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獲得諾獎,成功的以中國公民的身份實現了該獎項的零突破,成為中國諾獎第一人。原本是件好事情,然而引發如此多不同不和諧的聲音,甚至招來了無端的攻擊與謾罵,質疑與聲討。
這其中不乏有一些文人大師,如陳丹青,他一向說話非常犀利,很多問題在他那裡都能得到批判和解決,因此,他在文學批評上成了名副其實的當代魯迅。關於獲獎後的莫言,他就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沒看過莫言的書,但知道他獲得諾獎和作品無關。
這位文人為什麼偏偏就與莫言過不去,難道僅僅只是文人相輕?
1、文藝界的評價
不管人們對於莫言的作品如何爭論,然而身為大作家的劉震雲對於這個很嚴肅的問題卻有著不同於常人的回答。
一向以高情商著稱的劉震雲在關於莫言作品的問題上也沒有讓人們失望。記者多次追問他對於莫言獲獎有什麼感想,劉震雲不勝其煩,最後說到這就好比新郎新娘結婚,最後問他洞房花燭夜是什麼感覺。一個幽默的回答讓人掩面一笑又不失尷尬。
但是作為文藝名人的陳丹青可就不像劉震雲如此委婉搞笑了,一向以犀利著稱的他在關於這件事上也展現出了十分犀利。在莫言備受矚目獲獎後,他說出了這樣的話,他說他沒有閱讀過莫言的作品,莫言得獎和他的作品關係不大,是諾貝爾委員會識時務了。
這句話讓人們乍一聽能夠感到渾身不痛快,更何況是剛剛得獎的莫言呢。他的作品在他們的圈子裡不被一些文人所認可,不過陳丹青說他沒有看過莫言的書,這恐怕不是事實,還有可能看過一些,不然如何評判莫言小說的優劣高下。之所以說沒看過,無非是要顯示自己的孤傲,而此時的莫言選擇了沉默,他對於文人的責難,網友的謾罵都選擇了沉默,此時無聲勝有聲,有時候不爭辯才是最好的回應。
2、陳丹青的話中有話
和莫言出自同一個時代的陳丹青有著不同的經歷,莫言從小吃慣勞苦,見慣了貧窮已與災害,寫一些現實的作品對他來說是他的必經之路;而陳丹青的專業卻是油畫,在年少時期他的作品價值就已已遠遠超過一些歐美作家,雖然在這之後,他無法再超越原有的巔峰,就和像餘華一樣,《活著》之後沒有哪本書比《活著》更為深刻。兩人生長環境的差異,就註定他們對於作品的理解有著不同。
看似陳丹青說到莫言獲獎是組委會"識時務"了,這從某種角度上來看又是對莫言的讚賞,隨著中國的不斷強大,國際地位提高中國作家的作品被世人看到了。但陳丹青的話太過於犀利,以至於讓人們忘了其中的其他意思。
文壇老將王蒙亦不服老,多年前看了莫言一篇中篇後說過:
莫言的長篇小說,我大部分都沒看過,但我清楚記得,1985年莫言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了一篇中篇小說叫《爆炸》,我看完後非常激動,我到處跟人說,我那時候剛過50歲,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老過,但看完莫言這篇小說後,我得承認我老了。對於莫言獲諾貝爾獎,文學論壇上眾說紛紜,褒貶不一。但餘華卻力挺好友,他曾說莫言最差的作品也比茅盾文學獎大部分的好。能讓一向謙遜的他說出這種話,莫言的文學實力可見一斑。但也仍有人認為,莫言的作品大都描寫中國舊社會的陰暗,腐朽,以及人們的痛苦生活。
很多人都認為陳丹青欠莫言一個道歉,畢竟諾貝爾文學獎並不是人人可得的,不然近百年來,也才一共出了108位文學得主。作家的文字都是內心真實的獨白,都是來自於社會現實又高於社會現實的描寫,通過一種藝術手法,將荒誕的,古怪的,真實的社會現實躍然於紙上,並反映出背後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從家鄉山東高密為出發點,一部部反映真實農村情況的小說從莫言手上展開,從這裡也可得知莫言的作品實在是有多紮根於農村大地了。
人們對於莫言的作品有褒有貶,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對於他的作品有著不一樣的見解。
王蒙亦是如此,同樣是身為文學批判的人,他對於莫言的作品有著與陳丹青不一樣的理解,陳丹青是完全的貶,這位王蒙是誇。他曾說到,看完莫言的小說後,他得承認他老了。這又是對莫言作品極大的鼓舞和肯定。
總結
俗話說有花自然香,金子總會發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為作家,內心是需要無比強大的,因為你不知道你的作品是否可以受到人們的喜愛,即使你想表達的不是這個意思,但偏偏會被人們所誤解。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間的沉澱,好的作品就會像金子一樣,總有一天會熠熠生輝,至於人們的各種爭議與謾罵,也都會隨著時間的消散而消散,畢竟沒有誰的作品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前主席埃斯普馬克曾說:「我相信莫言得獎後依然會寫出偉大的作品,他真的有一種力量,沒有人會阻止他。」如果說諾貝爾獎是一頂沉重的桂冠,那麼《晚熟的人》正是這樣一部脫去「桂冠」的作品,莫言這次打破「諾獎魔咒」、回到寫作本身的嘗試是否成功,還留待讀者們的檢驗。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