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赫茲到愛因斯坦——光電效應見證著量子力學的發展

2020-09-16 玻爾茲曼投籃分布

量子力學從誕生至今也不過區區一百多年,但是卻像一頭洪荒猛獸,一舉打破了整個經典物理的認知,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理論,人類的科學也因量子力學的發展大幅度進步。如果我們回顧歷史,量子力學這個幽靈正是從光電效應現象被發現而隨之被釋放出來的,可以說光電效應的發現一腳踹開了量子力學的大門,而之後愛因斯坦利用量子論對光電效應進行了成功解釋,則打開了人們對於量子論的嶄新認識,光電效應的發現到被解釋,也體現著量子論的發展,並對量子論的發展意義重大。

愛因斯坦

光電效應究竟是什麼?

通俗來講,光電效應是指光束照在金屬表面時,會使其發射出電子。這個現象非常奇特,本來電子被金屬表面的原子束縛的老老實實,奇怪的是,一旦被一定光線照射時,這些電子就開始不安分起來,想要脫離原子的束縛,四處逃竄。由於這種現象的主角是光與電子這「兩位大佬」,因此大家就把它稱之為光電效應。

光電效應(紅色線條為光線,黑色圓形為電子,長方形為金屬)

更有趣的是,這個光電效應還比較頑皮,它並不是說只要有光照射在金屬表面上,就一定能夠打出電子來,要想實現它,還要對照射光提要求。

人們發現,對於同條件下的同種金屬,光能不能從金屬表面打出電子來,取決於光的頻率(可見光中,從紫到藍到綠到黃到紅,頻率逐漸降低,紫光頻率最高,紅光頻率最低)。更神奇的是,頻率較高的光能夠打出能量較高的電子來,但是頻率較低的光則完全打不出電子來。

於是有人想,那如果用很強的低頻率光(紅)去打,或者用很弱的高頻率光(紫)去打呢?結果發現電子這位爺只認頻率不認強度。哪怕是再強的低頻率光也打不出半個電子來,再弱的高頻率光也能打出電子來,不過在高頻率光的情況下,改變光的強度可以改變打出電子的數量。

小結:當一定光照射在金屬表面,金屬表面能夠發射電子,此即光電效應。光是否能夠在同種金屬表面打出電子來,取決於光的頻率而非強度。

赫茲意外撞上光電效應

海因裡希-赫茲是德國的一名天才物理學家,他的老師是大名鼎鼎的基爾霍夫和亥姆霍茲。赫茲對於電磁學領域貢獻極大,因此頻率的單位赫茲(hz)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赫茲與光電效應的意外相遇,著得從麥克斯韋方程組與電磁波說起。

赫茲

偉大的麥克斯韋在19世紀將電場高斯定律、磁場高斯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麥克斯韋-安培定律(全電流定律)四個方程總結成麥克斯韋在組,闡述了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變化的電場產生磁場,並且從理論上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前無古人般的將電與磁統一起來。

麥克斯韋方程組

然而,麥克斯韋只是從理論上完美的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並沒有真的證實電磁波存在。接下來就輪到本文的主角之一赫茲先生登場了。證實電磁波的存在並不是別人,正是赫茲。赫茲在他的實驗室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為電磁學大廈完成了封頂,但是正是在證明電磁波存在的實驗當中,赫茲一不小心打開了量子力學的大門,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存在。

在赫茲證明電磁波存在的實驗當中,赫茲發現當有光照在金屬接收器上時,電火花出現的容易一些,這個現象則是最初版本的光電效應。不過這個現象並沒有引起赫茲足夠的重視,他在論文裡有提到,但是他並沒有去仔細研究。非常不幸,赫茲也沒有足夠的機會對其進行研究。天妒英才,赫茲年僅36歲時便去世了。而赫茲並不知道,他這個發現,實際上踹開了量子力學的大門。人們時常暢想,如果上天能讓赫茲活得更久一點,說不定量子力學的發展進程能夠提前一些。

