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怪異量子效應:量子齊諾效應和真空雙折射

2020-12-03 CD科技

北京時間3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澳大利亞研究員勞倫·福格(Lauren Fuge)指出,除了著名的「薛丁格的貓(Schrodinger’s cat)」和海森堡的「不確定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之外,量子效應還存在許多怪異現象。

你可能聽過「薛丁格的貓」和海森堡的「不確定原理」,甚至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這些量子現象試圖以極小比例解釋世界,自從量子效應被發現,在一個世紀裡這些神奇效應已是眾所周知。

但事實上量子效應僅是原子和亞原子微粒怪異和違反直覺的開始,許多奇特的量子效應仍然令科學家迷惑不解,以下是五種最怪異的量子效應:

1、量子齊諾效應(quantum Zeno effect)

讓我們先從經典的「薛丁格的貓」理論開始吧,在這個著名的思維實驗中,一隻貓被困在裝有放射性物質的盒子裡,如果放射性物質進行衰變,輻射會觸發一個釋放毒氣的探測器,這隻貓會被殺死。

但我們檢測盒子內部狀況,發現盒子內部會同時存在兩種狀態:一種狀態是貓沒有腐爛,仍是活著的;另一種狀態是貓已腐爛,它已死去。此刻我們決定觀察一下盒子裡面的情況,證實這隻貓是死了,還是又活過了一天。

但是你每秒數千次窺視這個盒子,監測盒子中的放射物質,你可能改變這一變化過程。根據你所觀測的方式,結果可能是延遲放射性衰變(被稱為量子齊諾效應)或者加速放射性衰變(被稱為量子反齊諾效應)。據悉,齊諾效應的命名源自古希臘哲學家齊諾的名字,這位哲學家曾提出一系列邏輯悖論,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關於龜兔賽跑的「阿基裡斯謬論(Achilles)」,證實擅跑英雄阿基裡斯追上烏龜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距離都可切割成無數小的距離,烏龜會製造出無窮個起點,它總能在起點與自己之間製造出一個距離,不管這個距離有多小,但只要烏龜不停地奮力向前爬,阿基裡斯就永遠也追不上烏龜!

齊諾效應引起的變化是由於測量引起的幹擾,甚至人們只需晃動盒子,而不是朝向盒子裡觀看,就完全足夠了。

2、中微子缺少「身份識別」

「薛丁格的貓」是量子物理中較奇特的構想例子之一,證實疊加理論的存在。這一基礎理論認為,物體能同時以兩種或者更多狀態存在,即一隻存活或者死亡的貓並非你現實情況下所看到的,物理學家在實驗室經常使電子同時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

基於以上觀點,科學家表明神秘微粒——中微子,在穿行數百公裡的範圍內可保持兩種或者更多的狀態,中微子是一種亞原子粒子,它與物質幾乎沒有相互作用(每秒大約有10萬億個中微子穿過你的手)。同時,它們在穿越空間時,會在不同「味(用以區分不同類型的夸克和不同種類的粒子)」和類型之間快速振蕩,中微子會以一種「味」開始,並以另一種「味」到達目的地。

但是這種轉換並不簡單,研究表明,在穿行過程中,中微子並沒有明確的「味」,它們仍然處於一種「身份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狀態,同時存在多種「味」。

3、Hong-Ou-Mandel效應

量子光學是涉及光的一個研究領域,它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最小的。Hong-Ou-Mandel效應描述了兩種光子在分束器(beam splitter)進行交互的奇特方式,它們可以反彈或者穿過,每種方式都有50%的可能性。

如果兩種相同光子從兩側進入分束器,會出現四種可能性:上方光子被反射;下方光子被傳輸;上方和下方光子都被傳輸;上方和下方光子都被反射。

這裡存在一些奇特現象,由於光子性質相同,我們無法區分第二種和第三種可能性之間的差別,同時,相同性質的光子可能彼此抵消。最終,你可能最終僅看到第一種和第四種可能性:兩個光子總是位於分束器相同一側的末端。

4、「真空雙折射」

有時我們必須在宏觀尺度上觀測宇宙,從而獲得微觀等級的認知。近期,天文學家正在研製一種非常緻密、具有強磁性的中子星,從中發現「真空雙折射(vacuum birefringence)」量子效應的第一證據。

據悉,「真空雙折射」假設理論首次是上世紀30年代提出的,當時量子理論預測真空並非完全是「空的」,相反,真空還充滿閃爍存在和消失的大量虛擬粒子。

正常情況下,我們預測光線穿過真空是不會發生變化的,但是光線證實了極端磁場,就像中子星周圍的磁場一樣,能夠改變真空中這些虛擬粒子的性質,並影響穿過光線的極化狀態。當光線抵達地面上的望遠鏡時,我們可以觀察到宏觀等級的量子效應。

