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準」的口頭禪,要不要破?爬樓梯實驗:教你做不焦慮家長

2021-01-15 右右細毛和爸媽

孩子2、3歲,非常愛說「不要不要」;一天到晚纏著你問問題;不配合你為他們穿衣服;不肯安分地坐在小椅子上;踮著腳夠高處的物品;自己不肯走路非要你抱著,急於施展新能力的他們非常難對付。2、3歲的孩子,能有多頑皮?|「不要不要」的口頭禪怎麼破家長口裡的「不準」、「不行」,也會隨著孩子的「不要不要」的增加而增多。

基本安全保障和吃、睡、禮儀規則還是需要,「這媽媽小小年齡,管孩子規矩真多!」從小懂規矩,越長大越有用但其他的是不是也「不準」呢?我們是不也要束縛住孩子的手腳,繼續焦慮下去呢?

01家長的「不準」,對孩子成長來說有多可怕

第一,你的「不準」,讓孩子膽小怯懦

門球場,孩子好奇,想靠近看看。奶奶一把抱開,還一邊騙孩子:「你看那牌子上寫了字的:小朋友不準進來」。

無奈一起玩耍的我家雙胞胎,已經進入門球場了,還各自找了把椅子坐下,饒有興致地看爺爺奶奶打球。我不想去阻止。

這奶奶實在沒辦法,問我:「門球不會打到孩子吧?」

我沒有正面回答,只轉身告訴我家雙胞胎:「寶貝,爺爺奶奶打的這個叫門球,速度很慢的,球也比較低,不會傷害到你們。但是我們沒穿專業鞋子,就不要進入球場內,在這看臺看就好啦,好嗎?」

那個孩子也想坐看臺上,他奶奶說:「髒死了,不要坐這裡,會生病。」孩子最終被他奶奶拖走了,依依不捨看著我家雙胞胎。

安全和健康問題,確實需要顧及,但是有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可怕呢?

你的「不準」,讓孩子害怕,怕髒、怕危險,最後可能對人也會害怕吧。

第二,你的「不準」,在破壞孩子的天性

細毛有天突然撕下了一頁紙,是他的塗鴉本,正反面都寫滿了。然後他撕碎,聽著撕扯的聲音,非常開心。開始一頁一頁撕了半個本子。右右在一邊看著,也加入了撕紙遊戲。兩個人玩得無比嗨。

我媽看了急了:「不準撕」。

我說:「沒事,你們撕。娭毑(外婆)是要你們待會自己收拾桌子,自己掃乾淨,倒垃圾桶,可以做到嗎?可以的話,媽媽允許你們繼續玩。」

孩子都點頭同意。最後也確實和我一起收拾乾淨了。

已經用完的本子,不是報紙、不是書籍,換種玩法,又何妨?

你的「不準」,在壓抑孩子那跳躍的靈魂。

第三,你的「不準」,在「培養」孩子的懶惰

我家雙胞胎1歲11個月時,就要吵著和我一起洗碗,我讓他們一起洗。搭個凳子站著,夏天,換個衣服的事情,洗衣機一攪就好。兩個小夥子幹得有模有樣。

當時我父親是強烈反對的,怕割傷他們的手,怕水弄溼衣服要換。但是孩子一直沒弄傷過,他們自己也很小心。衣服倒是會溼,但是夏天及時換一下就好,沒那麼容易感冒。孩子把做家務當娛樂了,怎麼不行不好不準呢?

以「孩子太小」、「孩子要做功課」為理由,不讓孩子參與家務,你的「不準」,養出了一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讀書郎」。可在現在的家庭中,以及他將來的家庭生活中,會不會低能、不能自理、手忙腳亂,或者變成懶惰到底了呢?

