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爾氫原子模型中德布羅意波的最概然解釋

2021-01-19 物理與工程

1 提出問題

玻爾氫原子模型在量子理論發展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模型中玻爾根據對應原理思想得出了氫原子軌道穩定性的量子化條件:只有電子角動量為(即約化普朗克常量)整數倍的那些軌道才是穩定的[1, 2]。根據對應原理確定某個體系的量子化能級需要知道系統軌道運動的頻率對能量的依賴關係,這通常比較麻煩,但是如果反過來,把角動量量子化條件作為出發點,往往可以比較容易求出體系的量子化能級。此外,量子化條件與經典力學並不相容,帶有一定的人為假設性質,並未從根本上解決不連續的本質[3],因此當時的物理學家希望能對量子化條件給予更深刻的物理解釋。英國物理學家布裡淵曾設想原子核周圍存在以太波,這種波是由電子運動激發的。該波相互幹涉,只有在特定合適的軌道半徑時才能形成繞原子核的駐波,因為軌道半徑是量子化的[4]。

布裡淵的理論對德布羅意後來的工作有直接的影響。德布羅意引入相位波(現稱為物質波)的概念,拋棄了布裡淵模型中的以太概念,直接把波動性賦予電子自身。德布羅意認為可以用相位波解釋軌道穩定性的量子化條件。他在博士論文中寫道:「相位波的傳播類似於深淺程度不同的水渠中水波的傳播。……為了取穩定的狀態,……水渠的長度l必為波長λ的整數倍,……則共振條件為l=nλ。」其中n為整數。「1917年,愛因斯坦給出了一種其形式不隨坐標變換而改變的量子化條件。……適用於閉合軌道的形式,其表達式為∮pidqi=nh,積分是沿著軌道的整個長度進行的。」其中,pi為廣義動量;qi為共軛的廣義坐標;h為普朗克常量。「在玻爾原子的圓形軌道的特殊情況下,因為有v=ωR,(ω為角速度),故有m0∮vdl=2πRm0v=nh,即這正是玻爾最初算出的簡單形式。因此,我們明白了為何某些軌道穩定的原因。」[5]其中,v是電子線速度;m0是電子質量;R是圓軌道半徑;h為普朗克常量。按照德布羅意的解釋,氫原子中的電子做圓軌道運動,其相位波形成駐波,軌道周長應等于波長的整數倍,即2πR=nλ。考慮到玻爾氫原子的第n個能級軌道半徑為rn=n2a0,可得該軌道的德布羅意波長λn為

(1)

其中a0是玻爾半徑。

儘管德布羅意利用相位波理論解釋了量子化條件,但是從後來建立的量子力學角度看,其解釋有明顯的局限性。薛丁格於1926年發表在《物理學年鑑》的第一篇論文[6]中從經典的雅可比-哈密頓方程出發,並引入作用量函數S=Klogψ(K是一常量),利用變分法得到描述氫原子的方程:

(2)

式中,E為電子能量;e為電子電量絕對值;r為電子相對原子核的距離。在考慮函數ψ的單值性和有限性後,當E為負值時,方程(2)中E的解為

(3)

得到和玻爾氫原子模型一樣的能級。薛丁格進一步寫到:「我……最終……以上述更為中性的數學形式給出了它們,因為它揭示出了真正本質的東西。在我看來,真正本質性的東西,在於『整數』假設無須再神秘地引入量子化規則,而是通過進一步回溯問題,從而發現『整數性』根植於某個空間函數的有限性和單值性。」[6]薛丁格的解釋顯然不同於德布羅意。不僅如此,氫原子本徵態波函數ψnlm也不是動量的本徵函數,所以ψnlm的德布羅意波長沒有確定的值,而呈現一定的分布,這顯然與德布羅意的解釋不同。此外,玻爾模型中氫原子能級不存在簡併問題,而量子力學解存在簡併問題,如下文所述不同的簡併態對應的德布羅意波長分布並不一樣。

儘管德布羅意的解釋有明顯的局限性,但是我們不應該簡單地認為德布羅意的解釋是錯誤的或者純屬巧合,應該進一步探究其內在原因。量子力學的計算結果顯示玻爾氫原子模型中的半徑其實是由|Rn(n-1)r2|2得到的最概然半徑[3],其中Rnl為徑向函數,可以看出最概然半徑僅僅取決於氫原子波函數ψnlm=Rnl(r)Ylm(θ,φ)中的徑向函數Rnl(r)部分。我們可以據此推測,玻爾氫原子模型的德布羅意波長λn=2πna0是否具有類似的最概然解釋呢?本文基於上述推測,研究了氫原子不同量子態下的徑向函數對應的德布羅意波長概率分布,發現λn有類似的最概然解釋。

