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時代的物理發現——玻爾

2020-11-29 妞妞碎碎念

上篇說道,玻爾研究出互補原理。然後他就拿給盧瑟福漢。盧瑟福一看,這什麼玩意這是。我讓你研究原子為什麼穩定,你這怎麼整出一套新的原子模型呢?再說我這個模型,我這剛出來,我剛火,而且你對於原子的穩定性問題解釋的也太牽強了。為什麼電子它在分力軌道上運行,它就不輻射電磁波,說你再回去研究,你再好好想想,盧瑟福就沒同意,那個時候要想發表論文就必須得是你導師籤字,現在不用,現在是你要想發表論文你就隨便投,投完了之後雜誌社找人給你審稿,但那個時候就是只要導師籤字了,這就不用審稿了,那玻爾就說說這不行也不行了,我這得回去結婚了,我這去年剛訂婚,我不可能把媳婦放家,我跟你在這研究原子穩定性問題,所以玻爾就回去結婚了!

事實證明也回去對了,因為在之後也不可能再研究出啥了,按照他現在理論,現在我們來看原子的穩定性問題遠遠沒有這麼簡單,這是因為這涉及到之後很多問題。於是玻爾就開始結婚度蜜月。有這麼一天他就遇到了他一個大學同學叫做漢斯。大學同學是研究光譜的,然後他倆見面就互相嘮嗑嗎?就是說現在幹啥?那玻爾就說。我現在研究原則穩定性問題,你看這是我的新模型,但是盧瑟福老師不太滿意,他這個同學就說我給你點參考,說,你看看我這有一個巴爾默公式,你看看對你有沒有用?

說因為你研究原子肯定得從最簡單的開始研究嗎?再說光譜和你說的量子化這一套,因為他都是分立的,所以就把這個巴爾默公式給到了玻爾。玻爾看巴爾默公式,豁然開朗。因為它的能級公式和巴爾默公式很像,然後仔細一推倒,一看就是波爾的原子模型,當能級為N像能級為二的時候,跳這巴爾默公式就是這麼來的。所以他就趕緊給盧瑟福寫信,就是說老師你看我推導出了巴爾默公式。我們之前說過氫原子光譜的問題是一直困擾了人類很多年,直到神人巴爾默蒙出一個公式來!

然後你現在突然間又一個人說能解釋巴爾默公式了,那可不得了,這困擾人類二三十年的問題。而且根據玻爾的公式就是你當這個能級被N項能級為三和四的這麼跳,還能驗證氫原子光譜的其他這個段,這盧瑟福一看還真是這麼回事,很快就籤了字,然後發表在當時英國最拽的一個雜誌上。那玻爾這篇論文絕對是劃時代的一篇論文。當然玻爾的理論也不是完美的,因為它除了氫原子和類氫離子,就其他原子問題都不能解釋。不過這一點都不影響在科學史上的地位,因為這是人類第一次解釋了光譜問題。

後來有一個人叫做索末菲也很厲害,然後他把波爾的原子模型給拓展成了橢圓軌道,還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那套給引入進來了,所以後人就把滿足相對論的橢圓軌道的原子模型稱作波爾索末菲模型。從此波爾也成為了能夠和愛因斯坦齊名的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啤酒商嘉士伯也很高興,然後就出資在哥本哈根愛給玻爾建了一所研究所,然後玻爾就招兵買馬,就組建了哥本哈根學派。老的量子論即將告一段落,新的量子力學蓄勢待發。

