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遭搶凸顯諾獎效應 過度消費折射社會心態

2021-01-09 人民網

  今年,我國著名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以重大的突破性,幾乎引發全社會的熱議和關注。這不僅是傳統文學界的頭條新聞,也幾乎成為近段時間以來,社會意義上的頭條新聞。這是傳統文學界多年未遇的境況。

  突破

  「搶購莫言」凸顯諾獎效應

  10月11日,莫言獲獎伊始,眾多業內人士,都就這一事件對中國文學的影響發表看法,比如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高洪波就表示,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一世界性的文學獎項,是中國文學改革開放30年來一個很重要的成果,也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象徵。同時,莫言的創作紮根中國大地,用他高密的故事,和汪洋恣肆的語言,濃豔的色彩,每部作品和每部作品都不相同的一種構思,使他的文學達到了一個可以達到諾貝爾文學獎的高度,被專家們認可。莫言的獲獎,對中國當代文學來說,會使中國作家更多地增加自信。

  迅速地,在莫言獲獎後的第二天,他的作品就出現了搶購熱潮。在北京圖書大廈,莫言獲獎當天晚上7點,書店得知莫言獲獎後就設立專架,當晚就有讀者來購買莫言的《蛙》,第二天9點書店一開門,就有很多讀者前來搶購,約半小時就搶購一空。在中午時,《生死疲勞》到貨150本左右,不到半小時又搶購一空。在網絡書店方面,當當網數據顯示,莫言獲獎當天,所有莫言書籍銷售近萬冊,相比以前有20倍增長。京東商城數據顯示,獲獎到第二天早上不到一天的時間,莫言作品的銷量是他獲獎前一個月銷量的兩倍。《豐乳肥臀》最高時一分鐘下單10本。

  相比往年圖書出版上的「諾獎效應」,中國作家莫言的獲獎,使今年的「諾獎效應」更加明顯。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莫言作品系列新版共16本,在莫言成為諾獎熱門時已開始在網上書店預售;精典博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獲得最新授權,今年秋天推出莫言文集。莫言獲得諾獎後首部新作、首部劇作集《我們的荊軻》是該部文集中的新書,也在莫言獲獎後不久率先推出。此外莫言的新書還包括訪談錄《碎語文學》、演講錄《用耳朵閱讀》,以及最新修訂版、內容至2011年的莫言散文集《會唱歌的牆》。據精典博維公司的統計,莫言新書的銷售碼洋12月時已經超過約1.5億元。在海外版權方面,目前已經有接近一百個語種。

  「消費莫言」折射社會心態

  相比意料之中的業內熱潮,網絡時代眾聲喧譁的特點,在莫言獲獎一事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其體現得比莫言作品還要恣肆的「魔幻現實主義」,全社會瘋狂「消費莫言」的勢頭,就有點在人們的意料之外了。一時間各種消息滿天飛,似乎什麼都要扯上「莫言」,讓人哭笑不得。「莫言稱750萬元獎金在北京也買不起大房子」,在網上狂轉,於是「聰明的開發商應該送莫言一套房子」的說法應聲而出,有房產網站還製作專題,以「莫言買不起房」為由頭,梳理北京房屋價格。還有報導如莫言10年前的手稿飆升至120萬元、網店出現特別標註「莫言故鄉」的「高密火燒」和烤雞、莫言籤名書在網上加價售賣,最貴的《透明的紅蘿蔔》網上要價10萬元。莫言故鄉擬弘揚紅高粱文化,擬打造半島特色旅遊帶投資6.7億等。漢學家、諾獎評委馬悅然,評委會前主席謝爾·埃斯普馬克,較為集中地來到中國推出自己的圖書被問到評獎細節時,竟引出了「賄賂」這樣的問題,一時又是沸沸揚揚。

