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效應本質是能量的交互和轉移,對量子力學影響甚大!

2020-12-02 國學大觀

導讀:本章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此文旨在幫助大家認識我們身處的世界。世界是確定的,但世界的確定性不是我們能把我的。

關於光電效應的研究歷史大概是這樣的:1887年,赫茲在做證實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的火花放電實驗時,偶然發現了光電效應。赫茲用兩套放電電極做實驗,一套產生振蕩,發出電磁波;另一套作為接收器。他意外發現,如果接收電磁波的電極受到紫外線的照射,火花放電就變得容易產生。赫茲的論文《紫外線對放電的影響》發表後,引起物理學界廣泛的注意,許多物理學家進行了進一步的實驗研究。

1888年,德國物理學家霍爾瓦克斯證實,這是由於在放電間隙內出現了荷電體的緣故。

1899年,J.J.湯姆孫用巧妙的方法測得產生的光電流的荷質比,獲得的值與陰極射線粒子的荷質比相近,這就說明產生的光電流和陰極射線一樣是電子流。這樣,物理學家就認識到,這一現象的實質是由於光(特別是紫外光)照射到金屬表面使金屬內部的自由電子獲得更大的動能,因而從金屬表面逃逸出來的一種現象。

光電效應

1899—1902年,勒納德對光電效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並首先將這一現象稱為「光電效應」。為了研究光電子從金屬表面逸出時所具有的能量,勒納德在電極間加一可調節反向電壓,直到使光電流截止,從反向電壓的截止值,可以推算電子逸出金屬表面時的最大速度。他選用不同的金屬材料,用不同的光源照射,對反向電壓的截止值進行了研究,並總結出了光電效應的一些實驗規律。根據動能定理:qU=mv^2/2,可計算出發射出電子的能量。可得出:hf=(1/2)mv^2+I+W

深入的實驗發現的規律與經典理論存在諸多矛盾,但許多物理學家還是想在經典電磁理論的框架內解釋光電效應的實驗規律。有一些物理學家試圖把光電效應解釋為一種共振現象。勒納德在1902年提出觸發假說,把這種現象理解為共振。

愛因斯坦用光量子理論對光電效應提出理論解釋後,最初科學界的反應是冷淡的,甚至相信量子概念的一些物理學家也不接受光量子假說。儘管理論與已有的實驗事實並不矛盾,但當時還沒有充分的實驗來支持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給出的定量關係。直到1916年,光電效應的定量實驗研究才由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完成。

密立根對光電效應進行了長期的研究,經過十年之久的試驗、改進和學習,有效地排除了表面接觸電位差等因素的影響,獲得了比較好的單色光。他的實驗非常出色,於1914年第一次用實驗驗證了愛因斯坦方程是精確成立的,並首次對普朗克常數h作了直接的光電測量,精確度大約是0.5%(在實驗誤差範圍內)。1916年密立根發表了他的精確實驗結果,他用6種不同頻率的單色光測量反向電壓的截止值與頻率關係曲線關係,這是一條很好的直線,從直線的斜率可以求出的普朗克常數。結果與普朗克1900年從黑體輻射得到的數值符合得很好。

光電效應現象是赫茲在做證實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的火花放電實驗時偶然發現的,而這一現象卻成了突破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一個重要證據。

愛因斯坦在研究光電效應時給出的光量子解釋不僅推廣了普朗克的量子理論,證明波粒二象性不只是能量才具有,光輻射本身也是量子化的,同時為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提供了自然科學證據,具有不可估量的哲學意義。這一理論還為波爾的原子理論和德布羅意物質波理論奠定了基礎。

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

根據愛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論,射向金屬表面的光,實質上就是具有能量ε=hν的光子流。如果照射光的頻率過低,即光子流中每個光子能量較小,當他照射到金屬表面時,電子吸收了這一光子,它所增加的ε=hν的能量仍然小於電子脫離金屬表面所需要的逸出功,電子就不能脫離開金屬表面,因而不能產生光電效應。如果照射光的頻率高到能使電子吸收後其能量足以克服逸出功而脫離金屬表面,就會產生光電效應。此時逸出電子的動能、光子能量和逸出功之間的關係可以表示成:光子能量- 移出一個電子所需的能量(逸出功)=被發射的電子的最大初動能。

