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孤僻?家長不要焦慮,這可能是「高敏感兒」的表現

2020-11-25 硬核媽媽

「本文為小賢爸爸育兒原創作品,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美國心理學家Elaine N.Aron在《The Highly Sensitive Child》一書中提到:高度敏感是一種先天個性,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且從出生開始就已經存在,人群中15%-20%的孩子具有這樣的個性。

高度敏感的個體對周圍環境的關注度要高於常人,在工作中喜歡深思熟慮後再實施,雖然這會降低決策的速度,這種三思而後行的習慣可以使他們減少犯錯誤的概率。且「高敏感兒」賦有更強的「同理心」,並且對細節刺激更為敏感,具有創造力

01.一對雙胞胎的不同反應

年輕媽媽小林這天晚上給兩個兒子洗漱完後,想陪孩子們玩一會在睡覺,結果可能這段時間自己帶著雙胞胎太過辛苦,情緒比較低落的哭了起來。一開始,兩個寶寶看著媽媽揉眼睛,一位媽媽在跟自己玩什麼遊戲,過了兩分鐘才後知後覺的媽媽在哭。

這時,還不會走路的哥哥爬到媽媽面前,艱難的站起來給了媽媽一個擁抱。用行動安慰著媽媽。

而弟弟坐在原地,默默地抹眼淚。

小林說:「哥哥的性格比較外向活潑,弟弟就比較膽小、害羞、有些孤僻,沒想到兩個孩子的性格比較兩極化。比如說我理髮回來,總是弟弟最先發現我剪頭了,指著我的頭髮『啊、啊、啊』的叫。」

小林有些擔心弟弟的性格太過敏感、孤僻、害羞,怕對孩子的社交有影響。

小林媽媽不需要太過焦慮,弟弟雖然表現得內向、敏感,但這恰恰也表現了弟弟心思細膩、思考更謹慎等優勢。在心理學中,弟弟的這種特質被叫做「高敏感兒」。

02.高敏感兒的四個特徵(DOES)

艾融博士通過長達20年的研究,提出了符合以下四個特徵的個體才是高敏感兒和高敏感族。

(一)深度處理(D: Depth of processing)

這一特徵的孩子對一些細微的變化表現得非常敏感,比一般人更容易接收到刺激,對於收集到的信息能夠比同齡人做到更「深度」的處理

常見特徵:

①通過觀察大人多的話,偶爾會似懂非懂的說一些超出年齡的話。

②不能武斷的下定義,總是會思考各種可能性,做決定很慎重。

③更容易提出接近核心的銳利問題。

④因為在採取行動前會謹慎仔細思考,因此會非常花費時間,常表現出優柔寡斷、容易困惑、內向、膽小。這是因為他們的 內心正在深度處理信息。

⑤有幽默感

(二)容易過度接受刺激(O: being easily Overstimulated)

德國學者Friedrich Gerstenberg對高敏感族容易過度接受刺激的情況進行過研究。

實驗要求被試注意觀看顯示屏幕上緊密排列的字母E,判斷出其中是否夾雜了字母F。讓被試進行些許難度的認知作業,來從中比較接受刺激的程度。

實驗結果顯示,高敏感族比一般人做出正確判斷的時間更短。但這也使高敏感族的人在做完實驗後要更顯疲憊

你會發現,高敏感族的人在參加活動或外出時,會更容易疲憊和慢慢失去精力,最後可能會提出回家,不要誤認為他們不合群,其實他們有認真參與其中,只是因過度接受刺激而感到力倦神疲。

▲常見表現:

①會過度在意天氣氣溫、是否碰到髒東西、衣物是否整潔、穿什麼鞋子。

②不喜歡驚喜。

③當備受矚目或測驗能力時,容易法湖不出真實實力。

④比較怕疼。

⑤若過度興奮,晚上容易睡不著覺。

(三)情緒反應大、尤其是同理心很強(E: being both Emotionally reactive generally and having high Empathy in particular)

