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王子的物質波,解答了玻爾解決不了的問題,拯救了原子和我們

2020-11-29 李論科學

小編相信經常關注科學的朋友們,一定對量子力學裡著名的雙縫幹涉實驗過程和結果相當的了解和驚奇,因為它通過實驗確立了物質的波粒二象性,但是關於物質的波粒二象性這個理論又是那位理論物理學家提出來的呢?想必很多小夥伴還不清楚,今天小編就說下這個法國貴胄和他的物質波是怎樣拯救原子,拯救我們的?

令人驚嘆的家族背景,自帶主角光環

路易·維克多·皮埃爾·雷德蒙·德布羅意親王,(這個名字真是難為小編了)他是法國著名貴族成員,由於祖上真是人才輩出,路易15世就允許他們所有的子孫世襲親王和公主。對於一個為量子力學作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來說,這真是一個讓人驚嘆的家族背景,到這還沒有完,這位科學家在1960年還成為法國公爵兼德國親王。愛因斯坦把他的科學貢獻形容為「照耀到我們物理學中這一最大的難題的第一縷陽光」。這真是自帶主角光環的人生,在小編心裡還有兩位自帶主角光環的人物:託馬斯·楊和玻爾都是十足的富二代。

玻爾原子模型的遺留問題,這讓玻爾有點力不從心

(關於玻爾原子模型三部曲,點這裡)1913年,玻爾在老師盧瑟福原子模型的基礎上規定了電子軌道,並解釋了電子遷躍時的能量輻射問題,但為了不使盧瑟福的氫原子模型坍塌,因為它那在軌道上旋轉的電子會輻射出能量,從而盤旋著跌入原子核,玻爾不得不強行加入了一個連他自己都拿不出任何其他合理解釋的條件:穩定態軌道上圍繞原子核旋轉的電子不釋放輻射,這是違背麥克斯韋方程組和牛頓定律的。小編認為理論物理學家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先提出理論去解釋現象,然後再去驗證這個理論,愛因斯坦就是這麼一路走來的,但這需要有一顆強大的大腦和對事物敏銳的嗅覺。

1919年玻爾和愛因斯坦在柏林會面之後的兩年裡,繼續在量子說方面拼搏著,對上面的問題讓玻爾感到疲倦了。所以我們的王子就登場了,他是怎樣解釋電子為何會在特定的軌道而不會盤旋墜入原子核,而讓原子崩塌,給我們帶來滅頂之災。

德布羅意物質波

德布羅意在實驗確立愛因斯坦光量子說客觀存在之前,就已經了解和接受了光這種奇怪的二元性了,而其他科學家還是對光量子說持懷疑態度,甚至是嘲諷和可玩笑,所以科學還是要大膽的接受,不能居功自傲。

大膽的猜想經過長時間的獨自沉思,德布羅意於1923年間忽然有了一個想法,愛因斯坦1905年所做的發現光量子說應該得到普遍運用,把它擴展到所有的物質粒子,特別是電子,德布羅意大膽提出了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光波可以表現得像粒子一樣,那麼像電子這類粒子也能表現得像波一樣,因為德布羅意發現,如果他給一個電子規定一個「虛擬關聯波",讓這個波的頻率為v,波長為λ,他就可以解釋出玻爾的量子化原子中各個軌道的準確位置。一個電子所能佔據的,只能是能夠容得下它的「虛擬關聯波」的整數波的那些軌道。(腦袋可能有點亂了,不要急,往下看就懂了)德布羅意把電子視為駐波的想法是一種從根本上背離了把電子視為在軌道上圍繞原子核旋轉的想法。

