名其妙想不通原因。

當男朋友的事業因為疫情影響面臨危機,終日情緒低沉,她能理解對方產生的焦慮情緒,但是卻不太能體會到那種感受。她很想要安撫男朋友,卻不知道說些什麼,明顯感覺到自己語言的無力,「別難過了,會好起來的。」「別擔心,有我在。」對方好像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安慰。

類似的事情總有發生,她在情感上的「木訥」讓男朋友也感覺無奈,在一起時間久了,男朋友也變得不願意和她交流了:「算了,說了你也不懂。」

朋友很苦惱,明明很愛對方明明想要關心對方,可就是沒辦法給到貼心的安慰。

Credit: web

其實朋友的問題就是不會共情。

什麼是共情呢?

共情這一概念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可以理解為能感同身受別人的處境和情感狀態的能力。

「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說過:共情,是情商的核心能力,也是人類天生的能力,但一直沒有受到應用的重視。

共情是讓人與人之間從情緒、認知、觀念等建立「連接」,達成共鳴,讓溝通更有效,達成共贏的局面。優秀的共情能力,也是生活中高情商的一種表現。

Credit: web

既然共情可以帶來的益處和效果那麼突出,在生活中,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共情能力呢?

學習共情能力的3個實用方法:

011. 使用開放式問題

如果你細細品味就會發現封閉式問題很容易帶著預設和主觀判斷,而開放式問題則帶著探索和引導,它在傳達:「我對你的事感興趣」,並鼓勵對方表達更多。

比如:當你的朋友愁眉苦臉地走向你,正想要向你吐苦水,細說她一整天各種不幸的遭遇時,如果你主觀臆斷地直接說:「看你這表情,我猜一定是你那煩人的同事Jessie今天又惹事了吧?」這樣的封閉式問題很可能會讓你的朋友瞬間感覺一口氣堵在喉嚨口,本來想說的事被打斷。此時,更好的做法是對你的朋友採取開放式的問題展開對話:「親愛的,來告訴我都發生了什麼事?」

同樣的,與其問別人:「你是不是不高興?」、「我猜你在生氣?」、「你是還在為那件事鬱悶嗎?」……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還不如看著對方的眼睛,誠懇問對方:「你現在是什麼感受?」、「你在想什麼?」、「是什麼問題困擾了你?」

Credit: web

02放緩節奏

有時候在談話的過程中,我們的情緒會先於對方被勾起。尤其是當對方的表達中暗含抱怨、不滿,或其他攻擊性語言時,我們的防禦機制會被喚起。

比如:當你的妻子說:「你為什麼總是亂放東西?」、「你怎麼都沒有常識,這點小事都做不好?」……這種時候,你會條件反射地想反駁對方,而再也聽不進她接下來的話,或是她抱怨背後想表達的真正主題和情緒。甚至有可能,你的身體無意識地被憤怒喚醒,腎上腺素升高,心跳開始加快,呼吸開始急促。

在這種時候,你要學會深呼吸,放緩自己的節奏和情緒,引導對方表達更多。比如,此時你可以這麼回覆:「怎麼了,親愛的,是什麼讓你那麼生氣?」我們一定要留意別讓自己的情緒先於對方被點燃,而是儘可能地引導對方情緒和緩下來。心理學家羅伯特·利文森和安妮·羅夫曾這樣寫道:「一般認為,在生理喚醒水平很高的情況下,會伴隨著感知焦點的收窄。」當你進入激烈的情緒中時,你便很難感受到其他細微的情緒,你的關注會被濃縮成一個點,而無法再看到全局。

Credit: web

03關注情緒,不要評判

我們很容易基於過去的經驗而過早地下結論,下判斷,這會阻礙我們對他人的認知,也會影響我們的共情能力。最常見的行為就是貼標籤,或是急於給建議。

比如:當你的朋友跟你說,今天發生的一件事他沒處理好,感覺很糟糕時;如果你基於過去對他的了解直接說:「你還是太急躁了」、「你要成熟點,理性點」……這種類似的表達都會帶有不寬容或苛刻的批判,而讓你的朋友感受更糟糕。也許,此時你的朋友更需要情緒上的安撫,而不是接受教育。

更好的做法是讓他停止說更多自暴自棄,自我厭惡的話,而幫助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引發他情緒的事件上,並相信他具備看到問題和根據環境作出改變的能力。比如,此時你可以說:「我看你在談到…部分的時候特別激動,你當時感受到了什麼?」、「為什麼當時你會這麼做?是什麼影響了你?」這樣的表達有助於讓你和朋友一起看到事情的全局商量對策,而不會把焦點集中在對個人的批判上,讓人產生不適。

不僅如此,標籤式的評判,還會讓我們在潛意識裡形成這樣的認知:「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會發生變化」。然而,事實上,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都會在不同的環境裡自我調整。而當我們越是強化我們的固有思維,就越會對別人的感知力下降。

