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關於量子力學的態度一直沒有變,愛因斯坦依然是量子力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愛因斯坦只是一直反對根本哈根拍對於量子力學的詮釋
剛跨入二十世紀之初開爾文曾在一場演講上做了一番演講:在經典物理學的藍天上依然有著兩朵小烏雲讓大多數科學家感到不安,第一朵就是麥可-莫雷實驗不但沒有證明以太的存在,反而證明了以太不存在。第二朵烏雲是黑體輻射的實驗結果和理論上的不一致。
最終第一朵烏雲發展出了相對論,第二朵烏雲發展出了量子力學。這兩理論是二十世紀物理學的兩大支柱。相對論由愛因斯坦獨自創立,量子力學最初由普朗克在1900提出輻射量子假說用以解釋黑體輻射。1905年被稱為物理學的奇蹟年,在這一年裡26歲的愛因斯坦發表了5篇論文,其中的兩篇大家應該很熟悉。其一是狹義相對論的確立,其二就是光電效應。愛因斯坦曾因光電效應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也是愛因斯坦獲得的唯一諾貝爾物理科學獎。
哥本哈根派對量子力學的詮釋和愛因斯坦的反擊
這就要從神奇的雙縫幹涉實驗說起了,簡單的說就是光子同時通過左縫隙和右縫隙形成幹涉條紋,但是當人為去觀測的時候光子就像有意識一樣,幹涉條紋就消失了。愛因斯坦的世界觀是可以總結成三個詞:因果論、定域性和實在性。而哥本哈根派提出的測不準原理打破了實在性和因果論,愛因斯坦戲稱為這種解釋為:上帝難道還擲骰子嗎?
對於哥本哈根派提出的這種量子的「既A又B的性質」,愛因斯坦曾和薛丁格私下交流探討,最後由薛丁格提出了「薛丁格的貓」思維實驗,用以嘲諷根本哈根派對於量子力學的詮釋。記住薛丁格對於量子力學也是支持,並且有很大貢獻的。
後來在1935年愛因斯坦聯合了另外兩位物理學家在美國第47期《物理評論》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能認為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的描述是完備的嗎?》,這篇論文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思維實驗,以三位作者名字首字母命名-EPR實驗。大體上就是量子糾纏的雛形,愛因斯坦把量子糾纏稱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如果這個也成立那就意味著愛因斯坦把堅持的最後一塊陣地-定域性,也丟失了。最後的結果大家都非常清楚:EPR實驗也變成了EPR仰謬。
愛因斯坦與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派的論戰,最終愛因斯坦失敗了。但是正是這種不斷地爭論與討論中科學才能發展進步,這才是最重要的。
歡迎關注我們: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