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主義代表人物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又稱為社會學習理論。該理論強調成人榜樣對兒童有明顯影響,兒童可以通過觀察成人榜樣的行為而習得新的行為,而非通過條件刺激與條件反射的聯結或者對於行為的強化來習得新的行為。而有關班杜拉的觀察學習試驗是同學們需要掌握的,下面我來簡單介紹兩個試驗。
班杜拉曾做過兩個有關觀察學習的經典試驗,其試驗方法和結論分別如下:
一個為賞罰控制試驗。班杜拉選擇了66名四歲的兒童作為被試,並隨機分成三組,讓他們觀看一個成年男子(榜樣人物)對一個像成人那麼大的玩具娃娃作出種種攻擊行為,不同組的兒童觀看電影中的同一攻擊行為的不同對待結果。
第一組是攻擊—獎賞組:該組兒童看到一個成年人(榜樣人物)採取攻擊行為後,另一個成年人對他獎賞,稱讚他為勇敢的勝利者,並給他巧克力等食品。
第二組為攻擊—懲罰組:該組兒童看到一個成人(榜樣人物)採取攻擊行為後,另一個成年人指責他,罵他是暴徒,打他並迫使他低頭逃跑。
第三組是控制組:該組兒童看到一個成年人(榜樣人物)採取攻擊性行為後,既沒有受到獎賞,也沒有受到懲罰。
然後兒童一個個單獨領到一個房間裡去。房間裡放著各種玩具,其中包括玩具娃娃,在十分鐘裡,觀察並記錄他們的行為。結果表明,看到「榜樣行為」的侵犯行為受到懲罰的一組兒童,同控制組兒童相比,在他們玩洋娃娃時,侵犯行為顯著減少。反之,看到「榜樣人物」侵犯行為受到獎勵的一組兒童,在自由玩洋娃娃時模仿侵犯行為的現象相當嚴重。
班杜拉用替代強化來解釋這一現象:觀察者因看到別人(榜樣)的行為受到獎勵,間接引起他本人相應行為的增強;觀察者看到別人的行為受到懲罰,則會產生替代性懲罰作用,抑制相應的反應。
另一個試驗是比較口頭勸說和榜樣行為對兒童利他行為的影響。實驗先讓兒童做一種滾球遊戲而獲得了一些現金兌獎券。然後,把這些兒童分成四組,第一組兒童和一個自私自利的榜樣一起玩;第二組兒童和一個好心腸的榜樣一起玩;第三組兒童和一個言行不一的榜樣一起玩,這個榜樣口裡說著人人都應該為自己考慮,實際上卻把兌換券放入了捐獻箱;第四組兒童的榜樣則是口裡說要把得到的兌換券捐獻出來,實際上卻只說不做,實驗結果是第二、三組捐獻兌換券的兒童比第一組和第四組均明顯地多,實驗結果清楚的表明,勸說只能影響兒童的口頭行為,而對他的外部行為則毫無影響,如果面前有個慷慨的榜樣,兒童們的捐獻行為就會大大增加。在決定外部行為方面,實際行動比說教更有力量。
例題:
「殺雞儆猴」的教育效應所反映的現代心理學理論是( )
A.強化理論 B.頓悟說
C.觀察學習說 D.從眾說
【答案】C。解析:該題考察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觀察學習立論中替代強化指的觀察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受到強化,它是一種間接的強化方式。故選C。
【難度係數】★
【考察要點】教育心理學——學習理論——行為主義——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替代性強化。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