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各類教師招聘考試中,大多數地區會重點考察一些普通心理學知識點,但有些地區也會從相關心理學實驗入手,考察其與心理現象之間的關係。多以單選題的形式出現,考察較為簡單,只要能將實驗和現象對應起來即可。
在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中,心理學實驗考察相對來說較少,也較為簡單,只需了解該實驗與哪一知識點相關即可。比較常考的實驗有視崖實驗、心理旋轉實驗、錯覺實驗等。
1.視崖實驗
視崖是用來評估嬰兒深度知覺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臺式裝置。
吉布森和沃克首創的視覺懸崖是測量嬰兒距離(深度)知覺最常用的工具。該實驗裝置的中央有一個能容納會爬兒童的平臺,平臺兩邊覆蓋著厚玻璃。平臺兩邊厚玻璃上鋪著黑白相間的格子布料,一邊布料與玻璃貼緊,形成"淺灘",而另一邊的布料與玻璃相隔數尺距離,造成深度,形成"懸崖"。實驗時讓嬰兒的母親先後站在"深"、"淺"兩側招呼孩子,誘導其爬向母親身邊。
吉布森和沃克對36名6.5——14個月會爬的嬰兒進行了視崖測試,結果表明:有足夠大的視崖深度時(大約90cm或更多),只有不到10%(3名)的嬰兒會越過懸崖爬向母親,而有27名嬰兒從中間爬向淺灘。當深側的方格圖案距離玻璃板越來越近時,就有越來越多的嬰兒爬過深灘;當視崖深度是26cm時,有38%的嬰兒爬過深灘;而1m時只有8%(主要是年齡較大的嬰兒)。
沃克研究發現,當視崖深度為26cm時,68%的7——9個月的嬰兒爬過深灘,而10——13個月的嬰兒只有23%。其結論是:1.嬰兒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覺;2.嬰兒深度知覺的能力隨著年齡的遞增在不斷發展;3.9個月以前的嬰兒的深度知覺閾限為26cm。對嬰兒視崖研究還發現,嬰兒存在著深度恐懼。
2.心理旋轉實驗
心理旋轉的研究於70年代初由謝巴德Shepard)及其同事共同進行。實驗所用材料如右圖所示,分為三種情況,A為平面對,B為立體對,C為鏡象對。實驗驗要求當被試判斷所看到的一對圖體經過旋轉以後能否重合,紀錄被試的正確反應時。
(1)無論是平面對還是立體對,被試的反時及其發展趨勢相同。
(2)兩對圖形的方位差越大,信息加工的時間越長。
(3)方位差每增加53度,反應時就增加1秒。由此可見,心理旋轉這種心理過程是存在的,旋轉的速度為每秒53度。
這一實驗證明了:(1)表象這一心理現象是客觀存在的,是可以用科學的實驗方法證明的。(2)證明了表象是物體的抽象的類似物的再現。在沒有刺激呈現的情況下,頭腦中出會對視覺信息和空間信息進行加工。表象是真實物體的類似物,它是以觀念的形式存在於頭腦中的,它具有直觀性。大腦對表象的加工操作類似於對真實物體進行知覺時的信息加工。事實上,心理旋轉正是真實的物理旋轉的一種類似物。只不過表象是這種實物旋轉在頭腦中的復現而已,並且復現時不受任何感覺通道的束縛。(3)實驗驗證了表象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