愛因斯坦對於光電效應的天才解釋


年輕的愛因斯坦

談及愛因斯坦,人們聽的最多的可能是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但是對於光電效應的解釋其實也是愛因斯坦的經典之作,更是讓愛因斯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前面提到過,在光電效應中,電子這位大爺只認光的頻率,不認光的強度。在當時的認知中,光是一種波,波的強度即代表了能量。按理說,由於電子是被原子束縛在軌道上,強度越高,能量越高,就應該越容易將電子打出來。但是實際上如果光的頻率低,哪怕再強的強度,也無法打出電子來,也就說,光的頻率決定了能否打出電子來,而光的強度決定的是打出電子的數目。這讓當時的科學家們非常困擾,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天才愛因斯坦橫空出世。

愛因斯坦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與其他人有些不一樣,他借用了普朗克先生的量子假說(普朗克假設,黑體在吸收或者發射能量的時候,並非連續的,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能量,這一份能量的大小等於普朗克常數乘以頻率,並將這一份能量稱之為量子)。

光電效應,頻率越高,越容易打出電子;單個量子的能量等於普朗克常數h乘以頻率v,頻率越高,單個量子能量越高。

電光火石之間,愛因斯坦忽然看見了什麼。提高頻率,單個量子能量越高。那麼,如果光不是連續分布的,而是一種量子呢?一切問題剎那間迎刃而解,提高頻率,單個光量子能量越高,就越容易打出電子,單個光量子的能量大於金屬原子對電子的束縛能,就能夠打出電子。這正好解釋了為什麼頻率決定了能否打出電子。而提高光的強度,則對應著提高光量子的數量,光量子越多,打出來的電子越多,強度決定了打出電子的數量。好了,先生們,現在光電效應被完美解釋。

愛因斯坦總結的光電效應方程

而後愛因斯坦根據這個思路寫出一個方程,等號左邊是被打出來的電子具有的動能,等號右邊是單個光量子的能量減去打出電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

光電效應成功解釋對於量子力學的意義


索爾維會議合照

我們需要注意到,雖然愛因斯坦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但是這有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普朗克的量子假說。愛因斯坦在這裡對於光進行了量子化處理,認為光是一種光量子。在當時,光被認為是波,波是連續的,而量子是一份一份的,不連續的。愛因斯坦此舉無疑是挑戰原有的經典物理體系,是天才的想法,更是看起來離經叛道的想法。

其實在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說後,普朗克本人都不太相信,量子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到底存在嗎,普朗克本人不確定。而愛因斯坦運用量子論解釋了光電效應,這是開創性的工作。毫無疑問,愛因斯坦使用量子論觀點,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這無疑是對量子力學正確性的一種巨大肯定。

量子論對於光電效應的成功解釋為量子力學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力量,更是對量子論的進一步發展,是量子論建立過程中的裡程碑事件。這讓人們正式把量子論拿到檯面上來瘋狂討論,在此之後,量子論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薛丁格,德布羅意,海森堡,波恩們你方唱罷我方登場,開啟了量子力學黃金時代。

參考文獻:

【1】曹天元. 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M].2006.

【2】Feynman. 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M].2000.

【3】周世勳. 量子力學教程第二版[M].2008.

