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著名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以重大的突破性,幾乎引發全社會的熱議和關注。這不僅是傳統文學界的頭條新聞,也幾乎成為近段時間以來,社會意義上的頭條新聞。這是傳統文學界多年未遇的境況。
突破
「搶購莫言」凸顯諾獎效應
10月11日,莫言獲獎伊始,眾多業內人士,都就這一事件對中國文學的影響發表看法,比如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高洪波就表示,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一世界性的文學獎項,是中國文學改革開放30年來一個很重要的成果,也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象徵。同時,莫言的創作紮根中國大地,用他高密的故事,和汪洋恣肆的語言,濃豔的色彩,每部作品和每部作品都不相同的一種構思,使他的文學達到了一個可以達到諾貝爾文學獎的高度,被專家們認可。莫言的獲獎,對中國當代文學來說,會使中國作家更多地增加自信。
迅速地,在莫言獲獎後的第二天,他的作品就出現了搶購熱潮。在北京圖書大廈,莫言獲獎當天晚上7點,書店得知莫言獲獎後就設立專架,當晚就有讀者來購買莫言的《蛙》,第二天9點書店一開門,就有很多讀者前來搶購,約半小時就搶購一空。在中午時,《生死疲勞》到貨150本左右,不到半小時又搶購一空。在網絡書店方面,當當網數據顯示,莫言獲獎當天,所有莫言書籍銷售近萬冊,相比以前有20倍增長。京東商城數據顯示,獲獎到第二天早上不到一天的時間,莫言作品的銷量是他獲獎前一個月銷量的兩倍。《豐乳肥臀》最高時一分鐘下單10本。
相比往年圖書出版上的「諾獎效應」,中國作家莫言的獲獎,使今年的「諾獎效應」更加明顯。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莫言作品系列新版共16本,在莫言成為諾獎熱門時已開始在網上書店預售;精典博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獲得最新授權,今年秋天推出莫言文集。莫言獲得諾獎後首部新作、首部劇作集《我們的荊軻》是該部文集中的新書,也在莫言獲獎後不久率先推出。此外莫言的新書還包括訪談錄《碎語文學》、演講錄《用耳朵閱讀》,以及最新修訂版、內容至2011年的莫言散文集《會唱歌的牆》。據精典博維公司的統計,莫言新書的銷售碼洋12月時已經超過約1.5億元。在海外版權方面,目前已經有接近一百個語種。
「消費莫言」折射社會心態
相比意料之中的業內熱潮,網絡時代眾聲喧譁的特點,在莫言獲獎一事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其體現得比莫言作品還要恣肆的「魔幻現實主義」,全社會瘋狂「消費莫言」的勢頭,就有點在人們的意料之外了。一時間各種消息滿天飛,似乎什麼都要扯上「莫言」,讓人哭笑不得。「莫言稱750萬元獎金在北京也買不起大房子」,在網上狂轉,於是「聰明的開發商應該送莫言一套房子」的說法應聲而出,有房產網站還製作專題,以「莫言買不起房」為由頭,梳理北京房屋價格。還有報導如莫言10年前的手稿飆升至120萬元、網店出現特別標註「莫言故鄉」的「高密火燒」和烤雞、莫言籤名書在網上加價售賣,最貴的《透明的紅蘿蔔》網上要價10萬元。莫言故鄉擬弘揚紅高粱文化,擬打造半島特色旅遊帶投資6.7億等。漢學家、諾獎評委馬悅然,評委會前主席謝爾·埃斯普馬克,較為集中地來到中國推出自己的圖書被問到評獎細節時,竟引出了「賄賂」這樣的問題,一時又是沸沸揚揚。
這裡涉及對民生的焦慮、對社會公平的敏感、炒作底線的模糊、圍觀的浮躁等多種社會文化心態。而莫言在這種「圍攻」中,低調得極少接受採訪,他反覆表達的,也是「莫言熱不如文學熱」,「突然感覺看到的這個人似乎不是他自己,只是一個叫『莫言』的作家,他仿佛成了旁觀者」,「我最希望回到書桌前,坐下來寫小說」等態度。這也讓人們不禁擔憂,莫言獲獎成為了一種被娛樂化的話題消費。不過,這一多年罕見的傳統文學在社會議題中所佔的位置,多少可以算作其重歸大眾視野的一種方式。只是,如何讓大眾從關注莫言轉變到關注文學,還仍需做出很多努力。
回歸
《白鹿原》《一九四二》人文回歸