相關焦點

  • 【史上今日】玻爾提出氫原子結構模型
    原標題:【史上今日】玻爾提出氫原子結構模型 1913年3月6日,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提出氫原子結構模型,創造性地將量子學說和盧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結合了起來,成為了他自己的「玻爾模型」,成功地解釋了氫原子和類氫原子的結構和特質。
  • 玻爾舌戰薛丁格 「疲勞戰術」有效果
    一旦原子物理的大門打開,各路英雄你追我趕地闖進了神秘的原子法則王國。德國的波恩,瑞士的薛丁格,英國的狄拉克,都相繼發表了許多重要論文。哥本哈根的師兄弟們也快速反應地行動起來,泡利經過艱苦不懈的努力,一舉從海森堡的方程推導出了巴耳末公式。這就證明了海森堡矩陣方程的正確性。
  • 原子結構理論之父玻爾,為現代原子理論及量子力學發展建立了開端
    此後不久,他前往英國劍橋,在湯姆孫領導下從事研究,湯姆孫是一位著名科學家,他曾發現了電子。幾個月後,玻爾又轉到曼徹斯特,在厄內斯恃·盧瑟福手下從事研究,盧瑟福數年前曾發現了原子核。盧瑟福提出,原子大部分是空的,中心有一個重核,電子在其外圍。不久玻爾就提出了他自己的更新的原子結構理論。
  • 愛因斯坦和玻爾的激烈對決——EPR悖論!
    實在論主張,做實驗觀測到的現象是出自於某種物理實在,而這物理實在與觀測的動作無關。   換句話說,定域論不允許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實在論堅持,即使無人賞月,月亮依舊存在,即與觀測者無關。將定域論與實在論合併在一起,定域實在論闡明,在某區域發生的事件不能立即影響在其它區域的物理實在,傳遞影響的速度必須被納入考量。
  • 玻爾的原子模型
    高中物理輔導書《極簡物理》上市出售!
  • 玻爾:得了諾貝爾物理獎還在國家隊踢過球
    好在他的物理成績和數學成績始終優異,在高中時期,他已經敢當著其他同學的面指正物理教科書上的不妥甚至錯誤了。 玻爾一路順風順水來到了大學——哥本哈根大學,接著讀碩士、博士、當教授,就這麼如絲般順滑,沒什麼磕磕絆絆與難以言說的艱辛。 大概唯一的一點不快出現在他去劍橋學習的那段日子,師徒不和。
  • 玻爾模型拯救電子 年輕人齊聚哥本哈根
    畫至一半時,玻爾說必須回家,問其何故?答曰,要回家去數數院中圍牆欄杆之數目矣!老師本想開導幾句,但知此生認真執著之秉性,只好付之一笑放其回家。後來,玻爾順其興趣專修物理。1912年,玻爾博士畢業後前往英國,原來準備在諾貝爾得主湯姆孫手下工作,卻因為他過於「較真」的勁頭,使得這份工作告吹。
  • 玻爾的分子模型—— 一個世紀之後
    歷史上,玻爾模型設法闡明了氫原子光譜,因而極大地促進了量子力學誕生,但是它卻被證明與量子力學是不能同時成立的。因為量子力學發現,氫原子的基態是球對稱的並且軌道角動量為零,這與玻爾的用普朗克常數定義的角動量為h /2π的平面圓形電子軌道假設相悖。從早期到現在,人們一直認為玻爾模型與玻爾所期盼的為化學成鍵提供一個物理基礎的願望相差甚遠。
  • 風雲再起:玻爾與愛因斯坦的量子力學世紀大戰
    還記得幾年前找選題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20世紀那場經典的世紀大戰,其間刀光劍影、你來我往,激烈之處絲毫不亞於武林華山論劍。這不,時隔幾年後再次看見這場大戰風雲再起,又激發了滾滾內心熊熊燃燒的戰火。遙想當年物理學界眾星璀璨的盛景,在此截取舊作片段,以饗讀者。
  • 和愛因斯坦辯論,在國家隊當門將,玻爾的人生開了掛
    於是玻爾構造了一個這樣的模型:一個帶正電的核與一個以圓形軌道繞核運行、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的原子。如此一來,唯一需要確定的參數就是軌道半徑了。此時他發現,電子的電量e和質量m,必須和普朗克常數h結合起來,才可以推導出能長度量綱來。
  • 一位改變物理發展的大咖
    劇中諸葛大力作為「狂霸酷炫拽」型的學霸,時常提及一大串物理科學家,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其中更是多次強調,她的偶像是普朗克。那麼普朗克究竟是什麼身份,會讓一個學霸為之痴迷。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和玻爾,我們25歲的時候可能正在處於人生的迷茫之中,然而普朗克21歲憑藉著《論熱力學第二定律》獲得慕尼黑大學博士學位,愛因斯坦26歲提出了狹義相對論,玻爾27歲提出了原子模型。似乎與其餘兩位科學大咖並無法證普朗克的強悍之處,那麼我接下來所講普朗克不為人知的故事。
