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諾貝爾獎,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只是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在莫言之前,不曾有一位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這個獎來自國外所以本土文化不被國外認可嗎?還是因為西方學者對中國五千年文化缺乏正確的價值觀認識?其實這些猜測也一直不曾中斷過,而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國內對這位作家的評價卻出現了兩個聲音。
來自不同人的不同聲音
原本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對我們國家在此獎項無記錄的刷新,這是一個可喜可賀的好事情,然而從獎項再到作品內容的評論來看,則出現了不小的分歧。包括一些知名學者、教授都發文批評,其中像李斌、陳桂婷就出了《莫言批判》,對莫言作品的「罪狀」進行歸納和總結。
有意見的一方普遍認為莫言的作品中體現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作品當中有很多對中國人性的批評成分,這無疑是對中國文化、民情的嘲諷。可事實真的如此嗎?這一點連莫言自己都覺得糊塗。
莫言看待國內評論
面對國內批評自己的越發激烈的聲音,莫言無疑是眾矢之的,不過如莫言所言,他最初覺得這是在批評自己,可是越來越多的評論出來之後,莫言覺得這是在批評一個連他都不認識的人。
莫言認為自己是一名作家,那作家的觀點應該是寫出來的,而不是靠嘴說出來的,畢竟說的話可以隨風飄散,但寫下來的文字是永遠不會被磨滅的。
文學作品與現實世界的矛盾
諾貝爾獎是如何產生的其實大家都非常了解,這個有百年歷史的獎項從評選到頒發都是非常嚴謹的,雖然東西方因政治問題存在不小的差異,甚至在一些立場和表達上存在矛盾,但這並不能成為作品本身有政治目的的依據,而如果把揭露社會問題的一些橋段或者情節當成是反對社會發展的見解,也未免有「文字獄」一般的意味了。
不管是我們的五千年文化,還是西方的一些文學作品,其實都有表達當時社會的問題,比如《飄》中有美國的南北戰爭、種族歧視問題等,如果一概要從歌頌的角度出發,那麼文學作品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和價值。
結語:
莫言的作品不管是內容還是寫作手法都非常精緻,他用文字為我們營造了一個觀看人性、情感、社會現實的環境,而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從這些作品中尋找那個丟失了方向的自己。
我們其實可以從文學作品中升華自己的精神,進而成為更優秀的自己,而不是在文學的海洋中尋找反駁、鞭笞的依據,畢竟那個文字中的世界是虛擬的,而我們之所以讀它是想更好的與人為善,更好的把握現在和未來,我們一定希望未來的生活越來越好,所以無需醜化作者,只需在文字中總結經驗,在現實生活中成為最想成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