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後臺收到這樣一條粉絲的私信:
"
「簡曼老師,我從小到大都特別善於察覺別人情緒的變化。
不管是家人,朋友,老師還是領導,只要他們情緒有一點點反常,我就能捕捉到,即使周圍其他人都沒有察覺出異樣。
而且,我不僅能感受到他們的情緒,還會深受這些情緒的影響,自己的情緒也會跟著反覆。這是為什麼呢?」
"
想對這位粉絲說,其實我周圍也有很多朋友有著同樣的困擾。
對於這些人而言,生活中不僅需要承擔自己的情緒,還需要額外肩負一份別人的情緒,有時想要視而不見,卻關不上自己的內心,依然會敏感地做出反應。
其實,「敏感」是人的一種正常的人格特徵的維度。因為它並不是兩個極值,即不是簡單的「敏感」或「不敏感」,而更像是一個變化的區間。
我們所在意的敏感,正是一種敏感程度較高的體現,也就是高敏感。
在相同的刺激下,高敏感人群會比其他人感受到更多的波動和變化。他們容易:
被過多的外在信息和情緒過度刺激,導致內心承受更多的痛苦、壓力、焦慮和其他情緒反應 ;
能夠更好地同理他人的情緒,因此他們也更容易受到他人情緒的影響,使得別人的情緒成為自己的負擔;
社會壓力大,例如認為他們是神經過敏、不合群、不正常的,給他們帶來很多負面的刻板印象。
以上這些確實會對日常生活產生一定程度對困擾,但換個方向看,高敏感也是一件好事。
高敏感的優勢
高敏感的人擁有更敏銳的感知,通常能夠察覺到一般人很容易忽略的細節。
高敏感的人對自己和他人對情緒都十分敏感,因此更容易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也能和他人迅速產生共情,能理解他人的感受。
高敏感的人更具有創造力。研究顯示,許多作家、畫家、音樂家等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都被發現是「高敏感」的人。
由此可見,高敏感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並不全是負面的,我們完全可以在高敏感帶來的「困擾」和「優勢」之間,找到生活的平衡點。
那麼再來看看,為什麼我們會變得這麼敏感呢?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源於原生家庭的影響。通常都是因為父母對孩子需求的不滿足。
在以前的教育裡,父母們普遍怕對孩子太溺愛,提倡挫折教育、棍棒教育,他們怕把孩子寵壞了。
所以,一旦孩子想要一個東西,父母不會直接滿足孩子。
要麼說孩子不懂事,藉此說他們工作的辛苦;
要麼就是和孩子談條件,比如說考試成績到多少分就給他。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並不會得到充分的滿足,他們會逐漸變得懂事:壓制自己的內心需求,不向父母提要求。
可這種教育帶給他們的,並不是父母以為的內心強大,而是讓他們心裡有一種匱乏感,他們不相信會有人無條件的愛他,逐漸變得敏感。
綜上,應對高敏感的最佳辦法就是從原生家庭的影響中走出來,建立新的機制:
應對高敏感
了解那些最容易觸發自己的敏感的事物,並為此積極地應對,從而避免自己受到過度的刺激。
比如,在人際交往中,有些人對拒絕更敏感、有些人則對忽視或者批評更敏感。
你需要了解那些最容易觸發自己的敏感的事物,掌握應對這些事物對自己造成的刺激,儘量避開或者解決這些刺激。
將高敏感帶來的優勢發揮出來,就能夠讓自己有所提升和成長。
比如,發揮共情優勢或者創造力,對細節的敏銳性等等,化「短處」為「長處」,實現自我成長。
曾經有一個網友寫過這樣一句話:
"
有一些人是透過一種濾鏡看這個世界的:
在這個濾鏡的作用下,他們看到的世界有著更高的對比度和更高飽和度。因此他們一直是用一種更生動、更激烈的方式感受著這個世界。
"
這種更加激烈的代價,很多時候不是由自己選擇的。
但有更激烈的痛苦也能感受到更強烈的喜悅;看見更多的醜陋,也能看見更多的美好。整體看還是值得的。
不總是非常興奮的幸福,也依然是一種幸福。你覺得呢?
快來關注我的公眾號,一起學習更多有趣、有料、有用的心理學知識
下面是我的視頻號,定期直播,每天給大家分享心理學乾貨,快來關注吧
發現「在看」和「贊」了嗎,戳我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