  這裡涉及對民生的焦慮、對社會公平的敏感、炒作底線的模糊、圍觀的浮躁等多種社會文化心態。而莫言在這種「圍攻」中,低調得極少接受採訪,他反覆表達的,也是「莫言熱不如文學熱」,「突然感覺看到的這個人似乎不是他自己,只是一個叫『莫言』的作家,他仿佛成了旁觀者」,「我最希望回到書桌前,坐下來寫小說」等態度。這也讓人們不禁擔憂,莫言獲獎成為了一種被娛樂化的話題消費。不過,這一多年罕見的傳統文學在社會議題中所佔的位置,多少可以算作其重歸大眾視野的一種方式。只是,如何讓大眾從關注莫言轉變到關注文學,還仍需做出很多努力。

  回歸

  《白鹿原》《一九四二》人文回歸

  文學作為影視的「底本」,影視開拓文學在大眾中的影響力,一直是一個良性循環的藝術規律。比如《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此外,奧斯卡每年的獲獎及提名影片也能印證這一規律,《戰馬》、《雨果》、《龍文身的女孩》都汲取了原著中最核心的精神氣質,而原著小說在國內的引進,也都獲得了不錯的效果。然而前些年,這種藝術規律在國內的文化市場上,頗有被扭曲的地方。

  一方面,影視公司偏重選擇「多快好省」的操作方式,劇本水不水,並非他們最關注的方面。這是一大批影視作品量多質次、難出精品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一些出版機構苦於文學邊緣化,想出「搭車」影視的種種招數,一些劇本稍作改動就出書,影視作品的圖文集倉促出版等並不符合讀者閱讀心理,達不到一定閱讀質量的影視書也頻出。然而,雙方也許都發現,這種違背藝術規律的急功近利,越來越難滿足觀眾和讀者,於是今年,以《白鹿原》和《一九四二》為代表、改編自名家小說的電影,不僅為電影增加了於人文精神上有所作為的期待,也成為傳統文學進入大眾視野的又一表現方式。

  在電影的上映周期之內,陳忠實創作的《白鹿原》、劉震雲創作的《溫故一九四二》,都推出了新版,也都引發了大眾領域的高度關注,這也成為人們能或重溫、或初讀這些傳統文學佳作的契機,成為能夠了解、接觸作家所思、所想問題與世界的契機。比如陳忠實作品中民族精神、生活方式的「庫存」,劉震雲作品中表達的災難思考。

  爭議

  韓寒代筆門引發「口水」思考

  今年,一波三折的韓寒「代筆門」事件,可謂引發一場網絡大戲,也可謂是「文學」進入大眾關注焦點的特殊方式。該事件以麥田1月15日發表博文《人造韓寒:一場關於「公民」的鬧劇》在網上引起廣泛關注及討論開始。之後韓寒的發文以及方舟子的加入,多次在網上你來我往不勝枚舉。以至於網上出現多種關於此事的「段子」式評論,甚至快餐店還貼出告示,為創作者提供寫作證明。

  此事演變成迅速口水化的態勢,也使人們可以從中思考一二。比如網絡語言天生的調侃、博出位的特性,使得論戰中的很多話語都在爭論和人身攻擊的邊界上游離;網絡論戰議題意義究竟多大,還是只要是名人「幹起來了」,就能立即引爆熱點;各種人,甚至不相關方的攪局,使網絡論戰的「歡樂效應」無限擴大;網絡口水戰由於其先天帶有的媒體性、宣傳性特質,網友們對其背後是不是有商業目的、賺眼球需要的懷疑等。

  業內人士也對網絡論戰口水化的底線,做出了一些探討。比如評論家白燁認為,一般的學術論爭,底線應該是有理有據,有話好好說。不能胡說,不能罵人。但這兩點,現在在網上都突破了。評論家張頤武表示,口水戰需要慢慢取決於網民的自律,比如慢慢地厭倦這種罵戰了。現在看起來,單純網絡罵戰的效果就已經遞減。