第四,你的「不準」,在破壞孩子的創新能力

右右、細毛自己發明了新遊戲,把一個塑料盒,放在對著房間的窗臺上當「籃筐」,把氣球往裡面拋。「籃筐」倒了,知道踮腳去扶正。

開始長輩不準孩子這麼玩,覺得籃筐、籃球都有。

但是我覺得,孩子怎麼玩,只要自己高興,不會傷到自己,不會傷到別人,不會太破壞家裡物品就好了,不是嘛?你口中的」不準」,孩子眼裡不有趣,還真的在抹殺孩子的創造力。

你的「不準」,其實都是你的焦慮: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弄髒自己、弄髒家裡。你的焦慮,不但不能幫到孩子,還會讓自己和孩子都越來越不快樂。

02家長不要被自己的「不準」所綁架,學會不焦慮

家長最焦慮的問題,莫過於「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美國耶魯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的阿諾·格塞爾博士(Dr. Arnold Geisel)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雙生子爬樓梯實驗,主要研究「外在因素是否會影響嬰兒行為的提前發展」。

當一對46周大的同卵雙胞胎嬰兒都還不會爬樓梯時,格塞爾博士等人對其中一個開展了為期6周的爬樓梯訓練。6周訓練結束後,那個嬰兒果然可以順利地爬樓梯了。與此同時,另一個完全沒有接受任何訓練的嬰兒,在6周之後也可以爬樓梯了,而且爬得和他那個受過特別訓練的兄弟一樣順利。類似的結果也在其他實驗中得到證明。

可見,教育訓練和孩子的自然成長都會使得孩子獲得某項能力,獲得的時間點和獲得能力的效果也完全一致。也就是說,孩子能力的發展不會因為教育訓練而提前獲得——我們無法使孩子的發展加速。

孩子總會長大的。家長不要被自己的「不準」所綁架,學會放鬆下來。只有父母不焦慮,孩子才能更快樂。

03結語

作為家長,在安全、基本禮儀的基礎上,少些「不準」,少些焦慮。孩子更快樂,自然也會更好發展。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作者已籤約「維權騎士」、「百度授權」,侵權必究。