原子軌道和波

軌道周長必須是半波長的整數倍且至少包含半個波長駐波可以很容易地從兩端被拴住的線上產生出來,就像小提琴和吉他的弦那樣。撥動這樣一根弦可以產生出各種駐波,它們的判定特徵是,都是由一個整數單位的半波長(意思是波長的一半)構成的。我們可能得到的最長的駐波,波長為弦的長度的兩倍。(因為在弦裡必須至少有半個波長,且弦必須是半個波長的整數倍)另外一個駐波則是由兩個這種半波長單位構成的,這樣它的波長就與弦的長度相等。再下一個駐波由三個半波長單元構成,如此類推下去。這一整數系列的駐波是從物理上來講唯一可能的,每個駐波都有它自己的能量。由於頻率和波長之間有關聯關係,這就與撥動吉他琴弦一樣,吉他琴弦被撥動以後只能從最根本的音調,也就是最低的頻率開始,按一定的頻率振動。

拯救原子,拯救我們德布羅意意識到,正是這個「整數」條件限定了玻爾原子中可能容納的電子軌道,把它的數量限定在允許形成駐波的範圍內。這些電子駐波不像樂器的弦,它們哪一端都不用拴住,而只是由於一個整數單位的半波長可以被容納進軌道的周長範圍之內才形成的。(軌道周長必須是半波長的整數倍)如果不是正好合適,那就沒有駐波,從而也就沒有軌道。

如果把電子看作是環繞在原子核周圍的駐波,而不是在軌道運行的粒子,那麼這個電子就不存在加速度問題,也就不存在持續損失輻射,使它跌落到原子核中,致使原子坍塌的問題。正是這點原子才得以存活,我們才得以存在。玻爾只是為了保全他的量子化原子之說才引入的一個條件,被德布羅意的波粒二元說給解釋通了。德布羅意通過計算,發現玻爾的電子軌道數n所代表的,只是電子駐波可以圍繞氫原子核存在的那些軌道。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玻爾的模型中所有其他電子軌道都被禁止的原因。

