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諾獎」後這些年,莫言都在做什麼?

2020-08-27 讀好書Dayoo

令人淚下,看看北鬥一路走來,厚積薄發,網友無不為之感慨,真正的奮鬥都在看不見的角落。正如多年前獲得諾貝爾獎的文學家莫言,距離他上一部作品發表,距今已有十年。

獲「諾獎」後這些年,莫言都在做什麼?十年蘊積,《晚熟的人》如同莫言的獲獎後記,莫言將自己寫進小說,用幽默的筆調,毫不避諱地向讀者敞開了獲諾獎後的生活裡外。全書一共十二個故事,故事中有喜有悲,有荒誕亦有現實。讀者可以隨著故事中的「莫言」,見證一次「衣錦還鄉」之旅,也見證百態人情,萬象世間。

莫言

「獲獎八年來,我一直在創作」

相較於過去的創作,《晚熟的人》少了很多血氣方剛劍拔弩張,更加沉靜平實,幽默鬆弛,這與莫言自身的寫作狀態不無關係。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莫言的寫作狀態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面對公眾的關切和質詢,莫言有自己慣常的表達,以「獲獎後陷入沉寂」開場,以「希望將來寫出好作品」結束。隨著《晚熟的人》問世,「閉關」了太久的莫言終於給出了實實在在的答案:「獲獎八年來我一直在創作,或者在為創作做準備。」作家蘇童說,諾獎之於莫言是「桂冠」也是「枷鎖」,伴隨獲獎而來的是無形的壓力和無盡的瑣事,一度使他無法持續創作。

據統計,截至2016年,莫言獲獎後去了全世界至少34個不同的城市,參加過26次會議、18次講座,題了幾千次字,籤了幾萬個名。特別是在獲獎後最初的2013年,莫言忙到一整年連一本書都沒有看。

然而即使身在「枷鎖」之中,莫言仍舊堅持了一個作家的使命。在這八年裡,他寫過戲曲、詩歌,也到過很多地方旅行考察。他依舊時刻關注著家國的變遷,關注著周圍的人和事,並用精彩的文字講述著這些人這些事。「對於一個作家來說,你所做的事,都可能成為小說的素材或靈感的觸發點。」回頭再看,莫言還是那個莫言。正如他多年前在一次演講中所說,一個作家一輩子其實只能幹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血肉,連同自己的靈魂,轉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真假莫言

莫言講故事向來愛用第一人稱「我」,《晚熟的人》延續了這一習慣。不同的是,這12個故事中的「我」大都借用了作家本人當下的年齡和身份,莫言真正將自己寫進了故事裡,毫不避諱地向讀者敞開了獲得諾獎後的生活。

讀者隨著小說裡的這位「莫言」,獲獎後回到高密東北鄉,發現家鄉一夕之間成了旅遊勝地,《紅高粱》影視城拔地而起,「還有我家那五間搖搖欲倒的破房子,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掛上了牌子,成了景點」。每天都有人來參觀,來自天南地北的遊客,甚至還有不遠萬裡前來的外國人。

莫言獲獎後的經歷真的像小說中寫的那樣,火了、忙了,不僅自己火、自己忙,還帶著老家高密東北鄉也跟著忙了起來。讀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書中的「我」就是莫言本人。於是莫言講的故事中的人和事,看上去也有點像是真人真事。亦真亦假,打破現實與虛構的邊界,這正是莫言想要的藝術效果。

對於這一別出心裁的安排,莫言解釋說:「小說中的莫言,實際上是我的分身,就像孫猴子拔下的一根毫毛。他執行著我的指令,但他並不能自己做出什麼決定,我在觀察著、記錄著這個莫言與人物交往的過程。」小說中的「莫言」更像一個故事的尋訪者和記錄者,偶然路過人生百態,對爭執不予置喙,對善惡不妄定論,始終冷靜,始終淡然。作者的價值觀始終深藏在文字背後,這些故事也因為「莫言」的介入更接地氣,更加精彩。


