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爾和尼科耳孫:角動量量子化

2020-11-29 愛芮小屋

尼科耳孫做出了角動量量子化,計算出氫原子的角動量的正確值L=mvR=n(h/2pai).

1.線動量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動量表示為要制止運動物體運動的困難程度。在一個沒有摩擦的線性系統中,一個不受外力作用的運動物體將一直保持線動量恆定的直線運動狀態不變。稱為動量守恆定律。這最早是由伽利略提出的,那個時候,牛頓還沒有生出來。

2.角動量

在旋轉系統中,存在類似的物理問題。在一個沒有摩擦的封閉軌道上作旋轉運動的系統中,一個不受外力矩作用的運動物體將一直保持角動量恆定的旋轉運動狀態不變。角動量的大小等於質量、速度和軌道半徑的乘積,即:L=mvr.

在玻爾模型中,如果一個電子從一個軌道跳到另一個軌道,其角動量的變化必須是h/2pai的整數倍。

3.玻爾量子化假設

玻爾提出兩個假設。

第一個假設:軌道量子化的條件:L=mvr=n(h/2pai).

角動量L不像經典物理學那樣任意取值,在第一條軌道中,L=1(h/2pai),在第二條軌道上L=2(h/2pai),在第三條軌道上L=3(h/2pai),......換言之,只有軌道角動量為量子單位(h/2pai)的整數倍時,軌道才是允許軌道,其中n稱為量子數。

第二個假設:量子躍遷條件。

玻爾把原子類比為一個微型太陽系,他用已知的軌道半徑求出軌道能量,之後計算出不同軌道間的能量差,最終確定發射和吸收的光的頻率。

玻爾利用這兩條假設來推導巴耳末公式,並且最終得出:

f=2pai^2mq^4/h^3(1/nf^2-1/ni^2)

這和巴耳末的氫原子頻率的公式完全一致,只要令R(裡德堡常數)=2pai^2mq^4/h^3.

利用當時1914年q,m,h的數值,玻爾計算出R=3.26X10^15周/秒,這和巴耳末公式中的數值只差百分之幾。至此,玻爾利用了電子軌道繞著原子核的一個物理理論,成功推導出了能得出全部氫原子光譜的巴耳末公式。

