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的相關實驗

2021-01-08 中公教師網

心理學中的相關實驗

視崖實驗:

視崖是用來評估嬰兒深度知覺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臺式裝置。

吉布森和沃克首創的視覺懸崖是測量嬰兒距離(深度)知覺最常用的工具。該實驗裝置的中央有一個能容納會爬兒童的平臺,平臺兩邊覆蓋著厚玻璃。平臺兩邊厚玻璃上鋪著黑白相間的格子布料,一邊布料與玻璃貼緊,形成「淺灘」,而另一邊的布料與玻璃相隔數尺距離,造成深度,形成「懸崖」。

鐘擺實驗:

皮亞傑的鐘擺實驗室要求兒童得出影響鐘擺速率的因素。通過這一實驗證明學生處於形式運算階段。

學生面對問題,經過思考,先提出幾種可能影響鐘擺運動速率的因素:一是擺錘的重量,二是吊繩的長度,三是鐘擺下落點的高度,四是最初起動力的大小。然後通過實驗驗證了這4個因素各自的影響作用,結果得出了只有繩長改變才能影響鐘擺運動的正確結論。

小米啄米實驗:

苛勒的實驗內容:讓小雞在深、淺不同的兩種灰色的紙下面尋找食物。通過條件反射學習,小雞學會了只有從深灰色紙下才能獲得食物獎賞。然後,變換實驗情境,保留原來的深灰色紙,用黑色紙取代淺灰色紙。小雞對新刺激(黑色紙)的反應為70%,對原來的陽性刺激(深灰色紙)的反應是30%;而幼兒在做同樣的實驗時始終對黑色紙的刺激作出反應。

「小雞啄米實驗」證明了關係轉換的學習遷移理論,強調從整體關係出發考慮問題。

印刻實驗:

在剛孵化出的小鴨面前,人類像鴨子那樣擺動自己的雙臂,搖搖擺擺地走路,小鴨子就會把人類當做自己的母親,在幼小時跟在他身後走,到了性成熟期,則向人類而不是自己的同類求愛。但是如果小鴨子在孵出蛋殼後時間較久才接觸到外界的活動對象,它們就不會出現相應的偏好和追隨行為。