文學作為影視的「底本」,影視開拓文學在大眾中的影響力,一直是一個良性循環的藝術規律。比如《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此外,奧斯卡每年的獲獎及提名影片也能印證這一規律,《戰馬》、《雨果》、《龍文身的女孩》都汲取了原著中最核心的精神氣質,而原著小說在國內的引進,也都獲得了不錯的效果。然而前些年,這種藝術規律在國內的文化市場上,頗有被扭曲的地方。
一方面,影視公司偏重選擇「多快好省」的操作方式,劇本水不水,並非他們最關注的方面。這是一大批影視作品量多質次、難出精品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一些出版機構苦於文學邊緣化,想出「搭車」影視的種種招數,一些劇本稍作改動就出書,影視作品的圖文集倉促出版等並不符合讀者閱讀心理,達不到一定閱讀質量的影視書也頻出。然而,雙方也許都發現,這種違背藝術規律的急功近利,越來越難滿足觀眾和讀者,於是今年,以《白鹿原》和《一九四二》為代表、改編自名家小說的電影,不僅為電影增加了於人文精神上有所作為的期待,也成為傳統文學進入大眾視野的又一表現方式。
在電影的上映周期之內,陳忠實創作的《白鹿原》、劉震雲創作的《溫故一九四二》,都推出了新版,也都引發了大眾領域的高度關注,這也成為人們能或重溫、或初讀這些傳統文學佳作的契機,成為能夠了解、接觸作家所思、所想問題與世界的契機。比如陳忠實作品中民族精神、生活方式的「庫存」,劉震雲作品中表達的災難思考。
爭議
韓寒代筆門引發「口水」思考
今年,一波三折的韓寒「代筆門」事件,可謂引發一場網絡大戲,也可謂是「文學」進入大眾關注焦點的特殊方式。該事件以麥田1月15日發表博文《人造韓寒:一場關於「公民」的鬧劇》在網上引起廣泛關注及討論開始。之後韓寒的發文以及方舟子的加入,多次在網上你來我往不勝枚舉。以至於網上出現多種關於此事的「段子」式評論,甚至快餐店還貼出告示,為創作者提供寫作證明。
此事演變成迅速口水化的態勢,也使人們可以從中思考一二。比如網絡語言天生的調侃、博出位的特性,使得論戰中的很多話語都在爭論和人身攻擊的邊界上游離;網絡論戰議題意義究竟多大,還是只要是名人「幹起來了」,就能立即引爆熱點;各種人,甚至不相關方的攪局,使網絡論戰的「歡樂效應」無限擴大;網絡口水戰由於其先天帶有的媒體性、宣傳性特質,網友們對其背後是不是有商業目的、賺眼球需要的懷疑等。
業內人士也對網絡論戰口水化的底線,做出了一些探討。比如評論家白燁認為,一般的學術論爭,底線應該是有理有據,有話好好說。不能胡說,不能罵人。但這兩點,現在在網上都突破了。評論家張頤武表示,口水戰需要慢慢取決於網民的自律,比如慢慢地厭倦這種罵戰了。現在看起來,單純網絡罵戰的效果就已經遞減。
進步
名人書呈現內容更加「有料」
演藝明星、主持人等創作的名人傳記類圖書,一直是大眾圖書類型中的活躍板塊,也曾誕生過銷量百萬冊級別的暢銷書,可謂先天備受大眾關注的圖書品種。近兩年,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大眾漸漸對單純自身經歷加勵志模式,或是照片湊數、簡單寫真集形式的審美疲勞,以及同類產品的競爭加劇,名人圖書也不再只是名人就行,這類圖書慢慢在選題策劃上更加精耕細作,更加「有料」,也展現出貼合作者精神氣質、努力傳達人生思考、人文價值不斷提升的特點。
今年,推出圖書的明星、名人很多。比如近期受到廣泛關注的央視主持人柴靜的新書《看見》,她幾乎將自己的經歷隱藏在一個個她採訪的新聞事件與人物之後,並且該書整體上的立意,更側重呈現新聞工作及社會問題元素。在她的書中,人們會思考很多,而不是僅僅對「柴靜」這個名人的私事一探究竟。演員劉德華今年也推出最新書《我的30個工作天:「桃姐」拍攝日記》,主要是關於個人工作情感和拍攝《桃姐》時的感悟。對出書劉德華表現出了很有自己想法的一面,比如想寫一本關於時間管理的書,他還表示如果有一本比如60個年輕作家書寫與劉德華聊天中感覺的書,是很有意思的。並且他真的已經和一批80後作家聊過,把不敢跟媒體說的話,都跟他們說了,但寫出來他卻感覺不滿意,就沒有出版。演員陳坤今年出版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偏重心靈記錄的方向,此外他還首次擔當出品人出版新書《往西,寧靜的方向》,這些都可看做他近年來在心靈探索方面的努力,以及希望帶給讀者啟示與影響的意圖。此外,姚謙、張亞東、芮成鋼、江一燕等今年推出的新書,也都偏重傳達生活、工作中的感悟與價值觀。
晨報記者 劉婷
(來源: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