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兒童心理學經典實驗

2020-11-23 騰訊網

每個人都對這世界存有惡意,而我深愛你

文 / 部分圖文來源網絡

兒童心理學——或者更寬泛的說,發展心理學——並不僅僅是關於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這樣的人,以及我們如何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兒童心理學展現了我們的過去,甚至包括我們的將來。

五大兒童心理學經典實驗

1.嬰兒早期記憶

有些人認為,我們不可能記得2到4歲之前的任何事情。另一些人則認為我們能記住那之前的事——可能甚至能追溯至出生之前。「兒童期失憶」可不好研究,因為我們很難證明成人最早的記憶是真實的還是想像的。

不過心理學家也進行了一些研究,通過一系列經典實驗來檢查幼年的記憶形成。如果真的很早就有記憶,那麼從理論上成人當然可能記住很早期的經歷

上世紀六十年代,Carolyn Rovee-Collier(現任職於Rutgers大學)教授和同事們設計了一個經典實驗。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得以了解嬰兒記憶的機制。這種方式提供了關於嬰兒記憶何時、如何發展的重要證據。

看起來,我們的大腦確實可以在一歲之內就存儲長期記憶。成年後很難提取這時期的記憶是因為我們的早期記憶系統功能有限,之後又受到以後生活的幹擾,最終我們會不可避免的忘記早期信息。

2.自我概念的形成

雖說沒有人是完全為自己活著的,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也的確有道理。自我概念,或者說對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奠定了我們行為處事的基礎。本文中的經典實驗,向我們揭示了嬰兒什麼時候知道「我就是我」。

至今為止,「鏡子測試」依然是最好的檢查嬰兒自我概念出現的實驗。

自我概念的出現:鏡子裡的是我麼?

上世紀70年代初的一個簡單實驗顯示,直到2歲,我們才出現自我概念。

1972年,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 Beulah Amsterdam做了了一項實驗,啟了隨後幾十年關於自我熟悉的研究。實驗的過程很簡單。靜靜地在6-24個月的嬰兒鼻子上粘一小紅點,然後把他們放在鏡子前。孩子的媽媽指著鏡子裡的影像問孩子:「那是誰?」之後研究者們開始觀察嬰兒的反應。

Amsterdam測試了88個嬰兒,最終只能獲得16個孩子的靠得住材料——嬰兒畢竟是嬰兒,並且很多孩子不想玩。在這16個嬰兒身上,Amsterdam發清楚明了三類反應類型:

(1)6-12個月:那是其餘孩子!

嬰兒的行動似乎在鏡子裡的那是另外一個一小我——一個他們想友愛相處的人。他們會做出接近的動作,比如微笑、發生發火聲音等。

(2)13-24個月:退縮。

嬰兒看到本身在鏡子裡的樣子不再認為特別高興。有些看起來有些擔心,而另一些則會有時微笑一下並弄出些聲音。對這種行動的一種解釋是嬰兒這時的行動很自發(認為本身存在,可能表示出自我概念),然則這也可能是面對其他孩子的反應。

(3)20-24個月今後:那是我!

嬰兒開端可以或許經由過程指著本身鼻子上的紅點,清楚地認出本身。這明白地註解他們認出鏡子裡的是本身,而那塊棉球是在本身的鼻子上。

3.兒童學習發展

學習應該是整個兒童時代最重要的工作。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學習一門全新的知識,遠比我們糾正固有的觀念容易。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新舊觀點的衝突會讓我們產生困惑。關於兒童時期學習過程的經典實驗指出:真正的理解建立在放棄固有的成見之上。

Stella Vosniadou 和William Brewer 曾經進行過一項經典的兒童心理學實驗,讓人們了解了我們如何「知其所以然」。實驗的根據是一種叫做「心理模型」的認知心理學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我們先建造一個解釋某件事情原理的心理模型,然後測試這個模型,以獲得對於周遭的理解。這個理論指出在我們理解一個概念的過程中,可能有一系列的中間點,每達到一處都了解了事情的一個部分而非全部。Vosniadou 和 Brewer希望從這些心理模型的中間點中找出證據說明理解的發展過程。

4.依戀類型

有個傳說說的是我們本來都是一個圓,一輩子都在尋找自己的missing piece。其實,我們缺的這個角,並不是在喝孟婆湯、過奈何橋的時候遺失的。對嬰兒父母的早期依戀,可能就是那塊被遺忘的拼圖。你有沒有發現自己總是在找同樣的類型、總喜歡相似的人?根據依戀理論,我們的成人關係很大程度上重複著幾個月大時和母親之間的關係。

5.語言發展

學會說話是兒童發展上的一個飛躍。但要實現這個飛躍並不容易,首先我們要能夠分辨哪些是人說話的聲音、這些聲音有什麼不同。就像在人類聽來,猩猩的聲音沒什麼不同一樣,如果辨別不出細微的差別,就沒有辦法進行模仿和學習。本文的實驗證明了嬰兒對於語音的辨別的強大本領。

