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太敏感了」|高敏感人群生存指南

2021-01-08 原子心理

我在後臺收到這樣一條粉絲的私信:

"

「簡曼老師,我從小到大都特別善於察覺別人情緒的變化。

不管是家人,朋友,老師還是領導,只要他們情緒有一點點反常,我就能捕捉到,即使周圍其他人都沒有察覺出異樣。

而且,我不僅能感受到他們的情緒,還會深受這些情緒的影響,自己的情緒也會跟著反覆。這是為什麼呢?」

"

想對這位粉絲說,其實我周圍也有很多朋友有著同樣的困擾。

對於這些人而言,生活中不僅需要承擔自己的情緒,還需要額外肩負一份別人的情緒,有時想要視而不見,卻關不上自己的內心,依然會敏感地做出反應。

其實,「敏感」是人的一種正常的人格特徵的維度。因為它並不是兩個極值,即不是簡單的「敏感」或「不敏感」,而更像是一個變化的區間。

我們所在意的敏感,正是一種敏感程度較高的體現,也就是高敏感。

在相同的刺激下,高敏感人群會比其他人感受到更多的波動和變化。他們容易:

被過多的外在信息和情緒過度刺激,導致內心承受更多的痛苦、壓力、焦慮和其他情緒反應 ;

能夠更好地同理他人的情緒,因此他們也更容易受到他人情緒的影響,使得別人的情緒成為自己的負擔;

社會壓力大,例如認為他們是神經過敏、不合群、不正常的,給他們帶來很多負面的刻板印象。

以上這些確實會對日常生活產生一定程度對困擾,但換個方向看,高敏感也是一件好事。

高敏感的優勢

高敏感的人擁有更敏銳的感知,通常能夠察覺到一般人很容易忽略的細節。

高敏感的人對自己和他人對情緒都十分敏感,因此更容易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也能和他人迅速產生共情,能理解他人的感受。

高敏感的人更具有創造力。研究顯示,許多作家、畫家、音樂家等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都被發現是「高敏感」的人。

由此可見,高敏感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並不全是負面的,我們完全可以在高敏感帶來的「困擾」和「優勢」之間,找到生活的平衡點。

那麼再來看看,為什麼我們會變得這麼敏感呢?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源於原生家庭的影響。通常都是因為父母對孩子需求的不滿足。

在以前的教育裡,父母們普遍怕對孩子太溺愛,提倡挫折教育、棍棒教育,他們怕把孩子寵壞了。

所以,一旦孩子想要一個東西,父母不會直接滿足孩子。

要麼說孩子不懂事,藉此說他們工作的辛苦;

要麼就是和孩子談條件,比如說考試成績到多少分就給他。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並不會得到充分的滿足,他們會逐漸變得懂事:壓制自己的內心需求,不向父母提要求。

可這種教育帶給他們的,並不是父母以為的內心強大,而是讓他們心裡有一種匱乏感,他們不相信會有人無條件的愛他,逐漸變得敏感。

綜上,應對高敏感的最佳辦法就是從原生家庭的影響中走出來,建立新的機制:

應對高敏感

了解那些最容易觸發自己的敏感的事物,並為此積極地應對,從而避免自己受到過度的刺激。

比如,在人際交往中,有些人對拒絕更敏感、有些人則對忽視或者批評更敏感。

你需要了解那些最容易觸發自己的敏感的事物,掌握應對這些事物對自己造成的刺激,儘量避開或者解決這些刺激。

將高敏感帶來的優勢發揮出來,就能夠讓自己有所提升和成長。

比如,發揮共情優勢或者創造力,對細節的敏銳性等等,化「短處」為「長處」,實現自我成長。

曾經有一個網友寫過這樣一句話:

"

有一些人是透過一種濾鏡看這個世界的:

在這個濾鏡的作用下,他們看到的世界有著更高的對比度和更高飽和度。因此他們一直是用一種更生動、更激烈的方式感受著這個世界。

"

這種更加激烈的代價,很多時候不是由自己選擇的。

但有更激烈的痛苦也能感受到更強烈的喜悅;看見更多的醜陋,也能看見更多的美好。整體看還是值得的。

不總是非常興奮的幸福,也依然是一種幸福。你覺得呢?