@右右細毛和爸媽3歲雙胞胎男孩家庭,爸媽說故事,輕鬆趣味育兒,家庭共同成長。爸爸IT男,項目管理師,善於篩選育兒知識,去偽存真;媽媽人力資源管理師,曾經職場,如今全職,一定最懂你的心。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孩子會走路,但上下樓梯總是手腳並用?家長需了解視崖實驗
    你以為孩子不敢爬樓梯是因為肢體不協調,不具備爬樓梯的能力嗎?這樣想你就錯了!是因為他們內心不敢去嘗試,有些孩子已經學會了走路了,但是他們看見樓梯仍然表現得很恐懼,行動緩慢,甚至是倒著爬,這是他們大腦意識到前方不是不平坦,繼續走過去具有一定危險。 但是不是擁有了深度知覺,就能夠順利的爬樓梯,不會摔倒呢?很明顯並不是這樣的,孩子在下樓梯的時候,家長仍需要保持足夠的警惕,畢竟孩子年幼,相關能力和經驗不足,仍然有一定的危險存在。
  • 格賽爾雙子爬樓梯實驗:早教不是越早越好,小心對孩子揠苗助長
    在心理學界,科學家格賽爾曾做過一個研究"超前教育"的實驗——格賽爾雙子爬樓梯實驗,研究表明:早教不是越早越好,扭曲的成長規律對孩子而言是苗助長。一、 格賽爾雙子爬樓梯實驗:早教不是越早越好1、格賽爾雙子爬樓梯實驗作為心理學專家和兒科醫生,格賽爾博士是兒童發展研究領域的先驅,其最出名的學術成果之一就是"格賽爾雙子爬樓梯實驗",具體的研究模式是雙胞胎在不同的時間內學習爬樓梯的過程和結果。
  • 會走路的寶寶下樓梯,為何總是手腳並用倒著爬?視崖實驗了解一下
    有時面對寶寶那些膽小的反應,做父母的總是又氣又笑,隱隱又有些擔憂。比如孩子對空間不同程度的認知,會引導他們做出各種各樣的奇怪行為。面對比自己身高更高的阻礙,擔心撞到頭,他們也會趴到地上爬過去;或者寬度足夠的入口,孩子也猶猶豫豫不敢動;下樓梯時媽媽抱著、牽著、扶著扶手,也覺得害怕,定要大哭一場。
  • 為什麼會走路的寶寶下樓梯,總是手腳並用地爬?視崖實驗了解一下
    但是看到孩子一直徘徊不動,最後甚至要手腳並用去倒爬時就會哭笑不得,為什麼這些事情在孩子眼裡看起來就會那麼的困難呢?其實孩子會出現這樣的一種反應,是因為大部分的孩子爬樓梯的方式,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的變化,在前期的時候都會採用手腳並用的方式去攀爬。
  • 從數學大V賊叉《不焦慮的數學》,講普通家長怎麼教好數學
    但是後面我寫不下去了,因為實在是太難為我了。畢竟我不是專業寫數學教學的,而且我還要考慮讀者的數學水平,要寫得通俗易懂,又做到容易操作。最重要的是,家長自己要能看明白,然後才能教好小朋友嘛。我開寫之前,是做了認真研究的,看了一年級數學教學大綱的要求,還有涵蓋的所有內容。如果我有心力寫,肯定是能寫好的,寫到高中都沒問題。但是,這樣沒有太大意義。
  • 雙生子爬樓梯實驗告訴你,別再踩雷區了
    "你是不知道這家機構有多受歡迎,你要晚了可就選不到好班了!"我卻搖了搖頭:"寶寶還小,不適合上這些培訓班。"二姨"痛心疾首"地擺了擺手:"別人孩子從娘胎裡就開始各種胎教,2歲就送到興趣班裡,現在一身的才藝,別以為還早,你都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
  • 考試前的晚上睡不著覺怎麼辦,不要焦慮,家長幫你調整作息
    上次我嘮叨了一下家長要怎麼幫助孩子克服焦慮的心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學習到呢?孩子要是出現焦慮心理的話,當家長的殼千萬不能著急,一定要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用自己的態度來讓孩子的心理慢慢回到正軌。出現焦慮心理的孩子大部分是因為成績不理想又想考好把自己搞得這麼的焦慮。你不能再去批評他了,這是不可以的。你要鼓勵孩子跟他說,要用平常心來面對。
  • 李永樂上過北大、清華,現人大附中老師,一句話說破家長焦慮
    昨晚看了李永樂老師和幾個老師的直播對話,講到教育孩子的問題,其中談到「雞娃」,家長為了讓孩子學得更好,將來有立足之地,不斷催促孩子的焦慮家長。家長為什麼焦慮孩子?我們看看周圍的家長,不管從事什麼職業,有一個普遍共同點就是對孩子教育的焦慮。
  • 小學家長的焦慮源自何處?
    接孩子的時候,家長們聊天的內容多半脫離不開孩子的學習。而討論的其中一個導向便是已經在外邊報了班的孩子家長向其他家長釋放優越感,販賣焦慮心理。還沒有報班的家長就會從焦慮轉向考慮報班。這種焦慮情緒何時能消除呢?在成功報班後就消除了。可以說,這是比較初級的焦慮情緒。
  • 少兒編程有多火,中國家長就有多焦慮
    小劉夫婦花了80萬開了一家編程貓的加盟店,編程貓承諾要給加盟商做老師培訓、店面推廣,結果他們什麼也沒等到。 而就在門店自力更生、剛有點起色的時候,編程貓還要跟加盟店搶生源。
