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三)光電效應:這18年間,唯一一位認真對待光量子的人

2020-09-06 醬子聊科學

物理學家普朗克曾經說過:「新科學事實之所以被人接受,並不是因為反對者都被說服了,而是因為反對者最終都死了……。」

聽到這句話,我們都覺得普朗克是個非常敢於接受新思想的人,但是他並沒有。

為了解決黑體輻射的問題,他自已曾提出黑體輻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假設,但他本人並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人們對於他的這個假設,也只是停留在數學的意義上,而不是一個物理思想。(這是關於黑體輻射的問題:)

通過他的這個假設,愛因斯坦得到了靈感,大膽提出了要解決光電效應的問題,光也必須是「一粒一粒」的。這時普朗克還是一臉困惑,他認為愛因斯坦這「玩笑「」開大了。

愛因斯坦與普朗克

什麼是光電效應?簡單說,就是光照射在金屬上時,能激發出電子的現象。這個現象是赫茲在1887年發現的。

當光照射在金屬上時會激發出一個個的電子,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光都能從金屬中打出電子。在實驗中,物理學家們發現,不同顏色的光,有些可以打出電子,有些卻不能。比如可見光中的紅光就不能從金屬打出電子,但是藍光或是不可見光中的紫外線就可以。

不管用多強的紅光對著金屬照射多久都激發不出電子,而紫外線一照射,電子馬上就被激發出來了。這就奇怪了!

經典物理中的麥克斯韋電磁理論讓大家堅信,光是一種電磁波,它發出的能量是連續的。按照電磁理論,電子能否被激發出來與光的強度有關,而光的強度可以用持續照射金屬就可以積累越來越多的能量,那為什麼可見光不論照射多久,電子就是不能被打出來呢?反而,類似紫外線這種光,哪怕是多微弱,只要照射在金屬上就能激發出電子。

這個光電效應現象,用經典物理理論沒法解釋。

愛因斯坦曾經以光速不變為假設,開創出了狹義相對論。如今,他又來一次思想大開掛,他提出如果把光的能量看成是一份一份的,就能說明光電效應的問題。

於是在1905年,他發表了一篇論文《關於光的產生和轉變的一個啟發性觀點》,論文清楚的闡述了他的看法:光是一個個的「波包」,這個「波包"的最小能量就是E=hν,h是普朗克常數,ν是光的頻率。頻率越大能量就越大。

當光照射到金屬表面上時,電子吸收的是一份份的光量子,金屬所受到打擊主要取決於單個光子的能量而不是光的強度。所以電子能否被激發出來的,只與光的頻率有關,而與光的強度沒關,光的強度只是光子流的密度而已。

因為高頻率的光一份的能量足夠大,所以才能打出光子來。這就像,我們用玩具槍射擊一面磚牆,不管你掃射多久,牆都不會被打塌,而用一個衝擊力很強的炮彈,一炮就能轟開它。

愛因斯坦這個光量子的說法,一直到1926年,美國物理學家劉易斯才把它換成了今天我們常用的名詞——「光子」。

愛因斯坦的這篇關於光的性質的論文最後獲得了192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是愛因斯坦終生唯一的一個諾獎。

要知道,當年也就是1905年,愛因斯坦一共發表了6篇論文,其中有關狹義相對論的,有實錘證明原子存在關於分子熱運動的,還有關於質能守恆定律的......從現在來看,篇篇都能達到拿諾獎的級別。可是因為當時科學家們還對相對論存在疑惑而沒有給獎,另外是諾貝爾獎委會規定,一個人在同一個領域只能領一次諾獎。所以愛因斯坦就只能拿這個關於光的諾獎啦。

1905年的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論,他不僅預言了光的粒子性質。1909年,他還提出光子應該具有動量。在後來的論文中,他給出的光子的動量公式為:p=h/λ;式中p為每個光子的動量,λ為光的波長。