  進步

  名人書呈現內容更加「有料」

  演藝明星、主持人等創作的名人傳記類圖書,一直是大眾圖書類型中的活躍板塊,也曾誕生過銷量百萬冊級別的暢銷書,可謂先天備受大眾關注的圖書品種。近兩年,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大眾漸漸對單純自身經歷加勵志模式,或是照片湊數、簡單寫真集形式的審美疲勞,以及同類產品的競爭加劇,名人圖書也不再只是名人就行,這類圖書慢慢在選題策劃上更加精耕細作,更加「有料」,也展現出貼合作者精神氣質、努力傳達人生思考、人文價值不斷提升的特點。

  今年,推出圖書的明星、名人很多。比如近期受到廣泛關注的央視主持人柴靜的新書《看見》,她幾乎將自己的經歷隱藏在一個個她採訪的新聞事件與人物之後,並且該書整體上的立意,更側重呈現新聞工作及社會問題元素。在她的書中,人們會思考很多,而不是僅僅對「柴靜」這個名人的私事一探究竟。演員劉德華今年也推出最新書《我的30個工作天:「桃姐」拍攝日記》,主要是關於個人工作情感和拍攝《桃姐》時的感悟。對出書劉德華表現出了很有自己想法的一面,比如想寫一本關於時間管理的書,他還表示如果有一本比如60個年輕作家書寫與劉德華聊天中感覺的書,是很有意思的。並且他真的已經和一批80後作家聊過,把不敢跟媒體說的話,都跟他們說了,但寫出來他卻感覺不滿意,就沒有出版。演員陳坤今年出版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偏重心靈記錄的方向,此外他還首次擔當出品人出版新書《往西,寧靜的方向》,這些都可看做他近年來在心靈探索方面的努力,以及希望帶給讀者啟示與影響的意圖。此外,姚謙、張亞東、芮成鋼、江一燕等今年推出的新書,也都偏重傳達生活、工作中的感悟與價值觀。

  晨報記者 劉婷

(來源:北京晨報)