5、溫度量子

想像一下,你將烤箱內溫度調高,然後放入一個蛋糕進行烘烤,由於烤箱部分位置仍處於室溫條件,之後會發現蛋糕上有一些部分未烤熟。

我們通常認為,熱量非常平滑地從熱點區域流至鄰近低溫區域,使一個房屋加熱,或者物體均勻受熱。在量子物理學中,情況卻並非如此。研究發現石墨烯具有獨特的溫度特徵,石墨烯是一種由單層碳原子構成的特殊材料,電子攜帶熱量以波紋形式傳播,這些波紋意味著石墨烯中一些斑點仍保持低溫,而其它位置被加熱升溫。

令人興奮的是,波紋大小可以被控制,因此可以使用熱量顯微鏡進行觀察,有助於科學家在量子等級觀察溫度變化。如果我們能夠利用這種效應,很可能將其應用在計算、醫學和環境監測等方面。

相關焦點

  • 除「薛丁格貓」外的五種不常見的奇異量子效應
    量子世界中,除了著名的「薛丁格的貓(Schrodinger’s cat)」和海森堡的「不確定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之外,量子效應還存在許多怪異現象。但事實上量子效應僅是原子和亞原子微粒怪異和違反直覺的開始,許多奇特的量子效應仍然令科學家迷惑不解,以下是五種最怪異的量子效應:(更多量子資訊見量子研究網站:http://quantum-study.com
  • 5個怪異的量子效應
    物理學家已經通過實驗觀測到了許多反直覺的量子效應,今天,我們就要列舉其中的5種。 量子齊諾效應 今天的第一個故事可以從薛丁格的貓開始說起。根據觀測方式的不同,原子的衰變可以被延遲或加速,從而貓的壽命得到延長或縮短;前者被稱為量子齊諾效應,後者被稱為量子反齊諾效應。換句話說,貓的性命取決於受哪種量子齊諾效應的影響。 無論是量子齊諾效應還是量子反齊諾效應,這兩種有違直覺的效應都已得到實驗的證實。
  • 5個怪異的量子效應
    根據觀測方式的不同,原子的衰變可以被延遲或加速,從而貓的壽命得到延長或縮短;前者被稱為量子齊諾效應,後者被稱為量子反齊諾效應。換句話說,貓的性命取決於受哪種量子齊諾效應的影響。1種和第4種情況,也就是前文所說的兩個光子總是成對地出現在分束器的同一側。
  • 令科學家迷惑不解的量子效應 有五種最怪異!
    但我們檢測盒子內部狀況,發現盒子內部會同時存在兩種狀態:一種狀態是貓沒有腐爛,仍是活著的;另一種狀態是貓已腐爛,它已死去。此刻我們決定觀察一下盒子裡面的情況,證實這隻貓是死了,還是又活過了一天。  但是你每秒數千次窺視這個盒子,監測盒子中的放射物質,你可能改變這一變化過程。
  • 五種奇怪的量子效應
    你可能聽說過薛丁格的貓和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甚至可能是量子糾纏等概念,這些量子現象試圖以無限小的尺度解釋世界,並且自從它們被發現以來在本世紀左右已經相對眾所周知。但除了這,還有許多奇異的量子效應仍然模糊不清。我們來看看其中最有趣的五個。
  • 量子真空漲落和卡西米爾效應——真空的能量(計算過程)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描述真空量子能量的一些重要結果。量子能量存在於整個宇宙的背景中。具體地說,我將在量子場論(QFT)中解釋所謂的卡西米爾效應。卡西米爾效應是由於電磁場的量子真空漲落而作用於兩個緊密平行的不帶電導體板之間的一種小的引力。
  • 量子效應的宏觀體現——卡西米爾效應 | 量子群英傳
    當我們計算真空零點能的時候,由於不確定性原理,所有頻率的量子漲落模式都需要考慮,用圖23-3中的能量譜密度(ρ0(ω))的計算公式對所有的頻率積分,這個計算顯然會帶來無窮大的零點能,這也正是量子場論紫外發散的體現。
  • 攻克引力波探測器,受電磁場真空漲落效應,引起的量子噪聲限制!
    目前和未來引力波探測器的靈敏度,幾乎在所有頻率都受到電磁場真空漲落效應引起的量子噪聲限制。 但即使是這種固有的量子噪音也可以迴避,有可能操縱真空漲落來重新分配量子不確定性,以增加另一種不同、障礙性較小類型的噪聲為代價來減少一種類型噪聲
  • 利用奇異的卡西米爾效應在真空中傳遞熱量
    量子物理學再次顛覆了經典物理學常識:在真空空間中傳遞熱量本身——通常來說,這需要原子或分子間的相互作用。
  • 真空是空的麼?由於量子漲落,時時處處充滿虛粒子的產生和湮滅
    20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原子論,認為原子以外的空間本質上就是「真空」。而亞里斯多德則是真空的反對者,在他的設想中,「以太」填滿了整個空間,因此宇宙中並沒有絕對的真空。此後,真空和以太兩大陣營的爭論不斷。
  • 蝴蝶效應真實存在嗎?量子蝴蝶效應更令人困惑
    對於蝴蝶效應而言,非常小的不確定性對更大區域的天氣也使得幾乎相同的氣候特徵隨時間而發生變化,但對於更大的區域的不確定因素將完全覆蓋蝴蝶效應產生的任何影響。布萊恩·斯溫格爾 馬裡蘭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 研究量子信息物理學 ※※「更令人困惑的現象是量子蝴蝶效應,它出現在將混沌和量子世界怪異物理特徵結合一起的系統中。」
  • 和普朗克常數無關的量子效應