他把狹義相對論中的質能方程用在光子身上,得到光子動能為E=mc^2。而在他的光量子理論中光子動能為:E=hν=hc/λ。二者聯立起來,就得到p=mc=h/λ。式中,c為光速,它既是光子運動的速度,也是電磁波傳播速度。

對公式過敏的同學,可以直接理解下面這段文字:

愛因斯坦通過這幾個公式把粒子和波統一了起來:粒子的能量和動量是通過波的頻率和波長來計算的,也就是說,愛因斯坦把光同時賦予了粒子和波的屬性。於是他斷言: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這個波粒二象性的發現,不僅結束了持續300多年來的爭端,也揭開了量子世界詭異之迷,波粒二象性其實就是量子世界裡那個逼瘋了很多包括愛因斯坦等科學家詭異的「妖精」。(這場跨越幾個世紀的爭端請看:)

普朗克把黑體輻射出來的能量假設成一份一份的,愛因斯坦則把入射到物體的光的能量假設成一份份的,雖然兩個有所不同,但他們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即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從此21世紀的物理學,就開創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量子力學的革命。

普朗克和愛因斯坦這種開創性的見解和思想,現在我們看來似乎是自然而然,顯而易見的。其實並非那麼容易。

愛因斯坦關於光量子的理論出來後,開始並沒有得到科學界的承認,很多物理學家都認為這種假設是「完全站不住腳的」,連普朗克自已都不敢相信。經典物理中的電磁理論關於光是一種波的觀念已根植在人們的大腦之中,這時突然又說光是粒子的說法,這不是開玩笑嗎?

密立根為了證實愛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論是錯誤的,他在反覆多次做實驗之後,於1951年反而證實愛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論是正確的。

甚至在1922年愛因斯坦因光電效應獲得諾貝爾獎時,獎委會在頒獎時都儘量避免承認光子的粒子性,而僅在描述發射和吸收過程時提到光量子這個詞。他們認為,愛因斯坦光電效應理論,最重要的應用和證明來自於,玻爾用在原子結構模型中,從而解釋了光譜線的問題。

直到1923年,也就是愛因斯坦光電效應理論提出來18年後。康普頓在實驗中觀察到,一部分x射線被散射後會偏離原來的方向,並且波長變長了。

康普頓

這種現也沒法用經典物理理論解釋。康普頓提出的解釋是,這個散射過程可以看作是兩個粒子的碰撞,一個是自由電子,一個就是光子。那一部分波長變長的射線是因為光子和電子碰撞引起的。

光子不僅帶有能量,還具有動量,當它和電子相撞時,把自已的一部分能量轉移給了電子。這樣一來,光子的能量就會下降,根據公式:E=hν,能量E下降了,頻率ν也下降了,頻率與波長成反比,所以波長變大了。這個就是著名的康普頓效應。

上帝創造了光,愛因斯坦指出什麼是光的性質,而康普頓則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看到」了光的人。至此,人們才真正的承認了愛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論。

