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寶寶是件考驗耐心的事,成長中的他們對許多稀鬆平常的事物,都充滿未知的恐懼。有時面對寶寶那些膽小的反應,做父母的總是又氣又笑,隱隱又有些擔憂。
比如孩子對空間不同程度的認知,會引導他們做出各種各樣的奇怪行為。
比如已經會走的孩子,卻總是「倒著下樓梯」。
已經會走的孩子,為啥總是「倒著下樓梯」?視崖實驗了解一下
這是1960年由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為研究深度知覺設計的實驗,在BBC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裡又被搬上銀幕,被更多家長了解。
事實上,從孩子能爬會走之後,家長就一直存在這樣的疑慮:如果孩子遇見危險,比如站在高處,他們能不能意識到,還是繼續往前爬、往前走?
於是,研究者們給孩子搭建了一個視覺上的懸崖,裝置非常簡單。
在一個1米2的桌子上放塊透明的厚玻璃板,其中一部分貼上紅白格子圖案,看起來便像結實的地板,而另一部分則把貼紙貼在地面,形成了懸崖的視覺感。
孩子由於視覺深度而產生的視覺懸崖,讓孩子會去自動地避開這種懸崖,孩子會由於視覺的懸崖而讓自己能夠去主動地避開懸崖,因此身體本能就會作出反應,去避免這片懸崖,避免自己會從這懸崖倒下去。
孩子之所以是倒著下樓梯,是因為孩子有著這種深度知覺能力,因此從上面往下下樓梯的話,會產生一種視覺上的幻覺,會感覺下樓梯是會摔倒的樣子,因此孩子為了避免懸崖的倒下,就會去倒著下樓梯去避免視覺上的懸崖。
既然如此,那麼家長又應該如何去幫助孩子克服下樓的恐懼呢?
當孩子爬樓梯的時候要給他鼓勵
每個孩子都是家長心中的一塊寶,所以在看到孩子產生退縮的心理時又會擔心孩子有心理壓力,所以就會提前的結束嘗試。
但是其實在孩子面對恐懼的時候,這個恐懼不會直接的去威脅到他的心理時,家長應該學著去鼓勵孩子,而不是讓他們放棄,否則這樣的放棄會讓孩子養成一種習慣。
該放手的時候要學會放手
要真正地去克服恐懼,戰勝自己最主要的都是要靠自己的獨立。
如果孩子在遇到樓梯的時候,能夠在父母的陪伴之下成功地走完,那就意味著這個時候父母應該要學會放鬆保護,讓孩子真正意義上的實現突破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