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好足球不耽誤獲諾獎:玻爾趣聞

2020-11-29 肆客足球

尼爾斯·亨利克·大衛·玻爾丹麥物理學家,1885年10月7日生於哥本哈根。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量子力學先驅。1922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44年玻爾在美國參加了和原子彈有關的理論研究。1947年丹麥政府為了表彰玻爾的功績,封他為「騎象勳爵」。

他對量子力學的貢獻使他成為20世紀上半葉與愛因斯坦並駕齊驅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量子力學真的很難懂,只好外行看熱鬧,聽聽他的趣聞(真假自辨)。

<1>

玻爾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後,很快就成了哥本哈根大學足球俱樂部的明星守門員,他習慣在足球場上一邊心不在焉地守著球門,一邊用粉筆在門框上排演著公式。

玻爾後來進入科研機構,專心於原子物理研究,但他仍不忘心愛的足球,業餘時間常把踢足球當做休息,成為一名不折不扣的「科學家球星」。不過他也有分神的時候,據丹麥AB隊史料記載,在一場AB隊與德國特維達隊的比賽中,德國人外圍遠射,玻爾卻在門柱旁邊思考一道數學難題。

1922年玻爾榮獲諾貝爾物理獎時,丹麥一家報紙曾風趣地報導說:授予「著名足球運動員尼耳斯·玻爾」諾貝爾物理獎。

玻爾足球和物理學都很精彩。是不是讓咱們的男足們也學點物理啥的,到時候不管是諾貝爾獎,還是走出走出國門,弄成哪一項都行。

<2>

玻爾博士畢業後去英國學習,先在劍橋約瑟夫·約翰·湯姆生(Joseph John Thomson)主持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幾個月後轉赴曼徹斯特,參加了以歐內斯特·盧瑟福為首的科學集體,從此和歐內斯特·盧瑟福建立了長期的密切關係。

1937年,厄內斯特·盧瑟福逝世時,玻爾悲痛欲絕地說:「對我來說,他幾乎是我的第二個父親!」為了表達對恩師的懷念,玻爾把自己最小的兒子取名為厄內斯特·玻爾。要是在中國,與尊敬或長輩重名是非常忌諱的。

盧瑟福

<3>

1943年9月底,玻爾在獲得了希特勒要劫持他到德國去的消息後的第二天,人們用一隻小漁船,通過厄勒海峽的一條秘密通道,把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冒險地送到了位於彼岸的瑞典。之後坐一架小飛機到達倫敦。為了防止被人發現,飛機要飛得很高。

據說玻爾因為專心思考,而忘記了戴氧氣面罩;另一種說法是玻爾的頭太大,面罩尺寸不合適,使得玻爾在空中曾失去了知覺。

<4>

1944年初,玻爾同他的第四個兒子A·玻爾(後在1975年獲諾貝爾物理獎)前往美國的洛斯阿拉莫斯,參加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

年過花甲的玻爾,受到大家的崇敬,親暱地稱他為「尼克大叔」。因為當時絕對不能提真名字,否則讓別人知道玻爾在此,則整個「曼哈頓計劃」就洩密了。

<5>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玻爾從美國回到了他的祖國—丹麥。他將他的那枚諾貝爾金質獎章進行了重鑄。因為當年他離開丹麥時,怕法西斯的迫害而把這枚獎章溶解在「王水」裡了。

<6>

愛因斯坦與玻爾圍繞關於量子力學理論基礎的解釋問題,開展了長期而劇烈的爭論,但他們始終是一對相互尊敬的好朋友。

玻爾高度評價這種爭論,認為它是自己「許多新思想產生的源泉」,而愛因斯坦則高度稱讚玻爾:「作為一位科學思想家,玻爾所以有這麼驚人的吸引力,在於他具有大膽和謹慎這兩種品質的難得融合;很少有誰對隱秘的事物具有這一種直覺的理解力,同時又兼有這樣強有力的批判能力。他不但具有關於細節的全部知識,而且還始終堅定地注視著基本原理。他無疑是我們時代科學領域中最偉大的發現者之一。」

