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以後的1905年,愛因斯坦指出,電磁波本身就是由一份一份的量子組成的,叫做光量子。20年後被簡稱為光子。這是愛因斯坦本人唯一自稱具有革命性的工作。這與普朗克的量子假說並不一樣,就好比,普朗克說,從水缸裡舀水時,一勺一勺地舀;而愛因斯坦說,水本來就是由一勺一勺組成的,不存在半勺水的概念。作為推論,愛因斯坦解釋了光電效應,也就是光量子入射到金屬上可以導致電子出射,並預言了出射電子的能量與入射光的波長的關係。
1905年,愛因斯坦還創立了相對論,說明了電磁波不需要媒介,所以也驅散了第一朵烏雲。1905年被稱為愛因斯坦的奇蹟年[1]。
1906年,愛因斯坦指出,光量子假說自然導致普朗克定律,後來人們用此思想理解普朗克黑體輻射定律,廣泛用在教科書中[2]。同一年,愛因斯坦還提出,固體的振動能量也是某個基本單位的整數倍,基本單位也是頻率乘以普朗克常數,解決了固體比熱(熱量隨著溫度的變化)的疑難。第二朵烏雲得以徹底驅散。後來人們將固體振動的量子叫做聲子。
1922年,愛因斯坦因為「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而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1921年時,對於是否授予愛因斯坦物理諾獎有爭議)[3]。我們知道,光電效應將光信號轉變為電信號,應用實在太多了:光電倍增管、光敏電阻、太陽能電池、數位相機、研究材料性質所用的光電子能譜等等。
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了宇宙學的工作,而且主要是關於宇宙背景輻射。這是宇宙大爆炸發生38萬年以後產生的、充滿宇宙的熱輻射,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下降到2.73K(K是開氏溫標,0K是攝氏零下273.15度)。現在測量到,宇宙背景輻射完美地符合普朗克定律,溫度不均勻性只有10萬分之一。因此這證明了宇宙背景輻射的量子化。所以可以說,整個宇宙的行為證明了電磁波的量子化。
回到歷史。1913年,玻爾提出,原子中的電子只能處於一些分立的軌道。在這些軌道上,能量是某個基本單元除以整數的平方,所以是分立的,叫作能量量子化。玻爾因為「原子結構及其輻射的研究」獲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25年到1926年,一方面海森堡、玻恩、約旦通過分析原子中電子狀態改變產生光子,建立了所謂矩陣力學;另一方面,薛丁格在德布羅意1924年的物質波理論(任何粒子都有波動性)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波動方程,叫做薛丁格方程,並用於原子中的電子,得到了電子行為的準確描述,解釋了玻爾模型,被稱為波動力學。泡利1924年提出任何兩個電子的狀態不能完全相同,1926年用矩陣力學計算了氫原子中電子的能量。然後狄拉克指出,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是等價的,都是量子力學的不同形式。加上物理學家們取得的其他進展,系統的量子力學理論得以建立。
參考文獻:
[1] 施鬱,漫談質能關係以及愛因斯坦奇蹟年的5篇論文,科學,2018,70(4):20-22。[2] 施鬱,慶祝2015國際光之年、紀念早期量子論—從2014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與化學獎談起,現代物理知識,2015年27 卷1期,32-34。
[3] 施鬱,愛因斯坦的奇葩諾獎,科學文化評論,2017,14(6):1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