  • 踢好足球不耽誤獲諾獎:玻爾趣聞
    玻爾後來進入科研機構,專心於原子物理研究,但他仍不忘心愛的足球,業餘時間常把踢足球當做休息,成為一名不折不扣的「科學家球星」。不過他也有分神的時候,據丹麥AB隊史料記載,在一場AB隊與德國特維達隊的比賽中,德國人外圍遠射,玻爾卻在門柱旁邊思考一道數學難題。
  • 原子物理學 第五講 玻爾模型
    尼爾斯.玻爾是20世紀偉大的量子物理學家,哥本哈根學派的精神領袖。在丹麥的玻爾檔案館,玻爾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枚精緻的印璽,它是出自誰之手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石油大學的戈革先生。戈革,我國著名翻譯家、科學史家、玻爾研究專家。他專注物理學史研究,特別是玻爾的生平、學術和思想,獨力翻譯12卷本《玻爾文集》,被授予「丹麥國旗勳章」。他擅長舊體詩詞、治印、書法、繪畫和雜文。他一生工作勤奮,著作、翻譯共40餘種,約2000萬字。
  • 玻爾氫原子模型中德布羅意波的最概然解釋
    在我看來,真正本質性的東西,在於『整數』假設無須再神秘地引入量子化規則,而是通過進一步回溯問題,從而發現『整數性』根植於某個空間函數的有限性和單值性。」[6]薛丁格的解釋顯然不同於德布羅意。不僅如此,氫原子本徵態波函數ψnlm也不是動量的本徵函數,所以ψnlm的德布羅意波長沒有確定的值,而呈現一定的分布,這顯然與德布羅意的解釋不同。
  • 玻爾和尼科耳孫:角動量量子化
    2.角動量在旋轉系統中,存在類似的物理問題。在一個沒有摩擦的封閉軌道上作旋轉運動的系統中,一個不受外力矩作用的運動物體將一直保持角動量恆定的旋轉運動狀態不變。角動量的大小等於質量、速度和軌道半徑的乘積,即:L=mvr.
  • 探索原子不塌陷的奧秘——記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尼爾斯•玻爾
    他的這一開創性工作,為揭示元素周期表的奧秘打下了基礎,並使化學從定性科學發展為定量科學,將物理和化學這兩個學科統一到統一基礎之上。    1918年,尼爾斯•玻爾建立了經典概念之間的對應原理。這一原理不但在光譜方面,而且在原子和分子的其他一些性質方面的出來定量的結果。
  • 玻爾和愛因斯坦的世紀之爭
    在不到25年的時間裡,從普朗克1900年發現黑體輻射定律,愛因斯坦發現光子,玻爾重新定義原子模型,海森堡和伯恩改進量子力學開始,二十世紀第一季度的物理學從完全確定性發展到了看似不確定性。1927年,海森堡在哥本哈根大學玻爾理論物理研究所(現簡稱玻爾研究所)擔任講師。2月份,海森堡已經發表了他後期的論文《論量子運動學和力學的描述內容》(On the描述性Content of Quantum Kinematik and Mechanik),其中他以草稿的形式介紹了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他要求玻爾把它轉交給愛因斯坦(美國物理研究所,1998年),玻爾做到了。
  • 創新量綱分析重導玻爾模型能級公式
    為了保持系統的自恰性,因此,待定常數Γ1的最小極值就只能是等於1,因此得到明確的氫原子中最小電子軌道半徑,其物理基本常數組成竟然與玻爾氫原子模型推得的玻爾半徑一模一樣,其關係式表徵如下:如果將前述猜測得到Γ′=1代入到式(7),並計算相關物理基本常數值,會發現此理論計算值會是裡德伯常數測量值的兩倍大,於是要改成Γ=1/2後再次代入到式(7),這時新計算所得理論值就會和裡德伯常數測量值相當,如此就能得到正確的最小能量:
  • 誰才是量子力學的締造者|玻恩學派與玻爾學派有何不同?
    玻恩作為理論物理學家,理論與實踐並重的風格給葉企孫先生留下了深刻影響,35年後他曾描述玻恩的學術風格:「在哥廷根大學,玻恩有一個習慣,他除了主持理論物理討論會,也一貫參加由弗蘭克主持的實驗物理討論會,每次都去,了解實驗中有哪些要說明的問題,有哪些新想法和新發現。」
  • 愛因斯坦、玻爾和量子力學
    1922年,愛因斯坦因為「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而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1921年時,對於是否授予愛因斯坦物理諾獎有爭議)[3]。我們知道,光電效應將光信號轉變為電信號,應用實在太多了:光電倍增管、光敏電阻、太陽能電池、數位相機、研究材料性質所用的光電子能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