通過實驗證明個體在身心發展階段存在著的最佳期,即關鍵期。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中的生活實驗
    心理學中的生活實驗心理學是一門自然學科,在各位學者研究心理學過程中,大部分採用了跟自然學科相近的研究手段——實驗法。這就造成了我們在開始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涉及到實驗的知識點,而同學們對於實驗又比較陌生,在此給同學們總結一下心理學常見的一些實驗,一是為同學們提供一些學習材料,二是讓同學們對心理學產生親近感,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一、視崖實驗視崖是用來評估嬰兒深度知覺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臺式裝置。吉布森和沃克首創的視覺懸崖是測量嬰兒距離(深度)知覺最常用的工具。
  • 心理學小實驗
    在我們的印象中,心理實驗似乎是由心理學家嚴格設計和規範的,需要很多幫助者和志願者。但那是為了研究一個全新的理論。事實上,一兩個人也可以嘗試很多心理實驗。例如,以下四個實驗非常有趣,可以單獨進行。幻肢現象是指病人在因截肢或外傷而失去身體的一部分後,仍能感覺到它疼痛的存在。1551年,一位法國外科軍醫最早注意到,截肢後很長一段時間,被截肢者仍然感到失去肢體的疼痛。
  • 斯坦福監獄心理學實驗是否證明了人性中的隱惡?
    為什麼會跟心理學聯繫在一起?作家西閃的回覆:沒有什麼「斯坦福監獄」,只有一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模擬監獄場景的心理學實驗。這個1971年進行的實驗由心理學家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主持,主要目的是考察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管者和被監管者的行為影響。據津巴多的報告,在該實驗中扮演「囚犯」和「看守」的大學生很快適應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過了預設的界限。一方濫用權力和暴力,另一方則顯露出囚徒的願意被欺負的心理,由於這個實驗的高度爭議性,津巴多提前終止了整個實驗。
  • 2019福建教師招聘備考:心理學中的生活實驗
    心理學是一門自然學科,在各位學者研究心理學過程中,大部分採用了跟自然學科相近的研究手段——實驗法。這就造成了我們在開始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涉及到實驗的知識點,而同學們對於實驗又比較陌生,在此給同學們總結一下心理學常見的一些實驗,一是為同學們提供一些學習材料,二是讓同學們對心理學產生親近感,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
  • 教師招聘備考之心理學實驗
    在全國各類教師招聘考試中,大多數地區會重點考察一些普通心理學知識點,但有些地區也會從相關心理學實驗入手,考察其與心理現象之間的關係。多以單選題的形式出現,考察較為簡單,只要能將實驗和現象對應起來即可。在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中,心理學實驗考察相對來說較少,也較為簡單,只需了解該實驗與哪一知識點相關即可。比較常考的實驗有視崖實驗、心理旋轉實驗、錯覺實驗等。
  • 2017年考研心理學大綱詳解(五):實驗心理學
    一、實驗心理學考查目標  1、掌握心理學實驗研究的基本原則與基本過程  2、掌握心理學實驗研究的技術與方法  3、具備實驗設計和撰寫研究報告的能力  二、實驗心理學考點解析  第一部分   考查內容 可能的考查方式 複習程度 實驗心理學概述
  • 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
    個實驗》,精選心理學史上繞不過去的50個裡程碑實驗,按時間順序排列,如:巴甫洛夫垂涎的狗、小艾伯特實驗、津巴多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等等,用每個人都能聽得懂的語言、有趣的故事將實驗精髓呈現出來,幫助心理學小白搭建起基本的心理學史體系,讓你知道心理學是如何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的。
  • 2008年心理學考研統考大綱詳解之實驗心理學
    一、實驗心理學在專業課複習中的重要性  (一)學科地位   實驗心理學是一門相當重視科學研究的方法論的學科。如果說普通心理學是整個心理學科領域的基礎的話,實驗心理學則是整個科學心理學的基礎。它已經成為科學心理學研究的代表和主力。
  • 2019廣東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中的生活實驗
    2019廣東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中的生活實驗 心理學中的生活實驗心理學是一門自然學科,在各位學者研究心理學過程中,大部分採用了跟自然學科相近的研究手段——實驗法。
  • 教師招聘教育學與心理學重要實驗
    考生們往往在備考教育學與心理學的過程中,會發現以實驗來驗證自身觀點的教育學家於心理學家數不勝數,在記憶也容易發生混淆。今天我們就就教育學與心理學中的重要實驗進行仔細的總結。1.格塞爾——雙生子爬梯實驗實驗介紹: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
  • 2019心理學考研:七大實驗分析
    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心理學著名的七大實驗。   ▲心理學七大實驗之感覺剝奪實驗   感覺剝奪是指將志願者和外界環境刺激高度隔絕的特殊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各種感覺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病理心理現象。   在加拿大蒙特婁海勃(Hebb)實驗室所進行的感覺剝奪實驗。
  • 最「恐怖」的心理學實驗——小艾伯特實驗
    情緒起源的問題一直是許多心理學研究者爭論的焦點。20世紀初,心理學的核心問題幾乎完全被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所統治。
  • 實驗統計測量複習方法指導—心理學考研人的福音,乾貨滿滿!
    一、心理學考研中實驗統計和測量的重要性綜上所述,大部分學校對實驗、統計和測量的考察都十分重視,尤其是學碩,分值幾乎都在一半以上;甚至有些學校的專碩也會考察三科中的某幾科或全部。因此,這三科是考學碩的同學繞不開的坑;考專碩的同學想要不考實驗統計測量的話可能也只能去一些自己不那麼心儀的學校。
  • 《心理學百科》解讀,第七講:實驗心理學之父的4大超前思想
    大家好,今天是「倚龍的讀書俱樂部」關於《心理學百科》解讀的第七講,今天,我們來講一講促使現代心理學誕生的牛人—德國心理學家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這位牛人出生在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終其一生寫了490多部著作,算得上是世界上最高產的科學家了。
  • 學前心理學中常見的七種經典實驗研究
    學前心理學中常見的七種經典實驗研究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4-03 09:01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是 1961 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做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人類有一種服從權威命令的天性,在某些情景下,人們會背叛自己一直以來遵守的道德規範,聽從權威人士去傷害無辜的人。
  • 一個細思極恐的心理學實驗
    感恩你的閱讀、點讚、分享和評論,我的每一個努力都源自你的鼓勵勞倫·斯萊特的《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中有一個讓人細思極恐的實驗,便是史丹福大學哈洛的猴子實驗。堪稱心理學依戀理論最具代表性的實證。哈洛的實驗過程以影片方式記錄下來,呈現的景象雖然令人心寒驚恐,卻也凸顯了親密情感對生命的重要。
  • 心理學之流派之爭:心理學中的百家爭鳴
    於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就此興盛,而心理學的發展也正是如此。在心理學的形成及接下來的發展歷史中,因為建構心理學理論體系的分歧,「百家爭鳴」的現象同樣出現。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心理學中派別林立的時期。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心理學發展中的這些重要派別。構造主義主要誕生及興盛於1879(心理學正式誕生)—20世紀20年代。
  • 五大兒童心理學經典實驗
    兒童心理學展現了我們的過去,甚至包括我們的將來。本文中的經典實驗,向我們揭示了嬰兒什麼時候知道「我就是我」。 至今為止,「鏡子測試」依然是最好的檢查嬰兒自我概念出現的實驗。實驗的根據是一種叫做「心理模型」的認知心理學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我們先建造一個解釋某件事情原理的心理模型,然後測試這個模型,以獲得對於周遭的理解。這個理論指出在我們理解一個概念的過程中,可能有一系列的中間點,每達到一處都了解了事情的一個部分而非全部。Vosniadou 和 Brewer希望從這些心理模型的中間點中找出證據說明理解的發展過程。
  • 心理學研究實驗到底能不能複製?
    複製研究與原始研究方法不同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是這篇批評文章的首席作者,他在3月3日的一份聲明中稱,這樣的結論對心理學研究有嚴重危害,「它導致了許多科學期刊的政策變化,導致基金捐助機構優先級的變化,也嚴重破壞了心理學的公眾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