《晚熟的人》 莫言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來源:廣州日報

相關焦點

  • 莫言獲諾獎後,文藝圈褒貶不一!陳丹青: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得諾獎,成功的以中國公民的身份實現了該獎項的零突破,成為中國諾獎第一人。原本是件好事情,然而引發如此多不同不和諧的聲音,甚至招來了無端的攻擊與謾罵,質疑與聲討。這其中不乏有一些文人大師,如陳丹青,他一向說話非常犀利,很多問題在他那裡都能得到批判和解決,因此,他在文學批評上成了名副其實的當代魯迅。關於獲獎後的莫言,他就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沒看過莫言的書,但知道他獲得諾獎和作品無關。這位文人為什麼偏偏就與莫言過不去,難道僅僅只是文人相輕?
  • 莫言獲得諾獎後,文藝圈嘴炮陳丹青「語出驚人」: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諾獎後,文藝圈褒貶不一!陳丹青: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得諾獎,成功的以中國公民的身份實現了該獎項的零突破,成為中國諾獎第一人。原本是件好事情,然而引發如此多不同不和諧的聲音,甚至招來了無端的攻擊與謾罵,質疑與聲討。
  • 莫言2012年獲諾獎之後,除了受商人追捧外,更多的卻是各種質疑聲
    雖然說世界上已經有不少的華人面孔獲得諾貝爾獎,但對於國內的情況來說,獲得此獎的中國人還是少數,尤其是像物理學獎、化學獎等獎項,中國在這方面還沒有取得什麼突破,這可能是許多中國人的一個心結,畢竟誰都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祖國讓人尊敬。
  • 莫言獲諾獎後直言買房,那諾獎的獎金到底是多少?西瓜視頻告訴你
    貝爾文學獎之後,在2015年屠呦呦憑藉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這一在還技術文學領域,最權威的獎項又一次深入的走到了我們中國人的目光中,那關於諾獎到底有哪些我們不為人知的冷知識呢?從諾獎設立支出的20萬克朗,到近幾年獎金的800萬克朗,從數量上來說,在這短短的100多年裡,諾獎的獎金變化還是很大的。
  • 陳丹青:「沒有讀過莫言的東西,但我知道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陳丹青:沒看過莫言的東西,但我知道他獲諾貝爾文學獎與作品無關陳丹青:沒看過莫言的書,但我知道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與作品無關。陳丹青說話一向很犀利,很多問題到他那裡總是能「迎刃而解」,非一番尖銳的批判不能終了。故而他在文藝批評界也成了名副其實的「當代魯迅」。
  • 2個諾獎獲得者同臺:楊振寧問莫言,後者回答後引來激烈掌聲
    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獎,並且成為我國第一個獲獎作家。這在沒有獲得過諾獎的地方來說,自然是值得慶賀的事,然而隨著過分解讀,莫言搬回的諾獎反而成了「燙手的山芋」。無論在任何場所,莫言一出現就會被大家格外關注。喜愛文學的人會崇拜莫言,感覺文學無濟於事的自然站在圈外看別人挑逗。同樣是諾貝爾獎,科技類獎明顯被大眾頂禮膜拜,而輪到文學獎時,則就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 諾獎獲得者莫言、屠呦呦,誰對中國影響大?莫言的說法,值得借鑑
    諾獎獲得者莫言、屠呦呦,誰對中國影響大?莫言的說法,值得借鑑諾貝爾獎恐怕是世界上最令人關注的一個獎項,它包含有文學、物理、醫學、經濟、化學等5個獎項。目前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有楊振寧、屠呦呦、莫言,分別斬獲諾貝爾物理學、醫學、文學等3大獎項。
  • 莫言領取諾獎 授獎詞:他是個詩人 讓個體升華
    在長達8分鐘的瑞典語授獎詞之後,Per Wastberg以中文邀請莫言上前從國王手中領取本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莫言,請!」在全場掌聲之中,莫言緩步上前,領取了這一年度至高文學榮譽。  北京時間昨晚11點30分,2012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於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將整個諾獎周活動推向最高潮。
  • 莫言領諾獎後,卻被楊振寧調侃出身問題,莫言:以中國農民自豪
    有趣的是和平獎的設立和沒有數學獎,據說諾貝爾日後後悔自己發明了炸藥,估計這也是他設立和平獎的原因,野史稱諾貝爾的情敵是個數學家,所以數學獎一直未出現在諾貝爾獎名單上,專業人士稱諾貝爾獎更注重實踐科學。諾貝爾獎從1901年正式頒發,每年12月10日在瑞典和挪威舉行隆重的頒獎儀式。
  • 諾貝爾獎今頒發 文學獎時間未定莫言「被諾獎」
    據錢江晚報報導,前天,「中國作家莫言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這一標題,再度成為各大網頁頭版專題。   其實,莫言「被諾獎」始於8月底,國外一個在線博彩公司開出諾貝爾文學獎賭盤,公布了預測獲獎名單的賠率,莫言名列榜首。隨後,微博上各種評論就出現了,比如,有人說莫言賄賂了諾獎資深評委馬悅然。
  • 莫言真是靠醜化中國人才獲諾獎嗎?看看頒獎詞,網友黑他有道理嗎
    然而,有人則是這個例外,2011年莫言憑藉著他的作品《蛙》獲得了國內文學的最高獎項,2012年又憑藉同樣的作品獲得了諾獎,一時間可謂是風光無比;不過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作家也是這樣。得獎後的莫言頻頻的出現在了大眾眼前,這讓大眾了解了他和他的作品,那麼隨之而來的便是無盡的爭議和謾罵。
  • 環球時報:達賴劉曉波獲諾獎給中國留下尷尬
    更重要的是,諾貝爾文學獎的以往表現常有政治化傾向,有點向「和平獎」學。  但中國社會對諾貝爾文學獎以及對各項諾獎的看重似乎擋不住。我們沉浸在西方文化軟實力的包圍中,我們今天很難搞清對西方獎項的關注和在意究竟是怎麼回事。此前達賴、劉 曉 波獲諾貝爾和平獎,這兩個獎傳達過來的不友好甚至敵意十分清晰。諾貝爾獎留給中國主流社會的最直接記憶就是尷尬和不舒服。