即:Εk(max)=hv-W0

這就是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

其中,h是普朗克常數;v是入射光子的頻率

密立根的定量實驗研究不僅從實驗角度為光量子理論進行了證明,同時也為波爾原子理論提供了證據。

1921年,愛因斯坦因建立光量子理論並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22年,玻爾原子理論也因密立根證實了光量子理論而獲得了實驗支持,從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23年,密立根「因測量基本電荷和研究光電效應」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大家還應該知道該理論的後續發展,根據波粒二象性,光電效應也可以用波動概念來分析,完全不需用到光子概念。威利斯·蘭姆與馬蘭·斯考立於1969年證明這理論。 也就是說可以用愛氏的理論解釋光電效應,也可以用馬蘭·斯考立的理論來解釋。光電效應也恰恰能反應出量子的波粒二象性。

所以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物理發現,打破了經典電磁理論的局限,打開了量子力學的大門。

通過眾多科學家大量的實驗總結出光電效應具有如下實驗規律:

外光電效應的一些實驗規律

a.僅當照射物體的光頻率不小於某個確定值時,物體才能發出光電子,這個頻率叫做極限頻率(或叫做截止頻率),相應的波長λ0叫做極限波長。不同物質的極限頻率和相應的極限波長λ0 是不同的。

一些金屬的極限波長(單位:埃):

銫鈉鋅銀鉑

65205400372026001960

b.光電子脫出物體時的初速度和照射光的頻率有關而和發光強度無關。這就是說,光電子的初動能只和照射光的頻率有關而和發光強度無關。

c.在光的頻率不變的情況下,入射光越強,相同的時間內陰極(發射光電子的金屬材料)發射的光電子數目越多

d.從實驗知道,產生光電流的過程非常快,一般不超過10的-9次方秒;停止用光照射,光電流也就立即停止。這表明,光電效應是瞬時的。

e.愛因斯坦方程:hν=(1/2)mv^2+I+W

式中(1/2)mv^2是脫出物體的光電子的初動能。金屬內部有大量的自由電子,這是金屬的特徵,因而對於金屬來說,I項可以略去,愛因斯坦方程成為 hυ=(1/2)mv^2+W 假如hυ<W,電子就不能脫出金屬的表面。對於一定的金屬,產生光電效應的最小光頻率(極限頻率) u0。由 hυ0=W確定。相應的極限波長為λ0=C/υ0=hc/W。 發光強度增加使照射到物體上的光子的數量增加,因而發射的光電子數和照射光的強度成正比。算式在以愛因斯坦方式量化分析光電效應時使用以下算式: 光子能量= 移出一個電子所需的能量+ 被發射的電子的動能代數形式: hf=φ+Em φ=hf0 Em=(1/2)mv^2 其中 h是普朗克常數,h = 6.63 ×10^-34 J·s, f是入射光子的頻率,φ是功函數,從原子鍵結中移出一個電子所需的最小能量, f0是光電效應發生的閥值頻率,Em是被射出的電子的最大動能, m是被發射電子的靜止質量, v是被發射電子的速度

f、光電效應裡,電子的射出方向不是完全定向的,只是大部分都垂直於金屬表面射出,與光照方向無關,光是電磁波,但是光是高頻震蕩的正交電磁場,振幅很小,不會對電子射出方向產生影響。