相關焦點

  • 莫言獲諾獎後,文藝圈褒貶不一!陳丹青: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得諾獎,成功的以中國公民的身份實現了該獎項的零突破,成為中國諾獎第一人。原本是件好事情,然而引發如此多不同不和諧的聲音,甚至招來了無端的攻擊與謾罵,質疑與聲討。關於獲獎後的莫言,他就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沒看過莫言的書,但知道他獲得諾獎和作品無關。這位文人為什麼偏偏就與莫言過不去,難道僅僅只是文人相輕?
  • 莫言獲得諾獎後,文藝圈嘴炮陳丹青「語出驚人」: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諾獎後,文藝圈褒貶不一!陳丹青: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得諾獎,成功的以中國公民的身份實現了該獎項的零突破,成為中國諾獎第一人。原本是件好事情,然而引發如此多不同不和諧的聲音,甚至招來了無端的攻擊與謾罵,質疑與聲討。
  • 海巖:很多人對莫言一無所知 他獲獎絕對有政治性
    莫言獲獎,國內媒體、文化界反響熱烈,這也超過了海巖的預想,但他認為莫言作為中國大陸第一個獲得此獎的作家,能夠引起媒體和公眾的關注,對中國文學尤其是嚴肅文學的發展非常好。「嚴肅文學已經被邊緣化多年,老百姓,包括一些知識分子,對嚴肅文學都缺乏了解。希望諾獎帶來的公眾關注能夠延續更長時間,進而擴展到對中國嚴肅文學整體現狀、作品、作家群的關注。
  • 陳丹青:「沒有讀過莫言的東西,但我知道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陳丹青:沒看過莫言的東西,但我知道他獲諾貝爾文學獎與作品無關陳丹青:沒看過莫言的書,但我知道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與作品無關。陳丹青說話一向很犀利,很多問題到他那裡總是能「迎刃而解」,非一番尖銳的批判不能終了。故而他在文藝批評界也成了名副其實的「當代魯迅」。
  • 莫言真是靠醜化中國人才獲諾獎嗎?看看頒獎詞,網友黑他有道理嗎
    然而,有人則是這個例外,2011年莫言憑藉著他的作品《蛙》獲得了國內文學的最高獎項,2012年又憑藉同樣的作品獲得了諾獎,一時間可謂是風光無比;不過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作家也是這樣。得獎後的莫言頻頻的出現在了大眾眼前,這讓大眾了解了他和他的作品,那麼隨之而來的便是無盡的爭議和謾罵。
  • 獲「諾獎」後這些年,莫言都在做什麼?
    正如多年前獲得諾貝爾獎的文學家莫言,距離他上一部作品發表,距今已有十年。獲「諾獎」後這些年,莫言都在做什麼?十年蘊積,《晚熟的人》如同莫言的獲獎後記,莫言將自己寫進小說,用幽默的筆調,毫不避諱地向讀者敞開了獲諾獎後的生活裡外。全書一共十二個故事,故事中有喜有悲,有荒誕亦有現實。
  • 出版界稱諾獎效應似考試:我們答得都不盡如人意
    據悉,這8000套飄著墨香的莫言小說文集還印著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宣傳語;而改為最新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宣傳語的文集還在搶印中,下周將大批上市,可供應全國市場。如此算來,從諾獎宣布到圖書上市,相隔時間在10天左右。別小看這10天,它意味著「諾獎效應」後的第一個銷售黃金期,可惜付之闕如。
  • 自從中國人得過諾獎,就不再那麼在乎它了
    莫言在2012年的諾獎折桂也完成了精神祛魅,此後誰得諾獎越來越不值得關心,除非是村上春樹。曾經,諾獎一出洛陽紙貴。如今卻好似投入湖中的一個小石子,蕩起幾圈漣漪,就歸於平靜了。阿喀琉斯的勝利諾貝爾文學獎又「爆冷」了,這麼念叨有附庸風雅的嫌疑。
  • 諾獎獲得者莫言、屠呦呦,誰對中國影響大?莫言的說法,值得借鑑
    諾獎獲得者莫言、屠呦呦,誰對中國影響大?莫言的說法,值得借鑑諾貝爾獎恐怕是世界上最令人關注的一個獎項,它包含有文學、物理、醫學、經濟、化學等5個獎項。目前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有楊振寧、屠呦呦、莫言,分別斬獲諾貝爾物理學、醫學、文學等3大獎項。
  • 莫言領取諾獎 授獎詞:他是個詩人 讓個體升華
    在長達8分鐘的瑞典語授獎詞之後,Per Wastberg以中文邀請莫言上前從國王手中領取本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莫言,請!」在全場掌聲之中,莫言緩步上前,領取了這一年度至高文學榮譽。  北京時間昨晚11點30分,2012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於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將整個諾獎周活動推向最高潮。
  • 評:對莫言前倨後恭是典型的投機行為
    當然,利有直接和間接的區分,對於金錢利祿的過度追逐,往往被世人所鄙棄;對間接利益的追逐,因為不顯眼且很少造成即時的衝突,其弊端往往更大。個體的人是如此,社會何嘗不是如此。世風浮躁的社會,對利益的好感有加,自然不肯失去任何可以逐利的機會。弔詭的是,即便沒有回報的事情,過把非功利性逐利癮,圖個心理安慰,在我們這邊也頗為流行。這種現象,屬於「非典型性勢利」。
