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學是由德國心理學家韋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於1910年至1912年間在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創建的,其產生的正式標誌是韋特海默於1912年發表的論文《關於運動知覺的實驗研究》。格式塔是從德文「Gestalt」音譯而來,意為「完形」、「整體」,因此格式塔心理學也被稱作完型心理學。本文現將教師招聘考試中格式塔心理學流派相關知識點進行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一)格式塔心理學研究對象
格式塔心理學反對構造主義心理學那樣把意識分解成元素,若把意識分解成元素,那麼心理學的研究將變得毫無意義。格式塔心理學主張把人的心理作為一個整體來探討。整體不能還原成各部分、各種元素;整體先於部分而存在,並制約和決定部分的性質和意義;部分相加不等於整體,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二)格式塔的完型—頓悟學習理論
格式塔的完型—頓悟學習理論主要建立在苛勒對黑猩猩學習實驗觀察的基礎上。苛勒用黑猩猩做了一系列的實驗。如:在黑猩猩的籠子外放有香蕉,籠子裡面放有兩根短木棍,用其中的任何一根都夠不著籠子外面的香蕉。然而,黑猩猩思考一會,突然將兩根棍子拼接起來,夠著了香蕉。
根據此實驗,格式塔關於學習的觀點是:
(1)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的。學習是個體利用本身的智慧與理解力對情境及情境與自身關係的頓悟,而不是動作的累積或盲目的嘗試。
(2)學習的實質是在主體內部構造完形。學習過程中問題的解決,都是由於對情境中事物關係的理解而構成一種「完形」來實現。
總之,格式塔學派的學習理論強調學習過程是有機體內部進行複雜的認知活動從而實現頓悟的過程,批判了桑代克的嘗試錯誤學習。
(三)格式塔關於遷移的關係轉換說
跟格式塔的學習理論一樣,格式塔的遷移理論強調行為和經驗的整體性。其遷移理論主要是建立在苛勒的小雞啄米實驗基礎上提出的。
在深灰色和中灰色兩張紙上分別放上小米,將小雞置於這個情境中。若小雞啄食深灰色紙上的小米,就把它趕走;若啄食中灰色紙上的小米,就讓它繼續。如此多次練習後,小雞確實能學會只啄食中灰色紙上的小米。此時,實驗者改變實驗情境,把兩張紙的顏色換為中灰色和淺灰色。若按照共同要素說,小雞應該像從前那樣啄食中灰色紙上的小米。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小雞改為啄食淺灰色紙上的小米。
因此,苛勒認為學習經驗能否遷移到新情境中,關鍵在於能否理解情景之間的關係,即情境中的所有要素是否組成了一種整體關係。在他們看來,遷移是由於學習者理解或頓悟了情境之間關係的結果。
以上便是關于格式塔心理學流派相關知識點的總結,希望能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