相關焦點

  • 玻爾模型拯救電子 年輕人齊聚哥本哈根
    據說玻爾那天來到卡文迪什實驗室,一進門就啪啦一下,直愣愣地將兩份論文放在湯姆孫面前:一是玻爾的,一是湯姆孫的。玻爾的文章是想讓湯姆孫給予指導,呈上湯姆孫的文章呢,則是為了當面指出他文章中的若干錯誤之處!非常遺憾,湯姆孫教授不習慣也不喜歡這種天真率直的學生,因此久久未給玻爾答覆,也不想認真閱讀他的論文。
  • 量子力學筆記3---光量子論、物質波與玻爾原子模型
    1.4 玻爾原子模型1.4.1 玻爾的假設定態假設:電子在特定的軌道不輻射電磁波頻率條件:只有當電子從 Ei 軌道躍遷到低能級角動量量子化:處於特定軌道電子的角動量為1.4.2 玻爾的氫原子經典力學結合他的假設。角動量量子化
  • 量子化是自然湧現(全局詮釋之六)
    隨著玻爾原子模型的成功,以及大量關於微觀世界實驗的進行,人們相信,在微觀世界,量子化是常態,甚至是唯一法則。電荷,角動量,能級,……,等等,都是量子化的。但是,關於普朗克最初的假定,能量的量子化,定義卻不清晰。
  • 玻爾氫原子模型中德布羅意波的最概然解釋
    1 提出問題玻爾氫原子模型在量子理論發展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模型中玻爾根據對應原理思想得出了氫原子軌道穩定性的量子化條件:只有電子角動量為
  • 科學家從「銀原子束」實驗看見「角動量量子化」,大幅提升硬碟讀取...
    「自旋」長久以來是一個神秘又難解的概念,它與物理學的旋轉概念、角動量的量子化、狹義相對論,都有很深的關聯,然而它無法以古典物理來解釋,同時也是促成近代「量子力學」誕生的原因之一,究竟它對現代電磁學產生什麼影響,又為計算機硬碟的技術發展造成什麼利基呢?
  • 玻爾的分子模型—— 一個世紀之後
    歷史上,玻爾模型設法闡明了氫原子光譜,因而極大地促進了量子力學誕生,但是它卻被證明與量子力學是不能同時成立的。因為量子力學發現,氫原子的基態是球對稱的並且軌道角動量為零,這與玻爾的用普朗克常數定義的角動量為h /2π的平面圓形電子軌道假設相悖。從早期到現在,人們一直認為玻爾模型與玻爾所期盼的為化學成鍵提供一個物理基礎的願望相差甚遠。
  • 愛因斯坦和玻爾的爭論最後誰贏了
    大家可能已經猜出來了我想說的意思:統計和概率將在對愛因斯坦和玻爾爭論的判決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角動量的大小為物體上每個點的質量乘以該點速度再乘以該點與轉軸的距離的累加之和;角動量的方向用右手定則確定:右手除大拇指外的四指順著旋轉方向環握,此時右手大拇指所指方向即為角動量的方向。下圖中角動量方向是向上的,如果圖中轉盤反向旋轉,則角動量方向向下。對角動量不了解沒有關係,記住這是物理學的一個約定就可以了,按照這個約定,用一個有方向有長度的矢量(即箭頭)就可以準確描述經典物理中某個物體的旋轉。
  • 玻爾軌道量子化理論在高考中的應用--中國數字科技館
    《中學生數理化》開博時間:2016-07-01 14:43:00 一貫堅持以為素質教育服務、幫助中學生打好數理化基礎為宗旨,以打造權威、經典、實用的精品報刊為原則,努力體現「貼近課堂教學實際,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
  • 愛因斯坦、玻爾和量子力學
    因此這證明了宇宙背景輻射的量子化。所以可以說,整個宇宙的行為證明了電磁波的量子化。 回到歷史。1913年,玻爾提出,原子中的電子只能處於一些分立的軌道。在這些軌道上,能量是某個基本單元除以整數的平方,所以是分立的,叫作能量量子化。玻爾因為「原子結構及其輻射的研究」獲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玻爾的原子模型
    經典物理學既無法解釋原子的穩定性,又無法解釋原子光譜的分立特徵,這時就需要新的理論,波爾在普朗克關於黑體輻射的量子論和愛因斯坦關於光子概念的啟發下,於1913年把微觀世界中物理量取分立值的觀念應用到原子系統,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
  • 玻爾的原子模型明明是錯的,為何還要學習?
    歷史上盧瑟福給出的行星模型以及玻爾給出的分層模型是很有影響力的模型,後來也被人們認識到其中的不足。之後電子云模型逐步被科學界接受。人類已經認識到微觀粒子有波粒二象性,認識到不確定原理,認識到電子沒有軌道的概念,可是目前原子的行星模型和玻爾的氫原子模型依然寫在教科書中。這是有原因的。
  • 玻爾的原子模型與霓虹燈的色彩
    1913年,在普朗克關於黑體輻射的量子論,愛因斯坦光子說和巴耳末簡潔公式的啟發下,玻爾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玻爾的理論假設包含以下三個方面:1、軌道量子化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軌道半徑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數值,電子在這些軌道上繞核運動是穩定的,不產生電磁輻射。
  • 什麼是量子,什麼是量子糾纏,什麼是量子化,量子產品健康應用
    自從普朗克提出量子這一概念以來,經愛因斯坦、玻爾、德布羅意、海森伯、薛丁格、狄拉克、玻恩等人的完善,在20世紀的前半期,初步建立了完整的量子力學理論。絕大多數物理學家將量子力學視為理解和描述自然的基本理論。
  • 原子理論的創建——玻爾 1913年7月12 日
    1912 年的 3—7 月間,玻爾根據普朗克的量子論假設,針對盧瑟福的原子模型提出假設玻爾仔細研究了巴耳末氫原子譜線的公式,將盧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普朗克的量子論假設與巴耳末公式三者相結合,發現正是電子跳躍引起的能量變化使得原子發出一定波長的譜線。這為玻爾理論的出現打下基礎。
  • 玻爾原子結構理論你了解嗎?它和愛因斯坦受激輻射又有什麼關聯?
    不久,J.J.湯姆孫發展了這個模型,用來解釋原子的各種性質。但也同在1903年12月,這個模型遭到了日本物理學家長岡半太郎的批判。他認為正負電不可能相互滲透,而提出了一種他稱之為「土星型模型」的結構。在長岡的模型中,電子均勻地分布在一個環上,環的中心則是一個具有大質量的帶正電的球。他還根據麥克斯韋關於土星環運動穩定性的研究,得出了他的模型中這種環的運動方程。
  • 劃時代的物理發現——玻爾
    為什麼電子它在分力軌道上運行,它就不輻射電磁波,說你再回去研究,你再好好想想,盧瑟福就沒同意,那個時候要想發表論文就必須得是你導師籤字,現在不用,現在是你要想發表論文你就隨便投,投完了之後雜誌社找人給你審稿,但那個時候就是只要導師籤字了,這就不用審稿了,那玻爾就說說這不行也不行了,我這得回去結婚了,我這去年剛訂婚,我不可能把媳婦放家,我跟你在這研究原子穩定性問題,所以玻爾就回去結婚了!
  • 法國王子的物質波,解答了玻爾解決不了的問題,拯救了原子和我們
    這真是自帶主角光環的人生,在小編心裡還有兩位自帶主角光環的人物:託馬斯·楊和玻爾都是十足的富二代。玻爾原子模型的遺留問題,這讓玻爾有點力不從心(關於玻爾原子模型三部曲,點這裡)1913年,玻爾在老師盧瑟福原子模型的基礎上規定了電子軌道,並解釋了電子遷躍時的能量輻射問題,但為了不使盧瑟福的氫原子模型坍塌,因為它那在軌道上旋轉的電子會輻射出能量,從而盤旋著跌入原子核,玻爾不得不強行加入了一個連他自己都拿不出任何其他合理解釋的條件