    在各種量子效 應,比如量子隧穿和能級分裂,我們也都能看到普朗克常數扮演的重要⻆色。現在普朗克常數已經成為量子效應的代名詞。而且由於普朗克常數很小,h=6.62607004 × 10-34 m2 kg / s,我們可以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法直接感受到量子效應。 例如,我們平常同樣覺得水是連續的,感覺不到 單個水分子的存在,那是因為水分子直徑不到3x10-10米。
  • 量子隧穿效應,真實存在的粒子穿牆術
    量子隧穿效應,在量子物理學的世界中,微觀粒子可以穿越障礙物,就算粒子的能量不足,這個機率也非常大,我們的科學家把這種粒子運動的現象叫做量子隧穿效應量子隧穿效應的具體由來!要知道宇宙中任何事物,宇宙真空以及人類都是由粒子組成的,隨著人類研究量子物理學的逐漸深入,我們發現了粒子的波粒二象性,通俗一點來說,粒子既有波的性質也有粒子的性質,這就給量子隧穿效應提供了理論基礎,如果我們在加入薛丁格方程以後,我們就對粒子有了一個形象的認識。
  • 分子碰撞量子幹涉效應的發現
    70年代研製成功微波吸收材料,滿足了國防需要;研製成功連續波和脈衝氟化氫化學雷射器,進行了雷射與靶面作用研究,給出了雷射支持爆轟波傳播及等離子體屏蔽的清晰物理圖像,為我國強雷射的發展作了貢獻。80年代以來,在雷射化學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基礎研究中,發展了雙共振多光子電離技術,研究了分子激發態碰撞傳能的機制、傾向規則及取向變化規律。在國際上首次實驗觀察到分子碰撞傳能中的量子幹涉效應。
  • 基於量子限域效應和雙金屬協同效應構造二維RhW納米片實現高效CO2...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曾傑教授課題組通過構築二維RhW納米片並利用其量子限域效應和雙金屬協同效應實現高效CO2催化加氫。CO2加氫反應的關鍵步驟在於CO2活化產生CO2δ-自由基。
  • 聲學系統中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受拓撲保護的聲傳輸前面的推文中已經向大家展示過了二維系統中的聲谷霍爾效應以及彈性波超材料中受拓撲保護的邊界態傳輸,本文以南京大學何程老師2016年的文章(C. He, et al. Nature Physics. 12, 1124 (2016))為例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二維系統中的聲學類量子自旋霍爾效應。同時向大家推薦另外兩篇聲學類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文章Z.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在零磁場中就可以實現量子霍爾態,更容易應用到人們日常所需的電子器件中。自1988年開始,就不斷有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各種方案,然而在實驗上沒有取得任何進展。2013年,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美國《科學》雜誌於2013年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
  • 量子力學中的量子隧道效應
    量子力學是一個極其詭異的理論,其特點之一就是物體具有某些不確定的屬性。物體的量子屬性都是可能性的分布,這種分布以及隨時間變化的方式都存在於物體的波函數中。顛覆認知與世界觀的量子力學實驗)。位置作為量子屬性的一種,也同樣具有不確定性,而且位置的不確定性會導致怪異的結果。法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路易斯·德布羅意指出任何物體都是一種物質波。德布羅意波波長定義的是一個物體的位置確定程度。波長大則意味著位置不確定度高,反之則低。
  • 光電效應與光子|走進量子力學(3)
    與大多數基本粒子相比,光子的靜止質量為零,這意味著其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光速。與其他量子一樣,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光子能夠表現出經典波的折射、幹涉、衍射等性質;而光子的粒子性可由光電效應證明。光子只能傳遞量子化的能量,是點陣粒子,是圈量子粒子的質能相態。量子電動力學確立後,確認光子是傳遞電磁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
  • 無處不在的量子效應!發現固體中對磁量子效應的新見解
    博科園-科學科普:量子力學類利用一種新的計算方法,一項國際合作首次成功地系統地研究了著名的三維熱氯化物海森堡模型中的磁量子效應。這一驚人的發現是:物理量子相位只在自旋很小的情況下形成。晶體中的原子和分子排列成規則的三維晶格,原子通過各種力相互作用,最終達到能量最小的狀態。在絕對零度附近,晶格振蕩凍結,因此電子自旋之間的相互作用佔主導地位。一個特別有趣的情況是,當自旋不能同時排列以達到最低能量的狀態時。這導致了一個失敗的系統,其中的自旋幾乎是完全無序,因此被稱為自旋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