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普朗克常數無關的量子效應

2021-01-15 我的量子


普朗克在1900年發現光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等於hν。這裡h就是著名的普朗克常數而ν是光的頻率。自此,普朗克常數(或約化普朗克常數ħ = h /2π)開始出現在描述各種微觀粒子性質的物理量中,比如自旋⻆動量等於ħ的整數或半整數倍,原子或分子的大小正比於ħ的平方。在各種量子效 應,比如量子隧穿和能級分裂,我們也都能看到普朗克常數扮演的重要⻆色。現在普朗克常數已經成為量子效應的代名詞。而且由於普朗克常數很小,h=6.62607004 × 10-34 m2 kg / s,我們可以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法直接感受到量子效應。 例如,我們平常同樣覺得水是連續的,感覺不到 單個水分子的存在,那是因為水分子直徑不到3x10-10米。如果有魔法能讓普朗克常數變大1000倍而其他東⻄都不變,水分子就會和沙粒差不多大小。


有趣的是,有兩個著名的量子效應, 量子態疊加和量子糾纏, 和普朗克常數無關


態疊加來源於這樣一個基本事實: 量子力學的基本理論框架是線性的。這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 量子體系的態空間是一個線性空間, 希爾伯特空間: 如果ψ1和ψ2是兩個不同的量子態, 那麼ψ1 + ψ2也是一個量子態。其次, 薛丁格方程是一個線 性方程。我們先寫下薛丁格方程的具體形式

 其中H是哈密頓量。這個方程是線性的: 如果ψ1和ψ2分別是解, 那麼疊加態ψ1 + ψ2也是方程的解。希爾伯特空間顯然和普朗克常數無關; 薛丁格方程裡雖然有普朗克常數, 但是它的線性性和普朗克常數無關: 無論普朗克常數ħ多大多小, 薛丁格方程都是線性的


量子糾纏也和普朗克常數無關。量子糾纏涉及複合量子體系, 即由兩個或兩個以上量子體系組成的複合系統。為了簡單, 我們考慮兩個自旋1/2粒子, 它們的希爾 伯特空間分別是V1和V2。那麼這兩個自旋的希爾伯特空間是它們的直積V1 ⊗ V2。可以證明這個直積空間中的絕大多數態都是糾纏態, 比如

就是一個糾纏態。這個態表示, 如果自旋1處於向上的狀態自旋2處於向下的狀態; 如果自旋1處於向下的狀態自旋2處於向上的狀態。顯然, 兩個希爾伯特空間V1和V2和普朗克常數無關, 它們的直積V1 ⊗ V2也和普朗克常數無關。在上面的糾纏態中我們也完全看不到普朗克常數的影子。所以量子糾纏和普朗克常數無關。

我們肉眼看不到水分子,是因為普朗克常數很小,以至於水分子直徑不到3x10-10米。既然態疊加原理和量子糾纏和普朗克常數無關,為什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來沒有感受到它們?既然電子可以同時出現在原子核的四周,為什麼我們從來沒有看到太陽同時從東方升起⻄方落下?一個微觀粒子如果和其他粒子發生了糾纏,它的運動狀態就不再是確定的,但是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物體總是具有確定的運動狀態,即動量和位置


埃弗裡特的多世界理論可以完美回答這個問題。薛丁格曾經巧妙地通過放大量子效應讓貓處於活和死的疊加態。考慮一個籃球,我們可以按照類似的方式將 某個量子過程放大,神奇地讓這個籃球同時處於球場的左邊和右邊。這個情形可以用下面這個波函數描述

這裡| BL⟩和| BR⟩分別表示籃球的兩種狀態,在球場左邊和在球場右邊;而|ψc⟩表示球場上沒有籃球的狀態。籃球在左邊時,球場左邊會感受壓力,從而變形,這時球場的狀態會從  |ψc⟩    變成     |ψcL⟩; 籃球在右邊時,球場右邊會感受壓力,從而變形,這時球場的狀態會從  |ψc⟩ 變成 |ψcR⟩ 。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也就是在球場感受到籃球壓力的時間內,上面的波函數會變成

 這時籃球和球場發生了糾纏。於是我們得到一個關於宏觀物體的糾纏態。


但為什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來沒有體驗到這個糾纏態呢?按照多世界理論,這時世界一分為二,上面波函數的兩個分量分別代表兩種世界。一種世界裡,籃球在球場左邊,球場的左邊相應發生了變形;另一種世界裡,籃球在球場右邊,球場的右邊相應發生了變形。由於薛丁格方程是線性的,兩種世界裡的觀察者互相感受不到對方的存在。對於第一種世界裡的觀察者,波函數是

| BL⟩ ⊗ | ψcL⟩ ,這個波函數裡沒有疊加也沒有糾纏;對於第二種世界裡的觀察者,波函數是|BR⟩ ⊗ |ψcR⟩ ,這個波函數裡同樣沒有疊加也沒有糾纏。我們於是來到了一個非常意思的情形,整個宇宙的波函數| Ψ⟩處於疊加的量子糾纏 態,但是在它的每個分量代表的世界裡,疊加和糾纏都消失了


