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能輕易察覺別人喜怒哀樂的情緒?你能否能給別人的情緒以妥帖的照顧?
我身邊的一位女性朋友就遇到了這方面的困擾,在戀愛中,她不太能察覺到男朋友的情緒變化,有時候讓對方不開心了,她卻總莫名其妙想不通原因。
當男朋友的事業因為疫情影響面臨危機,終日情緒低沉,她能理解對方產生的焦慮情緒,但是卻不太能體會到那種感受。她很想要安撫男朋友,卻不知道說些什麼,明顯感覺到自己語言的無力,「別難過了,會好起來的。」「別擔心,有我在。」對方好像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安慰。
類似的事情總有發生,她在情感上的「木訥」讓男朋友也感覺無奈,在一起時間久了,男朋友也變得不願意和她交流了:「算了,說了你也不懂。」
朋友很苦惱,明明很愛對方明明想要關心對方,可就是沒辦法給到貼心的安慰。
其實朋友的問題就是不會共情。
什麼是共情呢?
共情這一概念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可以理解為能感同身受別人的處境和情感狀態的能力。
「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說過:共情,是情商的核心能力,也是人類天生的能力,但一直沒有受到應用的重視。
共情是讓人與人之間從情緒、認知、觀念等建立「連接」,達成共鳴,讓溝通更有效,達成共贏的局面。優秀的共情能力,也是生活中高情商的一種表現。
既然共情可以帶來的益處和效果那麼突出,在生活中,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共情能力呢?
學習共情能力的3個實用方法:
011. 使用開放式問題
如果你細細品味就會發現封閉式問題很容易帶著預設和主觀判斷,而開放式問題則帶著探索和引導,它在傳達:「我對你的事感興趣」,並鼓勵對方表達更多。
比如:當你的朋友愁眉苦臉地走向你,正想要向你吐苦水,細說她一整天各種不幸的遭遇時,如果你主觀臆斷地直接說:「看你這表情,我猜一定是你那煩人的同事Jessie今天又惹事了吧?」這樣的封閉式問題很可能會讓你的朋友瞬間感覺一口氣堵在喉嚨口,本來想說的事被打斷。此時,更好的做法是對你的朋友採取開放式的問題展開對話:「親愛的,來告訴我都發生了什麼事?」
同樣的,與其問別人:「你是不是不高興?」、「我猜你在生氣?」、「你是還在為那件事鬱悶嗎?」……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還不如看著對方的眼睛,誠懇問對方:「你現在是什麼感受?」、「你在想什麼?」、「是什麼問題困擾了你?」
02放緩節奏
有時候在談話的過程中,我們的情緒會先於對方被勾起。尤其是當對方的表達中暗含抱怨、不滿,或其他攻擊性語言時,我們的防禦機制會被喚起。
比如:當你的妻子說:「你為什麼總是亂放東西?」、「你怎麼都沒有常識,這點小事都做不好?」……這種時候,你會條件反射地想反駁對方,而再也聽不進她接下來的話,或是她抱怨背後想表達的真正主題和情緒。甚至有可能,你的身體無意識地被憤怒喚醒,腎上腺素升高,心跳開始加快,呼吸開始急促。
在這種時候,你要學會深呼吸,放緩自己的節奏和情緒,引導對方表達更多。比如,此時你可以這麼回覆:「怎麼了,親愛的,是什麼讓你那麼生氣?」我們一定要留意別讓自己的情緒先於對方被點燃,而是儘可能地引導對方情緒和緩下來。心理學家羅伯特·利文森和安妮·羅夫曾這樣寫道:「一般認為,在生理喚醒水平很高的情況下,會伴隨著感知焦點的收窄。」當你進入激烈的情緒中時,你便很難感受到其他細微的情緒,你的關注會被濃縮成一個點,而無法再看到全局。
03關注情緒,不要評判
我們很容易基於過去的經驗而過早地下結論,下判斷,這會阻礙我們對他人的認知,也會影響我們的共情能力。最常見的行為就是貼標籤,或是急於給建議。
比如:當你的朋友跟你說,今天發生的一件事他沒處理好,感覺很糟糕時;如果你基於過去對他的了解直接說:「你還是太急躁了」、「你要成熟點,理性點」……這種類似的表達都會帶有不寬容或苛刻的批判,而讓你的朋友感受更糟糕。也許,此時你的朋友更需要情緒上的安撫,而不是接受教育。
更好的做法是讓他停止說更多自暴自棄,自我厭惡的話,而幫助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引發他情緒的事件上,並相信他具備看到問題和根據環境作出改變的能力。比如,此時你可以說:「我看你在談到…部分的時候特別激動,你當時感受到了什麼?」、「為什麼當時你會這麼做?是什麼影響了你?」這樣的表達有助於讓你和朋友一起看到事情的全局商量對策,而不會把焦點集中在對個人的批判上,讓人產生不適。
不僅如此,標籤式的評判,還會讓我們在潛意識裡形成這樣的認知:「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會發生變化」。然而,事實上,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都會在不同的環境裡自我調整。而當我們越是強化我們的固有思維,就越會對別人的感知力下降。
通過共情,我們更容易與人產生深度連結。共情,是最能夠讓他人感受到被懂得、被愛著的表達關心的方式。懂得共情的人,也會感受到更多的愛和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