快來關注我的公眾號,一起學習更多有趣、有料、有用的心理學知識

下面是我的視頻號,定期直播,每天給大家分享心理學乾貨,快來關注吧

發現「在看」和「贊」了嗎,戳我試試吧

相關焦點

  • 高敏感人群10個你可能不知道的優點
    最近在TED上看了一個關於敏感人群的課程,讓我對高敏感人群有了更多的認識。雖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有一類人經常被不公平的歸類,在科學術語中稱之為高敏感人群。這是什麼樣的人群?又是什麼樣讓他們與眾不同呢?我們來了解一下。戲劇女王、愛哭鬼、愛抱怨、沒安全感,高敏感人群或者說HSP人群,已經被貼上了所有這些甚至更多的標籤。
  • 測測你自己:高敏感人群的16個習慣
    如果以上描述對你適用,那麼你很可能屬於高敏感人群。這種個性特徵是相對普遍的,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屬於此類。伊萊恩·阿隆博士在20世紀九十年代早期首次對此進行了研究,她寫過數篇研究報告和數本相關圖書,其中包括《高度敏感的人》。她同時也開發了一個自我測試來幫助你決定自己是不是高度敏感(你可以跟著這篇文章進行測試)。
  • 孤僻敏感愛幻想?你不是怪胎,只是一類特殊的「高敏感人群」
    02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在艾略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總之,我有。我疲於周旋在各色的人中間,因為他們極力隱藏那些負面情緒,總是能輕易地讓我感知到,這讓我覺得很累。孤僻、內向、敏感,曾經一度成為我甩脫不掉的影子。我一直努力地想要讓自己變得開朗、外向、豁達,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個名詞:高敏感人群。原來,有的人天生對情緒的感知就比普通人強。
  • 「你太敏感了」:14種高敏感人群才懂的痛苦
    直到我在「HSP特質人群」文獻中看到一個極端案例:被試者說,難聽的音樂會讓ta有生理反應——比如嘔吐。我立刻想起了琳達,讓她趕緊看看自己是不是HSP(Highly Sensitive Person,高敏感人群)。PS:催吐是極端個例,不會所有HSP都高敏到擁有「特異功能」。因為敏感度是一個光譜,每個HSP的敏感度都可能不同。
  • 高敏感人群如何更好地適應投資市場
    來源:期貨日報敏感特質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生存需要演化而來的,它是一種挑戰,更是一份禮物。研究發現,高敏感人群由於超高的洞察力,所以更容易學習新知識,也更富有創造力。A心理問題在很小的時候,我就意識到自己和其他人不太一樣,因為我很難快速融入群體,獨處會讓我感到非常自在。
  • 書心驛站 |《多向思考者:高敏感人群的內心世界》Ⅰ
    今天向大家推薦的這本書叫做《多向思考者:高敏感人群的內心世界》,這本書是由法國心理諮詢專家,被譽為「國民心理師」的[法]克莉司德·布提可南撰寫的。主要講的是法國「國民心理師」克莉司德.布提可南在20多年的諮詢實踐中,與數萬名諮詢者——「高敏感人群」直接接觸和對話,記錄下來了他們的所思所想。
  • 那些有才情的高敏感人群其實是高危人群?
    這種敏銳的覺察力正是我們常說的「敏感」,正是因為生理因素與常人不同,所以才會表現出異於常人的感知能力,擁有這項能力的人往往都與藝術創作有關。內觀己心——「高敏感」人群的非常態行為舉止在我們印象中,藝術造詣很深的人往往「不太正常」,經常表現出:不善交際、多愁善感、行為乖張,甚至是消極抑鬱。
  • 「高敏感兒」太過玻璃心?錯了!那是孩子「高天賦」的表現
    01 "高敏感兒"的表現和性格特徵"高敏感兒"與"高敏感族"一詞有關,"高敏感族"是由美國精神分析學者伊蓮艾融博士在 1996 年提出。根據艾融博士的描述,高敏感族容易因外在環境刺激,而出現不適感,且這種感覺會被放大。高度敏感是一種先天個性,從出生時就存在了,人群中15%-20%的孩子都具有這種性格。
  • 你屬於「高敏感人群」嗎?快來看看你有沒有這些特徵
    而且你知道嗎,在我們身邊,每五個人中可能就有一個是高度敏感者。那高度敏感人群具有哪些特徵呢?下面檸檬例舉一些,這些表現是依據德國高敏感研究者卡特琳·佐斯特所搜集的知識為基礎的,大家可以對照自己平時的狀態來看看你是否也屬於高度敏感人群。