檔孩子非常喜歡的玩具壞了,或寵物離世,可能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但孩子還是會時常傷心難過,甚至哭泣。

日本的臨終關懷醫生森津純子,將這種高於一般人的同理心比作「音叉」。任何人都有與別人情緒產生共鳴的「音叉」,區別在於個體的音叉的大小、功能和數量的不同。

若一般人對「快樂、悲傷、恐懼、愉悅……」等情緒的反應看作是10支小音叉,那麼高敏感族的人可能擁有約1千~1萬支的大音叉。(出自《子供の心の悩みと向き合う本》中譯:正視孩子心理的煩惱)

(四)能敏銳察覺細微刺激(S: being aware of Subtle Stimuli)

高敏感的人對感知覺的刺激高比一般人敏銳,如細小的聲音、淡淡的氣味、事物的細微變化等,一般人察覺不到的小細節,高敏感族都會很在意

關於這一特徵,艾融博士表示:一些人的感覺器官比較敏感,但大部分人並不是感覺器官反應過度,而是情緒反應大、思考程度更廣,因此比較容易察覺細微之處。這也是與E很難區別的地方

這也是,在日常生活中,高敏感兒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總是會產生敏感反應的原因。

03.「高敏感兒」常常被人貼標籤

通過上述高敏感兒的特徵,不難發現這類孩子的特徵是非常明顯的。如膽小、內向、孤僻、難搞、害羞等,敏感的孩子們常常會被人貼上這類「標籤」

因為這類孩子神經比較敏感,總是會被周圍些微的不適搞得拘謹不自在。

我們家小賢就是「高敏感兒」,比如給他穿襪子,是一定要分左右腳的,如果穿錯了就會很沮喪,並且非常執著,一定到左右腳穿對了才能下地、穿鞋,有時時間匆忙,襪子腳後跟穿得有些扭,孩子也是一定要調正的。

後來小賢自己會穿衣服了,總會看到孩子坐在床上拿著一隻襪子認真觀察襪頭,然後非常認真地穿好襪子,並認真調正襪子。

再比如小賢不喜歡吃豆類,燉豆角不吃裡面的豆子,燉土豆也不吃,西瓜絕對不吃沙瓤的。

我問他:「為什麼不吃豆子?」小賢:「豆子的口感不好,想沙子,磨嘴。」

賢爸曾一度給小賢貼上了「矯情」、「強迫症」的標籤。挑食也不找一個好一點的藉口,這些食物口感是有些沙,但還不至於磨嘴啊!

但小賢是吃土豆片的,不過在吃土豆片的時候小賢也很「熊孩子」,經常把土豆片認認真真的、整整齊齊的咬一圈才,然後非常自豪的給他媽炫耀「看!我修剪的土豆片圓吧!」每每這時候賢爸都在小賢身上看到了「匠人」的氣質。

但是賢媽會說:「能不能好好吃飯,一片土豆片你吃了十分鐘。」之後賢媽每次發現小賢有此類創作的時候,都將其扼殺在搖籃裡。

後來看了伊萊恩·N·阿倫的《天生敏感》一書,才知道,小賢不應該被「矯情」和「強迫症」這些標籤所定義,小賢只是對事物比一般的還要敏感。

後來賢爸和賢媽商討後決定我們應該尊重孩子,包容孩子因為「高敏感兒」所帶來的一些「缺點」,不去強迫小賢改掉思考細膩、反應敏感等問題,孩子已經因為這樣的特質而變得辛苦,我們希望可以幫助小賢適應、緩解這一特質所帶來的超負荷