有次愛因斯坦詰問玻爾:「請您說一下,究竟什麼是光?」玻爾毫不客氣地說:「您可以去請德國政府下道命令:光就是波,禁止利用光電效應;或音光就是微粒,禁止利用光柵衍射。」

<7>

玻爾是量子力學中著名的哥本哈根學派的領袖,他以自己的崇高威望在他周圍吸引了國內外一大批傑出的物理學家,創建了哥本哈根學派。

他們不僅創建了量子力學的基礎理論,並給予合理的解釋,使量子力學得到許多新應用,如原子輻射、化學鍵、晶體結構、金屬態等。更難能可貴的是,玻爾與他的同事在創建與發展科學的同時,還創造了「哥本哈根精神」——這是一種獨特的、濃厚的、平等自由地討論和相互緊密地合作的學術氣氛。

直到今天,很多人還說「哥本哈根精神」在國際物理學界是獨一無二的。

曾經有人問玻爾:「你是怎麼把那麼多有才華的青年人團結在身邊的?」

他回答說:「因為我不怕在年青人面前承認自己知識的不足,不怕承認自己是傻瓜。」

實際上,人們對原子物理的理解,即對所謂原子系統量子理論的理解,始於本世紀初,完成於20年代,然而「從開始到結束,玻爾那種充滿著高度創造性,銳敏和帶有批判性的精神,始終指引著他的事業的方向,使之深入,直到最後完成。」

哥本哈根學派三巨頭:玻爾,海森堡,泡利

<8>

玻爾和愛因斯坦是在1920年相識的。

那一年,年輕的玻爾第一次到柏林講學,和愛因斯坦結下了長達35年的友誼。但也就是在他們初次見面之後,兩人即在認識上發生分歧,隨之展開了終身論戰。

他們只要見面,就會唇槍舌劍,辯論不已。

1946年,玻爾為紀念愛因斯坦70壽辰文集撰寫文章。當文集出版時,愛因斯坦則在文集末尾撰寫了長篇《答詞》,尖銳反駁玻爾等人的觀點。他們的論戰長達30年之久,直至愛因斯坦去世。但是,長期論戰絲毫不影響他們深厚的情誼,他們一直互相關心,互相尊重。

愛因斯坦本來早該獲得諾貝爾獎,但由於當時有不少人對相對論持有偏見,直到1922年秋才迴避相對論的爭論,授予他上年度諾貝爾物理獎,並決定把本年度的諾貝爾物理獎授予玻爾。

這兩項決定破例同時發表。愛因斯坦當時正赴日本,在途經上海時接到了授獎通知。而玻爾對愛因斯坦長期未能獲得諾貝爾獎深感不安,怕自己在愛因斯坦之前獲獎。因此,當玻爾得知這一消息後非常高興。立即寫信給旅途中的愛因斯坦。

玻爾非常謙虛,他在信中表示,自己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績,是因為愛因斯坦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因此,愛因斯坦能在他之前獲得諾貝爾獎,他覺得這是「莫大的幸福」。

愛因斯坦在接到玻爾的信後,當即回了信。

信中說:「我在日本啟程之前不久收到了您熱情的來信。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象諾貝爾獎一樣,使我感到快樂。您擔心在我之前獲得這項獎金。您的這種擔心我覺得特別可愛——它顯示了玻爾的本色。」

被譽為「科學界最牛合影」

<9>

當費曼還在美國LosAlamos實驗室工作時,職位很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個實驗室研究設計並製造了原子彈,所以有不少重要的物理學家都來過這裡。一天,玻爾與他的兒子小玻爾(當時他們的名字分別叫尼古拉·貝克和吉姆·貝克)也來了。即使是對於該實驗室的大頭頭們,玻爾也是個神,每個人都想一睹玻爾的風採。

