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觀察學習的經典實驗

2020-11-27 中公教師網

行為主義代表人物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又稱為社會學習理論。該理論強調成人榜樣對兒童有明顯影響,兒童可以通過觀察成人榜樣的行為而習得新的行為,而非通過條件刺激與條件反射的聯結或者對於行為的強化來習得新的行為。而有關班杜拉的觀察學習試驗是同學們需要掌握的,下面我來簡單介紹兩個試驗。

班杜拉曾做過兩個有關觀察學習的經典試驗,其試驗方法和結論分別如下:

一個為賞罰控制試驗。班杜拉選擇了66名四歲的兒童作為被試,並隨機分成三組,讓他們觀看一個成年男子(榜樣人物)對一個像成人那麼大的玩具娃娃作出種種攻擊行為,不同組的兒童觀看電影中的同一攻擊行為的不同對待結果。

第一組是攻擊—獎賞組:該組兒童看到一個成年人(榜樣人物)採取攻擊行為後,另一個成年人對他獎賞,稱讚他為勇敢的勝利者,並給他巧克力等食品。

第二組為攻擊—懲罰組:該組兒童看到一個成人(榜樣人物)採取攻擊行為後,另一個成年人指責他,罵他是暴徒,打他並迫使他低頭逃跑。

第三組是控制組:該組兒童看到一個成年人(榜樣人物)採取攻擊性行為後,既沒有受到獎賞,也沒有受到懲罰。

然後兒童一個個單獨領到一個房間裡去。房間裡放著各種玩具,其中包括玩具娃娃,在十分鐘裡,觀察並記錄他們的行為。結果表明,看到「榜樣行為」的侵犯行為受到懲罰的一組兒童,同控制組兒童相比,在他們玩洋娃娃時,侵犯行為顯著減少。反之,看到「榜樣人物」侵犯行為受到獎勵的一組兒童,在自由玩洋娃娃時模仿侵犯行為的現象相當嚴重。

班杜拉用替代強化來解釋這一現象:觀察者因看到別人(榜樣)的行為受到獎勵,間接引起他本人相應行為的增強;觀察者看到別人的行為受到懲罰,則會產生替代性懲罰作用,抑制相應的反應。

另一個試驗是比較口頭勸說和榜樣行為對兒童利他行為的影響。實驗先讓兒童做一種滾球遊戲而獲得了一些現金兌獎券。然後,把這些兒童分成四組,第一組兒童和一個自私自利的榜樣一起玩;第二組兒童和一個好心腸的榜樣一起玩;第三組兒童和一個言行不一的榜樣一起玩,這個榜樣口裡說著人人都應該為自己考慮,實際上卻把兌換券放入了捐獻箱;第四組兒童的榜樣則是口裡說要把得到的兌換券捐獻出來,實際上卻只說不做,實驗結果是第二、三組捐獻兌換券的兒童比第一組和第四組均明顯地多,實驗結果清楚的表明,勸說只能影響兒童的口頭行為,而對他的外部行為則毫無影響,如果面前有個慷慨的榜樣,兒童們的捐獻行為就會大大增加。在決定外部行為方面,實際行動比說教更有力量。

例題:

「殺雞儆猴」的教育效應所反映的現代心理學理論是( )

A.強化理論 B.頓悟說

C.觀察學習說 D.從眾說

【答案】C。解析:該題考察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觀察學習立論中替代強化指的觀察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受到強化,它是一種間接的強化方式。故選C。

