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認知論認為,觀察學習是人們形成思想和行動的一種途徑,但也沒有否認通過直接經驗得到的學習。班杜拉將通過反應結果獲得的學習稱為親歷學習。與傳統行為主義根本不同的是,社會認知論強調認知等主體因素在親歷學習過程中的作用,而前者則否認認知因素的存在,認為反應結果對行為的塑造是一個自動作用的過程。班杜拉認為,反應結果之所以能夠引起學習,取決於人們對反應結果的功能性價值的認識。(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首先,反應結果對反應主體具有信息價值。由反應結果引起的學習實際上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雙向作用過程:個體從反應結果中得出關於結果與反應之間關係的認識,從而不斷改善和提高個體的行為技能。所以,親歷學習也是一個信息加工過程,可以被看成是觀察學習的一個特例,只是觀察對象從他人的行為轉化成自己的行為結構和環境事件的信息。而且,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個體學會的是有關行為的抽象規則,而不是具體的反應方式。
反應結果對反應主體還具有動機的功能。個體在行動之前,會預期行為的未來結果,這種預期通過符號形式表徵於個體當前的認知表象中,就可以轉化為當前行為的動機。所以,在親歷學習中,反應結果主要是作為居先的而不是後繼的決定因素髮揮作用。這樣,班杜拉將由反應結果引起的試誤學習和由示範作用引起的觀察學習統一起來了。
班杜拉分析了觀察學習的五種效應。現分別介紹如下:(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第一,習得效應。習得效應是指通過觀察習得新的技能和行為模式。例如,兒童的語言就是一種通過模仿習得的技能。父母使用文明語言,其子女習得文明語言;父母使用不文明語言,其子女經常使用不文明語言。觀察學習的習得效應可以解釋大部分與態度和品德有關的新行為方式的學習。
第二,抑制效應與去抑制效應。抑制效應是指觀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或良好)行為受到社會譴責,觀察者會暫時抑制受到譴責的不良(或良好)行為。去抑制效應是指觀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行為未受到應有的懲處,其原本受到抑制的不良行為重新發作。例如,一名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學生進入一個班風很好、紀律嚴明的班級集體,在周圍同學良好表現的耳濡目染之下,該生的不良行為方式很可能暫時受到抑制。由於他的惡習一時難以完全消除,他一離開班集體,進入他自己原先的小圈子不良習氣又重新發作。這就是不良行為的抑制與去抑制現象。觀察學習的抑制與去抑制效應可以解釋不良態度與品德轉變的部分心理機制。
第三,反應促進效應。反應促進效應是指通過觀察促進新的學習或加強原先習得的行為。例如,在體育課上有些學生膽小,不敢做一些危險的動作。這時教師讓某個膽大的學生先示範。膽小的學生看到該動作他人能做,膽子也大起來,認為自己也能做,從而促進新的行為的學習。反應促進也指原先習得行為的加強。例如,「見人打招呼」原本是某兒童已習得的行為,但有時卻不能表現出來。若看到其他兒童和成人都能表現這樣的行為並受到讚揚,該兒童見人打招呼的禮貌行為方式會得到加強並重新表現出來。(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第四,刺激指向效應。刺激指向效應是指通過觀察榜樣行為,觀察者將自己的注意指向特定的刺激。在班杜拉的實驗中,看到榜樣用木槌擊打布娃娃的兒童與未看到這種行為的兒童相比,不但模仿這種攻擊行為,而且更多地將木槌用到其他情境。
第五,情緒喚醒效應。情緒喚醒效應是指看到榜樣表達的情感,在觀察者身上容易喚起類似的情感。例如,在語文課上教師通過表情朗讀表達對英雄人物的崇敬情感,在學生身上可以喚起類似的情感。人們在觀察電影、電視劇或舞臺戲劇時,看到劇情中人物的不同命運,自己常常情不自禁地表現出與劇中人物相同的喜怒哀樂的情感。所以,觀察學習是情感教育的最重要手段。(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