2 計算、分析和討論

氫原子德布羅意波長概率分布的計算過程如下:首先計算出徑向函數Rnl(r)在動量空間的表示Cnl(p);然後計算動量在p到p+dp範圍內的概率分布|Cnl(p)|24πp2dp;最後根據德布羅意關係計算德布羅意波長概率分布。

徑向函數Rnl(r)由坐標表象到動量表象的變換關係為[7]

(4)

其中jl是球貝塞爾函數。參考文獻資料的一般做法,下面只列出n=1、2、3的計算結果,相應徑向函數有6個:R10、R20、R21、R30R31、R32。計算結果顯示上述徑向函數對應的德布羅意波長概率分布的極值個數並不相同,據此可將這6個態分為兩類:第一類是R20、R30、R31,在λ∈(0,∞)範圍內,德布羅意波長概率分布有多個極大值,這類情況與我們要討論的問題無關,所以不再列出它們的具體計算結果;第二類是R10、R21、R32,在λ∈(0,∞)範圍內,德布羅意波長概率分布只有一個極大值,這類情況與我們要討論的問題密切相關。為什麼它們只有一個極大值呢?這源於氫原子徑向函數的自身特點。氫原子的徑向函數可以寫為[3]

(5)

其中u(r)滿足方程

(6)

函數u(r),進而徑向函數Rnl(r)的行為由徑向量子數nr決定[3]。由於nr=n-l-1,所以第二類徑向函數有nr=0,此時的徑向函數可表示為

(7)

在r∈(0,∞)範圍內,是減函數,而是增函數,因此Rn(n-1)是個先增後減的函數,故有一個峰值,相應的在λ∈(0,∞)範圍內λ只有一個極值。

徑向函數R10、R21、R32表示如下:

(8)

相應的球貝塞爾函數表示如下:

(9)

根據公式(4),徑向函數R10 在動量空間的表示,即動量概率振幅為

(10)

動量的大小在p~p+dp範圍內的概率為

(11)

由德布羅意關係可得德布羅意波長在λ~λ+dλ範圍內的概率為

(12)

在λ∈(0,∞)範圍內,當λ=2πa0時w10(λ)有最大值,即R10的最概然德布羅意波長λp1=2πa0,等於公式(1)所示的玻爾模型基態(n=1)時的德布羅意波長λ1。

同理可得R21的動量概率振幅:

(13)

則動量大小在p~p+dp範圍內的概率為

(14)

可得德布羅意波長分布的概率密度為

(15)

在λ∈(0,∞)範圍內,R21態的最概然德布羅意波長λp2=4πa0,等於玻爾模型第一激態(n=2)的德布羅意波長λ2。

最後,R32態的動量概率振幅:

(16)

動量大小在p~p+dp範圍內的概率為

(17)

可得德布羅意波長分布的概率密度為

(18)

在λ∈(0,∞)範圍內,R32態的最概然德布羅意波長λp3=6πa0,它等於玻爾模型第一激態(n=3)中電子的德布羅意波長λ3。

3 結論

綜上所述,可得出結論,德布羅意對玻爾氫原子模型解釋中的德布羅意波長在物理實質上對應於氫原子量子態中徑向函數Rn(n-1)(即徑向量子數nr=0)的最概然德布羅意波長。

參考文獻

[1] 玻爾. 玻爾講演錄[M]. 戈革,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2] 德布羅意. 德布羅意文選[M]. 沈惠川,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3] 曾謹言. 量子力學卷I[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4] 郭奕玲,沈慧君. 物理學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5] 德布羅意. 德布羅意文選[M]. 沈惠川,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6] 薛丁格. 薛丁格講演錄[M]. 範岱年,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7] 張永德,張鵬飛,劉乃樂,等. 物理學大題典量子力學(上冊)[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作者簡介: 雷勇,男,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講師,主要從事物理教學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為寬禁帶半導體功率器件,leiyong@nuist.edu.cn。

引文格式: 雷勇. 玻爾氫原子模型中德布羅意波的最概然解釋[J]. 物理與工程,2020,30(3):44-46.

