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間,蔡康永在一檔節目中採訪成龍。當時成龍剛拍完了一部電影。
蔡康永問成龍的第一個問題是:「拍電影累不累呀?」
就是這麼一個輕描淡寫的問題,讓成龍在節目中哭了整整 15 分鐘。
一向以硬漢形象示人的成龍,因為這樣一個直擊心底的問題,而情緒失控。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寫道:
「當你對他人表現出共情時,他們的防範意識會下降,積極的能量會取而代之。這意味著你可以用更有創造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共情,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概念,包含三個方面的含義:
1、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
2、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問題的實質;
3、把自己的共情傳達給對方,影響對方,並取得反饋。
簡單地說,就是在了解對方的基礎上,讓對方感覺到你不是站在他的對立面,而是站在他的身邊,你們是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的人。
共情溝通,是一種徵服人心的藝術。共情的深度,往往決定了你與對方的關係深度。
趙群輝,溝通達人,《365天溝通力訓練營》總策劃,致力於用共情溝通解決99%的個人問題,他的多檔課程成為喜馬拉雅、今日頭條等知識分享平臺的爆款,總播放量破億。他將自己多年來對「共情溝通」的理解,結合工作和生活經驗,總結成《共情溝通:徵服人心的藝術》一書。
這本書涉及多種溝通場合,比如初次自我介紹、同事爭執、尷尬、刁難、打圓場等,不同的場合下的共情溝通,遵循的是相似的底層邏輯。
共情式傾聽:我能夠理解你
共情式傾聽,不止是安靜聆聽那麼簡單。
舉個例子,朋友很鬱悶地說:」這份工作做了兩年,好煩啊,想辭職了。「
你回復他:「千萬別辭職,今年行情不好,辭了找不到工作更麻煩。」
這種回復是典型的「傾向性聆聽」。美國臨床心理學家亞瑟·橋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中提到,「傾向性聆聽指的是,在聽他人說話時,你已經有自己的想法,聽幾句話後你就開始用自己的經驗來填空,進而不再繼續聽那個還在不斷深入的故事。」
當你以你的經驗和標準,去評判對方的時候,你其實沒有聽到對方內心真正的想法:他為什麼要辭職?遇到了什麼瓶頸?
你也有可能拍拍他的肩膀,語重心長說:「我理解你。」
假如你有相同的經歷,你能夠和朋友分享你是如何厭倦工作,又是如何擺脫,那麼這句話就能夠起到作用。然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並不能做到感同身受。當你說出「我知道」「我懂你」的時候,對方反而會懷疑你的真心。
到底要如何做到共情式傾聽呢?
有一個很好的方法:拋開自我,多問對方「為什麼」。
還是以上面為例,朋友表達了他對工作煩悶的情緒,他想要辭職的念頭。這時候,我們可以用一些問題進行引導,比如「為什麼這麼想?」
深究下去,你可能會發現,朋友的負面情緒並不是針對工作,而是源自對自我的厭棄,自己一直用舊辦法來處理工作,能力沒有任何長進。
問題出在自己的做事方法上,而不是這份工作。
共情的核心在於「理解」。通過對對方進行深入提問,引導他把藏在內心深處的恐懼和欲望都表達出來,你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對方。
共情式表達:我不是想反駁你,我只想說服你
共情的目的不僅僅在於感同身受。你和對方產生情感連接,是為了看到對方內心的「癥結」,通過溝通,幫助對方解開「癥結」。
如何良好地進行溝通?作者提到三種表達方式:
1、一開始就讓對方說「是」
黃曉明在綜藝節目《中餐廳》中有一句「明言」: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這是共情溝通的反面教材。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廚師為了保證每一道菜都是國宴水準,出菜很慢。黃曉明作為餐廳店長,擔心出菜慢影響客戶用餐,於是屢屢指責廚師。
大廚考慮的出發點是,餐品質量。而黃曉明的出發點是,餐品數量。兩人各執己見,鬧得很不愉快。
當你和人交流的時候,總是在對方的話裡找到區別,那麼,你們之前的矛盾會陷入不可調和的狀態。你很難說服對方按照你的想法去改變。
正確的做法是,一開始要先迎合對方,讓他先做出肯定的答覆,降低他的防備心理。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有一位客戶要買100臺伺服器主機。銷售經理給客戶提供了兩臺機,免費體驗。
幾天後,客戶說:「你們的主機運轉溫度太高了,我要考慮考慮。」
銷售經理心想,這是遇到外行了。主機功率大,溫度高是自然的。他笑著對客戶說:「現在是夏天,您在兩臺運行的主機旁邊待著一定會不舒服吧?」
客戶回答:「是啊。」
經理說:「不過,業內有規定,主機溫度不能超高70度,是這樣的嗎?」
客戶想了想,點了點頭。
銷售經理通過不斷地引導,讓客戶連續說出幾個「是」,最終客戶和他籤了單。
2、巧用假設句式
當我們想說服對方,可以使用假設的句式。比如你和同事在工作中有了爭執,你可以這樣問:「我們都是為了這個項目著想,想要更多的用戶能夠看到,並且購買我們的產品,對嗎?」
先把對方拉到和自己同一陣線。這樣一來,對方的防備心就會降低一點。即便對方一開始有牴觸情緒,但我們的假設句式,會讓他的注意力聚焦在反思上,而不是放在和你針鋒相對上。
3、讓對方自行得出結論
這是一個「層層下套」的過程,你應該巧妙設法,讓對方覺得你的觀點,是由他自己想到的。對方在你設定的方向去思考,最後,對方得出的結論,其實正是你想要的結果。
有一位職業規劃師朋友曾經和我分享過一個案例。她有位客戶,做自由職業一年了,最近收入不好,一直猶豫著,不知道該去找份工作,還是繼續自由職業。
規劃師朋友沒有問客戶,自由職業這一年是怎麼過的,也沒有給出任何建議。他只是不停地提問。
規劃師朋友問:「你最想要的生活是怎樣的?請你描述出那個畫面。」
客戶說:「在海邊一個木屋裡,電腦打開著,我在寫作。」
規劃師朋友又問:「那你覺得要實現這樣的生活,需要什麼條件呢?把所有的條件都列出來。」
客戶想了想,說:「第一,要有拆解文章的能力,對標寫作牛人,拆解他們的文章,模仿他們的套路。第二,要堅持,天天寫。第三,每天閱讀,多讀書才能寫得出東西。第四,要有錢,畢竟是在海邊,沒錢怎麼去。第五,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一定能過上理想的生活。「
規劃師朋友說,「接下來,你分別給每一項打分。如果是一邊工作一邊寫作,你的每一項得分是多少。如果全職寫作,每一項得分是多少。先寫出各項分數,然後再算總分。「
客戶給出的得分表是這樣的:
規劃師問:「結果如何?」
客戶豁然開朗:「邊工作邊寫作,分數更高。我知道接下來,我該怎麼做了。」
生活是千瘡百孔的,職場如戰場,婚姻生活一地雞毛,人生起起落落。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至暗時刻。如果我們能夠懂一點共情溝通的能力,給黑暗中的朋友點一盞燈,那我們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