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筆記3---光量子論、物質波與玻爾原子模型

2021-02-12 Maxwell的學習筆記

1.3 光量子論及物質波

1.3.1 普朗克的假設

普朗克假設:對於一定頻率 ν 的電磁輻射,物體只能以 hν 為單位吸收或發射它,h 為一個普適常量(後來人們稱之為普朗克常量);即吸收或發射電磁輻射只能以「量子」方式進行,每個「量子」的能量為

1.3.2 愛因斯坦的推廣——光量子

光量子:輻射場由光量子組成,每一個光量子的能量與輻射場的頻率的關係為

可以看出這個能量是總能量,具有的能量。根據狹義相對論以及光子以光速 c 運動,有

1.3.3 德布羅意的進一步推廣——物質波

物質波

1.4 玻爾原子模型

1.4.1 玻爾的假設

定態假設:電子在特定的軌道不輻射電磁波

頻率條件:只有當電子從 Ei 軌道躍遷到低能級 Ef 軌道才發生輻射,輻射的能量為

角動量量子化:處於特定軌道電子的角動量為

1.4.2 玻爾的氫原子

經典力學結合他的假設。角動量量子化

勻速圓周運動

其中 a0 為氫原子最小半徑,第一玻爾半徑

轉動角動量量子化同時意味了,1、電子軌道半徑的量子化;2、能量的量子化(或「不連續的變化」)。

根據,總能量 = 動能 + 勢能,有

1.5 玻爾—索末菲量子化條件

           玻爾角動量量子化條件僅適用於圓形軌道,索末菲把玻爾量子化條件 L = mvr = nℏ,推廣為

注意這裡是 h。其中 p、q 是一對共軛的正則坐標與正則動量,閉合迴路積分代表對周期運動積分一個周期,但有時這樣做會求出很荒謬的結果。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那點事長路漫漫之五原子模型——玻爾的宣言
    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說的時候,玻爾還沒有大學畢業呢,但是他們倆卻是同一年獲得了諾貝爾獎,怎麼回事呢?因為愛因斯坦獲獎那一年,諾貝爾獎沒有發,只好等到下一年一塊發,下一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就是玻爾,所以他倆同一年獲得了炸藥獎,算是一段佳話。說起玻爾的成就,還得從赫茲說起。
  • 愛因斯坦、玻爾和量子力學
    後來人們將固體振動的量子叫做聲子。1922年,愛因斯坦因為「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而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1921年時,對於是否授予愛因斯坦物理諾獎有爭議)[3]。我們知道,光電效應將光信號轉變為電信號,應用實在太多了:光電倍增管、光敏電阻、太陽能電池、數位相機、研究材料性質所用的光電子能譜等等。
  • 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質的理論
    量子力學並沒有支持自由意志,只是於微觀世界物質具有概率波等存在不確定性,不過其依然具有穩定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否認宿命論。第一,這種微觀尺度上的隨機性和通常意義下的宏觀尺度之間仍然有著難以逾越的距離;第二,這種隨機性是否不可約簡難以證明,事物是由各自獨立演化所組合的多樣性整體,偶然性與必然性存在辯證關係。
  • 理解概率波才能理解量子力學,從原子模型開始
    文/科學新視界,百家號首發,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科學之美,大可到無垠星空,小可到電子夸克,遠可談光年以外,近可說觸手可及;大可談到哈勃半徑,小能說普朗克長度;從量子物理到柴米油鹽,從深空之下到眼前苟且,科學無處不在
  • 五分鐘量子力學(三),量子史話:原子結構的波爾理論
    這裡面甚至包括一直讓我尊敬的量子力學老師,題外話,不浪費筆墨了。今天我們來聊一下量子力學誕生前夜,經典物理遭遇的又一個困境:原子結構。首先,經典理論不能建立一個穩定的原子模型。根據當時的電動力學,電子運動軌道的曲率半徑必須不斷減小,電子最後將落入原子核,導致原子的「崩潰」,這也和日常經驗矛盾!。
  • 玻爾的原子模型明明是錯的,為何還要學習?
    物質是由原子、分子、離子組成的,原子的結構是什麼樣子的?隨著人類認識的逐步深入,原子的模型也是在逐漸變化的。歷史上盧瑟福給出的行星模型以及玻爾給出的分層模型是很有影響力的模型,後來也被人們認識到其中的不足。之後電子云模型逐步被科學界接受。
  • 量子力學誕生後的120年,沒有人真正懂他
    愛因斯坦則選擇利用普朗克的「量子」視角來看待光,即光並不像一個連續的波,而是像一束粒子流,這些光的粒子——光子——有著離散的能量。有意思的是,普朗克駁斥了愛因斯坦的假設。之後的故事相信很多人也都聽過了,當其他研究人員的工作將量子物理學帶入了一個更加「奇幻」的領域時,連愛因斯坦自己也開始對量子理論表示懷疑。玻爾是首個用量子力學來描述原子的人。
  • 量子力學誕生後的120年,沒有人真正懂他
    自馬克斯·普朗克在1900年12月14日創立量子理論以來,物理學家一直對量子力學中的種種發現感到困惑。因為量子世界看起來是如此的不合常理,以及如此的有違直覺,以至於半個多世紀後的1964年,理察·費曼說出了關於那句著名的:「沒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觸發量子革命的線索並非來自於對物質的研究,而是來自於輻射的一個問題。
  • 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揭示量子力學的物質基礎和作用原理
    由於黑體問題在微觀上同樣是關於原子如何吸收和釋放電磁輻射能量的問題,愛因斯坦想到了電子吸收光輻射並將其轉化為動能的過程可能也必須遵循同樣的規律。他把普朗克的量子代入後,果然完美地解釋了光電效應現象。而另一個受到普朗克啟發的就是玻爾。當時他正跟隨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研究原子結構問題。
  • 量子力學創始人普朗克,一開始不相信自己發現的理論