賢爸小結

其實高度敏感的孩子在群體中還是佔少數的,但很多家長、老師並不了解一些被他們貼上「矯情」、「內向」、「敏感」的孩子屬於「高敏感兒」。

因此包這些當作是孩子的缺點和社交障礙來強制克服。而這些對被「誤解」的高敏感兒來說是一種傷害,是孩子以後對於嘗試更加膽怯和抗拒,對被糾正的事變得更加敏感

其實恰恰相反,「高敏感兒」在成長中要比一般同齡的孩子思考更謹慎、做事更細緻、洞察力優異,他們的敏感特質會讓他們察覺、收集到更多的信息,加上更加精細的處理,都是孩子在今後的發展中的優勢。但家長的教育決定了孩子的優勢是否會被誤導,變成劣勢

相關焦點

  • 「高敏感兒」太過玻璃心?錯了!那是孩子「高天賦」的表現
    表妹就說"不要哭啦,一點點小事就哭,我現在就去買。"後來表妹和我說,妞妞有點矯情,常常為了一點小事哭,挺擔心她以後會脆弱。我聽了搖搖頭,並不這麼認為,就告訴表妹,妞妞是極具天賦的,因為她對周圍事物有很強的察覺力,這就是"高敏感兒"獨特的一面。
  • 不是難搞、膽小!4指標,讀懂『高敏感』孩子的心
    你的孩子很容易感到驚嚇、愛哭,或往往會『想很多』?別為孩子這些表現貼上負面標籤,或許,他只是擁有高度敏感的特質。然而,該怎麼判斷孩子是否屬於高敏感一族?父母本身是高敏感的人,可能更容易察覺到孩子的敏感特質。
  • 孩子智力低下,有這幾種表現,家長不要大意!
    像這的擔憂,很多家長都存在,當寶寶出現異常現象,而家長因為對病症的不了解,會出現焦慮,急躁,那麼,孩子智力低下的表現有哪些,作為孩子家長了解多少呢?1.餵養困難:雖然孩子剛出生時,除了吃就是睡,很難看出來寶寶有異常現象,但是如果智力低下的孩子家長,仔細觀察,也能看出來,智力低下的孩子,一般吃奶時會很困難,這些寶寶不會本能的去吮吸乳汁,在家長引導下也學不會,,另外還有的經常吐奶,流口水,這可能是大腦的神經系統受到了損傷。
  • 孩子的這些表現,有可能是厭學症在作怪,家長該怎麼辦?
    不肯到學校去,有時會以頭痛或生病為藉口,拖延上學時間,這種情況往往讓家長頭疼不已,擔心孩子耽誤學業,但又不能硬讓孩子去,萬一造成更大的傷害可怎麼辦… 對上學更抗拒的孩子還可能表現出明顯的厭學症狀,比如頭痛、噁心、沒有胃口、心跳過速等,這些症狀在孩子不去學校的時候卻會神奇地不治而愈。
  • 高敏感孩子怎麼養?做好這4點,媽媽再也不擔心他的成長
    你見過這樣的孩子嗎?第一次去別人家裡玩兒,凳子還沒坐熱就嚷嚷著讓媽媽帶他回家;遇到新的玩的項目,他需要仔細的觀察好一陣子才會加入進去;別的孩子需要大人提醒別爬那麼高別在大街上跑,這類孩子不需要你提醒,相反他們有無數的擔憂要提醒家長。
  • 孩子的「不合群」行為,家長可巧用5個方法調整,改變孤僻性格
    他們性格孤僻,獨來獨往,平時好友親戚基本不往來。很多人都以為他們是長大才變成這樣,實際上,很多人的不合群是從小開始的。案例分析相信很多家長都看到過這樣的孩子,在班級裡老師讓孩子自由活動的時候,一群熱鬧的孩子周圍,總有幾個形單影隻的孩子默默地坐在那裡。
  • 孩子有這3種性格表現,家長不要順其自然,趁早糾正孩子才能更好
    現在是男女平等的時代,孩子有這3種性格表現,家長不要順其自然,趁早糾正孩子才能更好!性格軟弱、自閉性格軟弱的孩子習慣逆來順受,經常會被欺負,不要低估小孩子的殘忍。校園欺凌的新聞裡,很多小孩子欺負同齡人的手段是成年人都為之震驚的,如果孩子不反抗,只會讓欺凌者變本加厲。孩子性格自閉不擅長傾訴的話,則會讓這種情況惡化,到時候,孩子求救無門,只能在內心痛苦直至心理扭曲。
  • 孤僻敏感愛幻想?你不是怪胎,只是一類特殊的「高敏感人群」
    除了兒時那個願意聽他幻想的鄰居阿姨外,他唯一的朋友是自殺互助小組的一男一女,他們一個自稱能靈魂穿越到未來,一個想寫小說,他們大概是唯一認真傾聽他的靈魂並相信他的人。02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在艾略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總之,我有。我疲於周旋在各色的人中間,因為他們極力隱藏那些負面情緒,總是能輕易地讓我感知到,這讓我覺得很累。
