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觀察學習的五種效應

2020-11-22 中公教師網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常考考點匯總

社會認知論認為,觀察學習是人們形成思想和行動的一種途徑,但也沒有否認通過直接經驗得到的學習。班杜拉將通過反應結果獲得的學習稱為親歷學習。與傳統行為主義根本不同的是,社會認知論強調認知等主體因素在親歷學習過程中的作用,而前者則否認認知因素的存在,認為反應結果對行為的塑造是一個自動作用的過程。班杜拉認為,反應結果之所以能夠引起學習,取決於人們對反應結果的功能性價值的認識。(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首先,反應結果對反應主體具有信息價值。由反應結果引起的學習實際上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雙向作用過程:個體從反應結果中得出關於結果與反應之間關係的認識,從而不斷改善和提高個體的行為技能。所以,親歷學習也是一個信息加工過程,可以被看成是觀察學習的一個特例,只是觀察對象從他人的行為轉化成自己的行為結構和環境事件的信息。而且,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個體學會的是有關行為的抽象規則,而不是具體的反應方式。

反應結果對反應主體還具有動機的功能。個體在行動之前,會預期行為的未來結果,這種預期通過符號形式表徵於個體當前的認知表象中,就可以轉化為當前行為的動機。所以,在親歷學習中,反應結果主要是作為居先的而不是後繼的決定因素髮揮作用。這樣,班杜拉將由反應結果引起的試誤學習和由示範作用引起的觀察學習統一起來了。

班杜拉分析了觀察學習的五種效應。現分別介紹如下:(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第一,習得效應。習得效應是指通過觀察習得新的技能和行為模式。例如,兒童的語言就是一種通過模仿習得的技能。父母使用文明語言,其子女習得文明語言;父母使用不文明語言,其子女經常使用不文明語言。觀察學習的習得效應可以解釋大部分與態度和品德有關的新行為方式的學習。

第二,抑制效應與去抑制效應。抑制效應是指觀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或良好)行為受到社會譴責,觀察者會暫時抑制受到譴責的不良(或良好)行為。去抑制效應是指觀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行為未受到應有的懲處,其原本受到抑制的不良行為重新發作。例如,一名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學生進入一個班風很好、紀律嚴明的班級集體,在周圍同學良好表現的耳濡目染之下,該生的不良行為方式很可能暫時受到抑制。由於他的惡習一時難以完全消除,他一離開班集體,進入他自己原先的小圈子不良習氣又重新發作。這就是不良行為的抑制與去抑制現象。觀察學習的抑制與去抑制效應可以解釋不良態度與品德轉變的部分心理機制。

第三,反應促進效應。反應促進效應是指通過觀察促進新的學習或加強原先習得的行為。例如,在體育課上有些學生膽小,不敢做一些危險的動作。這時教師讓某個膽大的學生先示範。膽小的學生看到該動作他人能做,膽子也大起來,認為自己也能做,從而促進新的行為的學習。反應促進也指原先習得行為的加強。例如,「見人打招呼」原本是某兒童已習得的行為,但有時卻不能表現出來。若看到其他兒童和成人都能表現這樣的行為並受到讚揚,該兒童見人打招呼的禮貌行為方式會得到加強並重新表現出來。(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第四,刺激指向效應。刺激指向效應是指通過觀察榜樣行為,觀察者將自己的注意指向特定的刺激。在班杜拉的實驗中,看到榜樣用木槌擊打布娃娃的兒童與未看到這種行為的兒童相比,不但模仿這種攻擊行為,而且更多地將木槌用到其他情境。