靈遁者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電子版在靈遁者淘寶有、

內光電效應的一些實驗規律

當光照在物體上,使物體的電導率發生變化,或產生光生電動勢的現象。分為光電導效應和光生伏特效應(光伏效應)。

1 光電導效應

在光線作用下,電子吸收光子能量從鍵合狀態過度到自由狀態,而引起材料電導率的變化。

當光照射到光電導體上時,若這個光電導體為本徵半導體材料,且光輻射能量又足夠強,光電材料價帶上的電子將被激發到導帶上去,使光導體的電導率變大。

基於這種效應的光電器件有光敏電阻。

2 光生伏特效應

「光生伏特效應」,簡稱「光伏效應」。指光照使不均勻半導體或半導體與金屬結合的不同部位之間產生電位差的現象。它首先是由光子(光波)轉化為電子、光能量轉化為電能量的過程;其次,是形成電壓過程。有了電壓,就像築高了大壩,如果兩者之間連通,就會形成電流的迴路。

光伏發電,其基本原理就是「光伏效應」。太陽能專家的任務就是要完成製造電壓的工作。因為要製造電壓,所以完成光電轉化的太陽能電池是陽光發電的關鍵。

簡單來說就是在光作用下能使物體產生一定方向電動勢的現象。基於該效應的器件有光電池和光敏二極體、三極體。

上面的內容,就是關於光電效應的知識和規律,你理解了嗎?說的再通俗一點,形象一些,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和認識光電效應。

光是一種電磁波,是磁場和電場的產物。金屬中的電子,在一定軌道上運行。當光照射在金屬表面,頻率超過金屬的極限頻率時候,電子吸收電磁波中的能量,溢出金屬表面。

這其實是很融洽的畫面,電子攜帶電荷,光是電磁波,這種作用,恰好說明了,量子系統的完備。電場,磁場,電磁場,電磁波,電子,以及物質的內部結構【電子運動區域的設想】。後來進一步去研究原子核,質子,中子……不斷深化了認識。

大家要對光電效應的本質有深的認識,那就是光電效應是能量的交互和轉移。電可以生磁,磁可以生電,電磁交互生電磁波,這都是在一定的規則下的情況。

然而大自然法則最奇妙的事情,又在於任何物體都有輻射,輻射波,輻射粒子。萬物運動,且運動方式,運動的聯繫,運動頻率又制約和造成種種現象。

理解一個現象,要理解這個現象所產生的背景,這恰恰是很難的一部分。拿光電效應來說,電磁波是一個系統,被照射的金屬是一個系統,這其實是兩個系統之間的作用。所以本質上是能量的交互和轉移。

可是你如果這樣想,電磁波照到一個電子上,還有光電效應嗎??顯然不會從一個單一的電子中再溢出一個電子來,這很荒謬。但這些看似荒謬的問題,卻往往能引出奇妙的思考。

也就是說和一個電子的交互,不是兩個系統的交互。可是你把電子射入一個電磁場中,電磁場是會對電子有作用的。思考一個問題,是為了下一個問題做補充。這就是我們這一章的思考。