Credit: web

通過共情,我們更容易與人產生深度連結。共情,是最能夠讓他人感受到被懂得、被愛著的表達關心的方式。懂得共情的人,也會感受到更多的愛和善意。

相關焦點

  • 《愛的五種能力》教你如何使用共情,改善親密關係,互相成長
    蕾蕾姐聽了心情更差了,晚飯乾脆也不吃了,直接回屋睡覺了。老公不但沒安慰,還覺得蕾蕾姐矯情,一點小事,還總是把情緒帶回家。其實老婆在單位受了委屈,老公不但沒相勸,反而說著更刺撓的話,真的有點傷感情。顯然蕾蕾姐的老公沒有共情能力,所以在蕾蕾姐需要共情的時候,他的態度是無所謂且略帶嘲諷。
  • 孩子人緣差,對別人態度冷漠,可能是缺少「共情能力」
    所以說,如果孩子人緣變差,而且對別人的態度很冷漠,就說明孩子的共情能力比較差,家長應該注重孩子這方面能力的培養。三、孩子缺少共情能力,都會產生哪些影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共情能力,這種能力將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影響。
  • 夫妻關係的甜蜜武器:「共情」能力
    看到這個問題,大家不禁要問我了:「什麼是共情能力?」共情能力,英文:empathy ability。也叫「換位思考」,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這種能力人類天生自帶,只是有的人強,有的人弱。共情能力高的人,在處理任何人際關係時,會顯得遊刃有餘。共情能力低的人,很少能去感知別人的情緒。
  • 共情能力差?乘風破浪四公:藍盈瑩落淚泣不成聲
    這一期,印象最深的是藍盈瑩落淚,給我一種英雄落淚的感覺,一個所謂共情能力差的人因為現場,因為舞臺,因為她跟唱的這首歌的契合不自覺落淚,她是笑著哭的,眼淚不自覺流下來,真的有震撼到我,這一刻我有感受到這個文藝女青年的真實。今天想來聊聊大家對她的看法。
  • 羽生結弦的表演和人為何值得愛?傷痛換來的善良,共情能力太強!
    前幾天,微博上有這樣一個熱搜:「共情能力強的人」。說的是,「共情能力強的人也很慘。因為經歷的痛苦越多,你就越柔軟細膩,處處慈悲為懷。看到別人流血,想起的全是自己的疤。你看到的善良,都是用半條命換來的。」瞬間戳心。這個話題,讓很多人一下子就能想到他。
  • 孩子「共情能力」較差,往往是由於家長沒有好好培養,該學習一下
    其實共情能力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天賦,但這種天賦是需要後天的培養和挖掘,它才能真正的為人所用。共情能力強的孩子會怎麼樣?記得去年過年的時候,家裡來了許多親戚一起吃飯。阿姨和姑姑的孩子當時剛好都是7歲,兩個都是男孩子,很快就玩在一起了。等到吃飯的時候,其中有一道菜是蝦,蝦是小孩子們最愛的一道菜。只見阿姨家的孩子拿起筷子就夾了一隻蝦放到自己的碗裡開始吃了起來。
  • 共情能力強的人沒有一個活得快樂
    所以,那些共情能力弱的人,是很自私光明地在幸福著。——太宰治《候鳥》什麼是共情?共情就是用你認為別人會用的那種視角去體驗生活的能力。其中分為認知共情和情緒共情。認知共情指即使在沒有任何情緒傳染的情況下,也能理解他人腦海中想法的能力。
  • 二輪公演淘汰名單公布,藍盈瑩行為再引爭議,共情能力差只是藉口
    之後又因為無法感受隊友的情緒,在隊友因為情緒心情低落的時候,卻總認為是隊友困了累了,一點不能理解對方的情緒,甚至還在節目中直言,自己最後絕對不會哭,被網友批評共情能力差。在這些爭議還沒有平息的時候,在最新播出的《乘風破浪的姐姐》的節目中,藍盈瑩的又一行為遭到了網友的指責。
  • 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你需要「共情能力」
    往小了說,共情能力決定著你是不是一個會聊天的人。共情能力強的人能察覺別人的情緒、情感,並能恰當地順應對方的感受,哪怕他們提出不同意見也往往是以補充的姿態提出,讓對方心情愉快。而「槓精」們則會把聊天變成辯論,忽視了對方已經開始厭煩的態度,直到把天聊死。從大的方面說,共情能力還涉及到察言觀色,甚至審時度勢。
  • 「都說我冷漠,其實只是不會愛」丨缺乏共情能力背後是怕受傷
    | 研究:共情能力太強會更不開心嗎?)。那麼,對這些「大寫冷漠」的人來說,他們真的是缺乏共情能力嗎?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缺乏共情能力是怎麼回事。普遍來說,缺乏共情能力可能會體現在以下三方面。如果你也覺得自己缺乏共情能力,不妨先看一下,有沒有以下的表現:1. 你覺得自己無法應付各種情緒狀況,因此儘量避免情緒化的狀態。
  • 最重要的三個職場能力——共情、共情、共情
    職場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共情能力!先講一個身邊人的例子。之前在報社工作,總編輯是一個能力強、手段硬、脾氣大的人。脾氣大到什麼程度呢?一個月四次的總編會,至少有一次,要罵哭一位副總編。就個人而言,一個人的任何能力,都可以在職場環境下,實現「資源交換」,比如你的專業技術能力、認知能力、邏輯能力、學習能力等等。「陌生人聚合」是前提,「利益最大化」是目的。那麼,要在陌生人聚合的情況下,實現利益最大化,除了以上進行「資源交換」對能力以外,最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共情能力。什麼是共情能力呢?一句話總結就是,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 誰不喜歡有共情能力的人呢?
