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對這世界存有惡意,而我深愛你
文 / 部分圖文來源網絡
兒童心理學——或者更寬泛的說,發展心理學——並不僅僅是關於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這樣的人,以及我們如何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兒童心理學展現了我們的過去,甚至包括我們的將來。
五大兒童心理學經典實驗
1.嬰兒早期記憶
有些人認為,我們不可能記得2到4歲之前的任何事情。另一些人則認為我們能記住那之前的事——可能甚至能追溯至出生之前。「兒童期失憶」可不好研究,因為我們很難證明成人最早的記憶是真實的還是想像的。
不過心理學家也進行了一些研究,通過一系列經典實驗來檢查幼年的記憶形成。如果真的很早就有記憶,那麼從理論上成人當然可能記住很早期的經歷。
上世紀六十年代,Carolyn Rovee-Collier(現任職於Rutgers大學)教授和同事們設計了一個經典實驗。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得以了解嬰兒記憶的機制。這種方式提供了關於嬰兒記憶何時、如何發展的重要證據。
看起來,我們的大腦確實可以在一歲之內就存儲長期記憶。成年後很難提取這時期的記憶是因為我們的早期記憶系統功能有限,之後又受到以後生活的幹擾,最終我們會不可避免的忘記早期信息。
2.自我概念的形成
雖說沒有人是完全為自己活著的,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也的確有道理。自我概念,或者說對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奠定了我們行為處事的基礎。本文中的經典實驗,向我們揭示了嬰兒什麼時候知道「我就是我」。
至今為止,「鏡子測試」依然是最好的檢查嬰兒自我概念出現的實驗。
自我概念的出現:鏡子裡的是我麼?
上世紀70年代初的一個簡單實驗顯示,直到2歲,我們才出現自我概念。
1972年,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 Beulah Amsterdam做了了一項實驗,啟了隨後幾十年關於自我熟悉的研究。實驗的過程很簡單。靜靜地在6-24個月的嬰兒鼻子上粘一小紅點,然後把他們放在鏡子前。孩子的媽媽指著鏡子裡的影像問孩子:「那是誰?」之後研究者們開始觀察嬰兒的反應。
Amsterdam測試了88個嬰兒,最終只能獲得16個孩子的靠得住材料——嬰兒畢竟是嬰兒,並且很多孩子不想玩。在這16個嬰兒身上,Amsterdam發清楚明了三類反應類型:
(1)6-12個月:那是其餘孩子!
嬰兒的行動似乎在鏡子裡的那是另外一個一小我——一個他們想友愛相處的人。他們會做出接近的動作,比如微笑、發生發火聲音等。
(2)13-24個月:退縮。
嬰兒看到本身在鏡子裡的樣子不再認為特別高興。有些看起來有些擔心,而另一些則會有時微笑一下並弄出些聲音。對這種行動的一種解釋是嬰兒這時的行動很自發(認為本身存在,可能表示出自我概念),然則這也可能是面對其他孩子的反應。
(3)20-24個月今後:那是我!
嬰兒開端可以或許經由過程指著本身鼻子上的紅點,清楚地認出本身。這明白地註解他們認出鏡子裡的是本身,而那塊棉球是在本身的鼻子上。
3.兒童學習發展
學習應該是整個兒童時代最重要的工作。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學習一門全新的知識,遠比我們糾正固有的觀念容易。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新舊觀點的衝突會讓我們產生困惑。關於兒童時期學習過程的經典實驗指出:真正的理解建立在放棄固有的成見之上。
Stella Vosniadou 和William Brewer 曾經進行過一項經典的兒童心理學實驗,讓人們了解了我們如何「知其所以然」。實驗的根據是一種叫做「心理模型」的認知心理學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我們先建造一個解釋某件事情原理的心理模型,然後測試這個模型,以獲得對於周遭的理解。這個理論指出在我們理解一個概念的過程中,可能有一系列的中間點,每達到一處都了解了事情的一個部分而非全部。Vosniadou 和 Brewer希望從這些心理模型的中間點中找出證據說明理解的發展過程。
4.依戀類型
有個傳說說的是我們本來都是一個圓,一輩子都在尋找自己的missing piece。其實,我們缺的這個角,並不是在喝孟婆湯、過奈何橋的時候遺失的。對嬰兒父母的早期依戀,可能就是那塊被遺忘的拼圖。你有沒有發現自己總是在找同樣的類型、總喜歡相似的人?根據依戀理論,我們的成人關係很大程度上重複著幾個月大時和母親之間的關係。
5.語言發展
學會說話是兒童發展上的一個飛躍。但要實現這個飛躍並不容易,首先我們要能夠分辨哪些是人說話的聲音、這些聲音有什麼不同。就像在人類聽來,猩猩的聲音沒什麼不同一樣,如果辨別不出細微的差別,就沒有辦法進行模仿和學習。本文的實驗證明了嬰兒對於語音的辨別的強大本領。
從嬰兒出生到他們說出生命中第一個字的這一年裡,可能最讓他們印象深刻的應該是這條漫漫長路的第一步。這一步就是分辨那些說話的聲音,並進行歸類。
為了明白這到底多難,想像一下你聽到一種完全陌生的語言。對你來說外國話字和字、詞和詞聯成一片,聽起來就像不間斷的噪音。
小嬰兒面前就有這麼一座大山,但是分辨詞彙對他們來說還早得很,他們最初的一道關是在聲音這個更低的層次。嬰兒面對的第一個挑戰是分辨說話的最基本元素——音素,也就是我們最基本的聲音。
他們設計了很多非常巧妙的方法,探測嬰兒是否注意到了從一個音變成另一個音。心理學家根據這些發現認為,嬰兒天生就有能力區分那些只有細微差別的聲音。而這個能力正是語言學習的基礎。
大多數語言有40個左右不同的音素,而嬰兒最終的任務是熟練掌握所有音素。在嬰兒最初的三個月,他們會或發出各種聲音,但是沒有一種聲音像「說話」的。
但是,部分因為這種天生的區分音素的本領,3個月大的時候,嬰兒就開始發出一些像元音的聲音了。他們徵服了最初的幾個因素,並為學習說話做好了準備。
雖然嬰兒天生一雙能分辨語言的好耳朵,嬰兒11個月開始,情況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研究表明,成人可以分辨的音素遠比嬰兒少的多。
這是因為11個月以前的嬰兒,他們可以熟練分辨所有不同語言中可能出現的音素。不過11個月以後,嬰兒基本確定了自己的第一語言,只要能分辨母語中的音素就夠用了,因此漸漸地喪失了分辨其他語言因素的能力。嬰兒開始專門學習一種語言。
11個月時的對一種語言中的學習分化,對母語中40種音素的專攻,以及其他言語過程,所有這些都催促著那個神奇的時刻的降臨——第一句話馬上就要誕生了!
音樂 |所念皆星河
插圖 | 網絡來源
作 者 介 紹
來源網絡:)
我想過有意義的生活
我想給你一個理由 繼續面對這操蛋的生活
這裡收集了那些不太願意沉淪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