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第五章。

相關焦點

  • 從赫茲到愛因斯坦——光電效應見證著量子力學的發展
    如果我們回顧歷史,量子力學這個幽靈正是從光電效應現象被發現而隨之被釋放出來的,可以說光電效應的發現一腳踹開了量子力學的大門,而之後愛因斯坦利用量子論對光電效應進行了成功解釋,則打開了人們對於量子論的嶄新認識
  • 光電效應與光子|走進量子力學(3)
    光電效應:光電效應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而神奇的現象。在高於某特定頻率的電磁波照射下,某些物質內部的電子會被光子激發出來而形成電流,即光生電。光電現象由德國物理學家赫茲於1887年發現,而正確的解釋為愛因斯坦所提出。科學家們在研究光電效應的過程中,物理學者對光子的量子性質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這對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提出有重大影響。
  • 量子力學4:愛因斯坦完美解釋光電效應,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而且還是不連續的自然數,比如有一根香腸,從中切成一半,把剩下的一半再分,可以一直無限的細分下去,應該是無窮無盡的,可是現在分到某一個值就不能再分了,這個有點想不通,隱約之中布朗克就感覺可能發現一個驚天大秘密,於是在1900年的12月14日,普朗克把自己的推導過程和想法就發表出來,還說如果黑體輻射的這個公式是正確的話,就必須要有一個前提假設能量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一個不可再分的能量子形式向外轉播
  • 愛因斯坦對量子論發展的貢獻之光電效應
    愛因斯坦本人與量子論哥本哈根學派的爭論是20世紀量子力學發展的一個動力,世界究竟是實在論的還是非實在論的,是非超距作用的還是超距作用的,這是他們主要的矛盾癥結。但是值得肯定地是,愛因斯坦對量子論基礎的開拓——光電效應,並因此為他獲得了一枚諾貝爾獎。
  • 量子力學2:赫茲無意中發現了光電效應
    這回說一說物理學當時的第二個未解之謎光電效應,先來介紹一下當時物理背景,在19世紀之前這個物理力學的發展已經很完美了,也就是我們現在很熟悉的牛頓力學,幾乎可以解決我們生活當中的絕大部分的力學現象和問題,當然也有一些未解之謎,比如金星的近日點進動問題,後來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解決了。
  • 光的本質,光的量子糾纏態
    昨天講到光的激發和自發,並沒有講清楚光的本質是什麼構成,只知道光是波粒二象性,那麼波是什麼,粒子又是什麼?按照經典物理學來說,籠統地概括為光是能量。毋庸置疑,世間萬物都是由能量組成的,但是能量是由什麼組成的?它是不是屬於物質?
  • 愛因斯坦、玻爾和量子力學
    作為推論,愛因斯坦解釋了光電效應,也就是光量子入射到金屬上可以導致電子出射,並預言了出射電子的能量與入射光的波長的關係。 1905年,愛因斯坦還創立了相對論,說明了電磁波不需要媒介,所以也驅散了第一朵烏雲。1905年被稱為愛因斯坦的奇蹟年[1]。
  • 追本溯源:光電效應的認知與創新
    我們今天在這裡是回顧愛因斯坦1905年和1915年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幾乎同時在這兩個時段,即1905年和1917年,愛因斯坦又發表了兩篇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使得人類對光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我想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件事情。物理學有幾個大的極限。物理學的一個極限是非常大尺度的,像宇宙這樣的東西。
  • 從萬有引力到廣義相對論再到量子力學,宇宙的終極定律即將揭曉
    每當我們仰望星空時總是那麼深邃和充滿好奇,似乎我們就來自遙遠的那裡!人類探索宇宙過程中科學文明不斷發展遞進,每種理論都有其領域適用性,又都有局限性,從萬有引力到電磁場理論,從廣義相對論再到量子力學,宇宙的終極定律正在逐漸完善,等待在未來某天某個天才洩露天機!
  • 科普:讓普通人了解量子力學和相對論
    量子力學都有什麼用?量子力學到底有什麼用,比如我們身邊的電腦和手機中的晶片,晶片主要由集成電路組成,而集成電路裡面用到的是二極體、三極體就是量子力學的效果,二極體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發明的,然後40年代發明了三極體。從巨大的電子管收音機到可放兜裡的半導體收音機,從電視機到手機,再到量子計算等等,這些科學的發明與進步,都是建立在量子力學的基礎上。
  • 量子力學入門1