【4】曾謹言. 量子力學[M].1990.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2:赫茲無意中發現了光電效應
    這回說一說物理學當時的第二個未解之謎光電效應,先來介紹一下當時物理背景,在19世紀之前這個物理力學的發展已經很完美了,也就是我們現在很熟悉的牛頓力學,幾乎可以解決我們生活當中的絕大部分的力學現象和問題,當然也有一些未解之謎,比如金星的近日點進動問題,後來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解決了。
  • 愛因斯坦對量子論發展的貢獻之光電效應
    愛因斯坦本人與量子論哥本哈根學派的爭論是20世紀量子力學發展的一個動力,世界究竟是實在論的還是非實在論的,是非超距作用的還是超距作用的,這是他們主要的矛盾癥結。但是值得肯定地是,愛因斯坦對量子論基礎的開拓——光電效應,並因此為他獲得了一枚諾貝爾獎。
  • 量子力學4:愛因斯坦完美解釋光電效應,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電效應問題,那年愛因斯坦26歲,正值青春年少精力充沛,年輕人也比較容易接受這些新奇想法。後面還會講到很多科學界大佬兒,他們基本上都是很年輕的時候就對量子力學有很大的成就。愛因斯坦就想赫茲的實驗說明一束電磁波打到金屬板上能不能打出來電子和光強沒有關係只取決於電磁波頻率
  • 光電效應與光子|走進量子力學(3)
    光電效應:光電效應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而神奇的現象。在高於某特定頻率的電磁波照射下,某些物質內部的電子會被光子激發出來而形成電流,即光生電。光電現象由德國物理學家赫茲於1887年發現,而正確的解釋為愛因斯坦所提出。科學家們在研究光電效應的過程中,物理學者對光子的量子性質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這對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提出有重大影響。
  • 光電效應本質是能量的交互和轉移,對量子力學影響甚大!
    導讀:本章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此文旨在幫助大家認識我們身處的世界。世界是確定的,但世界的確定性不是我們能把我的。關於光電效應的研究歷史大概是這樣的:1887年,赫茲在做證實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的火花放電實驗時,偶然發現了光電效應。
  • 量子力學那點事之四
    量子力學那點事長路漫漫之四光電效應——愛因斯坦的狂想說起愛因斯坦,首先想起的肯定是相對論,不過愛因斯坦並不只有相對論,他還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這五篇中就有一篇關於光電效應的,還有一篇是關於布朗運動的,先說一下布朗運動這一篇吧。
  • 沈志勳:愛因斯坦之光電效應——一個世紀的認知與創新
    從廣播,從我們微信的微波,一直到X光都是電磁波的不同波段。可見光是其中非常少的一段。由於這幾個實驗和麥氏理論的建立,基本上大家就認為光作為電磁波是毫無異議的。但是到了1902年,Phillip Lenard 在赫茲實驗基礎上做了這麼一個非常重要的實驗。
  • 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四大貢獻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但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貢獻卻並非所有人都理解 愛因斯坦無疑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的相對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但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貢獻卻並非所有人都理解,甚至有人認為愛因斯坦是極力反對量子力學的。那麼,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貢獻究竟有哪些?
  • 為什麼愛因斯坦最初那麼支持量子力學,最後卻反對量子力學了呢?
    愛因斯坦關於量子力學的態度一直沒有變,愛因斯坦依然是量子力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愛因斯坦只是一直反對根本哈根拍對於量子力學的詮釋剛跨入二十世紀之初開爾文曾在一場演講上做了一番演講:在經典物理學的藍天上依然有著兩朵小烏雲讓大多數科學家感到不安,第一朵就是麥可
  • 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聰明的猶太人愛因斯坦,光電效應之父