從嬰兒出生到他們說出生命中第一個字的這一年裡,可能最讓他們印象深刻的應該是這條漫漫長路的第一步。這一步就是分辨那些說話的聲音,並進行歸類。

為了明白這到底多難,想像一下你聽到一種完全陌生的語言。對你來說外國話字和字、詞和詞聯成一片,聽起來就像不間斷的噪音。

小嬰兒面前就有這麼一座大山,但是分辨詞彙對他們來說還早得很,他們最初的一道關是在聲音這個更低的層次。嬰兒面對的第一個挑戰是分辨說話的最基本元素——音素,也就是我們最基本的聲音。

他們設計了很多非常巧妙的方法,探測嬰兒是否注意到了從一個音變成另一個音。心理學家根據這些發現認為,嬰兒天生就有能力區分那些只有細微差別的聲音。而這個能力正是語言學習的基礎。

大多數語言有40個左右不同的音素,而嬰兒最終的任務是熟練掌握所有音素。在嬰兒最初的三個月,他們會或發出各種聲音,但是沒有一種聲音像「說話」的。

但是,部分因為這種天生的區分音素的本領,3個月大的時候,嬰兒就開始發出一些像元音的聲音了。他們徵服了最初的幾個因素,並為學習說話做好了準備。

雖然嬰兒天生一雙能分辨語言的好耳朵,嬰兒11個月開始,情況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研究表明,成人可以分辨的音素遠比嬰兒少的多。

這是因為11個月以前的嬰兒,他們可以熟練分辨所有不同語言中可能出現的音素。不過11個月以後,嬰兒基本確定了自己的第一語言,只要能分辨母語中的音素就夠用了,因此漸漸地喪失了分辨其他語言因素的能力。嬰兒開始專門學習一種語言。

11個月時的對一種語言中的學習分化,對母語中40種音素的專攻,以及其他言語過程,所有這些都催促著那個神奇的時刻的降臨——第一句話馬上就要誕生了!

音樂 |所念皆星河

插圖 | 網絡來源

作 者 介 紹

來源網絡:)