【難度係數】★

【考察要點】教育心理學——學習理論——行為主義——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替代性強化。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
    在本文中會對班杜拉觀察學習的幾個考點:觀察學習的含義、觀察學習的過程、強化的分類,並結合往年考題進行分析,希望給廣大考生以幫助。首先,對觀察學習的含義進行理解,2016年的考題中出現過一次理解型的概念單選題。在班杜拉看來人的學習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學習,一種是間接學習,而我們人類主要的學習方式是間接學習,也就是觀察學習(替代學習)。
  • 班杜拉觀察學習的五種效應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常考考點匯總社會認知論認為,觀察學習是人們形成思想和行動的一種途徑,但也沒有否認通過直接經驗得到的學習。班杜拉將通過反應結果獲得的學習稱為親歷學習。由反應結果引起的學習實際上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雙向作用過程:個體從反應結果中得出關於結果與反應之間關係的認識,從而不斷改善和提高個體的行為技能。所以,親歷學習也是一個信息加工過程,可以被看成是觀察學習的一個特例,只是觀察對象從他人的行為轉化成自己的行為結構和環境事件的信息。而且,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個體學會的是有關行為的抽象規則,而不是具體的反應方式。反應結果對反應主體還具有動機的功能。
  •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上)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上)考情分析: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考查形式以客觀為主,例如單選、多選、判斷等。部分地區考查過材料分析題。考查難度為中等難度,多以理解性的題目呈現。考查學員對相關實驗尤其是實驗結果的理解。本篇採用上下兩篇的形式來講解,既涉及課本常考查的知識點,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儘量通過生活事例幫助大家深入理解這一知識點。
  •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考前你得抓緊看!
    教育心理學中的學習理論包括四大部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這一部分在教師資格的考試中經常以單選題的形式進行考察,主要是考察人物與思想觀點的對應,以及例子型的選擇題。因此,需要大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識記。今天就為大家講解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 心理學丨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
    關於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在教育心理學知識中,一直是大家在考試時的難點,以客觀題考察為主,具體有單選、多選,需理解記憶,主要考察觀察學習和替代性強化。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不滿於極端行為主義的觀點,在吸取了認知學習理論觀點後,形成了一種認知-行為主義的模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社會學習理論,具體有:交互決定論、觀察學習、強化理論。
  • 班杜拉之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在教招考試中作為一個常考點,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來考,但因考試頻率較高,需要大家重點來看。(1)需要大家能夠知道班杜拉本人反對極端行為主義,在其理論中吸收了認知主義的觀點,因此其理論又被稱之為「認知行為主義」,同時在考試中作為選項也出現過班杜拉的理論拼湊痕跡的說法,此類描述需要大家能夠理解性掌握;(2)需要大家重點掌握的就是班杜拉的觀察學習,也叫替代性學習,需要理解其內涵——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及其行為後果,獲得自己的行為方式,考試中常以例子型單選題為主。
  •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中的「四大實驗」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又稱刺激—反應理論,是當今學習理論的主要流派之一,該理論的核心觀點認為,學習過程是有機體在一定條件下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繫從而獲得新經驗的過程。強化在刺激——反應連結的建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巴甫洛夫的狗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進食行為時發現,狗吃到食物時,會分泌唾液。
  • 如何區分班杜拉的三種強化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不滿於極端行為主義的觀點,在吸取了認知學習理論觀點後,形成了一種認知——行為主義的模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社會學習理論。他把強化分為三類: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接下來對這三個強化進行區分。直接強化指的是觀察者因表現出觀察行為而受到強化。它強調的強化是觀察者已經做出它所觀察到的動作或者觀念。
  • 如何快速區分班杜拉的強化類型?
    班杜拉是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是我們教師招聘考試過程當中客觀題的,經常以單選題的出現,尤其是他提出的三種強化類型,更是比較容易混淆,成為廣大考生的做題困擾,本文就針對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出的三種強化類型做出區分,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班杜拉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把強化的類型分為了三類,分別是直接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
  •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有哪些代表人物?
    桑代克的這一理論觀點是建立在小貓「迷箱」實驗的基礎上的。桑代克提出三大學習律:準備律:指學習者對某種刺激是否做出反應與他是否做好準備有關。練習律:指刺激反應間重複的次數越多,聯結就越牢固;反之,則越弱。
  • 班杜拉的強化分類
    班杜拉將強化分為: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1.直接強化直接強化是指通過外部因素對學習行為予以強化。2.替代性強化替代性強化指觀察者因看到榜樣受強化而受到的強化。例如當教師強化一個學生的助人行為時,班上的其他人也將花一定時間互幫互助。此外替代性強化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情緒反應的喚起。
  • 宅家心理學自學筆記之3:觀察學習
    先回顧一下之前的相關知識:學習和認知相關,包括1)本能驅動的潛伏學習,2)以興趣為主導的內部動機驅動的自主學習。學習還和行為相關,包括1)經典條件反射作用下的的自動化學習,2)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下激發外部動機的強化學習。但是條件反射原理並不能告訴我們關於學習的整體情況,那些更高級的動物,比如人類,學習是不一定需要親身經歷的。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學習及行為主義思維導圖及其重點內容
    加涅根據學習水平分8個層次結構:① 信號學習(☆);② 刺激—反應學習;③ 連鎖學習;④ 言語聯結學習;⑤ 辨別學習(☆);⑥ 概念學習(☆);⑦ 規則或原理學習;⑧ 解決問題的學習(高級規則學習)。5.
  • 教師招聘備考之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是一個考察的重點,主要以客觀題形式考察居多,需要大家對其中的知識做詳細的理解和掌握。班杜拉的理論中首先需要大家能夠知道其不滿於極端的行為主義理論,積極吸納了認知的觀點在其理論中,因此其理論又被稱之為認知行為主義,考試中會以單選形式出現。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發展,學習,行為主義重點人物總結
    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新舊知識發生聯繫)教育心理學的行為主義有五個重要人物巴浦洛夫狗進食搖鈴實驗;鈴聲由中性刺激轉化為條件刺激行為主義經典條件反射的代表人物是( ) ? 答:巴浦洛夫和華生。桑代克貓走迷籠實驗;學習的實質是情境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學習過程是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結不需要中介;
  • 2020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備考:《教育學》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內容梳理
    1、實驗:貓開籠取食   2、基本規律:   (1)準備律:在進入某種學習活動之前,學習者做好了與相應的學習活動相關的預備反應,學習者就能比較自如地掌握學習內容。帶來的教育啟示為: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其獲得準備狀態,不能搞突然襲擊。   (2)練習律:對於學習者已形成的某種聯結,在實踐中正確地重複這種反應會有效的增強這種聯結。
  • 觀察和實驗是孩子學習物理的捷徑
    絕大多數同學對物理實驗感興趣。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觀察和實驗是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法。實驗教學是幫助學生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作風的有效措施,通過實驗教學與理論講授相結合,不僅有利於學生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正確確立,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而且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我們還應該強調學生重視觀察,法拉第曾經說過:「沒有觀察,就沒有科學。
  • 斯金納的強化和班杜拉的強化,你還傻傻分不清嗎?
    班杜拉的強化:這種強化有可能增加行為出現,也可能減少行為出現。【鞏固練習】1.對監獄裡的人表現良好就減刑,可以利用哪種規律解釋( )。A.正強化 B.負強化 C.懲罰 D.消退1.【答案】B。解析:減刑是撤銷厭惡的刺激,增加表現良好的概率,所以選B。2.
  • 心理學中的生活實驗
    這就造成了我們在開始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涉及到實驗的知識點,而同學們對於實驗又比較陌生,在此給同學們總結一下心理學常見的一些實驗,一是為同學們提供一些學習材料,二是讓同學們對心理學產生親近感,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一、視崖實驗視崖是用來評估嬰兒深度知覺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臺式裝置。吉布森和沃克首創的視覺懸崖是測量嬰兒距離(深度)知覺最常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