上面討論的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宇宙,它只有一個籃球和一個球場。我們看到整個宇宙的波函數確實可以處於量子疊加和糾纏態,但是在它各個分量描述的世 界裡,疊加和糾纏都消失了。按照同樣的方式,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日常生活中我們體驗不到量子疊加和糾纏儘管它們和普朗克常數無關。


吳飆,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教授。從事凝聚態物理的理論研究,主要方向有量子算法、量子動力學、超冷原子氣等。他在最近出版的《簡明量子力學》中對這個問題有更詳細的討論。 


相關焦點

  • 不愛套路的宇宙精靈:普朗克量子常數
    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Max Planck,1858-1927年)雖然思想保守,卻在量子力學的誕生史上充當了一次革命者。但普朗克並沒有提出光量子的思想,直到1905年,26歲的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的貢獻才真正使人們看到了量子概念所閃現的曙光。愛因斯坦認為,光線的能量不是連續的,而是以一個一個光量子的形式存在。
  • 量子力學的核心,普朗克常數
    普朗克常數定義了我們宏觀實在物理學的尺寸級別,指引了通向奇異量子世界之路。而且微觀世界的量子表現能在宇宙的各種尺度觀測到。實際上,只需要測量陽光的顏色,就能觀測到這種量子表現的效果。甚至還能藉此測量普朗克常數。
  • 普朗克常數
    那麼,在這其中普朗克假設是怎樣的呢?我們需要了解一個物理常量。那就是普朗克常數。在物理學的基本常數中,有些是通過實驗觀測發現的,如真空中的光速 、基本電荷、磁常數 、電常數 等。也有一些是在建立相關定律、定理時被引入或間接導出的,如牛頓引力常數、阿伏伽德羅常數 、玻耳茲曼常數 等。而普朗克常數則是完全憑著普朗克的創造性智慧發現的。
  • 物體熱輻射的規律,普朗克常數,普朗克常數
    物體熱輻射的規律,普朗克常數,普朗克常數
  • 量子序曲之普朗克常數
    還是光僅僅在和物質發生相互作用的時候才以一份、一份這個方式進行交換的。普朗克強調的是後者,這又讓人很不舒服,因為這太特別(ad hoc)了,光憑什麼如此行為需要解釋。愛因斯坦的觀點和普朗克不同,他認為光本身就是以一份一份的形式存在的。
  • 【科普向】什麼是普朗克常數?
    在此藉助這篇科普向的文章,紀念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以及他給現代物理學、乃至所有現代科學和技術帶來的深刻變革。本文大致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簡單回顧普朗克常數的提出和量子力學的發現過程,第二部分按照個人理解簡單介紹普朗克常數在物理學框架中的地位或意義。希望能滿足對量子物理了解程度各不相同的讀者。
  • 恆能量解說普朗克常數和光電效應方程式
    恆能量解說普朗克常數和光電效應方程式一切粒子都在運動,只有不含有恆能量的物質才是靜止的我們這個建立在大量物質吸納恆能量的螺旋力場宇宙裡,之所以有質量是因為物質有自身的質量和一個讓物體運動的恆能量產生的引力所表現的重力,不過,在沒有恆能量的宇宙裡,也測不出絕對物質的重量。
  • 如果普朗克常數可以變化,世界將變成什麼樣子?細思極恐!
    19世紀末,在麥克斯韋電磁波理論獲得空前成功後,物理學界唯有三大涉及光的實驗,無法用電磁波理論解釋,即黑體輻射、光電效應和原子光譜。而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就是在解決黑體輻射時,發現了能量具有最小單位的秘密。
  • 揭示宇宙奧秘的13個常數(八)---普朗克常數
    其次,如果hv比kT大得多,那麼ehv/kT的值就會非常大,而後面的-1則幾乎起不到什麼作用,因此在這些頻率下,公式可以變換為I(v,T)=(2hv3/c2)/ehv/kT。普朗克馬上意識到這與維恩公式I(v,T)=Av3e-Bv/T形式相同(因為1/x和x-1是一樣的)。因此,維恩公式中通過實驗得出的常數A和常數B其實都是具有物理學意義的常數:A=2h/c2,B=h/k。
  • 量子世界的大門是如何打開的?普朗克和愛因斯坦都做了些什麼?
    我們知道,光是以光速傳播的一種電磁波,我們通常所說的光指的是可見光,紅橙黃綠青藍紫,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光是我們人眼看不到的,這與光的波長有關,波長太短和太長,人眼就看不見了,如紅外線,波長太長我們看不到,紫外線波長太短,我們也看不見。