愛因斯坦的傳記作者曾寫道:「從1905年到1923年,愛因斯坦是唯一的一位,或都說幾乎是唯一的一位,認真對待光量子的人。」


玻爾是如何利用普朗克和愛因斯坦能量量子化理論建立他的原子模型的?我們下次再聊~請關注。

相關焦點

  • 從赫茲到愛因斯坦——光電效應見證著量子力學的發展
    如果我們回顧歷史,量子力學這個幽靈正是從光電效應現象被發現而隨之被釋放出來的,可以說光電效應的發現一腳踹開了量子力學的大門,而之後愛因斯坦利用量子論對光電效應進行了成功解釋,則打開了人們對於量子論的嶄新認識
  • 光電效應與光子|走進量子力學(3)
    德國物理學家菲利普·萊納德(圖片來自網絡)極具想像力的理論1905年3月,26歲的猶太裔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當時還是瑞士伯爾尼專利局的三級技術員,他受普朗克量子假設的啟發,極具想像力地運用相對論和光量子理論解釋了萊納德光電效應實驗的結果,列出了光電方程式,他在德國《物理年鑑》上發表了題為《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試探性觀點
  • 光電效應本質是能量的交互和轉移,對量子力學影響甚大!
    這樣,物理學家就認識到,這一現象的實質是由於光(特別是紫外光)照射到金屬表面使金屬內部的自由電子獲得更大的動能,因而從金屬表面逃逸出來的一種現象。光電效應1899—1902年,勒納德對光電效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並首先將這一現象稱為「光電效應」。
  • 愛因斯坦、玻爾和量子力學
    5年以後的1905年,愛因斯坦指出,電磁波本身就是由一份一份的量子組成的,叫做光量子。20年後被簡稱為光子。這是愛因斯坦本人唯一自稱具有革命性的工作。這與普朗克的量子假說並不一樣,就好比,普朗克說,從水缸裡舀水時,一勺一勺地舀;而愛因斯坦說,水本來就是由一勺一勺組成的,不存在半勺水的概念。
  • 光電效應提出者:愛因斯坦|科學上的發現只屬於敢於打破常見的人
    湯姆生認為只要這兩個問題被解決,物理學的大廈將徹底完成。然而正是對於這兩個看起來不起眼的小問題的思考,卻引發了物理學的一場徹底而又持久的革命,並從根本上改變了物理學的面貌。這場革命的標誌就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提出。相對論主要是由愛因斯坦完成的,而量子力學則是由很多當時的物理學家共同完成的,而愛因斯坦也在量子力學的初創時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 量子力學創始人普朗克,一開始不相信自己發現的理論
    導讀:本章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此文旨在幫助大家認識我們身處的世界。世界是確定的,但世界的確定性不是我們能把我的。不管你信不信,量子力學創始人普朗克一開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理論!這值得我們深思。
  • 量子力學那點事之四
    量子力學那點事長路漫漫之四光電效應——愛因斯坦的狂想說起愛因斯坦,首先想起的肯定是相對論,不過愛因斯坦並不只有相對論,他還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這五篇中就有一篇關於光電效應的,還有一篇是關於布朗運動的,先說一下布朗運動這一篇吧。
  • 量子力學4:愛因斯坦完美解釋光電效應,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這就是量子的起源,普朗克自此打開了舊量子論和量子力學的大門,不過這和當時經典物理學格格不入,1900年普朗克42歲了本身也很保守,他多少都會有些顧慮,所以他就在論文最後寫上我就這麼一說,大家不要較真兒,當時的物理學家也真沒拿這個當回事
  • 原本質疑愛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論,經過十年驗證反被證實
    德國科學家普朗克對黑體輻射研究時提出的普朗克常數,對準確描述物體的熱輻射起到關鍵作用,但是在那一時期,普朗克常數在其他科學研究上還從來沒有被使用過,科學家們也從未認真對待普朗克常數,而愛因斯坦在光電效應的研究中第一次將普朗克常數作為一個效應關聯的因子,並提出了光量子假說,發射電子的能量與光的頻率的斜率恰好與普朗克常數匹配,在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的研究中很好地運用了普朗克常數
  • 量子力學新思考(1)
    量子力學新思考(1)司今(jiewaimuyu@126.com)量子力學成功的精髓在於「磁場、角動量、自旋」上,其他的,如波函數方程、物質波、量子糾纏、隧道效應等等,都是基於這三個物理量之下所湧現出來的「現象」;量子力學不是什麼超經典的物理學,而是將「磁場、角動量、自旋
  • 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四大貢獻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但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貢獻卻並非所有人都理解 愛因斯坦無疑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的相對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但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貢獻卻並非所有人都理解,甚至有人認為愛因斯坦是極力反對量子力學的。那麼,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貢獻究竟有哪些?