《物理與工程》期刊是專注於物理教育教學研究的學術期刊,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1981年創刊,歡迎踴躍投稿,期刊投審稿採編平臺:

http://gkwl.cbpt.cnki.net


相關焦點

  • 玻爾的原子模型明明是錯的,為何還要學習?
    隨著人類認識的逐步深入,原子的模型也是在逐漸變化的。歷史上盧瑟福給出的行星模型以及玻爾給出的分層模型是很有影響力的模型,後來也被人們認識到其中的不足。之後電子云模型逐步被科學界接受。人類已經認識到微觀粒子有波粒二象性,認識到不確定原理,認識到電子沒有軌道的概念,可是目前原子的行星模型和玻爾的氫原子模型依然寫在教科書中。這是有原因的。
  • 【史上今日】玻爾提出氫原子結構模型
    原標題:【史上今日】玻爾提出氫原子結構模型 1913年3月6日,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提出氫原子結構模型,創造性地將量子學說和盧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結合了起來,成為了他自己的「玻爾模型」,成功地解釋了氫原子和類氫原子的結構和特質。
  • 玻爾的原子模型
    經典物理學既無法解釋原子的穩定性,又無法解釋原子光譜的分立特徵,這時就需要新的理論,波爾在普朗克關於黑體輻射的量子論和愛因斯坦關於光子概念的啟發下,於1913年把微觀世界中物理量取分立值的觀念應用到原子系統,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
  • 玻爾的分子模型—— 一個世紀之後
    百年歷史的尼爾斯·玻爾模型至今依然保留著這種魅力。在這一模型中,電子是繞著原子核行進,類似於行星圍繞太陽的運動。歷史上,玻爾模型設法闡明了氫原子光譜,因而極大地促進了量子力學誕生,但是它卻被證明與量子力學是不能同時成立的。因為量子力學發現,氫原子的基態是球對稱的並且軌道角動量為零,這與玻爾的用普朗克常數定義的角動量為h /2π的平面圓形電子軌道假設相悖。
  • 劃時代的物理發現——玻爾
    上篇說道,玻爾研究出互補原理。然後他就拿給盧瑟福漢。盧瑟福一看,這什麼玩意這是。我讓你研究原子為什麼穩定,你這怎麼整出一套新的原子模型呢?再說我這個模型,我這剛出來,我剛火,而且你對於原子的穩定性問題解釋的也太牽強了。
  • 創新量綱分析重導玻爾模型能級公式
    為了保持系統的自恰性,因此,待定常數Γ1的最小極值就只能是等於1,因此得到明確的氫原子中最小電子軌道半徑,其物理基本常數組成竟然與玻爾氫原子模型推得的玻爾半徑一模一樣,其關係式表徵如下:5 以瑞利法定出氫原子基態能量前一節推導得出氫原子中電子運行的最小電子軌道的玻爾半徑,但還是沒能揭露裡德伯常數的內蘊物理量,下一步呢?惠子曰:「以其所知諭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在所知最小半徑軌道的電子身上,或許可以猜想到下一個線索。於是接著問,那麼其最小能量不知幾何?
  • 玻爾模型拯救電子 年輕人齊聚哥本哈根
    王猶不悟,玻爾則較真地警示之:「吾名尼爾斯·玻爾也!」玻爾屢警,丹麥王屢復,終使其王尷尬之甚,將覲見迅速了結之。原子模型是真經,對應互補皆哲學劍橋的湯姆孫和曼徹斯特的盧瑟福是師生關係,但各自都有自己假設的原子模型。湯姆孫發現了電子,於是想出了一個葡萄乾蛋糕模型,將電子比為「葡萄乾」嵌於原子「蛋糕」中。
  • 量子力學那點事長路漫漫之五原子模型——玻爾的宣言
    打個比方,就好像用一根繩子拴住一個石頭做勻速圓周運動,隨著牽引繩子力量的減小,石頭圓周運動的半徑會逐步連續減小,最後石頭會落向圓心,但是電子卻不會落向原子核,這和實際不符,盧瑟福也不能解釋這個問題。玻爾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玻爾原子模型玻爾的原子模型和盧瑟福原子模型的根本區別是玻爾認為電子運行的軌道時不連續的,
  • 原子理論的創建——玻爾 1913年7月12 日
    1912 年的 3—7 月間,玻爾根據普朗克的量子論假設,針對盧瑟福的原子模型提出假設玻爾仔細研究了巴耳末氫原子譜線的公式,將盧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普朗克的量子論假設與巴耳末公式三者相結合,發現正是電子跳躍引起的能量變化使得原子發出一定波長的譜線。這為玻爾理論的出現打下基礎。
  • 量子力學筆記3---光量子論、物質波與玻爾原子模型
