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驗內容
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第一個孩子出生後的第46周開始練習,每天練習10分鐘。另外一個在他出生後的第53周開始接受同樣的訓練。兩個孩子都練習到他們滿54周的時候,第一個孩子練了8周,第二個孩子只練了2周。結果是只練習了2周的孩子爬樓梯效果較好。格賽爾認為53周開始爬樓梯的孩子做好了成熟的準備,所以爬樓梯效果較好
(二)實驗結論
發展是一個順序模式的過程。這個模式是由機體成熟預先決定和表現的。即格塞爾的成熟勢力說。格塞爾的雙生子爬梯實驗說明了格塞爾認為在人的身心發展過程中,遺傳起決定作用,他是遺傳決定論的代表人物。
定勢(即心向)是指重複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在定勢的影響下,人們會以某種習慣的方式對刺激情境作出反應。定勢對解決問題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
含義:指個體在解決問題時往往只看到某種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這是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
實驗過程:梅爾(N.R.F. Maier,1933)演示了功能固著現象。被試進入一房間,內有兩根繩子從天花板垂下,實驗人員要求被試將兩根繩子結起來(兩繩長度可以連結)。室內另有一張椅子子,桌上有榔頭和鉗子。被試可能試著一手握住一根繩,再去抓另一根繩,但是夠不著,在此情況下被試應如何辦呢?
研究表明,被試不易想到用榔頭或鉗子作擺錘,通過繩子擺動,以便同時夠到兩根繩子。
視崖是用來評估嬰兒深度知覺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臺式裝臵。
吉布森和沃克首創的視覺懸崖是測量嬰兒距離(深度)知覺最常用的工具。
該實驗裝臵的中央有一個能容納會爬兒童的平臺,平臺兩邊覆蓋著厚玻璃。平臺兩邊厚玻璃上鋪著黑白相間的格子布料,一邊布料與玻璃貼緊,形成「淺灘」,而另一邊的布料與玻璃相隔數尺距離,造成深度,形成「懸崖」。實驗時讓嬰兒的母親先後站在「深」、「淺」兩側招呼孩子,誘導其爬向母親身邊。
吉布森和沃克對36名6.5——14個月會爬的嬰兒進行了視崖測試,結果表明:有足夠大的視崖深度時(大約90cm或更多),只有不到10%(3名)的嬰兒會越過懸崖爬向母親,而有27 名嬰兒從中間爬向淺灘。當深側的方格圖案距離玻璃板越來越近時,就有越來越多的嬰兒爬過深灘;當視崖深度是26cm時,有38%的嬰兒爬過深灘;而1m時只有8%(主要是年齡較大的嬰兒)。
沃克研究發現,當視崖深度為26cm時,68%的7——9個月的嬰兒爬過深灘,而10——13個月的嬰兒只有3%。
其結論是:1.嬰兒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覺;2.嬰兒深度知覺的能力隨著年齡的遞增在不斷發展;3.9個月以前的嬰兒的深度知覺閾限為26cm。對嬰兒視崖研究還發現,嬰兒存在著深度恐懼。
教師招聘考試
網絡衝刺班火熱報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