    其後他於1911年發表了論文《物質對α、β粒子的散射和原子構造》,通過散射實驗的結果提出了全新的原子結構模型:正電荷集中在原子中心,即原子中心存在原子核。靈遁者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在靈遁者淘寶有。1912年至1913年間,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肯定了盧瑟福的原子模型,但同時指出原子的穩定性問題不能在經典電動力學的框架下解決,而唯有依靠量子化的方法。
  • 量子理論的發展與建立
    但是擺在玻爾面前的是重重困難,問題十分棘手.在此之前,為了解決原子模型的穩定性問  題,一些物理學家曾試圖將普朗克的量子假設引入到種種原子模型中,但均未獲成功.但是  他們的工作,給了玻爾很大的啟發.玻爾決定把量子概念引入到盧瑟福的有核原子模型中.
  • 量子淺說(三):新量子論——矩陣力學
    舊量子理論如何更新升級換代的呢?如果用一句話來簡單概括,即是量子力學的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共同結束了舊量子論的時代,換句話說,以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為代表的量子力學標誌了現代量子理論的誕生。這裡,我們先談談現代量子力學發展的第一個重要標誌——矩陣力學。
  • 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英語:quantum mechanics;或稱量子論)是描述微觀物質(原子、亞原子粒子)行為的物理學理論,量子力學是我們理解除萬有引力之外的所有基本力(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的基礎。
  • 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
    經典力學中隱含三條假設:(1)無限精細的經驗可能性;(2)計算要素與觀察要素等同;(3)確定論的預言。電磁學的對象是電磁場,電磁場狀態需要用連續的空間函數即每一點的場強描述,特別地,電磁場的能量是連續空間函數能量密度的空間積分。連續空間函數處理的是光的波動理論,曾經代表經典物理學的輝煌。連續區物理學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場,特別是勢場。勢場的概念也用於經典力學,且不限於連續介質力學。
  • 原子結構理論之父玻爾,為現代原子理論及量子力學發展建立了開端
    原子結構理論之父玻爾,為現代原子理論及量子力學發展建立了開端內爾斯·亨裡克·戴維·玻爾是原子結構理論之父,1885年生於哥本哈根。1911年他在哥本哈根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玻爾劃時代的論文《論原子與分子的構造》1913年發表於《哲學雜誌》玻爾的理論把原子比作一種縮小了的太陽系,電子圍繞重核旋轉——但其中也有一極重要的不同,即在經典物理學定律中旋轉軌跡的大小是任意的,而玻爾假定原子中的電子只在某一特定大小的軌道上運行。只有全部角動量是普朗克常數的倍數的原子其旋轉範圍才是成立的,不允許有中介值。每一容許的旋轉軌跡都有確定的能量與之相聯。
  • 什麼是量子力學?愛因斯坦起到什麼作用,量子力學就在我們身邊
    咱們往下看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質行為的物理學理論,量子力學的研究對象涉及原子、分子和凝聚態物質,而且包括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等。量子力學在近代許多學科和技術中得到廣泛應用。它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
  • 為什麼有人說愛因斯坦不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在人們認識微觀世界和原子結構的過程中,新的思想和理論不斷產生,量子力學就是在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德布羅意,海森堡,薛丁格,波恩,泡利,狄拉克這些物理學家們共同建立起來的。量子力學建立在早期量子論的基礎上,量子論的三巨頭就是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愛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論,玻爾的原子內部能級量子化。
  • 法國王子的物質波,解答了玻爾解決不了的問題,拯救了原子和我們
    小編相信經常關注科學的朋友們,一定對量子力學裡著名的雙縫幹涉實驗過程和結果相當的了解和驚奇,因為它通過實驗確立了物質的波粒二象性,但是關於物質的波粒二象性這個理論又是那位理論物理學家提出來的呢?玻爾原子模型的遺留問題,這讓玻爾有點力不從心(關於玻爾原子模型三部曲,點這裡)1913年,玻爾在老師盧瑟福原子模型的基礎上規定了電子軌道,並解釋了電子遷躍時的能量輻射問題,但為了不使盧瑟福的氫原子模型坍塌,因為它那在軌道上旋轉的電子會輻射出能量,從而盤旋著跌入原子核,玻爾不得不強行加入了一個連他自己都拿不出任何其他合理解釋的條件
  • 量子力學之華山論劍
    一、初露鋒芒尼爾斯.玻爾,1885年出生,丹麥人,在盧瑟福的原子行星軌道模型基礎上,為解釋原子光譜,在巴爾末公式的啟發下提出電子躍遷和量子模型,並完成推導和計算,1913年3月到9月以《論原子和分子的構造》、《單原子核體系》和《多原子核體系》三篇論文進行了發表。
  • 什麼是量子力學?| 曹則賢
    關鍵詞 (能量、作用量、相空間)量子,量子化,黑體輻射,光譜線,玻爾模型,躍遷,量子化條件,矩陣力學,波動力學,波函數,量子數,自旋,群論,相對論量子力學,反粒子1900~1928 年間是物理學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時代,一群天才,主要是年輕人,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裡構造了嶄新的量子力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