    1.4 玻爾原子模型1.4.1 玻爾的假設定態假設:電子在特定的軌道不輻射電磁波頻率條件:只有當電子從 Ei 軌道躍遷到低能級1.4.2 玻爾的氫原子經典力學結合他的假設。角動量量子化其中 a0 為氫原子最小半徑,第一玻爾半徑
  • 氫的史詩:原子模型
    那麼盧瑟福模型究竟面臨著怎樣的問題呢?玻爾指出,相對於有史以來的所有原子模型,盧瑟福模型確實是最接近原子真實狀態的,但它仍然有一個致命傷,那就是不穩定。原因很簡單,圍繞著原子核運動的電子,會不斷地向周圍空間釋放電磁輻射,從而損失電磁能,這種能量的損失是災難性的,原子最終會分崩離析,我們的世界也就不復存在。
  • 氫的史詩:原子模型 -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因為去到曼徹斯特之後,他的心思完全不在實驗上,而是集中到了盧瑟福原子模型的問題之上,與其在英國那破地方吸霧霾,倒不如回到山清水秀的丹麥老家靜靜思考。那麼盧瑟福模型究竟面臨著怎樣的問題呢?玻爾指出,相對於有史以來的所有原子模型,盧瑟福模型確實是最接近原子真實狀態的,但它仍然有一個致命傷,那就是不穩定。
  • 高中物理 | 18.4波爾的原子模型詳解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1913年丹麥的物理學家玻爾在盧瑟福學說的基礎上,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論運用到原子系統上,提出了玻爾理論。假說1:軌道量子化——針對原子核式結構模型提出。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軌道半徑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數值。
  • 和愛因斯坦辯論,在國家隊當門將,玻爾的人生開了掛
    玻爾不避諱地對盧瑟福的模型提出了批評,他認為現有對模型的解釋是不完善的。經過計算,他發現只有一條軌道的原子不能擁有多於7個的電子,因為再多加一個,就會形成一個新的軌道。有趣的是,增加一條新軌道,就會增加一批新元素。沒想到老師沒有為他的批評而惱火,反而鼓勵他繼續研究。
  • 史上最牛的物理學論戰,玻爾靠什麼贏了愛因斯坦3次?
    比賽時,作為丹麥最優秀與最具天賦的的球員之一,還經常神遊八方,口念咒手掐訣,永遠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當時很多人都在好奇這個年輕運動員是不是在修仙?其實還真差不多,他修物理學。苦於鑽研的學術思維能與勇往直前的體育精神合二為一,這一切,都與玻爾的成長環境有關。
  • 玻爾巧遇海森堡,量子迷霧一掃光,普朗克常數再發威
    只懂經典物理,就敢猜測原子模型,太膨脹了》一文中,提到了玻爾的原子模型打開了量子力學的大門,這裡來講一講一、在通往量子力學的路上,玻爾巧遇驅霧人話說,玻爾成功利用自己的氫原子模型解釋了氫原子譜線之後,立刻成為了那個階段物理學界中的明星。跟我們現在很多人出名了之後一樣,四處講學。一天,玻爾在某個禮堂裡面向下面的聽眾描述他的原子結構。
  • 2020高考波爾能級模型的知識點
    在這個模型裡,電子像太陽系的行星圍繞太陽轉一樣圍繞著原子核旋轉。但是根據經典電磁理論,這樣的電子會發射出電磁輻射,損失能量,以至瞬間坍縮到原子核裡。  這與實際情況不符,盧瑟福無法解釋這個矛盾。  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已經發現了這樣的規律:氫原子的核外電子軌道,是不連續的,也就是說核外電子的運動,總是集中在固定的若干個軌道上。
  • 玻爾和尼科耳孫:角動量量子化
    尼科耳孫做出了角動量量子化,計算出氫原子的角動量的正確值L=mvR=n(h/2pai).1.線動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動量表示為要制止運動物體運動的困難程度。在玻爾模型中,如果一個電子從一個軌道跳到另一個軌道,其角動量的變化必須是h/2pai的整數倍。3.玻爾量子化假設玻爾提出兩個假設。第一個假設:軌道量子化的條件:L=mvr=n(h/2pai).
  • 原子結構理論之父玻爾,為現代原子理論及量子力學發展建立了開端
    玻爾的理論代表了與經典物理學思想的徹底決裂,一些具有想像力的科學家立即將玻爾的論文視為一篇傑作,雖然一開始許多其他科學家對這一新理論還有爭議。關鍵的試驗是玻爾理論解釋氫原子光譜的能力。早為人知的是,氫氣受強熱時會發光。這種光並不包括所有顏色,而只包括某些頻率非常確定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