與玻爾聚會討論的會議開始了,人到了很多,費曼坐在一個角落裡,只能從前面二個人的腦袋之間看到玻爾……

舉行下一次會議的那天早晨,費曼接到一個電話,

「喂,是費曼麼?」

「是的。」

「我是吉姆·貝克,我父親與我想找你談談。」

「我嗎?我是費曼,我只是個(小夥計)……」

「是找你,8點鐘見面行嗎?」

到了8點,費曼與玻爾父子在辦公室相見。玻爾說:「我們一直在想怎樣能使炸彈更有威力,想法是這樣的……」

費曼說:「不行,這個想法不行,不有效……」

「那麼換一個辦法如何呢?」

「那要好一些,但這裡也有愚蠢之處。」

他們討論了約二個小時,對於各種想法反覆推敲著、爭論著。玻爾不斷地點燃著菸斗,因為它老是滅掉。

最後玻爾邊點燃菸斗邊說:「我想現在我們應該把大頭頭們叫來討論了。」

小玻爾後來對費曼解釋,上一次開會時,他父親對他說:「記住那個坐在後面的小夥子的名字了麼?他是這裡唯一不怕我的人,只有他才會指出我的想法是否瘋了。所以下次我們討論想法時,將不與那些只會說『是的,玻爾先生,這一切都行得通』的人討論。把那個小傢伙叫來,我們先跟他討論。」

費曼於是恍然大悟,為什麼玻爾單打電話叫他。

費曼 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10>

「說明如何用氣壓計去斷定摩天大廈的高度?」這是哥本哈根大學物理系學位考試的一個問題。

有一考生答:「將一條長長的繩子綁在氣壓計上,然後將氣壓計從摩天大廈的天台吊到地面。繩子的長度加上氣壓計的長度便是大廈的高度。」

這個高度原創的答案讓考官氣得馬上給了該考生不及格,考生以答案無可置疑的正確為理由上訴,大學委派了獨立仲裁員去辦這一件學案。

仲裁員認為答案是對的,但卻沒有顯露出多少物理學知識。為了平息這場風波,校方決定傳召此考生,讓他用六分鐘的時間,以口頭表達的方式說出一個包含物理學基本原則的答案。

前五分鐘,該考生坐著默不作聲,撫額沉思。校方提醒該考生時間要到了,考生卻回答說他有幾個極之切題的答案,但他無法決定用哪一個作答。經再次催促之後,該考生回答如下:

「你可以將氣壓計帶上摩天大廈的天台,拋出街外,然後測量氣壓計到達地面所需的時間。大廈的高度便可用公式H=0.5gt2(高中的知識)算出來。」

「如果天上有陽光,你可以測量氣壓計的高度,再將氣壓計豎立起來測量它的影子的長度。然後測量摩天大廈的影子的長度,如此就可輕易地用比例來推斷出大廈的高度。」

「如果摩天大廈有外露式樓梯,可能這樣更容易:徒步走上樓梯,用氣壓計的長度分段量度摩天大廈的高度,然後將所有分段長度加起來。」

「但因為我們老是被教誨要獨立思考和應用科學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敲清潔工人的房門,然後問他:『你想要一個精美的氣壓計的話,我可以將我的這一個給你,但你要告訴我這幢摩天大廈的高度。』」