  • 曹則賢跨年演講:什麼是量子力學?
    撰文 ∣ 曹則賢(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內容提要為什麼要學習量子力學 ?什麼是量子(quantum)?啥是力學(mechanics)?量子力學是什麼樣的學問?量子力學是如何創立的?三個猛士因爭搶引起了羞辱感,結果全自殺身亡,這完全是著了人家的量子計謀。另一例子是,人民解放軍有一位中將皮定均將軍,他規定 「吃雞蛋必須以煮雞蛋的形式發到士兵手裡,不許做成雞蛋湯、炒雞蛋。」 煮雞蛋體現的是一個一個雞蛋的分立存在,忽略雞蛋大小的差別,則吃到了就是吃到了,不含糊。
  • 量子力學簡史
    會上,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湯姆生(即開爾文男爵)發表了新年祝詞。他在回顧物理學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時說,物理大廈已經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飾工作。        同時,他在展望20世紀物理學前景時,卻若有所思地講道:「在物理學的美麗而晴朗的天空卻被兩朵烏雲籠罩著。」
  • 人文視角下的物理認知(量子)
    1905年,愛因斯坦引進光量子(光子)的概念,並給出了光子的能量、動量與輻射的頻率和波長的關係,成功的解釋了光電效應。1913年,玻爾在盧瑟福核原子模型的基礎上建立起原子的量子理論。量子脫散效應可以解釋相對論中時鐘變快變慢的原因;環境的不同(引力,速度,溫度),影響了原子鐘振蕩計時系統,因而出現了快慢的差異。根據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量子是不可能聚集成一個數學奇點的,但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卻求解出奇點黑洞結果。這就是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不兼容之處。
  • 真懂科學的人,會對你這樣講量子力學
    一、量子概念來源於實踐有很多人認為分子、原子、電子等等微觀粒子都是量子,其實量子兩個字指的並不是具體的微觀粒子。最早提出量子概念的是普朗克。當時的物理家們為了解決鋼鐵冶煉過程中的溫度測量問題,找到了鋼水顏色(發出的光的波長)和溫度之間的對應關係。
  • 量子力學2:赫茲無意中發現了光電效應
    這回說一說物理學當時的第二個未解之謎光電效應,先來介紹一下當時物理背景,在19世紀之前這個物理力學的發展已經很完美了,也就是我們現在很熟悉的牛頓力學,幾乎可以解決我們生活當中的絕大部分的力學現象和問題,當然也有一些未解之謎,比如金星的近日點進動問題,後來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解決了。
  • 量子力學新思考(1)—自旋、磁場與角動量
    量子力學新思考(1)—自旋、磁場與角動量司今(jiewaimuyu@126.com)量子力學成功的精髓在於「磁場、角動量、自旋」上,其他的,如波函數方程、物質波、量子糾纏、隧道效應等等,都是基於這三個物理量之下所湧現出來的「現象」;量子力學不是什麼超經典的物理學,而是將「磁場、角動量、自旋」等微觀物理要素融入經典物理後所產生的新經驗描述形式,它的「雜亂無章」性正體現了「磁場、角動量、自旋」等微觀物理屬性對經典物理的衝擊程度......
  • 愛因斯坦算不算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愛因斯坦和量子力學的旗手玻爾之間的爭論,也聽說過他的不相信「上帝在擲骰子」,如果只看這兩點,容易讓人錯誤的認為愛因斯坦不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其實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建立有著巨大的貢獻,包括量子力學的奠基。
  • 什麼是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是物理學中與非常小的物理學分支。它產生了一些關於物質世界的非常奇怪的結論。在原子和電子的尺度上,許多經典力學方程,描述事物在日常大小和速度下移動的方式,不再有用。在經典力學中,對象存在於特定時間的特定位置。然而,在量子力學中,物體卻存在於概率的陰霾中;它們有一定的機會在A(愛麗絲)點,另一個機會是在B(鮑勃)點等等。
  • 量子力學為何如此詭異?
    為了剝開這層層迷霧,有必要對薛丁格當初構建波動力學時的情景,以及可能有的思絡做一簡單回顧,看看問題到底發生在哪裡。量子力學的發端,始於20世紀初期。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量子論,成功地解釋了黑體輻射現象。隨後,愛因斯坦進一步提出光量子理論,對光電效應進行了全面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