  • 我國具備普朗克常數測量能力
    我國具備普朗克常數測量能力
  • 普朗克常數簡史
    問題是眼中的,因為它揭示出無法理解任何物體和每個物體發出光的性質。普朗克在他就任柏林理論物理學教授前,一直在熱力學和電磁學領域努力思考這個問題和相關的問題許多年。在普朗克到達之前,這個職位是給玻爾茲曼和赫茲的,但兩人都拒絕了。對普朗克來說這是幸運的,由於柏林是黑體輻射實驗研究中心,普朗克所潛心進行的實驗工作對他後來的理論成果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 普朗克常數與一系列普朗克常量分別是什麼?它們支配著這個世界!
    要說普朗克常數就首先要說普朗克這個人,普朗克可以說是量子力學之父,於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愛因斯坦並稱為20世紀最重要的兩位物理學家。他是最先提出能量子這個概念的物理學大牛,在「紫外災難」中,普朗克利用量子力學的思想完美地解決了「黑體輻射」的問題,提出了普朗克輻射定律。
  • 我國成為可獨立測量普朗克常數的國家
    該課題通過「能量天平」方案,開展對普朗克常數測量和質量量子基準及其關鍵技術的研究,建立能量天平法測量普朗克常數裝置,使我國首次具備普朗克常數測量和千克基準穩定性絕對測量能力,成為國際上第4個可以獨立測量普朗克常數的國家,步入國際計量前沿研究行列。 計量基準的準確與否,需要國際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的保證。
  • 量子力學中普朗特常數代表什麼?原來時間是一段、一段的量子組成
    量子講堂第二期:在量子力學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物理常數,即普朗克常數,它代表著量子的最小單位,那麼普朗特常數究竟有什麼現實意義呢?在第一期的量子講堂中,我們了解到:原來量子並不是一種實際的粒子,而是物理量的最小單位,量子的概念最初是由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的,普朗克提出最初的能量子代表的是能量的最小單位,進而普朗克又提出了量子力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物理量:普朗克常數,從普朗克常數又可以推導、變形出多個常數,例如:普朗克時間、普朗克長度、普朗克能量,它們究竟代表著什麼呢?
  • 普朗克常數是什麼?為什麼宇宙要依賴它?
    普朗克常數幾乎是所有學過物理的人所知道的,可以說是常識。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於1900年計算得出該常數,這使得他獲得了1918年的諾貝爾獎。這一常數改變了遊戲規則,其通過描述物質的最細微部分如何在稱為量子的離散束中釋放能量,從而將「量子」本質上置於量子力學中。
  • 光電效應本質是能量的交互和轉移,對量子力學影響甚大!
    直到1916年,光電效應的定量實驗研究才由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完成。密立根對光電效應進行了長期的研究,經過十年之久的試驗、改進和學習,有效地排除了表面接觸電位差等因素的影響,獲得了比較好的單色光。他的實驗非常出色,於1914年第一次用實驗驗證了愛因斯坦方程是精確成立的,並首次對普朗克常數h作了直接的光電測量,精確度大約是0.5%(在實驗誤差範圍內)。
  • 普朗克時間
    它們和宇宙力量中的無限大和無限小有關,因此就需要有單位能夠對它們進行客觀的測量。普朗克時間就是微觀方面的一種測量方式。它以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的名字命名。普朗克是量子理論奠基者,一個普朗克時間單位是光在真空中飛行一個普朗克長度單位所需的時間。二者都是較大的自然單位制體系——普朗克單位的一部分。
  • 光電效應與光子|走進量子力學(3)
    在真空中光子的速度為光速,能量E和動量p之間關係為p=E/c; 相對論力學中靜質量為的粒子的能量動量關係為:光子的能量和動量僅與光子的頻率ν有關;或者說僅與波長λ有關。從而得到光子的動量大小為p=h/λ=hv/c。其中h叫普朗克常數。
  • 玻爾巧遇海森堡,量子迷霧一掃光,普朗克常數再發威
    四、h普朗克常數——量子力學的大門就在物理學家們都在一籌莫展的時候,海森堡發現了量子世界的一個公式[x,p]=xp-px=ih/2π,這個公式稱為基本對易關係。根據量子力學原理,可以推導出不確定關係ΔxΔp≥h/4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