總結一下:路易·德布羅意的想法也許看起來有些天馬行空,但愛因斯坦於1909年已經公開宣稱過,對輻射現象的研究,未來將揭示出粒子和波融合的一種現象。愛因斯坦這樣評價:「他把科學界一張大帷幕掀起了一角。」在愛因斯坦的支持下,德布羅意在32歲的年紀上已經不再只是路易·維克多·皮埃爾·雷蒙·德布羅意王子了,他為自己贏得了簡潔稱謂:路易·德布羅意博士。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筆記3---光量子論、物質波與玻爾原子模型
    1.3 光量子論及物質波1.3.1 普朗克的假設
  • 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並且具有波粒二象性
    然而,如果有人告訴你,不僅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電子、原子、和它們組成我們的物質也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你會不會感到背脊發涼?我們的身體難道也是一種波?真是鄙夷所思!物質具有波粒二象性,這不是科學家們的憑空臆想,而是通過無數次的科學推理和實驗去證明得出的結論。這是一個跌宕起伏的過程......
  • 玻爾模型拯救電子 年輕人齊聚哥本哈根
    在盧瑟福的影響下,玻爾開始研究原子,為什麼呢?因為盧瑟福的行星模型還有很多問題。根據經典電磁理論,在電子繞核迴轉的過程中,會連續發射電磁波,因而,電子將連續不斷地損失能量,最後軌道縮小,電子很快就會掉落到原子核上。
  • 玻爾的原子模型
    經典物理學既無法解釋原子的穩定性,又無法解釋原子光譜的分立特徵,這時就需要新的理論,波爾在普朗克關於黑體輻射的量子論和愛因斯坦關於光子概念的啟發下,於1913年把微觀世界中物理量取分立值的觀念應用到原子系統,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
  • 探索原子不塌陷的奧秘——記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尼爾斯•玻爾
    他選定了哲學史和邏輯學這兩門課。於夫丁引導學生們回顧了16~18世紀的主要哲學派別,然而,他並不打算勸說信奉其中的任何一種,他所強調的只是問題地提出而非解答。他是這樣解釋的:「解答是死的,問題卻是活的,否則,哲學就不會有這麼持久的生命力了。」    最能激起尼爾斯強烈反響的是穆勒的一本看來似乎很簡單的小冊子——《一個丹麥學生的故事》。
  • 科學大嘮嗑:物質是什麼(9)原子是如何被發現的
    與太陽和行星不同的是,電子和原子核都帶有電荷。從麥克斯韋的理論和無數的實驗中可以得知,這種模型的原子本質上是不穩定的,它們會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坍塌。玻爾為了把量子條件強行添加進來才引進了量子數,但是他並沒有解釋量子數從何而來。直到十年後,這個問題才真正有了答案。 1923年,法國物理學家路易·德布羅意公爵將兩個偉大的方程式結合到了一起。一個來自狹義相對論,另一個來自普朗克的輻射定律和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說。既然它們都是光子能量的表達式,那麼將它們結合到一起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 物理學的革命,舊量子論的困難,以及物質波的發現
    玻爾的理論和它以後的發展在解決原子物理學問題上取得了很大成功,從而也獲得了極高的聲譽,可是它只能用於氫原子、氨離子這類只有一個電子的原子,對於普通的氫原子卻困難重重。而且,即使對於單電子的原子,玻爾理論也只能算出譜線的頻率,而無法算出各條譜線的相對強度。為了彌補這個缺陷,玻爾於1918年借用了能夠計算輻射強度的古典理論,提出了所謂「對應原理」,在一定條件下,量子論同古典物理理論應該得到同樣的結果。
  • 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揭示量子力學的物質基礎和作用原理
    由於黑體問題在微觀上同樣是關於原子如何吸收和釋放電磁輻射能量的問題,愛因斯坦想到了電子吸收光輻射並將其轉化為動能的過程可能也必須遵循同樣的規律。他把普朗克的量子代入後,果然完美地解釋了光電效應現象。而另一個受到普朗克啟發的就是玻爾。當時他正跟隨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研究原子結構問題。
  • 玻爾的原子模型明明是錯的,為何還要學習?
    物質是由原子、分子、離子組成的,原子的結構是什麼樣子的?隨著人類認識的逐步深入,原子的模型也是在逐漸變化的。歷史上盧瑟福給出的行星模型以及玻爾給出的分層模型是很有影響力的模型,後來也被人們認識到其中的不足。之後電子云模型逐步被科學界接受。
  • 不僅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所有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這就是物質波
    對於研究生而言,畢業論文可以說是一道關卡,當你面對論文毫無頭緒的時候,不用灰心,因為這可能並不是你的能力問題,在歷史上很多知名的物理學家也因畢業論文犯過難,而其中就有一個叫做德布羅意的法國人。我們還要從他的身世說起。和許多出身平平或出身於書香門第的家庭不同,德布羅意可以說是出身豪門,德布羅意的家族擁有世襲的公爵爵位,而德布羅意恰恰是公爵爵位的繼承人,不僅如此,德布羅意的父親還出任過法國總理。