  • 繼莫言後,最有希望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出現,卻並不出名
    這事從莫言獲獎最能看得出來,莫言獲得諾獎後,國人先是大喜過望,然後迅速陷入種種苛責。莫言本人也跟著大眾讀者經歷了一把過山車。首先諾獎是世界性榮耀,是全球文化人翹首以待的文學殿堂,這個自不必說。從1900年開始頒發第一屆獎項開始,它就備受關注,誰讓別的國家沒有能力打造影響全世界的文學盛事呢。
  • 莫言作品遭搶凸顯諾獎效應 過度消費折射社會心態
    突破  「搶購莫言」凸顯諾獎效應  10月11日,莫言獲獎伊始,眾多業內人士,都就這一事件對中國文學的影響發表看法,比如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高洪波就表示,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一世界性的文學獎項,是中國文學改革開放30年來一個很重要的成果,也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象徵。
  •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不單是靠《蛙》,也不是《紅高粱》,而是這些
    因為這些我們都與西方發達國家有一定的距離,但文學,我們不比他們差,唯一被誤解的當屬我們民族獨立的文化,因為與西方價值有著不同,加之翻譯變味,我國的文學很難打動文藝復興之後的西方文學。但是這種鐵律,還是被持之以恆的中國創作者打破。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中國籍作家第一個,也是中國本土第一個獲獎者,直到三年後屠呦呦再度斬獲。
  • 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後,楊振寧問: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
    楊振寧和莫言同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有一回,楊振寧和莫言共同參加了一檔節目,在節目中,楊振寧問莫言: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這本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而莫言的話讓卻人叫好。這當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呢?在節目上,楊振寧問莫言,我們倆的出身不同,我是大學教授的兒子,你是農民的兒子,站在諾獎的頒獎臺上你有什麼樣的感受?發問後,楊振寧談了談自身獲得諾貝爾獎的感受,隨即把話頭引向了莫言。雖說楊振寧問的問題十分尖銳,但也不能說是故意刁難莫言。
  • 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後,楊振寧問: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
    眾所周知,獲得諾貝爾獎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時至今日,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只有少部分,這部分人中包括了屠呦呦、楊振寧和莫言等。楊振寧和莫言同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有一回,楊振寧和莫言共同參加了一檔節目,在節目中,楊振寧問莫言: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這本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而莫言的話讓卻人叫好。
  • 莫言受聘北師大寫作中心主任 曝諾獎獎金存著沒花
    新京報記者 王叔坤 攝   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揭牌儀式昨日舉行,作家莫言成為該中心主任。莫言說,自己的諾獎獎金還沒花,正存著,而對於之前要用來買房的說法,他表示還在看房。莫言還說,以前沒有中心的時候,他可能會擔心得不到邀請,但是現在擔心的是邀請的作家不接受,他會在每封邀請信最後加一句——朋友,你願意到北師大校園裡走來走去嗎?   賈平凹談陝西年輕作家   賈平凹當天成為接受邀請的第一位駐校作家。有趣的是,他說,來到北師大才知道自己成為第一個作家。但是關於駐校具體做些什麼,現在還沒準備。
  • 繼莫言後,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出現,卻一點都不出名
    這事從莫言獲獎最能看得出來,莫言獲得諾獎後,國人先是大喜過望,然後迅速陷入種種苛責。莫言本人也跟著大眾讀者經歷了一把過山車。2012年莫言獲獎前,美國漢學家葛浩文就預言,中國莫言早晚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且莫言還被媒體譽為諾貝爾文學獎的東方遺珠,可見莫言獲獎是能力使然,諾獎的世界公平性也再一次得到了印證。
  • 獲諾獎的莫言本應被尊重,為何卻遭到許多學者的諷刺?他都做了啥
    對於諾貝爾獎,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只是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在莫言之前,不曾有一位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這個獎來自國外所以本土文化不被國外認可嗎?還是因為西方學者對中國五千年文化缺乏正確的價值觀認識?其實這些猜測也一直不曾中斷過,而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國內對這位作家的評價卻出現了兩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