  • 15億高敏感人群,如何獲得情緒自由
    如果你最近焦慮、煩躁、容易沉溺於負面情緒,推薦你看這本《高敏感是種天賦》。這是寫給15億高敏感人群的情緒管理指南。它會教你,如何獲得「情緒自由」。這本書適合誰讀?
  • 你是高敏感族嗎?別怕!善用天賦將讓你樂享人生
    直到最近看到這本《高敏感是種天賦》,我才豁然開朗,原來我不是慫,而是太敏感。《高敏感是種天賦》是給敏感族的幸福生活指南。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你經常會遭遇下面的情況:被領導批評兩句,會轉輾反側,甚至晚上都睡不著覺。不喜歡熱鬧喧譁的場合,在各種聚會中會感到筋疲力盡。和人發生爭吵時,會傾向於逃避,很久後才知道如何反擊。
  • 《高敏感是種天賦》:接納自己,方能更好地活出屬於你的人生!
    很多年前在書店看到渡邊淳一的《鈍感力》封面上寫著這段話:告誡現代人不要對日常生活太過敏感,"鈍感力"(遲鈍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他在書中這樣寫到:世界上不僅僅存在敏銳聰慧這種才能。想比之下,不為繁瑣動搖的鈍感,才是人們生活中最為重要的基本才能。
  • 家長不要焦慮,這可能是「高敏感兒」的表現
    ,且從出生開始就已經存在,人群中15%-20%的孩子具有這樣的個性。小林有些擔心弟弟的性格太過敏感、孤僻、害羞,怕對孩子的社交有影響。小林媽媽不需要太過焦慮,弟弟雖然表現得內向、敏感,但這恰恰也表現了弟弟心思細膩、思考更謹慎等優勢。在心理學中,弟弟的這種特質被叫做「高敏感兒」。
  • 心理學:如果有這8種習慣,說明你可能是高敏感人群
    所以這種高敏感特質雖然會給自己帶來一些不便,但也並非完全都是壞處。 如果你不太確認自己是否屬於這種類別的人,那麼可以留意觀察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習慣,以下這8種習慣,就經常可以在高敏感人群身上找到。
  • 心理學家:如果你經常體會到這些痛苦,說明你是一個極度敏感的人
    但同樣,敏感也會給你帶來痛苦。特別是高敏感特質的人,往往會因為一些微小的刺激,就沉浸在情緒中無法自拔。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群中約有20%的人,其實是高敏感心理特質。這樣的人往往都具有下面這些特點。
  • 心靈療愈|愛因斯坦一樣有著脆弱的高敏感?3招帶你走出心理困局
    高敏感是與生俱來的天賦談及內向,也許你曾被別人這樣勸過:你怎麼那麼玻璃心啊?你太敏感了!能不能不要這麼傷春悲秋啊?別那麼不合群啊?你怎麼那麼不愛說話,要大方健談一點。美國心理醫生兼研究員伊萊恩.阿倫是最早對高敏感者進行研究的人,她首次引入"高敏感型人格"這一概念,她認為:高度敏感是高敏感人群出生就擁有特殊神經系統,能夠更完整細緻地處理外界積極和消極的信息。
  • 心理學:高敏感、特別在意別人的感受是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
    突出的共情能力 敏銳的情緒捕捉能力 考慮周全的思維 敏感人群有著這樣突出的特質,但是人們卻總是把敏感當做一種缺陷來看待,是因為只看見了敏感的對立面——消極影響。
  • 五分之一的天選之子,高敏感人群如何獲得快樂
    從小到大,這些疑問時時縈繞在腦海中,時而開心時而悲傷,直到今年4月份,遇到了《高敏感是種天賦》這本書,我才發現我是一名高敏感者,高敏感也是天生的。1.高敏感人格在我們身邊,每5個人中就有1個高度敏感,作為五分之一的天選之子,高度敏感特徵的人容易感知到事物細微的差別,有發達的神經系統。
  • 《高敏感是種天賦》:「玻璃心」快樂生活的法則
    你是否不會拒絕他人無理的要求?你是否會因別人一個小小的玩笑而生氣很久?你是否看到別人背著你在說話就覺得別人在議論你?你是否時常流淚,時常難過?如果答案都是「是」,那麼其實,你就是「高敏感族」。但請高敏感族們不要覺得自己是異類。在《高敏感是種天賦》這本書中,作者伊爾斯·桑德揭示了這樣的真相:在我們身邊,每5人就有1人是高敏感族。伊爾斯·桑德是丹麥的心理治療師,她自己本身就是高敏感族的一員,也曾陷入這種性格特徵的痛苦中無法自拔,但後面通過研究和試驗,她做到了與自己高敏感特性和諧相處,並利用它來感知快樂,她在書中也提到了這些方法。什麼是高敏感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