這一位考生就是玻爾。

文:陳奎孚

相關焦點

  • 踢球耽誤學習嗎?這個門將辯論擊敗愛因斯坦,還拿了諾貝爾獎
    踢球耽誤學習嗎?學業有成,高朋滿座,玻爾此時也算是人生贏家。愛因斯坦化身前鋒,針對量子物理學提出各種疑問,而玻爾則盡展守門員本色,將各種質疑一一化解,防守的滴水不漏。事實上恰好相反,玻爾曾一度是豪門球隊的主力成員。尼爾斯·玻爾出生於1885年,父親克裡斯丁·玻爾是哥本哈根大學的生理學教授,同時也是丹麥足球的引進者之一。在小玻爾出生的年代,現代足球對於丹麥來說是個新鮮事物,而克裡斯丁不僅將其引入哥本哈根,還在塔根斯維修了一塊球場,小時候玻爾經常去玩。
  • 馬光遠:得不到諾獎和足球進不了世界盃的原因是一樣的
    對於諾獎,國人的感情比較複雜,一方面表示並不在乎諾獎,另一方面又特別渴望,仍然忍不住的關心。特別是在今年美國在科技領域對中國開始卡脖子的情況下,諾獎無疑又會成為反思中國創新體系,加快在關鍵領域突破的一個躲不開的話題。
  • 一流物理學的傳承與發展:文化、學派、風格和諾獎
    泡利1924年提出量子力學的 「泡利不相容原理」。 海森堡和泡利分別獨享1932年和1945年的物理諾獎。索莫非的學生中獲得諾獎的除了泡利和海森堡,還有博士生德拜和貝特,博士後鮑林、拉比、馮·勞厄。貝特1967年得諾獎。
  • 一流物理學的傳承與發展:文化、學派、風格和諾獎
    之後玻爾曾訪問德國的哥廷根大學和慕尼黑大學,與慕尼黑的索莫非交流過。1921年,在丹麥政府和嘉士伯的支持下,他在哥本哈根大學創立了理論物理研究所。1922年獲得諾獎。玻爾去世後,紀念他誕辰80周年時,研究所改名為玻爾研究所。
  • 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也正因為如此大的差異,部分網友把一些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算在我國諾獎人數裡面。近日很多自媒體在介紹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把楊振寧算在其中,這樣我國就有3個獲諾獎的了他們的理由是: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1957年,但他卻是1964年才加入美國國籍,因此他獲諾獎的時候還是中國國籍,還是個中國人。
  • 三名科學家因黑洞相關研究獲諾獎
    她表示,促使她進入該研究領域的,「首先是懷疑與興奮等綜合因素,我們仍然不知道黑洞中有什麼,這是令人著迷的一部分,這將有助於推動我們去了解新世界」。彭羅斯1931年出生於英國,現為牛津大學教授;根策爾1952年生於德國,現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長,併兼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蓋茲1965年出生於美國,現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
  • 【科普知識】諾獎密碼:鈔票上的「科學圖騰」
    但這絕對不僅僅只是一個巧合,紙幣上的人物和諾獎得主,他們之間有一種必然聯繫。 這種聯繫就是:給科學以充分的尊重,科學必然給你更多回報。 4 法國:長盛不衰的數理高地 法國作為諾獎的常客,在1946年前的法國穩居諾獎前三,到2018年時獲諾獎總人數達到69人。其中涵蓋科學和文學各類領域。
  • 愛因斯坦、玻爾和量子力學
    這與普朗克的量子假說並不一樣,就好比,普朗克說,從水缸裡舀水時,一勺一勺地舀;而愛因斯坦說,水本來就是由一勺一勺組成的,不存在半勺水的概念。作為推論,愛因斯坦解釋了光電效應,也就是光量子入射到金屬上可以導致電子出射,並預言了出射電子的能量與入射光的波長的關係。
  • 「日本國民」獲諾獎預測鬧烏龍 安倍不可能代領獎
    在此背景下,日本神奈川縣座間市一名主婦在網際網路上呼籲為日本憲法第9條申請諾獎,此後不斷獲得共鳴因而成立了「為憲法第9條申請諾貝爾和平獎」執行委員會。在推薦截止日期前,由具有推薦資格的大學教授等13人和1個團體向諾獎委員會提交了推薦書。執委會方面也提交了約2.4萬人的籤名。由於諾貝爾和平獎只頒發給個人或團體,因此獲獎者被擬定為「日本國民」。此事引起了世界極大關注。
  • 侯永永:被黃海逼平心情複雜;對長相不感興趣只想把球踢好
    北京時間8月16日,北京中赫國安以3-3的比分與青島黃海戰平,國安球員侯永永在本場比賽再次破門,侯永永已經連續兩輪比賽破門,面對如此出色表現,北京衛視「足球100分」欄目連線了遠在蘇州的侯永永。圖片來源:微博BTV足球100分主持人:簡單描述一下比完賽的心情侯永永:昨天比賽完了以後,確實是心情有點五味雜陳,包括全隊也是心情不是很好