    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理論以及黑洞的見地是眾所周知的,儘管如此,愛因斯坦在物理領域被授予的諾貝爾獎是著眼於獎勵他對光電效應的發現。 這項革新性的發現推進了我們對於周圍所處世界的認知。那麼,光電效應是怎麼回事?當你想到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時候,腦海中浮現出什麼?廣義相對論,黑洞,還是他蓬鬆誇張的髮型?
  • 愛因斯坦、玻爾和量子力學
    5年以後的1905年,愛因斯坦指出,電磁波本身就是由一份一份的量子組成的,叫做光量子。20年後被簡稱為光子。這是愛因斯坦本人唯一自稱具有革命性的工作。這與普朗克的量子假說並不一樣,就好比,普朗克說,從水缸裡舀水時,一勺一勺地舀;而愛因斯坦說,水本來就是由一勺一勺組成的,不存在半勺水的概念。
  • 量子力學告訴你一個顛覆的現實!你的身體也是一種波!
    19世紀末的黑體輻射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也直接催生了量子理論的誕生!量子力學經歷了百年的發展,如今已是現代物理學的基廈之一,其在微觀世界的各個領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知道量子力學是研究微觀世界的一門學問,而光的傳播 自然是量子力學研究的範圍。
  • 愛因斯坦一生中最大的錯誤是哪個?宇宙常數還是量子力學?
    愛因斯坦犯過兩個最大的錯誤,一個是他承認的宇宙常數問題,另一個是他一起開創,但卻愛恨交加反對了一輩子的量子力學。著名的愛因斯坦研究專家亞伯拉罕·帕斯在《愛因斯坦曾住在這裡》一書中說就算1925年後,愛因斯坦改行釣魚以度過餘生,這對科學來說也沒什麼損失。下面來看偉大的愛因斯坦到底犯了多大錯,居然淪落到釣魚都沒啥影響?
  • 網友問:愛因斯坦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最後為何又反對量子力學?
    愛因斯坦當初並不反對量子力學,而是反對量子力學的根本哈根詮釋中,那種模稜兩可的詮釋。愛因斯坦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他解釋光電效應的論文還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量子力學本是一個泛概念,在量子力學誕生之初,波爾等人建立起來的量子力學系統稱為根本哈根詮釋。
  • 愛因斯坦算不算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愛因斯坦和量子力學的旗手玻爾之間的爭論,也聽說過他的不相信「上帝在擲骰子」,如果只看這兩點,容易讓人錯誤的認為愛因斯坦不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其實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建立有著巨大的貢獻,包括量子力學的奠基。
  • 一口氣讀懂量子力學說了什麼?
    量子力學給我們人類的宇宙觀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它闡述的每一條理論都那麼深刻且具有顛覆性,我們在宏觀世界根深蒂固的確定性、空間的局域性和因果論均被打破,所以我們很難想像和理解亞原子世界到底發生著什麼,本文從一枚燈泡觸發量子世界開始到驗證貝爾不等式不成立確立玻爾的勝利,簡要回顧量子革命歷史,讓你一片文章了解量子力學說了什麼?我們開始吧。
  • 神奇的光電效應竟然是個意外發現
    紫外線照射到金屬表面時,能使金屬發射帶電粒子電流,由光生電,這種後來被稱為光電效應的神奇現象竟然是赫茲實驗中意外的發現,萊納德得到了一個用經典物理學無法解釋的實驗結果
  • 為什麼有人說愛因斯坦不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在人們認識微觀世界和原子結構的過程中,新的思想和理論不斷產生,量子力學就是在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德布羅意,海森堡,薛丁格,波恩,泡利,狄拉克這些物理學家們共同建立起來的。量子力學建立在早期量子論的基礎上,量子論的三巨頭就是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愛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論,玻爾的原子內部能級量子化。
  • 追本溯源:光電效應的認知與創新
    由此人們第一次感覺到了光是電磁波的一種。今天大家知道電磁波有非常廣的應用。從廣播,從我們微信的微波,一直到X光都是電磁波的不同波段。可見光是其中非常少的一段。由於這幾個實驗和麥氏理論的建立,基本上大家就認為光作為電磁波是毫無異議的。但是到了1902年,Phillip Lenard 在赫茲實驗基礎上做了這麼一個非常重要的實驗。
  • 愛因斯坦因為它,獲得人生中唯一諾獎,光電效應究竟是啥?
    還有因為愛因斯坦是猶太人的因素。但是愛因斯坦的聲望與日俱增,若諾獎委員會再不把諾獎頒給愛因斯坦,其權威性將大打折扣。最後,委員會想到一個折中、保險的辦法,就是授予愛因斯坦諾貝爾物理學獎,但隻字不提相對論,而是因為他在1905年提出光量子假說,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