    量子力學是許多物理學分支的基礎,包括電磁學、粒子物理、凝聚態物理以及宇宙學的部分內容。量子力學也是化學鍵理論、結構生物學以及電子學等學科的基礎。量子力學主要是用來描述微觀下的行為,所描述的粒子現象無法精確地以經典力學詮釋。
  • 未來論壇2016:量子力學和雷射促成信息革命
    未來論壇2016年會今日召開,下午的論壇的第一個主題是愛因斯坦之光電效應,一個世紀的認知與創新。史丹福大學物理講習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沈志勳先生參會並做了主題演講。  沈志勳首先回顧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並針對當下物理學的幾大研究領域談了自己的看法。
  • 沈志勳:愛因斯坦之光電效應——一個世紀的認知與創新
    這個實驗結果是沒有辦法用光的光波性質來解釋的,但那個時候我們不知道物質有波粒二相性,所以這是物理學裡面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這就是光電效應。第一,大家都知道普朗克是量子力學之父,他第一個提出了量子的概念;第二,他也是愛因斯坦的伯樂,他第一次發現了年輕的愛因斯坦,並且提攜了他。可以想像一下這封信從普朗克那裡出來的,連普朗克這位量子力學之父都不相信愛因斯坦的光的量子論,可以想像這個爭議有多麼大。最後事實證明愛因斯坦是正確的。
  • 量子力學(三)光電效應:這18年間,唯一一位認真對待光量子的人
    (這是關於黑體輻射的問題:)通過他的這個假設,愛因斯坦得到了靈感,大膽提出了要解決光電效應的問題,光也必須是「一粒一粒」的。這時普朗克還是一臉困惑,他認為愛因斯坦這「玩笑「」開大了。如今,他又來一次思想大開掛,他提出如果把光的能量看成是一份一份的,就能說明光電效應的問題。於是在1905年,他發表了一篇論文《關於光的產生和轉變的一個啟發性觀點》,論文清楚的闡述了他的看法:光是一個個的「波包」,這個「波包"的最小能量就是E=hν,h是普朗克常數,ν是光的頻率。頻率越大能量就越大。
  • 量子力學
    普朗克謹慎地堅持認為,這只是輻射吸收和發射過程的一個方面,與輻射本身的物理現實無關。 事實上,他認為他的量子假說只是一個獲得正確答案的數學把戲,而不是一個相當大的發現。[7] 然而,在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現實地解釋了普朗克的量子假說,並用它來解釋了光電效應,即光照射在某些材料上從材料中射出電子。他因這項工作獲得了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一口氣讀懂量子力學說了什麼?
    量子力學給我們人類的宇宙觀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它闡述的每一條理論都那麼深刻且具有顛覆性,我們在宏觀世界根深蒂固的確定性、空間的局域性和因果論均被打破,所以我們很難想像和理解亞原子世界到底發生著什麼,本文從一枚燈泡觸發量子世界開始到驗證貝爾不等式不成立確立玻爾的勝利,簡要回顧量子革命歷史,讓你一片文章了解量子力學說了什麼?我們開始吧。
  • 量子力學那點事之四
    量子力學那點事長路漫漫之四光電效應——愛因斯坦的狂想說起愛因斯坦,首先想起的肯定是相對論,不過愛因斯坦並不只有相對論,他還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這五篇中就有一篇關於光電效應的,還有一篇是關於布朗運動的,先說一下布朗運動這一篇吧。
  • 量子力學到底是什麼?
    他在1905年做出了三項震驚世界的重大發現——狹義相對論、布朗運動和光電效應。而光電效應是人類在理解量子世界的道路上邁出的第二步,愛因斯坦也因此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什麼是光電效應?就是當某一光子照射到對光靈敏的物質上時,它的能量可以被該物質中的某個電子全部吸收。
  • 視覺的本質——超現實主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
    薩爾瓦多·達利,「不可知論者」(1932年)薩爾瓦多·達利可能沒有打算用「不可知論」來喚起引力透鏡效應,但當我看著他那細長彎曲的湯匙時,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引力透鏡效應。電和磁的統一(發現無形的領域),與放射性(新發光的能量)的存在,與相對論(時間膨脹、長度收縮,時空的扭曲),和量子力學(其激進的關於因果關係和影響觀察者的角色在測量),物理學是宇宙取代有序發條不可思議的方式。
  • 每日科普(1):量子力學中的觀察者效應是什麼?
    然而,如果我告訴你,你觀察某隻鳥的時間和方式會影響它的外貌,那會怎麼樣呢?這聽起來很荒謬,但當涉及到量子領域的奇異定律時,荒謬是正常的。量子力學定律的工作原理與一般大小世界的物理原理非常不同。在我們理解觀察者效應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量子物理的基本原理。量子力學領域主要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