  • 孩子要不要超前教育?一個實驗告訴你,危害也許10年後才知道
    孩子要不要超前教育?一個實驗告訴你,危害也許要過很長時間才會發現。尊重孩子天性曾經有這樣一個實驗,訓練一對同卵雙胞胎爬樓梯,之所以選擇同卵雙胞胎,是因為他們之間的差異比較小,彼此更相似。其中一個孩子在第46周的時候開始練習,另一個在53周的時候開始練習,他們都在第54周停止。結果在考核的時候,只練習了兩周的孩子表現比練習了8周的孩子結果還要好。
  • 格賽爾「雙生子爬梯實驗」告訴你答案
    ,經過一番「家庭會議」討論之後,很多家長就會否定這個結論了,因為他們發現孩子的爸爸或媽媽在11個月就已經能走路了,過完周歲生日時早就能滿地走了,於是大家的討論再一次回到原點——我家孩子為什麼這麼晚還不會走路呢?小魚老師在這裡介紹一個教育學上著名的格賽爾「雙生子爬樓梯」實驗會給你們帶來一些啟發。
  • 高考臨近家長要注意這些事「考前症候群」這樣破
    原標題:「考前症候群」怎麼破距離高考僅剩8天時間,炎熱的天氣、時間的壓力、家長的關注,再加上飲食不當等因素,使得中高考的「考前症候群」成為每年的流行病。而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高考時間推遲到7月進行,考生和家長們承受的壓力不言而喻。
  • 楊東平教育洞察:為什麼中國的家長這麼焦慮?
    我是楊東平,非常高興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些教育的主題,今天我們要談的是為什麼中國的家長這麼焦慮。 中國式焦慮的特點和類型 如果我們要用一個詞來形容中國教育的現狀,我想那就是焦慮了。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身邊的很多人都對教育非常焦慮。學生焦慮、家長焦慮、老師焦慮、校長焦慮,這種焦慮是整體性的。
  • 還在為孩子幼升小焦慮的家長看過來
    幼升小自己要如何配合? 我家孩子白紙一張,要不要報個幼小銜接的培訓班?都讓家長們焦慮滿滿……不賣關子,疫情過後,想給孩子找一所不焦慮,有溫度的學校?「每個孩子的學習接受程度不一樣,學習狀態不一樣,學習效果也不一樣,這是為什麼呢?幼小銜接是家長和孩子必須跨越的兩種生活形態,你的孩子準備得如何?有時候家長往往注重物質和知識的準備,忽略了孩子內在的心理和能力的準備。」
  • 家長是最大的「房奴」!天價學區房的背後,隱藏了怎樣的教育焦慮
    影片中拉吉夫妻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就獲得優勢,接受最好的教育,爬上更高的階級,同樣費盡心力要將女兒送進名校。他們舉家搬到昂貴的學區房,又在經歷走後門、找中介、賄賂校長無果後,全家入住貧民窟扮演窮人,爭取「貧窮家庭」抽籤享受入學名校的機會。媽媽米塔反覆強調,「女兒進不了好的學校,她自甘墮落、自暴自棄、自毀前程的機率便會放大。」她要努力把負面可能性降到最低。
  • PS-磷脂醯絲氨酸|「拯救」比娃還焦慮的家長
    孩子說:焦慮的爸媽,好像隨時爆炸的氣球。宅家陪娃,每天的心情就像過山車,焦慮正在吞噬著陪娃的家長們,你是否也位列其中?家長甲:剛剛被兒子氣得心臟病都快犯了,一讓寫字他各種抓狂,一讓背書各種不會,關鍵還在玩,光知道發脾氣說不會,就是不知道開始學習,天天雞飛狗跳。家長乙:每天寫作業上演情深深雨濛濛的哭戲,勸一個小時,硬是不寫,我都哭了。
  • 孩子最怕「輸不起」?聰明家長這樣做!
    「孩子做什麼事都爭強好勝,就怕自己輸,要是學習上爭強好勝還好,但是孩子經常不光是在學習上爭強好勝,在一些小事上也特別爭強好勝,連吵個架都會分出個輸贏來,特別想做說最後那句話的人,為了一個小比賽、小活動的輸贏,孩子動不動就回家哭或者不吃飯了,好長時間還耿耿於懷,孩子爭強好勝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 幼兒園階段即開始瘋狂培訓 誰製造了家長的教育焦慮
    原因是同班同學一個雙休日要上兩小時奧數課、1小時桌球課、兩小時英語課、兩小時語文課,而她的女兒只是學學鋼琴跳跳舞,順便在線和外教聊聊天。」黃小玲說,「我只能勸她淡定,然而,這淡定又談何容易。反正我不能讓我的孩子『被秒』。不可否認,像我好友這樣『被焦慮』的家長不在少數,而瘋狂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的家長才是現在的主流」。
  • 已經會走的孩子,為啥總是「倒著下樓梯」?視崖實驗了解一下
    有時面對寶寶那些膽小的反應,做父母的總是又氣又笑,隱隱又有些擔憂。比如孩子對空間不同程度的認知,會引導他們做出各種各樣的奇怪行為。比如已經會走的孩子,卻總是「倒著下樓梯」。已經會走的孩子,為啥總是「倒著下樓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