    共情能力在感情關係中彌足珍貴,但很多人沒有。何為共情能力?舉個例子:老婆對你說:【「老公,我今天逛街沒買到合適的衣服!」】大概會有如下幾個回答:1、展露決心:老婆我明天繼續陪你逛街吧!但是這幾個回答,都不是具有共情的回答。完美的答案很簡單,你只需要對她說:「老婆,我買不到想要的東西時也特別不爽!」什麼意思?其實就是我理解你了。這句【共情回答】有什麼深意?共情最基本的原理是:讓人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視!
  • 「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成熟」比「成功」更重要
    我想要去給她吹吹。」 其實這個小朋友就是一個共情能力很強的人,其他的小朋友摔倒了她也會覺得疼,她會想要去幫助她緩解疼痛。 共情跟親切有一點細微的相同,很多人面對親切的人會有自然的好感,會願意同親切的人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而共情能力強的人也能做到如此,甚至做得更好。
  • 女主持人採訪鍾南山被罵慘:共情力很重要,如何培養孩子共情能力
    她一個專業的主持人,卻犯這種低級錯誤,怪不得網友不買帳,說到底這位女主持缺乏共情能力。有共情力的人能很好的感知、理解別人的情緒,做出恰當的反應。 共情力是指當人們能夠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擁有共情力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用他人的視角看問題,感受他人的想法和情感,與他人擁有一樣的情緒。
  • 愛的潤滑劑:四個步驟,助你練成共情高手
    這句話的背後,是兩個字:共情。一、什麼是共情《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裡說的「惻隱心」其實就是共情,也就是同理心,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善解人意。共情,是一種能設身處地考慮他人處境,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是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
  • 「愛是一種能力,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如何去愛」
    這樣說,或許有些人會不服氣。他們會說:「愛一個人還不簡單嗎,對她好不就行了嗎?」 當然,愛一個人是要對她好,但愛不僅僅只有這麼簡單。其實,你心裡或許明白應該對那個人好,但具體該怎麼去做,你真的清楚嗎? 可見,往深處細想一下,很多人都會陷入沉思。這樣一來,如何去愛一個人,或許很多人心裡都沒有「底氣」了。
  • 人的共情能力反而讓我自相矛盾了?
    所謂的共情能力就是站在他人立場,感受和理解他人想法的一種能力,在這次事件中,站在雙方的立場都想了下後,我依舊覺得那隻狗很可憐,可同時又覺得主人失去了一隻狗也挺可憐的,我都不知道還該不該去指責狗的主人,讓我自己一下子變得矛盾起來。但無論對錯,我希望那條狗下輩子能幸運、幸福一點。同時也希望狗的主人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對這個世界的一切動植物都溫柔點、都懷有更多的善意。
  • 不懂察言觀色的藍盈瑩,我開始同情你了,趕緊學會共情能力吧
    但細思極恐,勵志背後只是自己的單打獨鬥,在這個講究團體合作的社會裡,這種缺乏共情能力,做事只奔著結果的人才最容易被淘汰。俗語說「槍打出頭鳥「,在團隊中有一個藍盈瑩,以自己的能力衡量別人,不顧別人的難堪,只為了實現自己設定的目標,雖然她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野心去實現目標,但很容易變成眾矢之的。在現代社會中,共情能力是一種重要的適應社會的能力,每個人都應該要修煉。
  • 愛是一種能力,只有真正懂得自愛的人,才懂得如何去愛
    我想,大多數人都沒有去想過這個問題吧。大多數人,都是根據自己的意願去愛一個人。 簡單來說就是,我覺得這樣做就是愛的表現,所以就以自己認為是對的方式去給予愛。 可,這樣的愛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愛,應該有點「投其所好」的感覺。簡單來說就是要從對方的角度去給予。
  • 只有共情,不等於善良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精確地測量一個人的共情能力很困難。現在已經有了一些成果,但研究發現,共情跟善行之間的相關性其實非常弱。相反,有證據證明,較高的共情能力會讓人在面對他人的痛苦時驚慌失措,做出荒謬的決定,而且往往會使人變得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