第五,情緒喚醒效應。情緒喚醒效應是指看到榜樣表達的情感,在觀察者身上容易喚起類似的情感。例如,在語文課上教師通過表情朗讀表達對英雄人物的崇敬情感,在學生身上可以喚起類似的情感。人們在觀察電影、電視劇或舞臺戲劇時,看到劇情中人物的不同命運,自己常常情不自禁地表現出與劇中人物相同的喜怒哀樂的情感。所以,觀察學習是情感教育的最重要手段。(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班杜拉觀察學習的經典實驗
    行為主義代表人物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又稱為社會學習理論。該理論強調成人榜樣對兒童有明顯影響,兒童可以通過觀察成人榜樣的行為而習得新的行為,而非通過條件刺激與條件反射的聯結或者對於行為的強化來習得新的行為。而有關班杜拉的觀察學習試驗是同學們需要掌握的,下面我來簡單介紹兩個試驗。
  • 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
    在本文中會對班杜拉觀察學習的幾個考點:觀察學習的含義、觀察學習的過程、強化的分類,並結合往年考題進行分析,希望給廣大考生以幫助。首先,對觀察學習的含義進行理解,2016年的考題中出現過一次理解型的概念單選題。在班杜拉看來人的學習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學習,一種是間接學習,而我們人類主要的學習方式是間接學習,也就是觀察學習(替代學習)。
  • 班杜拉之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在教招考試中作為一個常考點,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來考,但因考試頻率較高,需要大家重點來看。(1)需要大家能夠知道班杜拉本人反對極端行為主義,在其理論中吸收了認知主義的觀點,因此其理論又被稱之為「認知行為主義」,同時在考試中作為選項也出現過班杜拉的理論拼湊痕跡的說法,此類描述需要大家能夠理解性掌握;(2)需要大家重點掌握的就是班杜拉的觀察學習,也叫替代性學習,需要理解其內涵——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及其行為後果,獲得自己的行為方式,考試中常以例子型單選題為主。
  •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上)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上)考情分析: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考查形式以客觀為主,例如單選、多選、判斷等。部分地區考查過材料分析題。考查難度為中等難度,多以理解性的題目呈現。考查學員對相關實驗尤其是實驗結果的理解。本篇採用上下兩篇的形式來講解,既涉及課本常考查的知識點,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儘量通過生活事例幫助大家深入理解這一知識點。
  • 心理學丨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
    關於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在教育心理學知識中,一直是大家在考試時的難點,以客觀題考察為主,具體有單選、多選,需理解記憶,主要考察觀察學習和替代性強化。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不滿於極端行為主義的觀點,在吸取了認知學習理論觀點後,形成了一種認知-行為主義的模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社會學習理論,具體有:交互決定論、觀察學習、強化理論。
  •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考前你得抓緊看!
    教育心理學中的學習理論包括四大部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這一部分在教師資格的考試中經常以單選題的形式進行考察,主要是考察人物與思想觀點的對應,以及例子型的選擇題。因此,需要大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識記。今天就為大家講解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 班杜拉的強化分類
    班杜拉將強化分為: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1.直接強化直接強化是指通過外部因素對學習行為予以強化。2.替代性強化替代性強化指觀察者因看到榜樣受強化而受到的強化。例如當教師強化一個學生的助人行為時,班上的其他人也將花一定時間互幫互助。此外替代性強化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情緒反應的喚起。
  • 如何區分班杜拉的三種強化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不滿於極端行為主義的觀點,在吸取了認知學習理論觀點後,形成了一種認知——行為主義的模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社會學習理論。他把強化分為三類: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接下來對這三個強化進行區分。直接強化指的是觀察者因表現出觀察行為而受到強化。它強調的強化是觀察者已經做出它所觀察到的動作或者觀念。
  • 如何快速區分班杜拉的強化類型?