  • 考試前的晚上睡不著覺怎麼辦,不要焦慮,家長幫你調整作息
    上次我嘮叨了一下家長要怎麼幫助孩子克服焦慮的心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學習到呢?孩子要是出現焦慮心理的話,當家長的殼千萬不能著急,一定要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用自己的態度來讓孩子的心理慢慢回到正軌。出現焦慮心理的孩子大部分是因為成績不理想又想考好把自己搞得這麼的焦慮。你不能再去批評他了,這是不可以的。你要鼓勵孩子跟他說,要用平常心來面對。
  • 孩子理解能力差,這是邏輯思維能力欠缺的表現,家長別忽視
    逗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腦子轉換的慢,總被家長誤以為是孩子腦子笨,孩子生下來都是一樣的,都是平等的,之所以後來出現的各種各樣是因為後天的環境和教育不同,而孩子出現的這種現象不是孩子笨,是孩子邏輯思維能力欠缺的表現,家長應該重視起來,增強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 孩子被訓斥後如果是這三種反應,很可能是性格上的缺陷
    大多數的孩子都比較調皮搗蛋,容易犯錯,而父母們也一般會忍不住去訓斥他們。但是,當父母在訓斥孩子之後,如果孩子是以下幾種反應,那家長就要特別注意了,很可能是性格上的缺陷。1.被訓斥後不會傷心或者大哭孩子們在小的時候,如果因為自己的錯誤受到父母的訓斥,都會表現出傷心的情緒,很多小孩會因此大哭起來,這都是正常的表現。孩子內心的委屈與難過的情緒需要得到宣洩和安慰,在父母面前大哭是最有效的方法。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較差,內心的傷心會毫不保留的展現出來。當家長發現孩子在你面前大哭的時候,不應該去制止他們哭泣的行為,而是應該讓孩子充分宣洩自己的情緒。
  • 小學家長的焦慮源自何處?
    作為一名小學家長,孩子的一年級和二年級第一學期,我的焦慮感極強。儘管我不斷調整心態,但問題始終不能夠得到徹底解決。直到現在,我終於把幾方面促成家長焦慮的因素拼湊完整了。一、周邊家長釋放的焦慮感這方面的不是我出問題的地方,但這是不少家長出問題的地方。
  • 家長「不準」的口頭禪,要不要破?爬樓梯實驗:教你做不焦慮家長
    孩子2、3歲,非常愛說「不要不要」;一天到晚纏著你問問題;不配合你為他們穿衣服;不肯安分地坐在小椅子上;踮著腳夠高處的物品;自己不肯走路非要你抱著,急於施展新能力的他們非常難對付。2、3歲的孩子,能有多頑皮?|「不要不要」的口頭禪怎麼破家長口裡的「不準」、「不行」,也會隨著孩子的「不要不要」的增加而增多。
  • 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大多都有這3種表現,家長別再輕視了
    身為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如果孩子出現了這3個表現,說明孩子的心理不健康,早發現早引導。一、經常吵架孩子和父母吵架可能是親子之間的不理解造成的,如果孩子經常和父母吵架,這是孩子心理的消極情緒的一種發洩,表達自身的不滿,會破壞親子關係,產生隔閡,嚴重的孩子甚至會出現叛逆,做出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的行為。
  • 李玫瑾:孩子有這3種表現,說明「情商低」,家長6歲前培養還不晚