  • 閻連科稱莫言名至實歸 阿來稱中國文學獲肯定
    閻連科接受騰訊文化的專訪時說:「莫言得到這個諾貝爾文學獎是名至實歸的,這表明了中國文學乃至亞洲文學的提升,中國文學需要這樣一個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對中國文學30年大發展的一個肯定。這個獎項對莫言來說是公正的,他的作品多,並且優秀,還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這是非常值得高興的一件事情。」
  • 諾貝爾獎今頒發 文學獎時間未定莫言「被諾獎」
    據錢江晚報報導,前天,「中國作家莫言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這一標題,再度成為各大網頁頭版專題。   其實,莫言「被諾獎」始於8月底,國外一個在線博彩公司開出諾貝爾文學獎賭盤,公布了預測獲獎名單的賠率,莫言名列榜首。隨後,微博上各種評論就出現了,比如,有人說莫言賄賂了諾獎資深評委馬悅然。
  • 莫言2012年獲諾獎之後,除了受商人追捧外,更多的卻是各種質疑聲
    當時無數的人瘋狂地購買他的獲獎作品《蛙》,當然不僅僅是這樣,出版社也開始出版他的作品合集,一時之間,莫言的作品成了閱讀熱潮,讓許多人追捧。而當時還有不少的商人去請莫言去做講座,給自己的公司購買了大量的他的作品,完全就是想要給自己引一波流量。
  • 莫言奪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成中國第一人
    針對「被諾獎」,莫言專心寫作,不發表任何看法。而8月25日,作家張一一又造謠聲稱莫言賄賂諾獎評委馬悅然。莫言發微博反擊怒斥,並在此後拒談諾獎。諾獎青睞卻引「《蛙》」聲一片2009年,莫言憑藉長篇小說《蛙》進入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的視野。然而,莫言醞釀十多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潛心創造的這第11部長篇小說《蛙》,在先後獲得茅盾文學獎和諾獎青睞之餘,卻被人指責,說小說中的日本人暗指大江健三郎,這是在討好諾貝爾獎。
  • 莫言獲諾獎後直言買房,那諾獎的獎金到底是多少?西瓜視頻告訴你
    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和醫學、文學、和平以及之後由瑞典銀行增設的經濟學獎,在世界範圍內被認為是這六個領域內最權威最重要的獎項,那關於諾獎又有什麼樣的冷知識呢,西瓜視頻漲知識告訴你。一、高額的獎金獲得諾獎之後,首先獲得的是獎牌證書以及獎金這三樣,雖然說在各個領域的大佬已經不再缺錢,但是獎金仍然是人們最關注的部分。
  • 2個諾獎獲得者同臺:楊振寧問莫言,後者回答後引來激烈掌聲
    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獎,並且成為我國第一個獲獎作家。這在沒有獲得過諾獎的地方來說,自然是值得慶賀的事,然而隨著過分解讀,莫言搬回的諾獎反而成了「燙手的山芋」。無論在任何場所,莫言一出現就會被大家格外關注。喜愛文學的人會崇拜莫言,感覺文學無濟於事的自然站在圈外看別人挑逗。同樣是諾貝爾獎,科技類獎明顯被大眾頂禮膜拜,而輪到文學獎時,則就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 馬悅然曾與莫言邊喝威士忌邊談小說「翻譯莫言作品沒要出版社一塊...
    2012年華西都市報記者採訪馬悅然和陳文芬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2012年,莫言獲諾獎後,馬悅然也再次成為文學圈熱門名字。他不僅是有名的漢學家,還是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之一,而且是唯一懂中文的評委。他負責推薦中國文學,更是莫言的瑞典文翻譯陳安娜的老師。
  • 莫言獲獎演說或談故鄉農民 回國後到北師大任教
    在復旦大學中文系梁永安教授眼裡,諾獎得主的獲獎演說雖無太多套路可循,但也可以大致分為「偏重闡述文學基本價值」和「偏重闡述本民族文化」兩類。後者如川端康成,前者如福克納。  那麼,這次莫言究竟會講啥?梁永安告訴記者,依他之見,莫言應該會走川端康成的路子,但會有所創新。「我想莫言會講到民族、歷史、可愛的家鄉、中國的農民。畢竟他的小說寫的都是中國的鄉村社會和農民。」
  • 莫言是中國首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為何語文教材不選錄他的作品
    但是自201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至今,沒有任何一篇作品被選中作為語文課本內的文章,這是為什麼呢?莫言的文章和寫作風格極具個人特色,他奉行暴力美學,作品中出現大量的粗俗詞彙,寫作風格講究的是「審醜」。他的作品雖然描寫的是村莊的故事,但他筆下的村莊與美好毫無關聯,他所描寫的全都是社會最陰暗、醜惡、不堪的「另類村莊」,而小小的農村同樣也是社會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