  • 盤點有趣的物理諾獎故事:最年輕的僅為25歲
    1915年勞倫斯·布拉格(Lawrence Bragg)和他的父親一起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他只有25歲,這使得其成為最年輕的諾貝尓物理學獎得主。 2020年諾貝爾物理獎公布結果出爐,由黑洞物理理論學家彭羅斯和另兩位天體物理學家共同獲得。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上的一些物理諾獎故事。
  • CRISPR技術獲諾獎,為什麼張鋒與諾獎失之交臂?
    然而,另一位基因編輯巨頭,最早將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哺乳動物和人類細胞的華人科學家張鋒,卻與該獎失之交臂兩人曾因此共同獲得了 2015 年生命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2016年,兩人再獲阿爾珀特獎,2020年,兩人又同獲沃爾夫獎。
  • 史上最牛的物理學論戰,玻爾靠什麼贏了愛因斯坦3次?
    父親克裡斯丁·玻爾既是哥本哈根大學的生理學教授,也是丹麥足球的引進者之一。在小玻爾出生的年代,現代足球對於丹麥來說還是個新鮮事物,而克裡斯丁不僅將其引入哥本哈根,還在塔根斯維修了一塊球場,經常帶著小玻爾去玩。
  • 站在十字路口的百年諾獎,何去何從?
    分歧在所難免,但唇槍舌劍之下,愛因斯坦、玻爾、普朗克等諾獎得主們,俱稱心快意,甚至不能自已——工業革命徹底滌淨了中世紀的蒙昧殘餘,一個包涵宇宙萬物、深至時空本源的巨大未知庫,倏地就這樣擺在他們面前,任其觀摩揣測,自由馳騁。
  • 當過「國腳」的科學家,玻爾是如何「大球」「小球」兩開花的?
    愛因斯塔提出很多頗具想像力的臆想實驗來尋找玻爾理論中的錯誤和矛盾,但玻爾每次都能利用自己的理論反駁愛因斯坦。可以說在玻爾理論的完善過程中,他與愛因斯坦的「辯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雖然兩人常常「爭論」,但絲毫沒有影響兩人的深厚友誼。
  • 國人何時再獲諾獎:一個沉默的話題
    科學網作者:李明陽  諾獎中的和平獎、文學獎,由於多多少少涉及了一些政治因素,或者評價標準比較模糊,其公正性、權威性存在些許爭議。其他四個獎項,尤其是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化學學科的諾獎提名,通常都沒有多大爭議。
  • 莫言獲諾獎後,文藝圈褒貶不一!陳丹青: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得諾獎,成功的以中國公民的身份實現了該獎項的零突破,成為中國諾獎第一人。原本是件好事情,然而引發如此多不同不和諧的聲音,甚至招來了無端的攻擊與謾罵,質疑與聲討。關於獲獎後的莫言,他就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沒看過莫言的書,但知道他獲得諾獎和作品無關。這位文人為什麼偏偏就與莫言過不去,難道僅僅只是文人相輕?
  •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原標題:   「不是諾獎」的諾獎  經濟學獎是2017年諾貝爾獎中最後一個頒發的獎項。
  • 莫言獲得諾獎後,文藝圈嘴炮陳丹青「語出驚人」: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諾獎後,文藝圈褒貶不一!陳丹青: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得諾獎,成功的以中國公民的身份實現了該獎項的零突破,成為中國諾獎第一人。原本是件好事情,然而引發如此多不同不和諧的聲音,甚至招來了無端的攻擊與謾罵,質疑與聲討。
  • 玻爾與愛因斯坦的四次大論戰,影響了物理學近100年的發展!
    1921年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物理獎,1922年玻爾獲得諾貝爾獎,他們彼此祝賀,都為對方的獲獎感到「莫大的幸福」。但是,我們都知道,玻爾在1913年,他提出了著名的玻爾模型,完美解釋了氫原子的結構和特性。後來經過不斷的完善,一個全新的物理體系——量子力學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