    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很簡單的,但是關於情商上面的培養父母做的遠遠不夠,最終導致了孩子膽小、社交能力差、自卑、脾氣暴躁等等。 可能大家都聽過這樣的一句話:一個人的成功只有20%來自於智商,80%是由其他因素決定,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情商。情商甚至可以決定了一個人智商的發揮水平。 其實,所謂的情商主要是指「情緒智商」,主要表現情緒、抗挫折能力、意志力,情感等等,這更是一個孩子必須具備的品質。
  • 孩子的這些表現,有可能是專注力不足(ADHD)!
    不過,只要老師及家長配以適當的協助及訓練,是可以幫助ADHD孩子改善學習態度及自我協調能力的。焦慮障礙和學習技能障礙等。 成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這並不是指成人後才出現症狀,而是指兒童青少年注意缺陷障礙延續到了成人階段。除了具有上述兒童期主要臨床表現外,還會有持續性活動過多、情緒不穩等症狀,嚴重者還可能表現出反社會人格障礙等,嚴重影響其學業、工作、社交、婚姻等社會功能,並已逐漸成為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
  • 還在為孩子幼升小焦慮的家長看過來
    過去的半年,各位家長,你們家的神獸寶貝還好吧?一場疫情,讓孩子們停課停學,也給家長們帶來不少焦慮。都讓家長們焦慮滿滿……不賣關子,疫情過後,想給孩子找一所不焦慮,有溫度的學校?「同樣一個老師,同樣的教學方法,老師同樣竭盡全力,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得100分,有的卻不能達標呢?」「每個孩子的學習接受程度不一樣,學習狀態不一樣,學習效果也不一樣,這是為什麼呢?幼小銜接是家長和孩子必須跨越的兩種生活形態,你的孩子準備得如何?有時候家長往往注重物質和知識的準備,忽略了孩子內在的心理和能力的準備。」
  • 孩子的這五種行為,會讓家長很頭疼,但別制止,這是他聰明的表現
    可以看到,孩子無意中表現出來的一些舉動,恰恰說明了他的智商較高。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有一個聰明的孩子,其實很多孩子在幼兒時期就已經表現出一些特徵來,只是家長沒有發現而已。 下面就來談談,什麼樣的表現說明了孩子的智商不凡?家長又該怎麼做才能好好利用這種天賦呢?
  • 若孩子有3種怪異舉動,家長不要制止,或是高智商的表現
    現在的家長除了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外,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比較優秀,因此現在的家長特別注重對孩子能力的培養,希望自己的孩子更聰明,可以超越別人,這樣家長臉上也會更加有光。一些家長判定自己孩子是否聰明的方式,通常就是看孩子的學習成績,其實這未免有點太單一,孩子平時的一些舉動也能體現出孩子是否聰明。有時候孩子甚至會有一些怪異的舉動,這時候父母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太調皮或者是有多動症,其實,這或是孩子聰明的一種表現。
  • 孩子睡覺說夢話,又哭又笑,「睡眠規律」在作怪家長了解這些改善
    抱起孩子容易把孩子吵醒,但是不管不問又擔心孩子睡不踏實。晚上的時候也能夠看到孩子有這樣的表現,鄰居對此有些擔心。很多寶媽都會發現孩子有說夢話的習慣,即使孩子不具備語言表達的能力,但是孩子還是會咿咿呀呀的說夢話,有時候孩子還會一會兒哭一會兒笑。這時候家長們傾向於安撫,但是很多時候父母的安撫反而讓孩子從睡夢中驚醒。其實孩子有這樣的表現是正常的,這是因為睡眠規律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