  • 量子力學那點事群雄逐鹿之一:小王子的腦洞
    愛因斯坦雖然說終結了光學之爭,不過也留下了一個問題,那麼光是不是特殊呢?是不是只有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呢?其他物質呢?這個問題就交給了小王子德布羅意。德布羅意和普朗克一樣都是世家貴公子,而且德布羅意的家世比普朗克還要顯赫。牛頓雖然也是王室冊封的爵士,不過他這個爵士更多的是一種榮譽稱號,既沒有封地也不能傳之於子孫。
  • 玻爾原子結構理論你了解嗎?它和愛因斯坦受激輻射又有什麼關聯?
    同能量不是無限可分的這一性質的發現相反,世紀交替時另一個重大發現是原子的可分性,這是元素的放射性和電子發現的必然後果。根據這些發現,法國物理學家佩蘭於1901年在一次通俗演講中提出一種原子結構模型,認為原子的中心是一些帶正電的粒子,外面圍繞著一些電子,電子運行的周期就對應於原子發射光譜譜線的頻率。
  • 「我們都是波!」——德布羅意的重大發現
    1929年 12月11 日,在物質波的發現者德布羅意的授獎儀式上,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主席奧西恩無限感慨地說:「如果詩人們把我們的人生是波進而改為我們是波 ,那就道出了對物質本性的最深刻的認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德布羅意, 曾在索邦大學和巴黎大學讀書,先是學歷史,獲文學學士學位,又獲理學學士學位,在他的志趣轉向理論物理學之後,德布羅意對普朗克、愛因斯坦和玻爾的工作很感興趣。他的哥哥莫裡斯是一位研究射線的物理學家,兄弟二人經常討論物理學的一些前沿問題。
  • 愛因斯坦、玻爾和量子力學
    同一年,愛因斯坦還提出,固體的振動能量也是某個基本單位的整數倍,基本單位也是頻率乘以普朗克常數,解決了固體比熱(熱量隨著溫度的變化)的疑難。第二朵烏雲得以徹底驅散。後來人們將固體振動的量子叫做聲子。我們知道,光電效應將光信號轉變為電信號,應用實在太多了:光電倍增管、光敏電阻、太陽能電池、數位相機、研究材料性質所用的光電子能譜等等。 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了宇宙學的工作,而且主要是關於宇宙背景輻射。
  • 物理學家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物理根源究竟是什麼?
    2.對於「電子」,「物質波」就是和運動電子相伴隨的電磁波波包;對此,個人博文《基於費曼「行移場」,再論電磁輻射的充要條件》、《費曼行移場模型,是一隻能下金蛋的母雞嗎》、《自由電子不可能做嚴格意義上的「勻速直線運動」》、《量子力學理論的唯象特徵和一種可能的新詮釋》、《光波原來是縱波》、《光波原來是縱波(2.0版)》,曾經做過系列論證,歡迎批評砥礪。
  • 量子力學那點事長路漫漫之五原子模型——玻爾的宣言
    打個比方,就好像用一根繩子拴住一個石頭做勻速圓周運動,隨著牽引繩子力量的減小,石頭圓周運動的半徑會逐步連續減小,最後石頭會落向圓心,但是電子卻不會落向原子核,這和實際不符,盧瑟福也不能解釋這個問題。玻爾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玻爾原子模型玻爾的原子模型和盧瑟福原子模型的根本區別是玻爾認為電子運行的軌道時不連續的,
  • 玻爾和愛因斯坦的世紀之爭
    在愛因斯坦和玻爾的工作基礎上,沃納海森堡引入了矩陣方程,從當時日益流行的量子力學物理模型中去掉了空間和時間的基本元素。在這項工作的基礎上,馬克斯·伯恩在第二年提出,力學最有效的理解不是因果關係,而是由概率引起的行為,而不是明顯的因果關係。次年,隨著海森堡對散射問題薛丁格方程的解,現在著名的海森堡不確定原理被引入,導致伯恩和海森堡宣稱量子力學現在是「完整和不可撤銷的」。
  • 劃時代的物理發現——玻爾
    為什麼電子它在分力軌道上運行,它就不輻射電磁波,說你再回去研究,你再好好想想,盧瑟福就沒同意,那個時候要想發表論文就必須得是你導師籤字,現在不用,現在是你要想發表論文你就隨便投,投完了之後雜誌社找人給你審稿,但那個時候就是只要導師籤字了,這就不用審稿了,那玻爾就說說這不行也不行了,我這得回去結婚了,我這去年剛訂婚,我不可能把媳婦放家,我跟你在這研究原子穩定性問題,所以玻爾就回去結婚了!
  • 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通向量子力學的兩條道路(上)
    由於黑體問題在微觀上同樣是關於原子如何吸收和釋放電磁輻射能量的問題,愛因斯坦想到了電子吸收光輻射並將其轉化為動能的過程可能也必須遵循同樣的規律。他把普朗克的量子代入後,果然完美地解釋了光電效應現象。  而另一個受到普朗克啟發的就是玻爾。當時他正跟隨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研究原子結構問題。
  • 玻爾的原子模型與霓虹燈的色彩
    實驗表明,光是由原子內部電子的運動產生的,研究光譜也是探索原子結構的一條途徑。原子光譜是些分立的譜線。經典物理學無法解釋原子的穩定性,也無法解釋光譜的分立特性。1913年,在普朗克關於黑體輻射的量子論,愛因斯坦光子說和巴耳末簡潔公式的啟發下,玻爾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