我想過有意義的生活

我想給你一個理由 繼續面對這操蛋的生活

這裡收集了那些不太願意沉淪的夢

相關焦點

  • 學前心理學中常見的七種經典實驗研究
    學前心理學中常見的七種經典實驗研究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4-03 09:01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心理學中的生活實驗
    心理學中的生活實驗心理學是一門自然學科,在各位學者研究心理學過程中,大部分採用了跟自然學科相近的研究手段——實驗法。這就造成了我們在開始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涉及到實驗的知識點,而同學們對於實驗又比較陌生,在此給同學們總結一下心理學常見的一些實驗,一是為同學們提供一些學習材料,二是讓同學們對心理學產生親近感,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一、視崖實驗視崖是用來評估嬰兒深度知覺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臺式裝置。吉布森和沃克首創的視覺懸崖是測量嬰兒距離(深度)知覺最常用的工具。
  • 常識普及:了解人類行為的經典心理學實驗
    以上內容來自我們今天要分享的書籍《了解人類行為的50個心理學實驗:從巴甫洛夫的狗到羅夏墨跡測驗》。在這本書中,你會看到所有你聽過的經典實驗。作者還通過簡單設計,讓你可以在朋友之中重複測試相關實驗。書中還會介紹每個心理學實驗對我們現代生活的啟發和影響是什麼,可以幫助你更好地運用實驗成果來提升自己。
  • 這些經典心理學實驗,顛覆你的育兒觀
    對於有些育兒理念,我們是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以下幾個心理學實驗在歷史上都堪稱經典,看看它們是如何拿數字和事實說話的,又如何影響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建議每個父母都好好看一下。印刻效應也提示我們:如果我們在兒童敏感期某一個確定的階段上沒能學會這種能力,那麼我們過後將經歷可以想像的許許多多的困難。二、視崖實驗——不要輕視孩子的認知以為他什麼都不知道視崖,就是視覺懸崖,由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E.J.Gibson)設計首創,是用來觀察嬰兒深度知覺的實驗裝置。
  • 關於皮亞傑的幾個經典實驗
    各位考生在備考過程中對教育心理學的人物及其實驗會有很多混淆的情況,會有很多人物的理論跟實驗對不上號,其實這樣的情況考生可以自己做一個筆記來記住每一個教育家的理論及實驗、流派進行分類,或者做一個思維導圖,這樣的話做題遇到上述情況可以翻開來背記,看的多了自然就記住了,那麼考慮到大家的情況今天中公教師給大家帶來了皮亞傑的幾個經典實驗。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
  • 媽媽收藏:12本經典的兒童教育心理學書籍
    原標題:媽媽收藏:12本經典的兒童教育心理學書籍 《媽媽網特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的認知能力一天天在增強,其內心世界的活動是越來越豐富。伴隨著身體的發展,心理發展也很快,情緒、智力、意志和性格等方面也逐漸得到不斷地提高和完善。
  • 2020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學前心理學中常見的七種經典實驗研究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學前心理學中常見的七種經典實驗研究,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19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關於幼兒園招聘考試中,很多考生在複習到學前心理學模塊時,發現很多關於一些心理學家做的經典實驗,考試中也喜歡考到這些實驗
  • 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
    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德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哲學家、實驗心理學之父 英國科學家、科普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亞當·哈特-戴維斯的新書《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精選心理學史上繞不過去的50個裡程碑實驗,按時間順序排列,如:巴甫洛夫垂涎的狗、小艾伯特實驗、津巴多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等等,用每個人都能聽得懂的語言、有趣的故事將實驗精髓呈現出來,幫助心理學小白搭建起基本的心理學史體系,讓你知道心理學是如何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的。
  • 6個經典心理學實驗,顛覆你的育兒觀
    視崖實驗,後來被稱為發展心理學的經典實驗之一。 研究者製作了平坦的棋盤式圖案,用不同的圖案構造以造成「視覺懸崖」的錯覺,並在圖案的上方覆蓋玻璃板。將2~3個月大的嬰兒腹部向下放在「視覺懸崖」的一邊,發現嬰兒的心跳速度會減慢,這說明他們體驗到了物體深度。
  • 2019福建教師招聘備考:心理學中的生活實驗
    心理學是一門自然學科,在各位學者研究心理學過程中,大部分採用了跟自然學科相近的研究手段——實驗法。這就造成了我們在開始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涉及到實驗的知識點,而同學們對於實驗又比較陌生,在此給同學們總結一下心理學常見的一些實驗,一是為同學們提供一些學習材料,二是讓同學們對心理學產生親近感,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
  • 2019廣東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中的生活實驗
    2019廣東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中的生活實驗 心理學中的生活實驗心理學是一門自然學科,在各位學者研究心理學過程中,大部分採用了跟自然學科相近的研究手段——實驗法。
  • 五大兒童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把握這些常見的兒童心理學效應,對於教育孩子至關重要。一、印刻效應印刻效應是指剛獲得生命不久的小動物追逐它們最初看到的能活動的生物,並對其產生依戀之情的現象。這表明:兒童言語發展有一個可印刻的關鍵期。印刻效應告訴人們,在特定的關鍵期內,兒童對某種知識或行為十分敏感,表現出高度的積極性和興趣,學習起來就非常容易,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學習起來就會比較困難,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 2016心理學考研五大院校盤點
    心理學系的認知神經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也是目前國內唯一能以靈長類動物為研究對象的心理學機構,而她的臨床心理學、比較心理學、情緒心理學則是國內最早建立並最具特色的。心理學系設有心理學研究所,並設有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人力資源評價與開發中心、臨床心理學研究中心等機構。
  • 班杜拉觀察學習的經典實驗
    該理論強調成人榜樣對兒童有明顯影響,兒童可以通過觀察成人榜樣的行為而習得新的行為,而非通過條件刺激與條件反射的聯結或者對於行為的強化來習得新的行為。而有關班杜拉的觀察學習試驗是同學們需要掌握的,下面我來簡單介紹兩個試驗。班杜拉曾做過兩個有關觀察學習的經典試驗,其試驗方法和結論分別如下:一個為賞罰控制試驗。
  • 2008年心理學考研統考大綱詳解之實驗心理學
    這種考察可以分兩個方向:經典實驗方法的理解和應用;實驗設計解決實際問題。前者主要是在初試部分的選擇、簡答中考、後者在初試的綜合題和複試階段的筆試部分考。所以考生必須將基礎夯實,無論對於初試還是複試都意義重大。
  • 2019心理學考研:七大實驗分析
    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心理學著名的七大實驗。   ▲心理學七大實驗之感覺剝奪實驗   感覺剝奪是指將志願者和外界環境刺激高度隔絕的特殊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各種感覺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病理心理現象。   在加拿大蒙特婁海勃(Hebb)實驗室所進行的感覺剝奪實驗。
  • 好書推薦:心理學入門經典書籍《心理學與生活》
    如果要問心理學入門所必讀的經典書目有哪些,可以羅列出很多。但是如果只能推薦一本,那一定是這本菲利普·津巴多的《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都有哪些來頭,讓人如此推崇呢?首先,《心理學與生活》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多年來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國許多大學裡推廣使用的經典教材,被ETS推薦為GRE心理學專項考試的主要參考用書。其次,還是被許多國家大學的「普通心理學」課程選用的教材。
  • 棉花糖實驗和兒童平衡車的成長故事
    也許你聽過棉花糖實驗,又或者不清楚。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是對兒童的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的實驗。它是史丹福大學Walter 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
  • 《人際關係心理學》:讓你人緣好到爆的五大心理學定律
    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上的差異,當我們懂得運用心理學定律,去掌控談話的藝術,人際交往就能遊刃有餘。《人際關係心理學》一本教我們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應用心理學讀物,本書梳理了人們在社區活動中的言行特徵,深入分析了各種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針對許多人際交往中的難題提出了簡單易學的解決方法。
  • 經典心理學實驗匯總:習得性失助
    經典心理學實驗匯總:習得性失助 2020-03-03 發布   情緒的產生在生理-認知側面或先天-後天側面,都是十分複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