    班杜拉是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是我們教師招聘考試過程當中客觀題的,經常以單選題的出現,尤其是他提出的三種強化類型,更是比較容易混淆,成為廣大考生的做題困擾,本文就針對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出的三種強化類型做出區分,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班杜拉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把強化的類型分為了三類,分別是直接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學習及行為主義思維導圖及其重點內容
    加涅關於學習的劃分:① 學習水平分類;② 學習結果分類;4.加涅根據學習水平分8個層次結構:① 信號學習(☆);② 刺激—反應學習;③ 連鎖學習;④ 言語聯結學習;⑤ 辨別學習(☆);⑥ 概念學習(☆);⑦ 規則或原理學習;⑧ 解決問題的學習(高級規則學習)。5.
  • 五種奇怪的量子效應
    但除了這,還有許多奇異的量子效應仍然模糊不清。我們來看看其中最有趣的五個。但是在我們檢查內部以測量結果之前,盒子的內容同時處於兩種狀態:一種是貓是活著的,而另一種則是貓死了。在我們看一眼的那一刻,事情才確定了,這隻貓已經死了,或者活著已經去了另一個世界。但如果你巧妙地每秒偷看盒子數千次以觀察放射性物質,你可能會改變它的行為。
  • 斯金納的強化和班杜拉的強化,你還傻傻分不清嗎?
    班杜拉的強化:這種強化有可能增加行為出現,也可能減少行為出現。【鞏固練習】1.對監獄裡的人表現良好就減刑,可以利用哪種規律解釋( )。A.正強化 B.負強化 C.懲罰 D.消退1.【答案】B。解析:減刑是撤銷厭惡的刺激,增加表現良好的概率,所以選B。2.
  • 教師招聘備考之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是一個考察的重點,主要以客觀題形式考察居多,需要大家對其中的知識做詳細的理解和掌握。班杜拉的理論中首先需要大家能夠知道其不滿於極端的行為主義理論,積極吸納了認知的觀點在其理論中,因此其理論又被稱之為認知行為主義,考試中會以單選形式出現。
  • 五種怪異量子效應:量子齊諾效應和真空雙折射
    但事實上量子效應僅是原子和亞原子微粒怪異和違反直覺的開始,許多奇特的量子效應仍然令科學家迷惑不解,以下是五種最怪異的量子效應:1、量子齊諾效應(quantum Zeno effect)讓我們先從經典的「薛丁格的貓」理論開始吧,在這個著名的思維實驗中,一隻貓被困在裝有放射性物質的盒子裡,如果放射性物質進行衰變,輻射會觸發一個釋放毒氣的探測器,這隻貓會被殺死。
  • 宅家心理學自學筆記之3:觀察學習
    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我們也可以獲得學習體驗。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觀察學習就是我們觀察和模仿他人的過程。觀察學習的行為被稱為模仿(modeling)。切斯特菲爾德(Chesterfield,1694~1773)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人類有一半以上的行為正是通過模仿形成的」。
  • 教師招聘考試之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華生相信巴甫洛夫的條件作用模式適於用來建立人類行為的科學,如果將這種模式加以擴展,可以解釋各種類型的學習和個性特徵。他認為學習就是以一種刺激替代另一種刺激建立條件作用的過程。人類出生時只有幾個反射(如打噴嚏、膝跳反射)和情緒反應(如懼、怒、愛),所有其他行為都是通過條件作用建立新的刺激一反應(S-R)聯結而形成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的規律包括習得、消退、泛化與分化。
  •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有哪些代表人物?
    心理學中關於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有華生、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納、班杜,那他們有對於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具體闡述是怎樣的呢?他們對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有哪些獨到的見解呢,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吧!他的主要觀點是: 學習的實質在於形成刺激——反應聯結;人和動物遵循同樣的學習律; 學習的過程是嘗試與錯誤的漸進過程。
  • 除「薛丁格貓」外的五種不常見的奇異量子效應
    但事實上量子效應僅是原子和亞原子微粒怪異和違反直覺的開始,許多奇特的量子效應仍然令科學家迷惑不解,以下是五種最怪異的量子效應:(更多量子資訊見量子研究網站:http://quantum-study.com
  • 37個教綜常考「效應」
    觀察學習效應 班杜拉認為,觀察學習是個體通過對他人的行為及其強化結果的觀察,從而獲得某些新的行為反應或已有的行為反應得到修正的過程。小學生在觀看暴力節目或打暴力遊戲中,通過對暴力行為的觀察,從而也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這是一種觀察學習效應。 12.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發展,學習,行為主義重點人物總結
    ,其中比較難分辨的是:辨別學習<概念學習<規則學習。最低級的是信號學習,最高級的是解決問題學習。學習結果根據學習結果劃分,將學習分為五大類,智慧技能、認知策略、言語信息、動作技能、態度。奧蘇貝爾根據學習性質劃分:兩大類學習進行的方式: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學習內容與認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